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对穷人有偏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应有两种人,一种自己不奉公守法,满足自私欲,无休止的索取,去贪腐的,最终东窗事发,咎由自取。二一种,是有手有脚,完全可自食其力,却好逸务劳,不务正业去贪婪赌博败家的,充满悲观消极而失时的。这二种人不值得去同情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其责任归底结底在于自己过错造成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对穷人有偏见?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未免有失偏颇,太绝对了。的确有很多穷人,多是不劳而获、好吃懒做导致的,他们很可怜,这部分人的确有可恨之处。但在穷人中也有很多是由于天灾人祸导致的穷困潦倒,此时他们就需要社会的援助,不是可恨之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对穷人有偏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实在算不上什么名言警句,而且是很值得商榷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孩子无端的被人欺负了,难道不是很可怜吗?再比如:一个贫弱的人,他仅有的一点钱被强盗抢去了,面临着无法挨冻受饿的窘境,难道不值得可怜吗?这和所谓“可恨之处”有什么联系呢?他们和那些因为懒惰而陷入贫穷的人,实在不可混为一谈。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对穷人有偏见?

这句话不是对穷人的偏见,穷人只是贫困点、但贫困的人有很多是善良的、有很多是受人尊重的!可怜人和穷人不能划等号、他们不是一路人!可怜人不一定就是困难、不一定就过的不好,而是处事猥琐、待人吝啬,给人一种可怜兮兮的感觉,由于言行举止不受人欢迎,对这种可怜的形象不是令人同情、而更多的是令人反感或者是可恨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对穷人有偏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世间万事皆有因果。这句民间的俗话,想必尽人皆知、无人不晓。其中隐含的道理,让人们都会有所思考,有所改变,有所长进。

“可怜之人”一般指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或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只能逆来顺受,让人为之怜悯、同情,从而激起了人的内在善意良知的重现。

“必有可恨之处”一般是指导致“人可怜”的原因。可怜之人,是让人为之叹息怜惜,而仔细看看可怜人的生活状况,导致生活贫困的原因,就会引起人“恨之不争”“致贫致困”后的怨气或者怒气。每个人可怜的人,都是有因果原因,才致使其走向贫困生活,令人痛惜不已。

一是由于懒惰成性。个别可怜的人,都有懒性,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最终导致贫困。

二是由于贪得无厌。个别人,无视党纪国法,贪图享乐、贪婪成性、行贿受贿等,最终触犯了党纪国法,受到了严重处理,打回原形。

三是由于违法经营。个别人,总是心怀侥幸心理,无视法律规定,违法经营,严重侵害别人的利益,最终受到了惩处。

四是由于不学无术。有的人,由于没有相关的风险意识,无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搞投资理财,经不住高息诱惑,最后钱财两空。

五是由于道德品质差。个别人,在经营作事上,喜欢耍小聪明,喜欢坑蒙拐骗,不诚实守信,作事不仁不义等,都会让自己吃大亏,导致落大难。

可怜之人,让心软的人心里特别难受,但细想其中蕴涵着大道理。这并不是对穷人的偏见,而是对人的警告和提醒,是对其他人敲响了警钟,防止走向贫困的路上。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对穷人有偏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不完全是针对穷人而说的,所以,不能认为是对穷人的偏见。

所谓可怜之人,应该包括那些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家庭状况不好,个人不得志,或者屡遭不幸、命运不济的那些人。他们平常在别人面前,总是低人一等,矮人三分,抬不起头来,甚至被人歧视。这样的人似乎活得很可怜。

然而,造成可怜的结果,往往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有直接关系。有的人从小就不求上劲,不刻苦学习,不思进取,最终一事无成。而别人经过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考上了大学,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和事业。相比之下,感觉前者很可怜。很显然,造成这种可怜结局的,正是因为当初的懒惰和不争气,这岂不令人可恨呢?

有的人对家庭成员缺乏应有的感情,不履行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甚至百般歧视和虐待,到头来弄了个众叛亲离,老了无人愿意赡养,落了个孤家寡人。可怜不?可恨不?

还有的农村人,生来怕苦怕累,终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一生穷困潦倒。没有家庭温暖,缺少家人关爱,独自一人,了却终生。可怜不?可恨不?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对上面这几类人所说的。至于因天灾人祸、命运不佳所造成的悲惨结局,还是令人同情的。虽然很可怜,但并无可恨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