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我在部队有几年的历史,中国军人是勇于献身,只要人在就高地在。但是现代战争都是高科枝,如高科枝就不同了,正付手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不过,现代任何一种高科武器都做人人精练掌握,所以在战时缺一补一。做到不败之敌。这是中国军队的智慧。

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斯大林格勒巷战,近卫第13师在8天内打光,其实平均每天阵亡只需100人!

有些文章特别喜欢夸大伤亡损失,比如斯大林格勒巷战宣称“一天战死两万人”,其实都是瞎编乱造。夸大数字并不能真正体现战争的残酷性。真正的残酷往往体现在一些看似“并不惊人的伤亡数字”,但累计几天后,却发现整师整团已经打光!

在残酷的斯大林格勒巷战中,最典型的观察案例就是近卫第13步兵师。据说,《兵临城下》的无脑冲锋就是根据该师故事编造的,但事实情况呢?

9月14日,德军第六集团军冲入斯大林格勒市区,苏联守军损失惨重。14日午夜,苏联近卫第13步兵师作为增援部队,开始横渡伏尔加河进入交战区。

当时,近卫第13步兵师算得上是“齐装满员”,全师人员达到了8000人,下辖近卫第42步兵团、近卫第39步兵团、近卫第34步兵团以及近卫第32炮兵团等支援部队。但是强渡到伏尔加河对岸的主要是步兵,大约5000人左右,后勤和支援部队的3000人并没有直接渡河。

在渡河过程中,苏军就遭到德军机枪和火炮的猛烈拦击。有资料宣称,近卫第13师的第一波部队(近卫第42团)在渡河时就死了一半,24小时内全师就战死了3000人。其实这些都是夸大其词,否则考虑到受伤数字,近卫第13师第一天就该全军覆灭了。

实际上,被说成“该师在24小时内战死3000人”的9月14日阵亡11人,9月15日阵亡124人。在渡河过程中,第一梯队近卫第42步兵团无人阵亡,却被说成“渡河死了一半”,第2梯队近卫第34步兵团在15日凌晨渡河时,有一艘驳船被德军炮弹击中,当场战死12人,是当天最大的一次伤亡事件。师部在15日上午渡河时,遭德军机枪拦击,一名师部人员受伤。

尽管如此,近卫第13师的5000人经过8天战斗就基本打光了,即从9月14日到9月22日,残部仅剩几百人。9月22日,近卫第13师才等来后续增援部队。但是该师剩余人员仍然坚持战斗,并且随打随补(尽管一直没多少人),坚持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阶段。

那么,近卫第13步兵师在最残酷的八天,一共阵亡了多少人呢?其实阵亡数字看着不多,只有910人,另外还有415人失踪,以及19人伤重不治。也就是说,该师在最初8天的“永久性损失”只有1344人,大约为一线参战人员的1/4。

按每天来算:9月14日,阵亡11人,失踪8人;15日,阵亡124人,失踪33人,重伤不治1人;16日,阵亡118人,失踪17人,重伤不治2人;17日,阵亡166人,失踪22人,重伤不治2人;18日,阵亡57人,失踪29人,重伤不治2人;19日,阵亡87人,失踪56人,重伤不治1人;20日,阵亡65人,失踪3人,重伤不治3人;21日,阵亡109人,失踪103人,重伤不治4人;22日,阵亡173人,失踪113人,重伤不治4人。平均每天阵亡和重伤不治的数字大约是104人。

但是,近卫第13师仅仅阵亡和失踪1344人后,就基本失去了完整的作战能力。其实这个现象很好解释——很多人忽视了受伤数字!

一般来说,受伤数字是阵亡数字的3倍左右。按照这个比例,近卫第13师受伤估计接近3000人,加上1344人死亡失踪,那么一线兵力5000人就只剩下几百人了。

不过,近卫第13师剩下的几百人却一直坚持战斗,例如著名的“巴普洛夫大楼”战斗就是近卫第13师残部在9月26日后创造的奇迹。

由此可见,真正的“一个师基本打光”与所谓“整个师战死几千人、上万人”是截然不同的事情,是军事外行人对战争的错误理解。战争真实的残酷性,不是靠夸大数字来体现的。(陶慕剑)

本文图片均为近卫第13师在斯大林格勒的实况照片。

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时,作战序列内编有第1、第3、第5、第8、第9共五个军团80000余人,其中的红1军团长林彪、红3军团长彭德怀、红5军团长董振堂、红9军团长罗炳辉,大家也都比较熟知,于是问题来了,红8军团哪里去了,为什么长征路上的存在感不强呢?

(红1军团长林彪)

首先要解释一下红军这个“军团”编制的规模和级别,从民国军队在1928年和1937年两次起用的“军团”番号来看,它应该是军以上的建制单位。比如二次北伐时期的蒋系第一集团军,就曾辖刘峙的第1军团、陈调元第2军团、贺耀祖第3军团和方振武第4军团,四个军团共有18个军的番号。再比如武汉会战期间的李汉魂第29军团,也是下辖第64和第70两个军。

然而红军在建军和发展的时期,多数时间要面对强敌围攻,其编制和番号都兼有“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作用,是比较特殊的编制,跟蒋军的“军团”编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比如粟裕所在的红10军团只有8000人,也就是敌人一个满编师的规模,而林彪的红1军团尽管实力最强,长征开始时也只有19800余人,其军团总兵力,仍然不及敌人一个乙种军的兵员数量。

(红3军团长彭德怀)

同时要注意,红军的“军团”也不下设军级番号,而是直接下辖各师,其实跟正规的“军级”部队是基本可以划等号的(甚至还要弱些),比如红1军团就下辖李聚奎红1师、陈光红2师和彭绍辉的红15师。而红10军团则下辖第19师、第20师、第21师等等,这其实都是标准的“三三制”军级建制,选择用“军团”的番号,自然是为了让敌人摸不清红军的兵力虚实。

这也可以从红四方面军的建制中得到佐证,由于各个根据地情况不同,以及联络沟通不畅,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未设“军团”编制,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下辖各军。比如红4军、红30军、红31军等等(红二方面军下设红2、红6两个军团)。也因此说明,红一方面军的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军”,在编制和级别上是对等的。

(红5军团长董振堂)

如果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董振堂将军在西征路上牺牲时,各类文献记载说明的军职都是“红5军军长董振堂”,而从江西出发时,他的职务明明是是军团长。其原因在于,红5军团在江西出发时虽有12100人,但湘江战役后该军团所属的红34师基本损失(绝命后卫师的原型),再经过入黔作战的消耗,到1935年2月部队仅余4000余人,伤亡失踪的战损已经达到67%。于是在扎西整编时被缩编为红5军,仅下辖三个步兵团。

而红8军团组建于长征前夕的1934年3月,由红21师和红23师合编而成,后者原是中革军委警卫师(因此也被称为工人师),整个红8军团当时只有10000余人和3000多支枪,在红一方面军五个军团中,兵力和实力都是最弱的。时任军团长周昆(后失踪),政委黄甦,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红9军团长罗炳辉)

在血战湘江的战役中,军委纵队被五个军团围在中间保护,前面开路的是红1和红3军团,断后阻击的是红5军团,而红8和红9军团则在两翼担负掩护任务,在敌人的追击和不断的侧击下,红8军团损失也非常严重。并且由于掉队未能及时渡过湘江,战至1934年12月1日,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在湘江西岸收容部队时,红8军团只余1000余人。

因此湘江战后,红8军团被取消了建制,所余部队并入了红5军团,所以长征后期也就没有了这支部队的番号了。不妨总结一下,红5军团伤亡超过67%(三分之二)时,战斗力作为一个军团已经无法保证了,遂采取了缩编的方式,而红8军团伤亡超过了90%,则干脆被取消了建制,因为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那1000余人中还有一些挑夫呢。

(红10军参谋长粟裕)

其实之前有专门的文章讨论过,举的例子应该是整编第74师,无论什么样的部队建制,兵团也好、军团也罢,乃至于下辖的军、师级部队,其一线战斗兵只占总兵员的六成左右,一旦战斗兵的伤亡超过半数,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换算下来应该占总兵力的30%左右。

如果伤亡还要超过这个比例,那部队基本就失去战斗力了,即便补充新兵都很难恢复元气。

(红15军团长徐海东)

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任何一支军队,超过30%伤亡,就基本丧失战斗力了。

比如一支现代化陆军以2万人计算,一线步枪兵不超过8000,伤亡五六千绝对是重创,需撤离战场休整。例如,美陆军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兵员有1.72万,但真正的一线步兵只5个机械化步兵营和5个重坦克营。其余则全是技术兵种、指挥、后勤、保障、医疗、侦查人员。而这10个营别说全损,损失五六个基本就失去战斗能力。

冷兵器时代又有些不同,毕竟二线人员没有这么大比率,但建制伤亡5成还能打应该叫铁军,伤亡6成还能打,叫钢军了。毕竟伤亡一半之后士兵会产生疑虑,因为无人医疗救护伤员,士气崩溃是必然。

有人要提红军或者八路军的什么战役,那完全不一样。第一,战场烈度不同。第二,后勤保障及技术兵种少,一线步兵占比大。第三,政委制度。第四,随军支援的民兵等志愿人员分担了一些职能。

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一般认为现代战争,伤亡率达到20%就会有失去战斗力的危险,30%则是全世界军队公认的伤亡率界限,超过30%,仗就没法打了。这个也需要看具体情况,朝鲜战争铁原阻击战63军打下来,也就剩下1/3不到,上甘岭战役,部队都是整的连队一边牺牲一边补充,最后实际死伤是原员额几倍。对印反击战,3个散兵临时组成的战斗小组,追着一个营(团)打,还嫌弃人家抵抗投降的慢!

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这个没有绝对硬性的指标,而且军团战斗力是根据士兵自身的士气所决定的。就好比二战时的意大利军团,基本上减员10%就失去战斗力了,美国是减员40%即判定失去战斗力,会立刻被后续部队轮换下阵地。

其中这项数据最夸张的当属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很多场战斗中即便减员80%,这支部队仍然没有失去战斗能力,相反还能一次又一次的打垮对方的攻势。所以说失去战斗力无法用单纯的百分比数据来计算,因为一个军团的战斗力是根据士兵的战斗士气来决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