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为何上了梁山后形同陌路?
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喝酒拜了把子兄弟;到了梁山形用陌路,哥不识弟弟不知哥,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林冲的人品,鲁智深敬而远之。
初遇结拜林冲的妻子去上香,当然不是去偶遇高俅的儿子高衙类,估计是求儿女啥的,古时女人一旦婚后肚子不见影响,就很怕,怕无后,拴不住自家男人的心。
林冲其实挺喜欢过二人世界的生活,并不在意有无儿女,所以老婆去上香,他溜达到一边去了。
这时听见喝彩声,闻声而往,透过塌墙处就看见一和尚正挥舞浑铁禅杖,于重击时可崩山,用巧时不伤鸡蛋分毫,当下就喝了一声彩:好杖(人)。
鲁智深心想我和尚一个,你再叫丈人,我也没法给你弄个女儿啊,干脆叫过来一齐喝酒。
这时原著写出了两人初见时的情景。
林冲跳墙,两个人在飘着花雨的槐树下相见,一个头顶九疤,却是吃肉喝酒的假和尚;一个英俊潇洒, 棒棍教导八十万禁军的教头。
身份一卑一荣,却“一同坐地”,不拘小节。
林冲虽有官职在身,却喜欢结交英雄好汉,跟宋江、柴进一样,拿朝廷的饷银,结交好汉,除了享受被人追捧的氛围,还为将来时落难留了一条后路,他们都相信江湖义气:我对你讲义,你就得记情!
林冲盘问了下鲁智深的来历,林智深直肠子呀,一下子把底都露了,底裤都没藏,“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今尊林提辖。”
林冲的反应是“大喜”!
喜从何来?
是为杀人为僧喜吗?还是为与老父相识而喜?或是为“关西鲁达”、“曾到东京”而喜?
如果与林父相识,这份人缘还不至于结拜兄弟,那么林冲是冲着哪一点去的呢?
鲁智深杀人有牢狱之灾,出家为僧才免了罪,自然无依无靠,这样的人将来用起来该多么顺手。
更重要的是鲁智深“曾到东京”,林冲自然也知关西的份量,如果鲁智深能够官复原职,林冲便有了个最强大的盟友。
林冲从来没想过会沦落为寇的地步,所以他凭着现在的身份,认为自己完全可以主导鲁智深的未来,而自己付出的只是个兄弟情份。
林冲因此和鲁智深结拜,不是什么义气而结金兰之好,而是一场无成本的投资,鲁智深将是危险之时才会显露作用的棋子。
懦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老婆被人调戏,是个男人都得掳起袖子干架,这不是热血不热血的问题,也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保护自家女人是肩上必挑的责任。
甜言蜜语过时作废,让女人被欺还流泪就是男人的罪,林冲越懦弱,妻子越憔悴。
原著说得好,“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说白了,见着调戏妻子的人原来是上司的儿子,胆怯了,如果再孬种一点,是否该把人洗白了送到府上去,恭贺新婚快乐再转身离去?
林冲是禁军教头不假,虚职,新兵的教头,没几个人买账,只要高俅皱下眉头,他这个教头就得吃牢饭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一点。
面对妻子被辱的情况,林冲选择了“明哲保身”,“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如果眼神也能复仇,林冲能将高衙内按在地上摩擦好几回。
没有及时制止事态发展,必然后患无穷,“人善被人欺”的道理林冲不是不懂,但他在强权之下低下了头,撕开了隐藏在深处的懦弱。
林冲为自己辩解,对鲁智深说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为一个民女就敢出手的鲁智深有点失望,两人在做法上有了本质的区别,鲁智深只快意恩仇,荣华富贵只是云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鲁智深没醉,但混混们见两人话不投机将其劝走了,而鲁智深临走却对林夫人说了句话,“阿嫂休怪,莫要笑话”,粗汉子有小细心,至于笑自己醉态,还是宽慰其心,只有两人明白。
林冲其实也明白,“心中只是郁郁不乐”,一来面子罩不住,二来妒嫉心隐隐作痛,三来觉得结拜兄弟冒失了。
林冲救妻显妒嫉林冲暂时压住了火气,息事宁人。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高衙内可是很惦记美人儿张氏的,自然主人有心事,狗腿子就得张罗,做一个合格的家丁。
高俅满腹的奸谋,家丁富安也有一肚子坏水,所以搞了个调虎离山的把戏。
林冲有个酒席朋友陆虞候,酒席朋友一般都是拿来卖的,如果不卖,那是出的本钱不够。
高衙内出的价高,所以陆虞候成了高衙内的好朋友。
陆虞候邀林冲上樊楼喝酒,林冲兴冲冲地去了,坐在楼阁上,清风绿水作陪,好友佳酒相伴,人生一大快事也。
不过,高衙内此刻也正躲在陆家楼阁上呢。
林冲这只老虎被调去了樊楼,剩下的就是将美丽动人的林夫人哄去陆家了。这事好办得很,随便找了个人,对林夫人一说你家老公醉得不省人事,快去看看吧。
自家男人出事了,女人当然着急,林夫人带着丫环迈着小脚跑得比兔子还快,直奔陆家楼阁。
一进门,酒正温,席正热,高衙内跳了出来,双手一伸,要抱抱:快到老公怀里来!
丫环一见形势不对,跑了;高衙内是个有风度专情的人,绝不大小通吃,所以把门一关,要用绝世风姿征服林夫人的心。
一个臭混混,讲什么调调嘛……
有个如花似玉的夫人,林冲自然肾虚,喝了几杯酒上厕所去了,正碰见寻人的丫环,一听知道坏事了,赶紧一趟子冲上陆家楼阁。
高衙内还在讲风度呢。
林夫人:我是良家女人,你关我干嘛?
高衙内:一见倾心,再见倾城,亲爱的,答应我吧,我带你去一个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林冲气炸了,直喊夫人开门。
高衙内又不是傻子,人家老公来了,肯定事情败露了,溜呗,好汉不吃眼前亏。
林夫人开了门,还没来得及扑进林冲怀里,流半碗眼泪,这林冲就吼上了:“不曾被这厮点(玷)污了?”
林冲也是奇葩,第一句不是“让娘子受委屈了”,也不是“没事吧”,而是问夫人是否被玷污了……
充分显示了林冲的极重的妒嫉心,深怕夫人受辱而污了自己的威名,所以他关心的不是老婆的安危,也不是抱着夫人给予安慰,而在求证事情是否到了最坏的地步,如果真被辱,他一定会休妻!
时日是最好的疗伤良药,酒是最好的麻醉剂,“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但真的忘得了吗?
事实上,夫人与高衙内这场相会如刺在喉,林冲忘不了,因妒嫉而生恨,他只能将所有烦恼混在酒中,甚至把知情的鲁智深也列入他所恨的人之中。
林冲妒嫉真休妻高衙内得了相思病,得治,高俅是个混球,对儿子却是非常的上心,于是泡制了一场买刀、献刀白虎堂的闹剧,成功把林冲变成了罪人。
林冲以为献刀可以调和与高俅的关系,毫不犹豫地去了,他内心里把这当成了一次和解的机会,因此愿意冒巨大风险,其实他明白持刀白虎堂的意义,但懦弱的性格让他不得不妥协,对上高俅,实在没有一丝胜望。
没有惊喜,林冲被治罪。
林冲获罪充军,林夫人保准能治好儿子的病,高俅松了一口气,而林冲的表现却让人吃惊。
丈夫充军前,按道理该安慰妻子,叮嘱日夜小心,早关门户,防着那高衙内,照顾好林家,等他归来。
林冲却是写下一纸休书,休了张氏。
原著这样写林冲休妻的理由。
1、张氏“青春年少”,不必空度时日,等林冲归来。
2、林冲自愿休妻,任她改嫁,任何人不得阻拦。
如此林冲离开才会“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
林冲这句话太亏心了,绝对不是义气之言,也绝对不是为妻着想而出的下策。
林冲去的安心的方法是让夫人改嫁,免得高衙内陷害。林冲官职在身都没能保得夫人安全,改嫁了就能逃过高衙内的陷害?以高俅的能力,除非林夫人能够嫁给爱逛青楼的宋徽宗,否则她绝对不可能逃出高衙内的手掌心!
那么林冲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妻子绝对逃不了高衙内的魔手,这一点林冲敢肯定,所以他的妒嫉心绝对不会让这事发生在自己的头上,妻子被辱,不仅弱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名,而且让林家蒙羞,而一纸休书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就是比较天真的幻想。
让妻子恢复自由身,那么高衙内便可以光明正大地得到她,林冲这么做既回避了丢失的颜面,又间接成全了高衙内,为高衙内铺平了道路。
既然林冲讲义气,高衙内总得给条活路吧?
心稳,是免得高衙内陷害他林冲!
林冲坚决休妻。
老丈人不同意,邻里也不赞同,认为林冲小题大做,林冲见老丈人不答应,便丢下了狠话,“挣扎得回来,誓不与娘子相聚!”
知夫莫若妻,林夫人终于知道是林冲的妒嫉心发作,所以才以清白之身自辩,“我不曾有半些儿点(玷)污,如何把我休了?”
林冲回答他是一片“好意”,终于说出了问题的本质“恐怕日后两下相误”!
高衙内得不到张氏,便会迁怒林冲,日后不知生出什么事来,这是张氏误林冲。
林冲有罪在身,他不能耽误高衙内得手的机会,误了妻子结新欢的时间。
悲痛的林夫人再也承受不住这无情的打击,“一时哭倒,声绝在地。”
鲁智深在买刀后离去,没有见到这一幕,以他的性情,兄弟之情很可能断绝,如此懦弱自私之人,不交也罢,自然不会在野猪林守候,准备营救林冲。
陷鲁智深于不义公差拿了好处,要害林冲性命,鲁智深原本可以杀了公差,与林冲浪荡江湖。
林冲却不愿意,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绝不能成为杀人的草寇,因此阻止了鲁智深,“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林冲不是同情公差,而是还抱有希望,等事情过去,寻找机会,重新为官,凭他的本事东山再起。
鲁智深看似粗鲁,其实心思细腻,无论是救金氏父女给盘缠,还是借题怒打镇关西,坐等公差准备杀林冲才露面,都在说明鲁智深拙在外、秀在内的本质。
鲁智深看破了林冲的心思,也不说破,以兄弟之情为重,决定护送其一路到沧州。
其实公差薛霸已隐约猜出鲁智深的身份,“我听得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了一个僧人,唤做鲁智深,想来必是他”。
猜想是猜想,但缺乏证据,而林冲有意无意补足了这个证据。
分别在即,鲁智深为了打消公差的谋害之心,抡起禅杖,一杖打断巨松。
公差被慑住,大叹好本事,一杖可断松。
林冲一旁说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起来。”
林冲直接在官差面前落实了鲁智深的身份,可谓愚蠢之极!
林冲对上的是高俅,自身本就难保,哪怕他觉得还有机会脱重新崛起,但也不该把义兄鲁智深供出来,牵涉进这场危机中。
林冲如果不是蠢,那么他的用意是什么?
显然,林冲落实鲁智深的身份,就是将一路上的责任推给鲁智深,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没有逃跑之心,一切却是鲁智深多事,其本质就是还存有幻想,服完刑期后投奔柴进,利用柴进的人脉东山再起。
可惜高衙内、陆虞候不给他这个机会,一把火烧了草料场,将林冲定成了死罪。
这时林冲才彻底放下了所有的幻想,杀心大起,杀官差,杀高衙内的门人富安,杀背叛自己的陆虞候,就此远遁,只余风雪落白了这个黑白不分的世间。
兄弟自此陌路,各自成活。
再相见时已惘然高俅迁怒于鲁智深,吩咐大相国寺不得收留,并派兵捉拿,鲁智深不得不逃出东京,最后落草二龙山。
以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性格,自然明白其中的关键,虽然不会有怪置林冲之心,但对这个懦弱、自私、喜欢逃避的兄弟永远生分了。
林冲变得圆滑,向现实低头。
林冲上水泊梁山,被善妒英才的王伦刁难,大战杨志后总算留在了梁山。
晁盖上山,不得志的林冲火拼王伦,扶晁盖上位,以此作投名状表了忠心。
宋江上山后,逐渐与晁盖生分,晁盖势力已弱于宋江,而作为晁盖的元老,林冲在这场竞争中位置很尴尬。
宋江指挥打三山,而后三山归顺,落草二龙山的鲁智深也上了梁山,而鲁智深所处位置也很尴尬。
宋江最终目的是为了招安,以势力作为筹码与朝廷谈判。
晁盖只是图义气为江湖好汉谋个落脚处,为的是对抗朝廷。
鲁智深是宋江的新小弟,义兄是属于晁盖的元老派,分属理念不合的两派。
宋江自然对鲁智深持有戒心,而林冲也不敢亲近鲁智深,否则便有拉拢之嫌。
鲁智深也不愿与林冲走得太近,对自己这个义弟,他很失望,林冲所作所为从来都不算君子,兄弟俩只能形同陌路,各自安好。
这就是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喝酒拜了把子兄弟;到了梁山形用陌路,哥不识弟弟不知哥的真实原因:情义虽好,人心难测,不如各自安好。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为何上了梁山后形同陌路?
大约在冬季,林冲上了梁山。翻过年来,到了五月间,杨志在黄泥冈被劫了生辰纲,便与鲁智深联手打下了二龙山。这期间,也可以如题主所言,梁山上的林冲与肯定与鲁智深疏远了。
后来,三山聚义打青州,鲁智深上了梁山,与林冲重逢。从书中的情节看,林冲确实和鲁智深显得十分疏远、冷淡了。
那么,这一对有着世交之谊的结拜兄弟,在经历了各自的磨难后,重逢之时为何会变得如此疏远呢?我想,施耐庵这样写,有两个意思。具体怎么讲呢?
林冲千真万确的出卖了鲁智深却说鲁智深看管大相国寺的菜园子,每日与张三李四等泼皮喝酒讲武。这一天,花和尚正在菜园子演练禅杖,林冲不期而至,站在缺墙处喝彩。
经泼皮们介绍,喝彩之人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鲁智深于是把林冲请了进来,两下一寒暄,鲁智深说,他小时候到过东京,见过林冲的父亲林提辖。两人越说越近,意气十分相投,便在菜园子里喝酒拜把子。当时,林冲是三十五岁,鲁智深年长为兄。
后来发生的故事不用多讲,林冲被开封府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鲁智深义薄云天,在林冲误入白虎堂之后,便四处打探消息,得知两个解差不怀好意,要在途中结果林冲性命,便一路暗中护送。果然,在野猪林,董超、薛霸动手了。
林冲命在顷刻之间,鲁智深忽然杀出,救了林冲,还要一路护送去沧州。
董超、薛霸收了陆虞候的银子,又是高太尉的差使,一见没有机会再对林冲下黑手,便试图打听鲁智深的来历,以便回去交差。
在一家酒店里,董超、薛霸当着林冲的面问鲁智深是哪个庙里的,却被鲁智深一顿抢白:
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鲁智深这话显然是没好气的骂人,声音不会小,同在一桌的林冲必定是听到很清楚的。但是,当一行四人来到沧州大道时,鲁智深说自己已经打听清楚,前面并无僻静处,两个恶差再无机会下手害人,便告辞而去。
临行前,鲁智深一禅杖打断了路边的一颗松树,警告董超、薛霸,如果再有歹心,便如此树。董超、薛霸当时吓得吐出了舌头,鲁智深走后,这两人直说好个莽和尚,一下就打折了这颗松树。林冲立即接过话头,说:“这个值什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林冲一句话,就把鲁智深的来历告诉了董超薛霸。
金圣叹说,林冲这是无心之失,说出了也不要紧,因为董超、薛霸早就猜出了鲁智深的来历。
我却认为,金圣叹是强词夺理,林冲的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出卖。为什么?
鲁智深冷淡了林冲,林冲没资格冷淡花和尚董超、薛霸在野猪林没有杀掉林冲,便思想着如何回去交差。要想交差,就得说出救林冲的人是谁。董超、薛霸不认识鲁智深,但却知道大相国寺新来了一个胖大和尚,于是,便把鲁智深与大相国寺新来的和尚联系了起来。
这两个恶差并没有猜错,但却不能坐实,心是虚的。所以,从试图从鲁智深的口中套出实情。当林冲一句话交代了鲁智深就是大相国寺新来的那个胖大和尚时,书中非常细致的描写了董超、薛霸的表情:
二人只把头来摇,方才得知是实。
施耐庵在书中如此明白的告诉读者,林冲的行为就是出卖,这没有什么好辩白的。
林冲绝对不是无心之失,而是故意出卖。官府拿人、判案,林冲的话就是旁证,这难道还不是出卖吗?即便是董超薛霸猜出了鲁智深的来历,林冲从旁佐证,等于是帮助这两个恶差锁定了“嫌疑人”。
林冲在明知鲁智深不愿意说出行藏的情况下,为了继续巴结讨好高俅,挣扎着回去,便不顾兄弟情义,把鲁智深的救命之恩瞬间抛在脑后,这样的林冲实在令人齿寒。
沧州道分别后,林冲与鲁智深在三山聚义打青州后,重逢于梁山。鲁智深见了林冲,这样问道:“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曾知阿嫂信息否?”
这句话中,鲁智深称林冲为“教头”,等于是割袍断义了。而且,鲁智深并没有问分别之后林冲的情况,而是关心的林娘子。在鲁智深的眼中,林娘子与林冲大不相同。这里,也回应了读者的一些争议,林冲休妻就是不仁不义的自私行为。
回头再看看沧州道上鲁智深辞别林冲时的情景,鲁智深对林冲的失望与冷淡,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当时:
(鲁智深)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寥寥十几个字,就把鲁智深对林冲的兄弟之情,以及花和尚的深厚义气与豪爽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鲁智深把林冲当做心腹兄弟,不惜舍命相救,林冲却出卖了这样的兄弟,能不让花和尚寒心?所以,施耐庵以梁山重逢时鲁智深改变称呼,回到了菜园子初次见面时,以路人相称的从前,说明鲁智深已不再认林冲这个兄弟了。
林冲的出卖鲁智深是毫无疑问的,鲁智深被如此出卖,当然要对林冲冷淡了。所以,应当是鲁智深冷淡了林冲,而不是林冲冷淡了鲁智深。
林冲、鲁智深最终还是兄弟文本故事是这样写的,鲁智深冷淡林冲,不认这个兄弟了。但是,施耐庵还是让这两人重归于好,再做生死兄弟。书中哪里这样写了?
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便按照石碣天文排定了座次。林冲上应天雄星,排在了第六位,鲁智深上应天孤星,坐了第十三把交椅。大聚义后,宋江提议对天发愿,所有头领便在宋江的率领下,歃血盟誓:
聚弟兄于梁山,结英雄于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原本就是被大唐洞玄国师镇锁了几百年的妖魔,正是“天数”所定。林冲、鲁智深同样是天罡地煞之数,“前世”便是兄弟。经历了各自的劫难,“还道”于梁山,聚义于水泊,林冲不再存心不仁,鲁智深也当与林冲共存忠义。
所以,在梁山完成大聚义后,容与堂本《水浒传》有一首赞诗,其中这样说道:“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
林冲、鲁智深当然要与所有的好汉以哥弟相称了,而且,所有的争斗冤仇也一笔勾销,林冲出卖鲁智深,那只是“妖魔”行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一齐结拜,林冲、鲁智深又是兄弟了。
梁山好汉人人平等,不分亲疏,不计恩仇,所以,就没有小团队的私情了。宋江、武松在江湖上何等的恩义,但到了梁山,却不再论江湖义气,宋江、武松也是极“冷淡”的。
因而,鲁智深对林冲的冷淡,除了讲清楚江湖恩怨,凸显梁山一百单八将无亲疏远近而外,也是为大聚义埋伏笔。即便是林冲不出卖鲁智深,两人重逢于梁山,也不能再计较江湖情义,必须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共同目标下,携手并肩,同生共死。
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为何上了梁山后形同陌路?
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为何上了梁山后形同陌路?
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一见如故是因为惺惺相惜当初,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日子过得潇洒惬意,陪着娘子去岳庙上香,闲得无聊,自己一个人独自瞎逛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鲁智深在众泼皮面前表演武功,忍不住大喝一声好,惊动了鲁智深。
由此和鲁智深结识。林冲钦佩鲁智深的武功,鲁智深也钦佩林冲的本事,两人惺惺相惜,经过一番交谈,林冲才知道,原来当初鲁智深年幼时到过东京,还认识林冲的父亲。这么一来,两人无形中更添加了一层好感,于是二人结义为兄弟。鲁智深年长为兄。
后来,林冲因为娘子被高衙内调戏,高衙内就是想要霸占林冲娘子,不达目的不罢休。两次没能得手,就想只有弄死林冲,他才能把林冲娘子弄到手。由此,开始不断升级陷害林冲。
鲁智深作为义兄,自然更多表现出对义弟林冲的关注和保护,因而探听到了高俅等人要害死林冲,暗暗跟随保护,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并且亲自护送林冲到了沧州地界,这时候,二人的兄弟感情到了顶峰。
第二,鲁智深心里对林冲或许有阴影鲁智深因为对林冲关爱深切,生怕林冲被高俅等人害死,打听到了林冲被押解的行程,便一路偷偷尾随,暗中保护。在野猪林的时候,果然见两名押解公差把林冲绑在大树上,想要活活打死林冲。鲁智深怒不可遏,跳出来救下林冲,暴揍两名公差一顿。
这还不够,鲁智深怕路上这两名押解公差继续存坏心,等他一离开就再次陷害林冲,万一又下手要杀死林冲,以林冲这样逆来顺受的性格,真的会性命不保。于是,这个看上去粗枝大叶,大大咧咧的大和尚,竟然变得精细无比。
鲁智深为了保护林冲,竟然不顾自己身份被暴露的风险,一路护送林冲,并且一路给这两名押解公差施加压力。到了沧州地界,鲁智深认为这两名押解公差再也不敢耍什么心眼了,这才离开林冲。
但鲁智深没想到的是,他前脚刚走,林冲立马就把他的底细透露给了这两名押解公差。以林冲这么谨小慎微的人,按常理,这两名押解公差不可能从他口里能探得到鲁智深的底细的。林冲这么做,把鲁智深逼得无路可走,只得上了二龙山落草为寇。可以说,鲁智深的心里对林冲肯定会有阴影了。
第三,在梁山上还要注意避嫌林冲在野猪林得到鲁智深救了一命,但终究没能躲过高俅不断升级的陷害。林冲在沧州牢城营刺配,依旧被高俅手下的陆谦追到沧州牢城营,想要一把火烧死林冲,结果林冲大难不死。但草料场被烧毁,林冲也是死路一条。被逼无奈,林冲只得出手杀了陆谦等人,走投无路之下,在柴进的引荐下,上了梁山落草为寇。
但林冲一上梁山之初,就受到王伦的蓄意打压,过得十分压抑。后来晁盖一行上了梁山,王伦故伎重演要撵走晁盖一行,林冲就此发作火并了王伦,并极力推举晁盖做了梁山之主。可以说,林冲是晁盖的铁杆亲信。后来晁盖中毒身死,宋江做了梁山之主。
宋江对林冲也同样心有防范,只不过不会像王伦做得那样下作没品,林冲对此心知肚明。再后来,鲁智深随着宋江打下青州,三山一起归了梁山。鲁智深是三山的头领,宋江对鲁智深内心也是忌惮,且有防范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鲁智深和林冲感情依旧很好,也不可能有事没事两人就凑到一起。这难免会让宋江这个当老大的心里打鼓:这两个家伙过往甚密,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呢?鲁智深和林冲都是聪明人,怎么可能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为何上了梁山后形同陌路?
《水浒传》里的林冲与鲁智深相识在东京开封,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鲁智深原是小种略相公即著名的西军种家军的提辖,因为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走上江湖当了和尚。他们以武会友,相互欣赏,结为兄弟。这期间,林冲娘子被太尉高俅干儿子高衙内调戏,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他临行前,对老丈人张教头说自己生死未卜,给娘子写下了一纸休书。在野猪林,解差董超、薛霸要杀林冲,幸亏鲁智深赶到,救下了林冲,一路护送他安全地到沧州。
林冲与鲁智深的殊途同归
在高太尉的威逼下,他们都走上了造反之路。林冲是再度被陷害,杀了仇人,雪夜上梁山。鲁智深因为救林冲被高俅追捕,遇到了被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的杨志,两人打下二龙山,做了山大王,后来武松也到二龙山入伙。
林冲和鲁智深再见面是在梁山,两人再次殊途同归。此前,晁盖等人到梁山,林冲手刃了心胸狭隘的白衣秀士王伦,晁盖坐了梁山头把交椅。林冲蓦然思念妻子在京师,存亡未保,便与晁盖细诉,派人下山搬取妻子。不久得到回报:妻子被高太尉逼亲,自缢而死已半载,老丈人张教头也在半月前病故。林冲闻听,潸然泪下。
后来,宋江几经周折上山,成为梁山二号人物,人气极高。鲁智深等人三山聚义打青州,杨志倡议请梁山人马,宋江带队到青州,收了呼延灼,带着三山人马同归梁山。林冲与鲁智深把酒言欢,林冲感谢鲁智深当年相救,鲁智则问林冲阿嫂如何,林冲如实相告。再往后,《水浒传》上关于林冲和鲁智深交往的记载几乎没有了,有人分析林冲与鲁智深形同陌路了,实际并非如此。
林冲与鲁智深疏远的理由不充分
有一种说法是林冲发配前给妻子写下休书,后来又无意中出卖了救他的鲁智深,这些使两人产生了裂痕。从《水浒传》相关内容来分析,林冲当时是京官,被陷害也逆来顺受,没有造反的念头。他给妻子写休书,一是怕自己连累妻子,二是担心自己有意外耽误妻子。当然,这事做得有些决绝,让人诟病。后来,林冲在梁山安稳了,马上想要接妻子上山,但为时已晚,成为他的伤心事。他对差役董超、薛霸说鲁智深之事,只是让差役证实了这和尚就是大相国寺的鲁智深。即使林冲不说,鲁智深也会被认出来。所以,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林冲与鲁智深形同陌路的理由。
要注意的是林冲与鲁智深的出身与地位变化。林冲是宋朝中央禁军的军官,尽管他被逼上梁山,但他是梁山的元老,地位一直很高。鲁智深是驻守边关的西军军官,很早就成为杀人放火的和尚,因为救林冲远遁江湖,占山为王,他身上绿林气十足,走上造反之路也是必然。在梁山聚齐一百零八将的排位和职务中,可以看出林冲与鲁智深的差别。豹子头林冲是马军五虎将之一,与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同列,他们都曾是宋军将领。花和尚鲁智深则名列步军十一位头领之首,他之后是行者武松、赤发鬼刘唐、插翅虎雷横、黑旋风李逵、浪子燕青、病关索杨雄、拼命三郎石秀、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这伙人出身都不高,均是冲锋陷阵的猛士。
两人的归宿一样
尽管如此,不能说林冲和鲁智深因此交往少了。《水浒传》写了一百零八将,在大脉络已定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林冲和鲁智深着墨过多。但从接受招安和归宿上看,林冲和鲁智深最终还是殊途同归。在招安问题上,林冲先提出了疑问,并和杨志对被俘受优待的高俅怒目而视,有发作之色。头一次招安时,李逵撕了招安诏书,鲁智提著铁禅杖高声叫骂,刘唐挺著朴刀杀上来,武松掣出双戒刀,穆弘、史进一齐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大小头领一大半闹将起来。可见,这些人是反对招安的。
在梁山好汉被裹挟着招安,征讨方腊死伤过半后,是回朝受封,还是归隐江湖和田园,有一多半人选择了后者。鲁智深最先在杭州六和寺圆寂,丢了一条胳膊的武松选择在六和寺出家,活到八十岁而善终。书里交代,林冲患病瘫了,就留在六和寺中养病,由武松照看,半年后去世了。这也是林冲的选择,他不愿回东京受封,就有了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林冲和鲁智深英雄所见略同啊。
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为何上了梁山后形同陌路?
林冲与鲁智深在西安大相国寺菜园初会,二人英雄惜英雄一见如故,并结拜为异性兄弟。接年龄排序鲁智深为兄,林冲为弟。
后林冲遭高俅高太尉陷害,被刺配沦州,途中还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得林冲性命。鲁智深对于林冲来说既是兄长,亦是救命恩人。于情于理在上梁山后也不会形同陌路。
鲁智深和林冲虽为兄弟,却是性格双重。鲁智深大大咧咧,快意恩仇。林冲思前顾后,忍辱负重。最后连死法也是如此:鲁智深大笑坐化,林冲风瘫而亡。鲁智深死的潇洒,林冲死的憋屈!但兄弟二人时隔不久,同在杭州六和寺身亡,也算是兑现了同生共死的结义誓言。
综上所述鲁智深与林冲在上梁山后并未形同陌路,一定是早晚嘘寒问暖,兄弟情深。只是由于篇幅的关系,未曾展示而已。林冲与鲁智深一见如故,为何上了梁山后形同陌路?
若用一个字来形容鲁智深,只有一个“爽”字了,性格爽,做事爽,杀人爽,死得爽。
而林冲呢?只能送他两个字,憋屈!
这哥们活得太憋屈了,娘子被人欺负了,吆五喝六地冲了上去,一看是高衙内,立马软了,当时鲁智深也提着禅杖,带着几十个小弟跟了过去,上去要揍高衙内。
林冲赶忙拦住:“这是高衙内,不怕官,就怕管!”
鲁智深怒道:“你怕他鸟太尉,俺不怕!”,林冲赶忙抱住了!
后来,林冲被“多年好友”陆谦出卖了,林冲明明知道陆谦躲在高衙内家,但就是不敢闯进去,只敢在门口远远地等着,等了几天,仍不见陆谦出来,便乖乖回去上班去了!
即便被高俅设计陷害,刺配沧州途中,林冲说起高俅来,仍旧一口一个高太尉,比亲爹都叫的热乎。
后来,发生了野猪林事件,林冲差一点遇害,好在鲁智深及时出现,救了林冲一命,鲁智深想要杀了两个公差灭口,但林冲阻止了。林冲心存幻想,以为到了沧州,做几年牢之后,可以回去继续干八十万禁军教头。
林冲太天真了!
后来,林冲、鲁智深、两个公差一起喝酒,公差问鲁智深:“敢问师父在哪座宝刹?”
鲁智深冷笑道:“你们两个鸟人有啥坏心思,洒家心里明镜似的,你就算告诉高俅又咋样,高俅就是个球,俺不怕他!”
此时,两公差虽然内心怀疑鲁智深是相国寺的,但并不敢确定,但后来林冲的一句话,直接把鲁智深的住所抖搂出来了。
鲁智深临走之前,一禅杖打倒一颗树,吓得公差目瞪口呆,两腿打颤,鲁智深走了之后,林冲笑道:“这不算啥,相国寺一颗柳树,他也拔的出来!”
林冲一句话,透露了鲁智深的住处,可把鲁智深害惨了!
不久之后,高俅给相国寺发了函,不准寺里收留鲁智深,同时还发了海捕文书,四处捉拿鲁智深,可怜的鲁智深,只得四处流浪,四处躲藏,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
此后,林冲上了梁山,后来鲁智深也上了梁山,但两人零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