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巢为袁绍命脉所系,必有重兵驻守,曹操为何就敢亲自领兵去?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偷袭乌巢是关键性的一战。由于偷袭乌巢成功,使得袁军彻底溃败,曹操也因此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乌巢是袁军储粮重地的情报是许攸送给曹操的。为何曹操对许攸如此信任,立刻就亲自去偷袭乌巢?难道他不怀疑其中可能有诈吗?
一、偷袭乌巢的经过。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在这场战役中,袁绍出动了十万人马,在兵力上占据上风。曹操被迫采取战略防御态势,与袁绍周旋。曹操作战积极主动,在取得白马之战的胜利,斩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之后,后撤到官渡与袁绍转入相持。
袁绍在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失败后,也改变了战术。他和曹操在官渡相持,想以持久战来拖垮曹操。随着时间的延续,曹操的困难越来越多。由于双方力量相差太大,曹操的形势十分不利。在战争后期,曹操的手下纷纷与袁绍联系,对胜利失去了信心。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了后撤的想法。但是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信给曹操,鼓励他坚持下去。荀彧还说,由于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这么久,使得袁绍寸步难行。现在情势必然有变,这是使用奇计的时候,不可失去机会。因此曹操又坚定信心,与袁绍继续相持下去。
最终,在曹操濒临绝望的时候,许攸出现了。这个袁绍手下的谋士,与曹操是自幼相识的朋友。他留在后方的家人因为犯法,被审配抓了起来。许攸一怒之下,便投奔了曹操。曹操在得到许攸后十分高兴,问计于许攸。
许攸建议曹操率领精兵偷袭袁绍的储粮重地乌巢。曹操立刻就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并且亲自率军前往。经过激战,曹操大获全胜,烧毁了袁军在前线的全部粮草。得知消息的袁军军心浮动,在曹军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曹操因而获得了官渡之战的全胜。
在整个官渡之战中,偷袭乌巢是曹操反败为胜的关键一招。但是许攸久在袁绍麾下,是他的重要谋士,如今贸然前来投奔曹操,还向曹操献计让曹操亲自孤军深入。曹操为人生性多疑,为何这一次却对许攸毫不怀疑,就亲身赴险呢?
二、官渡之战中的种种蛛丝马迹。我们看整个官渡之战的经过,在很多地方会发现种种蛛丝马迹。首先曹操的兵力少,实力弱,按照兵法应该是速战速决,出奇制胜。但是曹操却反其道而为之,和兵力多,实力强的袁绍在官渡相持,进行持久战。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在经过长期的对峙后,实力消耗殆尽的曹操必败无疑。曹操深谙兵法,做出这种选择是违背常理的。
其次,曹操在相持半年之后,已经感觉无力支撑,想要撤退。此时荀彧写信劝他坚持下去,并且还料定必然会有转机出现。荀彧的这种推测是用空话安慰曹操,还是确有其事。而荀攸和贾诩也同样劝说曹操坚持,并且说出了曹操的心计,那就是为了寻求万全之策。
第三,在和袁绍相持的末期,曹操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曹操见到疲于奔命的运粮人员,亲自抚慰他们,说再有十五天时间,我就会为你们把袁军击破,不再劳累你们了。曹操说得这么肯定,他究竟有什么底气呢?
第四,许攸在来到曹营后,曾经问曹操军中粮草的数量。曹操先是说可支一年,后来又说可支半年,最后才说实话说可支一月。许攸在得知实情后,才对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立刻就采纳了许攸的建议,部下的阻拦都不放在心上。
三、曹操为何不怀疑许攸。我们将以上的种种蛛丝马迹串联起来,就会发现曹操为何会对许攸的来降毫不怀疑。曹操之所以会和袁绍采取持久战的方针,是因为袁军实力强大。在初期战败后,袁军改变战术,采取大兵团集团作战的战术,让曹操无懈可击。因此曹操才会选择官渡作为自己的主战场,利用当地的地形扼制袁军的进攻。
曹操与袁军相持,是有他的用意的。史书记载,曹军在官渡的数量不过一万多人,而袁军则有十几万。曹操征战多年,根本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军队。这说明曹操只是将最精锐的军队部署在官渡,其他的军队则留守后方。
曹操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自身的消耗,他以一万人的消耗换取袁绍十万人的消耗,再加上自己运粮路程短,袁军还需要渡过黄河,更是对袁军具有优势。因此在战争后期,虽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他依然和袁绍几乎同时达到最后的临界点,除了前线的粮库,双方都没有了多余的粮草。
这样,战役的转折点就要到来了。由于半年多的努力,曹操扭转战局的时机也到来了。他如果将袁绍最后一批粮草销毁掉,袁军就必败无疑。这就是荀彧、荀攸和贾诩所说的万全之策,用奇之时。许攸的到来,为曹操带来乌巢是袁军储粮重地的情报,曹操当然要拼死一搏。
在种种史书中,都把许攸的献计作为曹操取胜的关键。许攸也对此沾沾自喜,并且多次向曹操表功。结果时间一长,让曹操感到厌烦后就诛杀了许攸。这是因为,许攸过于看重了自己,没有他的献计曹操依然会发动反击,只是许攸的到来,让成功的概率更高而已。
至于说曹操相信许攸不会骗他,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首先,他和许攸相识已久,对许攸的性格了如指掌。他知道许攸这个人贪而不治,不可能会以身饲虎,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曹操的失败,为袁绍建功立业。
其次,当时曹军的军粮已尽,而且无法继续补充。袁绍虽然同样艰难,不过还是能继续坚持。袁绍只要再和曹操相持一段时间,就能够获得胜利。在这个时候,袁绍根本就不需要再采取计谋,来引诱曹军出击,让局势发生变化。
第三,曹操很可能已经锁定了乌巢这个目标。荀攸和贾诩在劝曹操坚守的时候说,曹操之所以不出击,是为了寻找必胜的万全之策。在曹操决定出击的时候,又是这两人坚决支持曹操的决定。可见,曹操君臣对乌巢已经十分关注,判断它是袁绍的储粮重地。许攸的情报证实了曹操的判断,也同时让曹操下定了决心。
结语: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对刚刚投奔来的许攸深信不疑,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动了偷袭乌巢的战斗。经过激烈的战斗,曹操火烧乌巢成功,毁掉了袁绍的全部粮草。得知消息的袁军军心浮动,在曹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之所以对刚刚投降的许攸如此相信,主要基于他自己的判断。他与许攸早就相识,深知他的性格,不会亲身赴险。同时加上当时的双方形势相差悬殊,以曹操对袁绍的认识,袁绍不会采取计谋节外生枝。再加上曹军的侦察情报,曹操判断许攸的真情,不再怀疑他的用意,发动了偷袭乌巢之战。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乌巢为袁绍命脉所系,必有重兵驻守,曹操为何就敢亲自领兵去?
首先,乌巢、故市不是袁绍屯粮的重地。而是到达官渡地区的路过之地,距离官渡袁绍军营约40里。淳于琼就是在这里宿营!见:
《资治通鉴》: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作战,不胜而还,坚壁自守。时袁绍数千车粮草至官渡。谋士荀攸对曹操说:“袁绍的运粮车旦夕间就到了,其押运粮草的将领韩猛勇猛但轻敌,出击可以将他打败”。曹操问:“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荀攸说:“徐晃可以。”于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涣带着几千骑兵共同攻打韩猛,在故市截烧其辎重。此战,徐晃功劳最大,被封为都亭侯。
因此说乌巢、故市就是个过道地。所以,袁绍没有派重兵驻守。为此,沮授还提醒过他:
《资治通鉴》: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
为防万无一失,沮授建议派出蒋奇在淳于琼外围,以为巡逻,袁绍没有听从。其实,就算有蒋奇在外围巡逻,也避免不了被曹操偷袭。为什么?
第二,曹操的计划相当周密,执行起来天衣无缝,防不胜防。
《曹瞒传》记载,(许)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
许攸说:“今孟德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此乃危急存亡。现在袁军有粮食就在故市、乌巢,驻军防备又不严,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军自己败亡!”曹操非常兴奋。
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他对袁绍的军队及辎重了如指掌,最最关键的是曹操信任他👍!所谓用人不疑是也。曹操根本就没有怀疑许攸,许攸的情报和对策,曹操深信不疑。这是因为,荀彧曾经对曹操说过:“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曹操即使疑心许攸,也绝对不会怀疑荀彧的!即便是这样,曹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曹瞒传》:乃举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
曹操严令:军队一律用袁军的旗号;兵士嘴里衔着小木棍,把马嘴绑上,以防发出声音;夜里从小道出营,每人抱一捆柴草;经过的路上如果遇到有人盘问,就回答说:“袁公恐怕曹操袭击后方辎重,派兵去加强守备。”
曹操偷袭故市、乌巢的计划在许攸的指使下,作的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于是,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大营,亲自率领五千名步骑兵出击……!曹操之所以敢亲力亲为,说明他对这个计划相当自信,所以执行起来也非常的坚决👍、果断👍、勇猛👍。
别说,还真有淳于琼的巡逻兵问了😄,但不是蒋奇的部队,听到回答的人都信以为真,毫无戒备。试想,就算蒋奇在外围巡逻,曹军能瞒得了淳于琼,还瞒不过蒋奇吗?当然,也不一定,这东西不是绝对的,万一蒋奇智谋高于淳于琼呢……😄。
第三,曹操勇猛顽强,有典韦的风范。
《曹瞒传》: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
《资治通鉴》记载: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曹操到达乌巢后,围住袁军辎重,四面放火,袁军营中大乱。正在这时,天已渐亮,淳于琼等看到曹军兵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曹操进军猛击,淳于琼等抵挡不住,退守营寨,于是曹军开始进攻。
四十里地!太近了,袁绍马上就得到曹操袭击淳于琼的消息,他与袁谭展开了唇枪舌剑:
《资治通鉴》:绍闻操击琼,谓其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其将高览、张等攻操营。谭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郭图固请攻操营。谭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不能下。
袁绍还是听从袁谭的建议了,不过却派轻兵前往增援淳于琼,而重兵攻打曹营???没打下来。但在故市、乌巢这边,徐晃、曹操却用典韦的气魄击败了韩猛、淳于琼…
袁绍增援的轻骑兵到达乌巢,曹操左右有人说:“敌人的骑兵逐渐靠近,请分兵抵抗。”曹操怒喝道:“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虽然曹操手里没有短戟。于是,曹军士兵都拼死作战,终于大破淳于琼军,斩领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级。(据说韩莒子就是韩猛)
这是一场势在必得的偷袭!短短的四十里就有可能改写历史😨。曹操在给荀彧的书信中告诉荀彧,已经开始做退军的准备了。荀彧力谏曹操坚持、你要坚持……说不定有机会呢!!!让曹操等待获胜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来了许攸。偷袭故市、乌巢的韩猛、淳于琼是曹操唯一的获胜的希望,一旦失手就会满盘皆输,容不得半点差错。
因此,曹操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亲指挥并参与这场决定着官渡之战主动权拐点的偷袭。
乌巢为袁绍命脉所系,必有重兵驻守,曹操为何就敢亲自领兵去?
官渡战场
官渡之战袁绍占尽优势
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爆发,这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也是历史上数得着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开战之初,交战双方的兵力就十分悬殊,其中,曹操一方拥兵万余,都是历经多年血战的老兵,非常精锐;袁绍一方则拥兵10万,其中不少都是常年与乌桓、鲜卑等游牧部族交战的北方骁骑,也悍勇异常。
双方刚刚交手,曹操连续两战皆胜,斩杀袁军先锋大将颜良、文丑,缴获大批辎重。但随着双方在官渡的相持,战争的天平逐渐向袁绍一方倾斜,袁家祖上毕竟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资本,因此袁绍麾下早早就聚集起大批能臣骁将,帮助其牢牢掌握黄河以北的青、幽、并、冀4州,粮草物资源源不断从黄河北岸运来,既无后顾之忧,也无缺粮之虑。
袁曹形势
曹操粮草短缺,后方吃紧
曹操虽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也占据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可惜兖州、豫州在黄巾之乱中久经蹂躏,徐州更是处于半独立状态,能够提供的粮食毕竟有限。此外,曹操的地盘地处中原,南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势力虎视眈眈、西有韩遂、马腾十余万西凉骁骑跃跃欲试,因此根本不敢集中全部兵力对付袁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大军的粮草即将告罄,而且袁绍内部已经有人献策要袭击其后方,让曹操首尾难顾,不战自乱。届时,孙策、韩遂等枭雄,甚至汉中的张鲁都会像狼群一样猛扑上来,将曹操的地盘分食殆尽;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想办法尽快取得胜利,不能打成消耗战,甚至不能打成击溃战,要将袁绍10万大军尽数歼灭在黄河以南。
官渡之战形势图
袭取乌巢是取胜的唯一机会
因此,曹操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将袁绍“一剑封喉”,只是一直找不到良策。偏偏这个时候,许攸跑来投靠,提供了袁绍大军粮草囤积在乌巢的重要情报,建议立即派兵袭取。对许攸是否诈降,曹操还是有把握的,两人是老同学、老朋友,深知其贪财好利的本性,如果不是真的在袁绍那边混不下去,决不可能跑过来当间谍。
此外,曹军粮草已经“仅够本月之用”,如果不用许攸之计,只要继续相持几天,士兵就会因饥饿而溃乱,届时在袁军骑兵追杀下,万余人都不可能生还,倒不如放手一搏,还能求得生机。但乌巢毕竟是袁绍大军屯粮之所,命脉所系,即便如许攸所言有个嗜酒无备的主将淳于琼,但毕竟有大军驻扎,何况还有副将赵睿、眭元进等人主持。
许攸投靠
为确保胜利曹操亲自领兵
因此,曹操不仅出动了自己最精锐的“虎豹骑”等担任奔袭任务, 还决定亲自出马指挥,最大限度确保胜利。但也许曹操也没有想到,命运之神竟如此垂青,乌巢大营中淳于琼喝得酩酊大醉,副将赵睿、眭元进都被派出去押运粮草,整个大营守备松懈,一夜之间就被攻破,数以万计的粮草被全部焚毁,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这下,袁绍大军开始无粮自乱,又遭到士气正旺的曹军偷袭,最后仅800骑随袁绍逃回黄河北岸,曹操从此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