“郑和下西洋”后中国逐步没落,欧洲“大航海时代”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什么这样?

郑和下西洋,明皇朱棣要的是失踪的小皇帝的行踪报告。可西方海洋文明实行了海盗政策,到处开拓殖民地,皇帝要的是掠夺殖民地的财富报告。

两相对比,此起彼落。待列强长驱直入,中国的命运被洋人操控。结果就是东方衰弱了,列强发达了。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逐步没落,欧洲“大航海时代”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什么这样?

谢谢邀请啊!

明初,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在官方支持的前提下,垄断了海外的进出口,用超大规模的船队进行朝贡贸易,不仅切断了沿海地区人民与海外的正常贸易往来,也破坏了沿海地区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结果,走私贸易盛行。

走私贸易是民众在现行的政策范围之内无法获得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非正常手段,走私贸易使得明政府失去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且不能对沿海的对外贸易进行有力的监管,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无序化发展,而这种无序化发展又阻碍了整个海外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是破坏了沿海地区的长久以来形成的健康的贸易发展环境。

独尊宫方贸易还使得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对外贸易官民互动格局中断,压制民间贸易可以一时使官方贸易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可是长期看来,缺乏官民互动的独尊官方贸易存在不少的弊病,自然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关键是无论在郑和下西洋之时还是其后,都被许多大臣认为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弊政而加以反对。明初海外政策中政治外交目的的上升表明了封建思维惯性的延伸,代表了一种与重利的海外交往传统相违背的海洋发展方针。

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考虑通过各种手段来怀柔远人,向海外国家传播中华的传统文化,以消除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立起以朝贡制度为基础的理想国际社会秩序。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它很少考虑经济的因素,甚至在有的时候根本不考虑经济代价,或者是不惜以牺牲经济利益来换取政治和外交上的虚荣。这种做法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之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则是不可能的。这种方式这在经济条件好,国力强盛的时候是可以支撑和维持的,但是这种状况的维持和支撑,明显缺乏一种常效的机制和动力,很可能随着统治者注意力的转移和支持力度的减弱而难以为继,这也正是它不能持久的深层原因。

我们发现,西方航海探险者开辟新航路以后,就兴起了移民海外的热潮,其实寻找新土地就是不少探险者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大量的移民,各地建立起早期的殖民地。这种航海带动移民,移民促进航海的互动模式,不仅促使移民海外的高潮的带来,也使得这些新航路迅速兴起成为黄金贸易线路,海外开拓事业蒸蒸日上。

而郑和下西洋不仅破坏先期移民创造的成果,还阻断了继续向海外移民的通道,官营航海的短暂兴起是以打击和破坏民间海外拓殖事业为代价的。民间海外华商网络的破坏和海商武装的衰减,弱化了海外移民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这样,官方的出外航海起不到促进民间的对外移民和海外移民的发展,自然海外移民也起不到推动官方航海的作用。

如果这种大规模的官方出外航海能够带动对外移民和促进海外移民的发展,假以时日,民间的海外贸易就会得到飞速的发展,官方的贸易也会因为有了推动和促进继续下去。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逐步没落,欧洲“大航海时代”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什么这样?

用今天的看法来说就是傲娇、好面子、自大狂。

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主要目的就是宣扬大明昌盛强大,显摆大明的脸面。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大航海的目的性截然不同,他的出发点是宣扬大明脸面,压根就不是冲着利益去的。每去到一个国家,就成了散财童子,赏赐大量宝贝,许以重利换来一些小国家的朝贡,就是拿钱买面子,有记载,在1405年赏赐给日本150万枚铜钱,第二年更是赏赐了1500万枚铜钱,两次的赏赐让日本获利巨大。

下西洋不光不能给国家带来利益,而且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船队规模有240艘,郑和的主船排水量1500吨,船员共有27000多人,如此庞大的规模,每次出海的钱财消耗相当于国家年支出的两倍,频率呢差不多是每4年一次,如此消耗,却不能给国家带来收益,所以在成祖驾崩后,下西洋也就没有再进行。

而反观欧洲的大航海,他们则不同,他们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获得资源、赚取财富,欧洲大航海所图的是黄金、钻石、丝绸、香料,这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这些东西在欧洲是很有需求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而大明击败蒙古,强敌已去,经济得到修复和发展,这些东西对于大明来说吸引力比不上那些奇奇怪怪的稀罕物。

大航海最先到达非洲,当发现非洲遍地黄金时,贪婪的本性彰显而出,开始了野蛮入侵、掠夺,获得大量财富,用财富发展壮大自身继而更有利于掠夺,成为良性循环,故此欧洲航海行业蒸蒸日上,同郑和下西洋的劳民伤财相对比,反差太大了。

官方高压和民族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大明刚击败蒙古,把蒙古人赶到了漠北,强敌已去,剩下的就是摆酒庆功,宣扬国威,只不过这庆功庆到海外去了。

其实在大明初期,民间也兴起了航海贸易,发展的也不错,但可惜的是官方实行海禁政策,对民间航海加以打压,胳膊拧不过大腿,民间航海业凋零,而官方的下西洋则劳民伤财赚不到钱,朱棣死后大明的航海时代也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一直是农耕大国,农业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安定,安定则缺少扩张欲,况且中国一直讲究的思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先礼后兵之类的,致使人们对于侵略,强取豪夺的做法十分唾弃,所以出海的船队也就是个仪仗队,对于航海来说这种思想是一种束缚,还是只针对自己的束缚。欧洲人掠夺的做法虽然被中国所不耻,但却为欧洲带去了实打实的好处,在那个海上还毫无规则的年代,流氓般的手段获利更多。

如果当时郑和船队是为获取财富而去,那么所能获得的红利是最大的,因为有最大的拳头。哪怕时间后推百年,迎面撞上大航海时代,也依旧是海上王者,麦哲伦、哥伦布的船队也不过3-5艘,人数差不多百人,相对郑和船队实在是渺小。

最后郑和下西洋活动,与后来的国家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更多的还是社会变化以及统治阶级的问题,但是拥有最好的航海技术,最大的船队,却没有吃到最大的蛋糕,的确是吃了个大亏的。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逐步没落,欧洲“大航海时代”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什么这样?

国家思想的封闭和不思进取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逐步没落,欧洲“大航海时代”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什么这样?

郑和的舰队规模,比哥伦布大一百倍。但是郑和是官商,官商的特点是僵化。举例子,一开始拉回来的胡椒可以赢利二十倍,后来胡椒多的要摊派给官员当工资,这样的生意能长久么。

哥伦布也是官商,但他后面的商船迅速改为官民一体,船上的人和国内的人都有利益。

明朝海禁,郑和后面并没有商船,甚至连船上的士兵都得不到贸易上的好处。本来朱棣以为垄断外贸能攫取最大的好处,谁知他搞的国家队越来越亏损。

中国本来就没多少商业习惯,皇帝想做生意了,既没人制约也没人能帮上忙,一开始声势浩大,结果是难以为继。

只能说中华文明过于依赖农耕经济,又一直没有遇到真正的挑战者。直到地理大发现,西方人实现弯道超车,我们才被动地接受工商业经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