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哪个对国家危害相对较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历史告诉过我们什么真理,就只有一条:绝大部分古代政治集团都是自私的。
政治集团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小团体,而不是国家民族,更别说劳苦大众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常见的是四股势力的争斗:皇族、外戚、权臣、宦官。
其中皇族就是拥兵自重的王爷们,但进入秦代以后使用了郡县制度,而不是分封制度,限制了王爷们的兵权和行政权,所以王爷的叛乱大为减少,不是主流了。
即便如此,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王爷叛乱,只是大部分无法成功而已。
外戚主要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决定的。由于中国古代讲究皇帝一个人为尊,但皇帝也会英年早逝,死后立年轻甚至儿童皇帝继位,就只能让其母亲或者奶奶代为执政。而这些女人自己无法坐稳权力宝座,只能依靠娘家的外戚实力。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都是典型的例子。汉代的外戚和宦官斗争最为激烈,搞得国家直接灭亡。不过,从明代开始就大为限制外戚的势力,尤其不在有权有势的家庭选择美女,从而大体杜绝了外戚的力量。
权臣也是祸乱国家的病根,主要是掌握军政大权的重臣。自古以来,无数权臣篡位,甚至借此改朝换代,比如隋文帝、宋太祖等等。宋代开始限制大臣的权力,将权力完全分散开,到明代完全形成了文官治国,武官统兵的基本策略,权臣实力大为减弱。
宦官,遗憾的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消灭宦官势力。宦官其实是皇帝的工具,是皇帝借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一个团体。宦官没有后代,篡位的可能性很小,才被皇上信任。但宦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除了唐代等极少数时代宦官掌握军政大权以外,明代宦官其实并没有实权。只要皇帝一声命令,魏忠贤也可以立即脑袋搬家。
就明代的东林党和阉党来说,其实只是复杂的政治集团。
东林党属于在野的官僚集团,背后是中小地主阶层、大商人和知识分子阶层,是帝国的中间力量。
阉党主要是,封建最高统治集团、太监集团以及东林党的敌对小政党联合体。
在东林党和阉党长期的权力争夺中,毫无疑问阉党一度占据上风,主要是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对阉党集团的重用,仅此而已。
东林党作为在野政治力量,试图推翻阉党统治掌握大权也无可厚非,这是政治斗争的基本原则。
所以东林党和阉党无所谓好坏一说,只是不同的政治集团。
阉党执政有功有过,总体是过大于功,加速了明朝灭亡。
但换句话说,东林党执政也未必强于阉党多少。
就像《三国演义》中,阉党领袖张让之流,质问外戚领袖何进,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何进大惊。张让厉声责:“董太后有什么罪,你竟然将她毒杀?国母丧葬,你托疾不出!你本是杀猪卖酒的小人物,是我们推荐给天子才有今天的富贵。你不思报效我们的恩情,多次试图谋害我们。你说我们是坏人,请问谁是好人?”
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哪个对国家危害相对较轻?
东林党代表着东南士绅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制度逃税,少交税,最终成功使明朝灭亡,在清初还想这么干,结果被杀的人头滚滚。阉党也好不了多少,但至少代表着中央集权,愿意维护国家的存在,所以在在两个坏的挑一个相对好的,那就是阉党
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哪个对国家危害相对较轻?
讨论这个问题就简直就是个悲哀,因为这导致了一个悖论。
现在我们这些粉丝其实就是东林党思想的残遗。
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脸面,我要拿出来炫耀的。当然,放在崇祯末年,这几条也是东林党的铁律。
而这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迅速灭亡。
非常痛苦,这锅得甩给自己头上。而要想把灭国的责任甩给东林党,就得先把这些骄傲全部揉巴揉巴,扔马桶里冲走。
阉党不存在这个问题,阉党没有什么政治底线,怎么活着怎么算,该割地就割地,该赔款就赔款,该和亲就让九公主去,还是不行,什么狗屁国门,背着崇祯就跑了。反正绝对不会死社稷,不会迅速灭亡。
想甩锅就不能要脸。这就是个悖论。
阉党和东林党哪个对国家更有利?用这个提法,就等于是问:骨癌和脑瘤,哪个对身体有利。
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好意思呢😄。
干脆就扯下遮羞布,痛痛快快地问:东林和太监哪一个祸害更大!
万历年间,他们的祸害一样大。
天启年间,是太监的祸害更大。
崇祯年间,太监和东林一齐祸害,但太监基本上不掌权了,东林的祸害大。
但按照明朝的规制,东林和太监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如果皇帝有本事,东林和太监是一点招都没有,也没什么祸害。所以祸害最大的当然是皇帝。
明实亡于嘉靖,别把身居深宫,运筹帷幄,搞权力平衡看得那么高明和智慧。正是从他开始,权力平衡成为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平衡术,王朝都维持不下去。
嘉靖和万历搞的是三角板平衡,让一家相对壮大,能压住另外两头,如果大家力量均衡了,什么事都别干了,每天战斗吧。所以就出权臣。
天启搞的是翘翘板平衡,自己当砝码。
到了崇祯时期,失去了平衡。
大明王朝就垮了。
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哪个对国家危害相对较轻?
哪里有什么阉党,其实就是帝党,阉人们的利益依托于皇帝,他们才是真正站在皇帝立场考虑问题的人。所在魏忠贤在的时候,想办法搞钱,比如收矿税,甚至受贿,搞到钱支援辽东,那时候和建奴打的有声有色,让建奴非常头疼。等魏忠贤一死,东林诸公彻底放飞自我,皇帝想收商税?那绝对不行,那是与民争利。只能压榨泥腿子,称为辽饷,天灾人祸之下,农民没有了活路,纷纷揭竿而起,而东林猪公又大搞党同伐异,真正能任事的能臣猛将一个一个被坑死,等崇祯醒悟过来,已经无力回天了。而东林诸位“君子”则毫无羞耻的良禽择木而栖去了
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哪个对国家危害相对较轻?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明朝的灭亡,其实是亡于党争。
这话到底是否准确,我们暂且不说。但历史上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确实给明朝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如果要问谁对国家更有利,这个问题恐怕真的没办法回答。因为这两者,都需要对明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关东林党和阉党的恩怨,我们还得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
话说在明朝万历年间,随着一代名臣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同时在幕后纵容大臣们结党斗争。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因为他本人就是政治斗争的老手,所以当时的明朝,党争的问题并不算大。但是张居正死后,因为文官集团缺少了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领袖,皇帝又希望大臣们去斗。所以接下来二十年的时间里,明朝的高层文官集团,彻底成了一盘散沙,形成了一大堆所谓的‘党派’。
在这些党派当中,尤以‘乡党’最为广泛。所谓乡党,就是指一些出身同一个地方的官员,以老乡的身份,相互抱团取暖,继而开始结党。
在这二十多年里,明朝高层出现了齐党、楚党、浙党等一大堆党派。这些乡党,往往会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讦,混战不休。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能保持明面上的体面。所谓的争斗,也大多仅限于政见上的不同。
但是,到了万历二十一年,在那一年的京查当中,这些乡党为了各自的利益,彻底撕破了脸皮。自此之后,原本政见上的不同,彻底变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再加上万历皇帝开始不再上朝,彻底没了约束。所以从这时开始,明朝高层文官集团,就进入了混战状态。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道理,放在朝堂斗争上也是一样的。就在明朝文官集团,疯狂进行内斗的时候。有个叫顾宪成的官员,在朝堂斗争当中落败,被迫返回家乡。然而这个顾宪成回到家乡之后,却不甘心就此归隐。回到家乡之后,顾宪成找了一座书院,开始办学讲课。
要说官员退休之后,回家乡搞搞教育,倒也算是发挥余热了。不过,这个顾宪成有点不太一样,顾宪成开办书院后,经常举行集会,公开讨论国家大事。因为顾宪成之前做官的时候,人缘实在是不错。所以,这座书院开始举办集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来参加集会。
最开始的时候,前来参加集会的人,还仅限于那些普通学子,或者一些和顾宪成一样的失意官员。但很快,随着这座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对当时朝政不满的官员,也开始加入到集会当中。
如此一来,这座书院,就渐渐从一个单纯的学术团体,变成了一个政治团体。除了有顾宪成这样在野的教书先生,还有许多在职的朝堂官员,甚至不乏一些高级官员。
于是,一群来自不同地域,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却抱有相同政治主张的人,逐渐围绕着这座书院,汇聚到了一起。因为这座书院,叫做东林书院,所以这群人后来便被称为东林党。
东林党最初开始出现的时候,其实是以一种良性的方式出现的。东林党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了明朝的舆论中心。很多自诩品格高尚的官员,都以能够加入东林党为荣。如此一来,东林党若是能够压服其他乡党,还朝政一个清明,似乎也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问题是,这样的东林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因为是一个松散的学会性质的党派,所以东林党没有明确的思想纲领。这就导致后来,东林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走了样。
随着东林党开始出现,很多志在匡扶社稷的官员,开始加入东林党,东林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再之后,东林党围绕着立太子这件事,开始通过政治斗争,打击所有乡党。因为东林党吸引了大批官员,导致齐党、楚党、浙党之类的乡党,根本就不是对手。
另外,东林党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征,那就是品格有些过于‘高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林党最初成立的时候,确实是出于好的目的。但是随着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东林党的路线开始变得越来越极端,逐渐变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另外,东林党的很多读书人,喜欢‘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对于其他党派的政敌,不但要把人家彻底拉下马,下马之后还要痛打落水狗。这种斗争方式,彻底破坏了明末政坛的平衡性。
所以,等到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先后去世,天启皇帝登基的时候,东林党迎来了全盛期。但同时,被东林党打击的其他乡党,自身生存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所以,为了生存,这些所谓的乡党,不得不开始联合起来。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将这些乡党,彻底凝聚了起来。
这个人,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原本只是皇宫里一个普通的小太监,后来靠着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逐渐飞黄腾达,得到了天启皇帝的信任。因为天启皇帝是出了名的不爱管朝政,所以在这之后,朝政大权就落入到了魏忠贤的手里。
魏忠贤掌权之后,东林党开始坚决反对魏忠贤,而其他几大乡党,为了自身生存,则开始纷纷依附到魏忠贤的身边。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魏忠贤身边聚集了几大乡党,形成了新的阉党。
再之后,魏忠贤开始借助手中权力,捏造罪名,陷害东林党的核心成员。在魏忠贤的陷害之下,东林党的核心成员,几乎全部被杀害,东林党也彻底一蹶不振。而阉党掌权之后,因为魏忠贤本人就不是什么好人,阉党的核心成员,几乎又清一色都是奸臣。所以,在阉党掌权期间,明朝的统治开始全方面的崩溃。而这些隐患,则是留到了崇祯时代。
直到天启皇帝去世,随着崇祯皇帝登基,除掉了魏忠贤,东林党才再度崛起。
但是,到了崇祯时代,再度崛起的东林党,却彻底变了味道。
首先,崇祯本人极其讨厌党争,这种讨厌,不光包括阉党,同时也包含了东林党。所以,到了崇祯时代之后,就算东林党得到了喘息之机,仍是成了一盘散沙。
其次,因为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东林党的所有核心成员,几乎都被屠杀一空。如今剩下的东林党成员,几乎全都是那种只顾自身利益,不顾朝堂利益的伪君子。所以,到了崇祯时代以后,明朝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大家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但要说让这些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却又什么都不会。
如果说,天启年间的东林党,还算是一个有着崇高追求的党派。那么到了崇祯时代,东林党就彻底成了一个毒瘤了!此时很多东林党的成员,他们根本不关心后金军队会不会攻破山海关,也不关心愈演愈烈的流民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有自身的财产和名声。
所以,要说阉党和东林党,哪个对明朝更有利,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法回答。因为这两者的存在,从根本上破坏了明朝的统治核心。不过相对来说,刚刚创建之初的东林党,其实还算是不错,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到了崇祯时代,那时候的东林党,其实只不过是一群伪君子罢了。
至于阉党,内部或许也有一些品格高尚、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官员。但大体上来说,阉党的大多数成员,还是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奸臣,自然也谈不上好。
当一个国家,已经没有了稍微好点的选择,只能看哪个选择不那么坏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政权估计也就彻底没救了。
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哪个对国家危害相对较轻?
明亡国实际原因是政府财政破产。政府财政破产最大原因东林党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士族利益。功名免税和投献使得政府农业税收的基本盘越收越少。矿税和商税又被说成是与民争利。开海禁是违反祖宗法度。实际是断绝了明政府所以有可能扩大收入的可能,最终结果就是明政府的脑死亡。所以东林党是明亡罪魁祸首。阉党至少在积极替明中枢寻找输血的途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