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甲午战争,清军有很大的优势,连《泰晤时报》都看好清朝,为何清政府还是失败了?

日本在中国人的眼中一直是向中国学习的蕞尔小邦,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自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发现根本不是英、法、美等这些西方国家的对手,输给他们也就认了,但是在大清和日本发生的甲午战争中,居然完败给了日本,这是清廷说什么也不能接受和理解的,究其失败原因,大致归纳为三点。

改革的程度不同

清朝接连输给西方列强之后开始反思,我们地域这么广袤、人口众多为什么就输了呢?曾经的八旗铁蹄那不是见谁秒谁的存在吗?输就输吧,为什么输的毫无还手之力?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我们用的是大刀长矛,都是近身武器,洋鬼子都是洋枪大炮,都是远程攻击,不待我们近身就把我们放倒了。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装备上,如果我们的也装备上洋枪大炮一定就没有问题了。于是乎就搞了个“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这些兵工厂都是传统的官僚在管理,根本没有近代的工厂管理概念,下面的员工都是看待奴隶一般而不是工人。此外兵工厂生产的东西都是自产自销,没有使命赚钱的概念,那领头的自然不会对质量要求有多高,没有了效益的考核,那生产出的产品质量那是能低就低,不然往自己腰包装的钱从哪来呢?

日本就不同了,自从“黑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落后,直接自上而下就全盘西化了。想想的确应该是比清政府全面改革要容易,因为“黑船事件”之前的日本,制度和礼法之类的都是学习中国的。看到曾经自己崇拜的偶像“中国”被西方列强肆意蹂躏,就明白中国的那一套不行,我得向强者学习,于是抛弃中国的那一套,直接照猫画虎来西方的那一套。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那是一家的,这两者在一起促使了日本飞速的向前发展。

双方之间的态度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就时不时的在朝鲜发生点冲突。虽然日本的发展速度很快,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不得不佩服日本这个民族,这是一个非常要强的民族(甚至于要强到不要脸的程度,苦心孤诣的粉饰战争,不敢承认自己的黑历史),在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行的时候,就格外的努力,格外的刻苦。

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全民一心以赶超清朝为奋斗目标。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当时清朝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六,可以说是很不错了,于是乎清庭又骄傲自满起来,放松了继续努力“赶英超美”的信念。自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之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甚至于自1891年开始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不够买枪炮弹药,那部队拿什么训练呢?

落后于清朝的日本埋头苦干到1892年,海军有军舰32战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清朝,加紧对清朝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而清廷一向是看不起日本的,去哪会关注日本的情况呢?

对战争的态度

日本卧薪尝胆的发展,处心积虑的盯着大清国而大清国还浑然不知,“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单纯在这一层面上,清廷已经输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乱进攻朝鲜。不明白日本野心的清廷,对日本就没有提起警惕,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日军不断的增兵,加紧准备战争,终于于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做好充分战争准备的日本,对上了准备不足且将领昏庸的清军,最终陆战以日本占领朝鲜,清军的失败而告终。

陆战结束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挑起了激烈的海战。日本虽然在战前的总吨位上超越了北洋海军,但是在大型战舰上还是处于很大的劣势,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的军舰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北洋舰队的战舰虽然在大型战舰上占有优势,但是毕竟都是许多年前的产品了,而日本舰队的军舰都是新式的,速度快,炮弹射速快。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清朝的平均航速在15.5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速度慢,炮口径大又如何,追不上打不着对方;双方对轰也不行,你打人家一下,人家打你三下。这两者结合起来,人家既灵活出手又快,结果就是挨打呗。

最终的结果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虽然日本联合舰队也损毁的差不多了,但是胜利是日本的。甲午战争之前,外界一直看好中国,的确无论在国家实力还是在军事实力上,中国都是全面占优的,但是西方国家在分析这些的时候忘了把统治阶级加进去。统治阶级就是战争的头脑,一个是清醒的,一个还是昏昏沉沉,眼还没睁开,走路都不稳的人,就算体格再强壮,那也只能是一个活靶子。

据说甲午战争,清军有很大的优势,连《泰晤时报》都看好清朝,为何清政府还是失败了?

一场大战的胜负主要处决于几个方面:

1,军队数量和军事装备状况。

清军人数多于日军丶军事装备优于日军。

2,军队战斗毅志丶军队纪律性丶军人的素质。

在这些方面,清军明显不如日军。

3,对战争信息的掌握。

清军对日军了解不多,而日军却从方方面面剧透了清朝的北洋舰队。

4,对战争的准备。

清军并没打算与日军打仗,北洋舰队的任务只是从海上运兵去朝鲜,帮朝鲜维护治安。而日军则在准备不宣而战的发动偷袭。

5,对战争局势的掌控力。

有鉴于日军蓄谋已久,而且计算好了地点,设计好了方案,准备偷袭承担运输任务和巡航任务的北洋舰队,所以战争局势一直在日军的掌控之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日军蓄谋已久,打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偷袭战。而清朝则在日军不宣而战的偷袭之下,被动的打了一场无准备的战争。因此清朝注定战败。

英国《泰晤士报》的评论员,不懂战争,只看表面数据,因而判断失误!

日军自甲午海战后,又如法炮制,利用详尽的情报,采用不宣而战的偷袭,在旅顺灭掉了沙俄远东舰队丶发动九一八事件丶七七芦沟桥事件、偷袭珍珠港……,可谓战果丰硕!

时至今日,战略武器,大行其道,偷袭仍然有效,但是面对核大国时,日本若不宣而战,所造成的后果,日本承担不起!因此日本人永远无法收回俄国占领的北方四岛!

据说甲午战争,清军有很大的优势,连《泰晤时报》都看好清朝,为何清政府还是失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甲午战争满清没有优势可言,只有表面上数量的庞大,但都是虚的。

用鲁迅的话来说:一头猪就算再肥,也是被人吃。

以满清最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为例。

北洋水师是满清耗费巨资建立,是满清最先进、最强大、最训练有素的军队。

北洋水师也是和日军差距最小的部队,现代化程度非常接近。

开战之前,西方很多军事观察家认为,北洋水师实力占优。

为啥?很简单,北洋水师有2艘铁甲舰(战列舰的前身),而联合舰队没有。

可惜,实际上联合舰队远比北洋水师强大。

为啥?

打仗不是单纯比某样武器就行的,而是体系的对抗。

当时北洋水师相比联合舰队,其实只有铁甲舰这一个优势,其余各方面都不是对手。

而铁甲舰来说,也就是防御力一点有优势,火力、航速等等也都是很大劣势。

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余北洋水师的军舰都不是联合舰队主力舰的对手。

就火力来说,北洋水师只有破烂的广丙舰有3门先进的速射炮,其余都是老旧的慢速跑(架退式),2.5分钟才能射出1发炮弹。

而联合舰队呢?他们敏锐的看到先进速射炮的优势,全部换装,总数高达71门。

以120毫米速射炮为例,1分钟可以发射5发。

实战中,日军炮弹投射量是北洋水师的20倍(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开炮1次,对方开炮20次)。

这主要是北洋水师的军舰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一旦遭遇120和152毫米中口径速射炮的打击后,立即就会重创。

比如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号和来远号,都是所谓的装甲巡洋舰,具有还不错的装甲防御能力,舰体装甲板厚达70多毫米,炮塔装甲更是200多毫米。即便这样,也挡不住敌人速射炮的炮击。经远号被击沉,来远号被重创。其中来远号没有被击沉,也属于运气好,全舰中弹225发,上层甲板及军官舱木制部分全部烧光,甲板尽毁,钢梁暴露钢铁变形,整艘军舰只剩下骨架。

这样打仗,武器装备差别这么大,还能不输吗?

最终北洋水师被击沉5舰军舰,其余都是重伤,而联合舰队没有1艘沉没,重伤的也不多。

就算是最强悍的铁甲舰定远和致远号,虽然日军120和152毫米难以击穿主装甲,但也绝对能够重创它们,让他们失去有效的作战能力。

此战中,定远和致远号虽没有沉没,但也被日军打的重伤,分别中弹一二百发。

可以看到,即便是满清最强的最现代化的北洋水师,相比联合舰队尚且如此,其他陆军就可想而知了。

就陆军相比,战斗力尚且不谈,日军的兵力都不比清军要少。

日军参加的部队都是主力正规军,有17.8万人,装备统一,训练有素,中高级军官都受过西方的教育、素质很高。

而清军的陆军五花八门,属于各派系,中高级军官识字的没几个,更别说受过西方军事训练了,参战的总兵力大约是20万。

然而,这20万清军是分批陆续投入战场的,实战中日军反而有兵力优势。

以第一次大战平壤战役为例,日军有1万6000人,清军只有1万5000人。

第二次大战鸭绿江江防之战,日军3万兵力,清军勉强拼凑也只有3万人。

本来人口有优势,却无法转换为兵力优势,单兵战斗力也不如敌人,这还打什么仗!

必败了。

据说甲午战争,清军有很大的优势,连《泰晤时报》都看好清朝,为何清政府还是失败了?

甲午战争中,清军对日军并没有优势,只不过清朝从上到下,都还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罢了。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场战争的胜败而已,这场战争重新定义了当时的东亚格局,对中日两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的消息传来后,清朝上下无不震惊。亲历其事的革命家吴玉章曾经说过:我们以前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然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败的这么惨,条约订的这么苛刻,这是多么巨大的耻辱。

在甲午战争前,中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并且颇具成效。北洋舰队更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在东亚事务中,中国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其实,这个时候的中国,国际环境已经改善了很多。而日本在历史上就是以中国为师,直到近代几乎是和中国差不多同一时间开始学习西方,似乎中国也没落后很多。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象。

甲午战争的惨败,无疑于给中国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一方面,国民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萎靡不振。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从一个还能说得上话的国家,彻底沦落为西方眼中一个不入流的国家。也就是这场战争带来的阵痛,让中华民族慢慢开始了民族觉醒。

为什么甲午战争清军会输得一败涂地呢?其实,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在还没开始前,就已经分出了胜负。当时中国的落后,不只是军事上、武器上的落后,而是制度、理念等全方位的落后。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而洋务运动中所有的观念都还停留在“器”的层面,以为只要武器和别人一样了,大炮口径和别人一样粗了,铁甲舰和别人开的一样快了,就不会失败。这真是天大的一个笑话。毛主席说过:决定战争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说到底,而那个时候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体制的农业国,虽然朝廷内外有李鸿章这样的现代化官僚,军队中有刘步蟾这样的现代化军官,士人中也有魏源这样的现代化知识分子。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封建的朝廷,封建的军队和封建的臣民。北洋舰队也不是一支真正的现代化海军,只不过是洋务运动背景下的产物而已。

而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彻底学习西方。明治维新后,日本民族意识觉醒,已经由一个农业国,慢慢转型成工业国。具备了现代化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以及高效的政府机制,完全可以进行一场现代化战争了。甲午战争就是一场现代化海战,而清朝还不足以应付一场现代化战争。

据说甲午战争,清军有很大的优势,连《泰晤时报》都看好清朝,为何清政府还是失败了?

作者:金满楼

古人云:兵者,国之大事。又云,兵者,凶也。

凶,就是不吉利。打仗这种事,是靠真刀真枪、血流成河拼出来的,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可以决定胜负的。

某种程度上说,甲午之战也是清廷的那些清流派官员怂恿出来的。而其中,又由帝师翁同龢及其手下的那些弟子为罪魁祸首。

在这些人的不断鼓噪下,光绪皇帝毕竟年轻不懂事,局势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引发了近代中国近五十年的灾难(日本阴影与伤害)。

和懵懂的光绪、无知的清流相比,打仗的实际负责人李鸿章其实是知道中日双方的战力对比的,但在那些人的逼迫下,如果不战,先掉脑袋的就是李鸿章了。

不仅是清流们对中日战力一无所知,国内一些媒体(当然,主要是在租界)如字林西报、点石斋画报等,也都纷纷鼓吹清军大胜,大败日军云云。

殊不知,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就没有一场胜仗。或者说,这几乎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败仗。

那么,为什么那些清流和国内报纸会如此乐观,认为对日作战必胜呢???真是奇哉怪也!!!

当然,如问题中说的,也确实有一些外媒鼓吹中国必胜,但这种只是媒体的瞎写瞎吹,不能当真的。

像打仗这种国之大事,还得听专业的。如当时英国海军情报处就认为:

“日军步兵最佳,炮兵次之,骑兵一般。

……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中国军队都是前途未卜的,从现有条件下,中日如果交战,只能有一种结果。”

这种结果,不言而喻。

英国人还说:“日军与中国军队相比,就像十九世纪的文明军队之与中世纪军队一样。”

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最终的结果,不正是和英国人认为的那样么?

要知道,打仗这种事情,是来不得任何侥幸的!

这个历史的教训,足够深刻吧!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老祖宗的精髓,都被丢到哪里去了?

但愿今后再不要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据说甲午战争,清军有很大的优势,连《泰晤时报》都看好清朝,为何清政府还是失败了?

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排名时间是1888年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是,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其实这并非是经过战争得出的排名,而是当时杂志根据各国舰队的排水量大致做的一个排行,当时日本海军排名在11位左右。

所以不了解亚洲的西方人自然会认为清政府会战胜日本。

实际上,这个根据排水量的排名,并非1894年中日全面开战的时候排出的,而是在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后进行的排名。

左宗棠西征结束后,清政府的财力得到了保证,而1883年到1885年爆发中法战争,虽然陆地上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马尾海战中却一败涂地。

从1885年到1888年清政府再次意识到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北洋海防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北洋水师购买了“致远”“经远”等级新式巡洋舰,是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

注意看细节,北洋水师快速发展,也就短短三年,购买两艘先进的军舰就完成了海军实力的提升,可以说19世纪80年代是世界海军军舰发展的快速迭代期,海军军舰发展一日千里,迅速迭代以清政府购置最先进的两艘铁甲舰,到甲午战争的时候已经是老古董了。

三年打造的北洋水师,六年时间竟然未添一艘战舰

前文已经说了,北洋水师的发展其实就是三年快速发展期,北洋水师建成后规定,北洋水师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检阅。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一共有三次大阅兵,第一次是1888年建成时的北洋海军阅兵;

第二次1891年也是成军后对外大规模检阅,当年七月北洋水师还到日本马关去耀武扬威,当时一度震撼了整个日本,这也是北洋水师的巅峰时期;

第三次是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前的5月,这个时候北洋水师还是1891年那个模样!

李鸿章当时还表示要好好表现一番,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什么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后,一直到甲午开战前未能添置一艘战舰呢?原因就是1888年刚刚引进军舰,还没有到更新的时候,等到1891年之后应该更新军舰的时候,清廷却突然批准了一项奏请,停购海军军火两年的决策,实际也是无限期搁置海军军舰更新的方案。

在前面已经说的,在高速发展的海军迭代时期,北洋水师竟然未购买一艘军舰,想要打赢甲午战争,已是不可能之事。

1891年后日本海军整军备战,准备赶超中国

当日本7000吨级的定远和镇远号铁甲舰到达日本后,日本整个国内都感觉到羞愧,认为中国已经威胁到日本的发展了,在日本天皇接见丁汝昌的前一天,日本内阁已经通过一个5860万元的海军支出方案。

1892年日本著名首相伊藤博文上台,其最大的为政方案就是计划建造10万吨军舰。

1893年,日本天皇决定在之后的6年时间里,每年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拨出30万日元,甚至还表示一日不击败大清国,一天就只吃一顿饭,日本皇族积极筹资准备建设海军。

以当时购买日本购买吉野号的情况来说,不仅天皇省吃俭用,就连民众都积极捐款,当时日本还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筹集的资金可以购买三艘吉野号。

1893年的时候,日本海军已经可以和北洋舰队持平。

1894年清政府在进行第三次海军检阅的时候,日军已经派军舰来摸底了,再对清廷军舰了解的差不多的情况下,于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日本海军彻底击败北洋水师,完成了赶超,时间仅仅是三年。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在纵横看来,就是意识的区别,清政府不是拿不出钱来搞海军,左宗棠西征花费白银上亿两,北洋海军建成的时候不过两三千万。

从根本上来说,清政府的“海防”注重一个防字,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就疏于购买军舰,认为这是无底洞,在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85年中法战争后,他才想起来要发展海军。

实际上这就是自废武功的表现,想要保持国防永久立于不败之地,永远要有假想国,永远不能松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