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李鸿章的淮军虽然在清军里算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但是和日军相比,确实要差着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淮军从根本上来说只是装备了西式武器的的旧式军队。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因为此时的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无力和太平军对抗。咸丰无奈之下只能让各地督抚、官员组织团练和太平军作战。这些团练中,以曾国藩的湘军最为有名。
而李鸿章的淮军也是脱胎于湘军,其组织方式基本就是照搬湘军的一套:以营为基本战术单位,营下设哨,哨下设队,每营500人。若干个营为一军,以主将的名字中一个字命名,比如像刘铭传的铭军、吴长庆的庆军、周盛波的盛军、张树声的树军等等。
不过因为淮军和洋人打交道比较早,李鸿章见识到西洋武器的厉害以后就大量购买武装淮军,并按照西法训练部队。所以淮军的战斗力很快就超过了湘军,成为国内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然而淮军和湘军以及其他清军的差距也就是对于西式武器和训练方式的接受程度而已,在根本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只是装备了西式武器的封建军队而已,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淮军并没有建立近代的参谋体系。部队作战还是按照国内对付农民军的方式,缺乏作战计划,不会地图作业。
其次,淮军以营为基本战术单位的组成过于扁平化,临时组成的各军号令不一,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战斗。
第三,淮军是募兵制,当兵只是一种职业。这样一没有为国而战的概念,战斗意志薄弱,二缺乏预备役制度,在战斗中损失了士兵以后只能临时招募士兵来补充,结果就导致后期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第四,淮军在武器装备上还是以国内对付农民军的那套经验为主,火炮以轻便易携带的小口径火炮为主,相比日军以75毫米火炮为步兵支援火力要弱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船桥里等战斗中淮军表现尚可,可以击退日军的进攻,但是最终却不敌日军。
李鸿章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
第一,淮军并没有和真正的强者交过手。
淮军自建立以来,主要的对手是太平军、捻军。
不谈捻军,太平军充其量也只是强化的民兵而已。
太平军的战斗力,可以在同常胜军的战斗力很好的看出来。
常胜军充其量是洋人指挥的,装备一系列西洋武器,使用零星西洋战法的三四流武装力量。
然而,太平军对于常胜军并没有占上风。
而淮军和太平军的战斗大体是旗鼓相当,这说明淮军同真正的洋人军队,战斗力是有很大差距的。
淮军打赢太平军,以及土匪性质的捻军,没什么值得自豪的,他们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
第二,淮军只是使用西洋武器的旧式军队。
甲午战争中,日军认为淮军士兵根本不懂打仗。
在双方激烈枪战的时候,日军发现很多淮军士兵不寻找掩护物,也不卧倒,而是蹲着甚至站着开枪。
这对于日军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像是根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
同时,淮军的炮兵也根本不懂炮战。
以往他们只是用来攻击敌人的步兵和堡垒,炮战经验几乎是0。在日军炮兵精确的炮火压制下,火炮射程和威力并不亚于敌人的淮军炮兵,往往一触即溃,丢弃火炮溃逃。
而炮战是现代炮兵的基本功,这都做不好还打什么仗。
第三,淮军士气不高,有着严重雇佣军思想,军纪很差。
日军发现,淮军士兵在战时的伤亡率并不高,由此一次战斗溃败后丢下的尸体很少。
这说明,淮军的战斗意志低下,没有打硬仗的思想。
日本被灌输,打仗是为了帝国的未来,为了日本人民的未来。
而淮军打仗只是雇佣军性质,吃粮当兵,打赢了有赏金而已。
所以,淮军只能打顺风战,打弱敌,不能碰强敌,一碰就散。
一旦发现日军攻势猛烈或者冲锋上来,淮军根本没有坚决抵抗,而是放弃阵地直接逃走。
当时淮军士兵的身材比日本兵要高大一些,手臂较长,在近战肉搏时候是有优势的。
然而,日军基本没有和淮军发生过肉搏战,因为后者总是直接逃走。
同时,淮军的军纪很差,尤其在补给不足和跑路的时候,更是肆无忌惮。
平壤战役时候后,淮军各部向鸭绿江溃逃。期间由于补给断绝,军官先逃走,很多淮军士兵冲入朝鲜村庄抢劫财物,甚至还有强奸现象,引起了朝鲜人的痛恨。
本来,大部分朝鲜农民都支持清军攻打日军,但淮军的恶行扭转了朝鲜人的观念。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淮军的枪炮算是比较先进,数量也众多。
但淮军根本没有诸如医疗兵、辎重兵、工兵、通讯兵的概念,而这是西洋军队包括日军必备的军种。
可见,淮军只是拿着新式武器的落后部队,遇到日军自然土崩瓦解。
李鸿章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由清末重臣李鸿章所创建的淮军,毫无疑问是大清朝当时最精锐的军队。后来的北洋新军,就脱胎于淮军。只是,大清朝如此精锐的军队,在日本陆军面前,却是不堪一击,屡战屡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淮军的战绩如此不堪呢?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的印象中,都觉得应该是淮军的武器装备过于落后所导致。淮军在面对装备有火枪、火炮的日军时,只能挥舞着马刀,手持长矛等落后的冷兵器,或者简陋的鸟铳等火器,拼命的冲锋。然后,一批批的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
而实际上,还真不是这个情况。
淮军拥有当时世界上,由英、德、美、比利时、奥地利等国所研发的,最先进的枪、炮。
淮军不仅仅装备有单发步枪,如单响毛瑟枪、林明顿后膛枪等等;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栓动连珠快枪,如十响、十三响连珠毛瑟枪、斯宾塞连珠枪等等。所谓的连珠快枪,即具有储弹器,类似现在手动步枪上弹方式,在当时是绝对的速射枪。另外,步兵还装备有加特林机枪、马克沁机枪。骑兵还装备有各种型号的马枪。
同时,淮军还装配有克虏伯炮、奥地利快炮,以及其他各式大小快炮,用的弹药也是类似于现代榴弹的开花弹。
当时,美国人称北洋海军世界前三,陆军也在世界前五之列。清朝的大臣们,也是洋洋自得,向朝廷奏报:“大清快枪快跑之多,甲乎天下!”
不能不承认,当时的清军的确如此,装备有众多的先进武器。只是,打仗不仅仅靠优质武器及其数量,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素。而包括淮军在内的清军,仅仅是“一支拥有世界先进武器装备的古代军队”!
淮军面对日本陆军,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一支古代军队”,在跟“一支现代军队”作战。
之所以称淮军是一支古代军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淮军缺乏训练有素的军官群体,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
有句俗话,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淮军就是如此。
淮军的士兵,在作战之前,通常都会受到比较现代化的训练。李鸿章曾经聘请英国军官训练过会字营,请法国军官训练过庞字营。后来,因为担心军队会被洋人控制,则采取了聘请洋人为教习的方式。
淮军中的这些洋教习,不仅仅教授士兵射击、开炮的方法,还会教授西方先进的战阵。所以,淮军中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基本素质还是具备的。
重点来了。洋教官知道作战的时候怎么指挥士兵布阵,如何让士兵防御、进攻。可是,淮军中的将领不知道。而日军当时已经建立有军校,培养职业军官。当时的淮军将领,不要说上军校了,识字的都很少,打仗的经验全是从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中得来的。
这些指挥作战的中下级军官,恰恰是作战时的中枢、核心,他们指挥不利,就很难取胜了。到了两军对垒之时,战场上的士兵,总不能不服从将领的指挥吧。所以,作战时,洋教习们教授给士兵的作战方法,在淮军将领的指挥之下,马上就被弃之不用了。淮军将领,硬生生将淮军变为了一支古代军队。这一点,可以从下一个原因中得到印证。
其次、指挥方式落后,作战杂乱无章,这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
根据日军军官写给上级信件中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淮军的指挥、作战情况。
因为淮军军官的指挥问题,导致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中国古代作战多有帅字大旗,还有各个将领的旗帜,以及各营、队的旗帜。将领、士兵,包括火炮,通常都聚集在旗帜左右,全都是重点目标。
冷兵器时代,竖大旗没问题,毕竟对方的士兵无法一下子冲到近前。而在远程火器时代,这不就是给对方指明了进攻的方向和地点。所以,日军很快就摸清了淮军的模式,集中大炮,以及其他火力,猛攻这些树有旗帜的地方。淮军将士,拼死命,也要护住大旗不倒,誓死也要给日军“通风报信”。
这……
同时,淮军将领的指挥方式也是挥舞大旗。旗帜一挥,日军一看,对方要开枪了,赶快躲一波。再一毁,要开炮,再躲。而且,淮军的射击,也是看到射击命令之后,随意发射,没有齐射,轮换。枪尽管开,炮尽管打,总之,什么时间弹药打没了,什么时间停。
这种打法呢,把日军的确吓得不轻,子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好恐怖。只是,很少有打中的。为什么?因为淮军士兵枪法不准,根本就没练精,更不知道利用地形、地物,或者是卧射,增加稳定性。随意,随意,大家随意呀,热闹点就好,一定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而大炮的炮弹呢?更是很少能打到日军,这让日军军官惊讶不已。亦或是有几颗瞎猫碰到死耗子,打过去了,却不爆炸。日军更惊诧了,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负责指挥及操作大炮的淮军将士,根本就不知道弹道为何物。一个个不要说计算了,字都不认识几个。有些士兵,可能连炮弹引线怎么设置也没学会,炮弹一填,咚一下发射出去了,可就是不爆炸。淮军的士兵只能对天祈祷,砸死一个两个日军吧。
估计洋教习教的时候,脑壳都疼,算了,你们打着玩,高兴就好。于是乎,这帮炮兵,在日军眼中就是一帮放烟花的。咚咚当当一阵热闹过后,炮弹没了,那就歇了吧。
淮军有钱,而且大方,有弹药就发射,没了再说。这么一帮淮军,运气好的时候,的确给日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甚至可以重创日军。但是,多数时候,结果不说也能猜到了。
而且,按照日军军官信中的说法,淮军很少进攻,多数是防御。这也就更不要说什么奇袭、掩护、侧击、包抄之类,在古代战争中,就已经很常见的战术应用了。即使有冲锋,也是如同打太平军和捻军时一样,一窝蜂的如同孤注一掷般,冲呀,杀呀,抢呀……只是面对日军,冲出去的淮军没过多久,还会一窝蜂的退回来。
淮军防御的时候,阵线上会有很多薄弱的地方,却根本不会留下预备队,伺机支援。说白了,淮军的战法就是,守住了,胜利,守不住,被动挨打,最后败退。
再有,淮军将很多先进武器,留给了日军。
有句名言,叫做“没有抢,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淮军跟日军之间,却恰恰颠倒了。
淮军将领指挥能力弱,撤退的时候,也是一窝蜂,跑吧,日本打过来了。于是乎,那些让日军经常流着哈喇子渴求的先进大炮,连珠枪、全都缴获到手。日军对这些大炮、快枪,还非常的爱惜,之后,掉转炮口、枪口,成了屠杀淮军的利器。
正所谓此消彼长,日军越打越有经验,越战越勇,缴获越来越多。而淮军,则是越打士气越低落。
还有,淮军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多数时候士气不足。
淮军脱胎于湘军,湘军前期军纪严明,后来也是非常败坏。淮军同样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随着时间推移,淮军军纪开始涣散,作战时经常抢掠地方,逐渐发展到了“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的地步。而且,淮军也不像最初的湘军,多数是亲戚乡邻,缺乏忠义血性。淮军将领激励士兵,只有功名利禄,却没有更多的家国情怀教育。这就导致了士兵以利为目的,无利则溃的结果。
因此,在日军军官的眼中,淮军非常畏惧白刃战。只要日军挡住了淮军前期的乱射,迫近淮军阵地之后,多数淮军就会扔下已经上了膛的枪支逃跑。
日军军官的描述不免夸张,但是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比如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占尽优势的叶志超,就临阵脱逃,导致平壤失守。将领都是个熊包,士兵又能怎么样呢。
再加上清廷对列强的反抗意识不够坚定、强烈,进取意识不足,更让士兵无法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仅仅是功名利禄,号召力不强,导致士兵的士气进一步下降。
最后,淮军数量总体上,的确要少于日本陆军。
淮军在装备上强于日军,而装备是靠金钱就能得到的。所以,清廷缺钱么?真难说。但是,在训练、制度、战术上,淮军都弱于日本陆军。而数量上,主力淮军更是远远少于日本陆军。
日本陆军当时的机动作战兵力有7个野战使团,约12万人以上。每次作战,一般都是两个以上的野战使团配合。清军总数量很多,但是淮军数量有限,裁撤之后大概在5万余人。所以,为了补充兵力,李鸿章不得不补充很多未经系统训练的士兵进入淮军,导致作战能力进一步下降。
不过,这一缺点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战略、战术的使用,来弥补的。比如做好侦查工作,进行伏击战,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局部的弱势敌人。随着敌人数量的减少,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其他还有诸如淮军体系不完善之类的,都不是大的问题。淮军以500人的营为主干,高级将领可以直接指挥到营。比如,守卫平壤的叶志超就直接指挥了20个营的兵力。这跟现代化的军师旅团营的体系,指挥效能上大大降低,但并不是致命的。
总结淮军之所以在面对日军时,不堪一击,主要就是因为缺乏经过系统训练的军官群体。军官缺乏战术素养,指挥不利,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武器,也是无济于事,战争自然就难以取胜。
李鸿章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淮军是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指挥下,于1862年3月编制而成,也被称为“淮勇”。淮军是为抵制太平天国运动而生的,而后在李鸿章的带领下发光发热,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从配置到训练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淮军的创始者也因为淮军的强盛权势不断的坐大,成为一个在朝廷上响当当的人物。
为什么近代化的淮军在日本的陆军面前还是十分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历史漫谈君将在下文为大家详细说明。
第一,军事装备
淮军是李鸿章手里的一个底牌,他在底牌的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后委托驻英公使龚照瑷购哈乞开斯快枪7000枝,驻德公使许景澄购毛瑟枪12000枝,连珠快炮8尊,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四批共10000枝,子弹1000万颗。
10月,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干三百二十余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
12月,又奏报委托许景澄代购毛瑟枪10000枝,子弹412万颗,大小口径快枪300枝,子弹10万颗;委托杨儒(驻美公使)代购哈乞开斯六响枪3000枝,子弹200万颗;委托龚照瑷代购马梯尼枪10000枝,小快炮若干门,这都是李鸿章大批量购买的武器。
其中小批量高价买的高精尖武器还没有计算在里面。李鸿章所购买的连珠快枪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日本当时所用的只是单发步枪。美国学者就曾说过:“清朝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排名前五的陆军。”。
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清朝的官员也是洋洋得意,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原因并不能从军备装备的硬实力来找。
第二,军事制度
淮军虽然完成了军队硬件上的改造,但在军队的软件上还是差人一步。淮军虽然在军队训练的阵法、队列上请了外国教练,进行了一些西化,但在淮军整个的统领指挥下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体制。
一般来说,一个淮军将领会统治3—4个营,一个营大约500人左右,淮军的将领基本对自己所管理的这几个营是垂直管理,手下只有几个小队,没有参谋没有军官,这导致在大型作战的时候军队一多救容易乱了阵脚,整个军队像一对无头苍蝇一样乱转悠,有再多的子弹也打不到该打的地方。
日本一直都是一个具有超强学习能力的国家,从它在近代的蜕变上就可以看出,日本在甲午战争上的表现也是如此,它虽然没有全部换成西方军事强国的配置,但它把一些决胜的细节和软件都拿捏的死死的,也确实收获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日军拥有一支现代军队所应拥有的所有东西,包括动员、指挥、参谋、后勤、编制、训练、交通这些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指挥系统,使得日本的将士可以拧成一股绳,作战能力也是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将帅之才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个扭转战局的战争——平壤之战,是因为指挥者叶志超的临阵脱逃而溃不成军的,平壤战争以后清军的士气大大衰落。
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很多之前优秀的老将领已经去世,老将领饱受了磨难在实战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在战争对燃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所以他们在战场上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会倾尽自己的全力去赢得这场事关国运和尊严的战争。
而新上任的青年将领,他们多是富家子弟,在一些紧要关头通常会退缩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志气,在他们心中自己的生命要大于胜利,安安稳稳的苟且也要大过搏命的光明。
他们在经验和胸襟上都比不上前人,他们会因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延误战机,错过绝地反击的机会。日本将士就恰恰相反,他们稳准狠,在科学的军事体制上负责的将领都是如虎添翼,他们总能在合适的时机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最终的胜利。
淮军是清朝末年的一个缩影,不是一个军队的失败,是一个时代的落后。中国从近代以后就开始变法图强,我们学经济学技术,却总是把根本的制度和思想放在最后。淮军和日本陆军差在了觉悟上,当时的清朝也是差在了觉悟上。
(文/历史漫谈君·半青)
李鸿章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淮军是代表国家的,它代表着清朝末年中国军队的最高水准,淮军打不过日军,换了清朝任何一支军队都打不过。淮军跟日本陆军的较量是两国和两国军队的较量,我们只有全面比较,才能找到淮军失败的原因。
一、日本蓄谋已久,清朝毫无防备日本挑战中国蓄谋已久。
早在16世纪末日本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丰臣秀吉就在心底产生了“平定中国”的想法。
1577年,正是这个丰臣秀吉喊出了“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的口号。在他的鼓吹和带动下,日本国内一些冒险家也蠢蠢欲动,摩拳擦掌。
在江户时期,日本出了个史学家本多利明,他在呼吁日本应该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发出了“大日本国应移地至满洲”的疯狂叫嚣。
1823年,日本学者佐藤信渊竟然建议天皇率兵打到中国,“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
德川幕府末年,长州藩的田松阴说:“日本应早下决心,向中国进发,北则割据满洲的领土,南则占领台湾。”
桥本左内大声疾呼:“如不兼并中国、朝鲜的领土,日本就难以独立。”
大臣如此“爱国”,为日本国事操心,君王岂能无动于衷,天皇终于动心,他在1868年颁布《亿兆安抚之宸翰》,不久又向京都诸侯下达敕谕:“外使国威光耀海外……朕欲凌驾万里波涛,誓振国威于海外,以对祖宗先帝之神灵。”
反观清朝,对悄然到来的战争危胁不仅毫无察觉,而且觉得陶醉在外国媒体“大清兵力亚洲第一”的虚荣里高枕无忧。
1886年,大清水兵在日本长崎跟当地军警发生冲突,这本来是一场普通的冲突,而且也是大清水兵手持军械上岸,违犯军纪,违反国际准则,闹出的事情。李鸿章也承认“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
因为中国方面死伤的人数比日本多,因此日方赔款数额比中方多。
就事论事地说,日本方面是按照规则办事,合情合理,
但清朝从皇帝、李鸿章到全国人民对此事极力渲染,水兵的违纪被称为爱国壮举,日本的处理被认为是向大清示弱,觉得那是日本的“国耻”,大清扬眉吐气、从此站立起来了。
举国狂妄,目空一切,麻痹大意,甲午不败就出了邪了。
二、日本学洋人学髓,大清学洋人人皮毛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军队建设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甚至中国起步更早。
19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大刀阔斧进军事体制改革扩充军备的同时;大清没有闲着,也在轰轰烈烈开展洋务运动。
但两国的军队建设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就是都进口先进武器,都兴建兵工厂,都开办陆军学校,扩充军备以提高军队战斗力。
但区别点在于,日本的向洋人学习学的彻底,他们全面参考德军编制,到德国进行训练,而且他们开办陆军学校,让士兵学习文化和军事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而清军开设的学堂主要是掌握武器使用知识,没有引进西方的军事体制,也没有借鉴西方的军队管理经验。
日军在请进来的同时,还走出去,派出一批又一批军人到德国、英国学习军事理论,提高作战指挥水平。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指挥官已经明白了什么叫军事演习,并且在1890年,于爱知县举行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海陆两军联合军事演习。
而且日本军队还学习西方的后勤保障经验,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系统的后勤保障体制。
三、日本军人为“国”而战,大清军队为“主”而战日本军队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思想建设做的非常好,让士兵知道为什么去打仗。
日本已经在甲午战争前夕建立起一套政权、军权和财权统一的军国主义体制。
日本军队利用武士道精神进行忠君教育,士兵都知道天皇就是国家,他们为天皇就是为国而战。
可是清军自从太平天国之后军队不再是国家的军队,变成了私人的军队。
无论是湘军和淮军,他们都是老乡、同学、同事和兄弟组成,这样的军队有战斗力,打起仗团结一心。
但这样的军队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认指挥他们的老大,只忠于他们的顶头上司,尤其是将领对主帅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死心塌地,对朝廷的忠心就打了折扣。
尤其是淮军主帅李鸿章一切以保存实力为主,把实力看得比命都重要,根本就没有和日军死磕的决心。其实实力对于这样”军阀来说,那就是命,没有了军队自己什么都不是。
甲午战争中,畏敌如虎的都是皖系将领,但对于临阵脱逃的将领,李鸿章不但没有觉得是耻辱,反而不顾一切地向朝廷求情。
在平壤之战狂奔500里的左宝贵就是李鸿章的老乡,在出发的时候就不想去,留恋娇妻爱子。这样的将领要是能大胜仗,就活见鬼了。
最搞笑的是,李鸿章见自己爱将不想上前线,就安慰他说,去吧,又不一定真的打起来。
有这样的主帅,这样的将领,这样的士兵,恐怕就是给淮军现代美军的装备,都是打不赢日本人的。
李鸿章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淮军实际上是私军,并不属于清政府,军队的粮食 军饷都是自筹的,淮军的武器西化是因为打太平军时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甲午战争实际上并不是清朝国家军队和日本打的,而是李鸿章的私军和日本国家军队打的,因为是私军,纪律松散,训练方式还是按照旧军队的样式,在同样作战理念的清朝军队中属于精锐,但是和现代军事理念下训练出来的日军差距很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