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何却3年攻不下即墨?
燕王哙打算学习上古帝王的禅让习俗,把自己的大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的太子平哪里能忍:老爹?合着我这太子是个摆设呗?
因此,燕国太子平发动了讨伐子之的战争,结果导致了燕国内乱。
齐国一看:哟呵?机会这不是来了吗?
于是齐国大军横扫混乱中的燕国,直捣燕国都城,杀掉了燕王哙和子之。虽说燕王哙无道吧,但好歹也是燕国国君。而且齐国从燕国掠走的战利品不计其数,这下两国算是结下梁子了!
赵武灵王见状,赶忙把燕国留在赵国的人质公子职送回了燕国继位,没法子,之前的太子平被子之给宰了。这位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燕昭王励精图治,立志改革,打算恢复燕国的兴旺。因此他建了一座金台,在这里招纳天下贤才,这便是金台招贤的故事。
乐毅,本来是打算在赵国大干一番的,他觉得赵武灵王是个不错的君主。结果45岁的赵武灵王,居然被活活饿死在了沙丘宫。
乐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赵国来到了燕国。由于燕昭王礼贤下士,把乐毅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因此乐毅下定了决心:大王,您瞧好了吧!齐国这仇,我帮您报定了!
一、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那是五国联军的功劳。决定给燕昭王干活以后,乐毅非常勤快。他立马跑到老东家赵国那儿,一顿忽悠之下,赵惠文王二话不说,就决定派兵攻齐,而且还把相印给了乐毅。
除此以外,通过赵国的关系,乐毅又联系上了秦国、魏国、韩国等3个国家,再加上燕国本国的兵力,一共有5国大军一起进攻齐国。
齐国虽然在齐威王、齐宣王的经营下,逐渐走向强盛,甚至可以与强秦不分伯仲。但是也挡不住5路大军啊!
所以说,齐湣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当场就蒙圈了。双方在济水大战了一场,结果齐国大败,溃不成军,齐湣王灰溜溜地跑回了都城临淄。
人家大军紧接着就杀来临淄了,齐湣王无奈,只好弃城而逃。就这么着,乐毅带着五国联军,一口气拿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齐湣王连续丧城失地,最后还被楚国捡漏给宰了。
打到最后,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这两座城池还在坚守,剩下的地盘都被乐毅给占了。田齐几乎可以宣告亡国了。
很多人说乐毅很牛,当然了,乐毅的确很牛。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功业,是建立在五国联军的基础上的。单纯靠弱燕的那点兵马,乐毅再牛,恐怕也办不成这件事。
二、攻打即墨长达3年,却无法攻克。五国联军各自分了战利品以后,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剩下两座城池,就留给了乐毅带领的燕国军队来讨伐。
这个时候弊端出现了,乐毅在即墨城下打了3年之久,居然愣是没能把这座城给打下来。之前攻克齐国70多座城市,乐毅可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啊!
为啥差距如此之大呢?对此有很多种猜测。
版本一,乐毅打算养寇自重。
乐毅和燕昭王,说到底认识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乐毅是赵国中山人,并不是燕国人。所以说,乐毅未必就对燕国有那么深的感情。
因此有人猜测,乐毅之所以打不下即墨,只是为了养寇自重。只有即墨还在,乐毅才能继续在前线带兵。如果即墨和莒都被攻克了,那燕昭王铁定是要收回乐毅的兵权了。
版本二,乐毅打算自立为齐王。
这一点是当时就有人提出来的,不少人认为乐毅迟迟不肯打下即墨,就是为了在齐国收买人心。事实上,乐毅的确也在做这一点。
当时乐毅在打下的齐国城池中,以自己的名义广施仁义,这一点就很奇怪。小报告打到了燕昭王那儿以后,燕昭王却一反常态地表示:乐毅立下如此大功,就算他不想自立为王,我觉得他也应该做齐王!我跟乐毅关系这么好,以后燕国和齐国的关系也不会差!
那么燕昭王真的心这么大吗?说老实话,乐毅用燕国的部队,为自己创业,等他哪一天落在燕昭王手里,他就知道燕昭王的心有多大了。
版本三,即墨是真心难打。
守即墨的是谁呢?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田单。不过当时田单还是个无名小卒。田单过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由于平日里点子多,所以才临危受命,成为了防守即墨的主帅。
田单利用了一系列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得即墨城内的几千齐国军队视死如归,战斗力爆棚。而失去其他四国相助的燕国军队,战斗力其实也不算强。
再说了,燕国就那么点军队,还要在打下的70多座城池驻扎,赶往前线的军队估计也不多。因此打不下即墨也很正常,毕竟战线拉太长了。
三、田单用了什么计谋,得以恢复齐国大业?我个人觉得,田单这个人比乐毅要强。乐毅是在五国联军的支持下,才差点灭了齐国。可田单手里就几千人马,却在齐国即将灭亡时,收复了70多座城池,恢复了齐国大业。
那么田单用了哪些办法呢?
第一,离间乐毅和燕惠王。
乐毅还在前线攻打即墨,燕昭王就去世了。新上台的燕惠王,和乐毅之间是有旧仇的。这下完犊子了啊,乐毅更不想回去了。
这个时候,田单故意释放消息出去:乐毅之所以打不下即墨,就是担心回去遭到燕惠王的清算。如果燕王换个将军来,小小的即墨,分分钟就能拿下!
燕惠王果然上当了,二话不说就要把乐毅给调回来。乐毅担心自己遭到燕惠王的清算,立马撒丫子跑回赵国去了。这么一来,燕军士气低落,又失去了智谋过人的主帅乐毅,就更难打下即墨了。
第二,怪力乱神。
田单很懂那时候的行情,封建迷信有时候可以成为有利的工具。他下令全城百姓,每天吃饭都要放点饭菜到院子里祭祀祖先。
过了段时间,周围的鸟儿,都被吸引到了即墨城的上方。于是田单开始散播消息:将会有神人前来助我一臂之力!
有个小兵开玩笑地表示:我就是那个神人!谁知道田单当真了,二话不说就拉住他,把他当成神人供养起来。小兵表示:我瞎咧咧的。田单捂住他的嘴表示:我晓得,你别说漏了!
就这样,大家真的以为有神人教导田单抗击对手,因此城中的军民对打赢燕军,就更有信心了。
第三,激励将士。
一般人激励将士,都是花钱。可田单的手段有点儿可怕,他先散播消息表示:我什么都不怕,就怕燕军把齐国俘虏的鼻子割了展示在齐军面前,那即墨分分钟就会被攻克了。
燕军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因此立马把俘虏的鼻子割了让齐军看。谁知道齐军看了以后,再也不提投降的事情了,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齐军割了鼻子。
此后,田单又散布消息: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燕军挖了我们的祖坟啊,那我们会伤心死的!
燕军一听,觉得有道理啊!因此立马招办,把不少人的老祖宗拉出来烧了一遍又一遍。这可把齐军士兵们气炸了,他们痛哭流涕地表示,一定要把燕军斩尽杀绝。
田单激励士兵的手段,有点儿极端,但是很显然,效果非常好。乐毅之前碰到这种对手,也无怪乎3年打不下即墨了。
结局:田单靠火牛阵一战封神。田单觉得时机成熟了,所以就派遣老弱妇孺守城,把青壮年藏了起来。让燕军觉得即墨城无法守住了。
此后又让城中富商用钱贿赂燕军将领,希望破城投降以后,能保住他们的家业。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向燕军证明一点:即墨快守不住了!
因此燕军开始变得懈怠,紧张了3年多了,总该歇歇了。就在燕军懈怠的时候,田单将准备好的一千多头牛,拉上了战场。这些牛的牛角上绑着刀,尾巴上绑着芦苇。田单下令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吓得一千多头牛疯狂地朝着燕军大营冲去。
而田单手里的五千齐军,则尾随其后,一举击垮了燕军。得知前线大军兵败,后面守城的燕军也守不住了,因此田单瞬间便收复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田单,真英雄也!
春秋战国时,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何却3年攻不下即墨?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攻齐,两年时间攻陷齐国全境,其中乐毅用了六个月,攻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未下。此后三年时间,乐毅对这两座城池先强攻,后怀柔,都无法攻克。
三年后,新即位的燕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将乐毅被调离齐国,以骑劫代替乐毅伐齐。结果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攻陷,被打了个漂亮的防守反击,将到手的七十余座城池全部奉还,败退燕国,这就是著名的即墨之战。
两年横扫齐国全境,六个月拔下七十余城,为何三年打不下即墨?乐毅岂不是枉费一世英名?
五国攻秦,可以说是齐缗王的狂妄自大,以及齐国内忧的集中大爆发所致。齐缗王即位时,齐国的国力空前强盛,他又以强力手段,解决了宗室对君权的掣肘问题,无论从个人权威,以及国际地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于是齐缗王开始飘了,他四处树敌,接连与秦、赵、楚、魏发生矛盾和战争。他的这个举动,让世仇燕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年,齐缗王的父亲齐宣王,乘子之之乱入侵,差点灭了燕国。一个报复齐国的阴谋,在燕昭王与苏秦的策划下出笼。
苏秦以间谍身份事齐,不断怂恿齐缗王与诸国交恶,最后又鼓励齐国毫无顾忌地灭了宋国。宋国的战略位置太重要,各国都虎视眈眈,齐国独吞宋国,成了引发五国攻秦的导火索。
公元前284年,五国以乐毅为主将,合兵二十万,大举伐齐。齐缗王仓促之间,派大将触子领兵抵抗,济西之战爆发。
为了激励士气,齐缗王脑洞大开,他竟然以掘祖坟、杀戮家属为威胁,逼迫将士们用命。又不顾前线实情,逼迫触子改变防守策略,主动出击。结果,二十万齐军惨败。
齐缗王于济西之战的第二年,被以救援为幌子的楚国大将淖齿杀害,齐国处于无主状态。那么,乐毅在大军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后,究竟为何三年拿不下最后两座城呢?
济西之战后五国各怀心思,伐齐成了燕国的独角戏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今天合纵,明天连横,朝三暮四,原因就一个:利益不一致,各怀鬼胎。这是导致齐国差点被灭的根子,也是躲过被灭的原因。济西之战后,原本齐心协力的五国,立刻把心思放在齐国灭亡后,自己的利益诉求上,于是联盟瓦解。
1.秦国韩国撤兵
秦国的基本策略是“远交近攻”,齐国本来是他的盟友。但是齐缗王糊涂,中了苏秦的反间计,自去帝号,让秦国遭受各国攻击,导致齐秦联盟瓦解。
如今,齐国眼看被灭,秦国立刻意识到,齐国灭亡不符合秦国的利益,它需要齐国,从东面牵制诸国力量。所以,齐国不能灭,灭了齐国,中间隔着三晋的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
因而,秦国第一个撤离了战场。秦国一撤退,马仔韩国也立刻跟随,两国都撤出五国联盟。
2.魏国转攻宋地
在五国攻齐之前,魏国曾经假如齐、楚、魏三国联盟,共同伐宋。魏国横跨黄河两岸,但是在河南之地比较薄弱,吞并宋国,有利于魏国加强河南防守纵深。齐国抛弃盟友,独立吞并宋国,伤害了魏国的利益。
济西之战后,魏国不可能放着垂涎已久的大肥肉不下口。所以,它既秦韩退出联盟后,也乘机率兵南下捞实惠。
3.赵国转伐河间
赵国正经历胡服骑射的最强盛时期,野心膨胀,也是那个时期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济西之战后,赵国立刻回军,乘机进攻自己东边的河间之地,跟魏国一样,抓紧捞实惠。
4.楚国趁火打劫
最有意思的是楚国,五国攻齐的时候,它不参与,等到眼看齐国要灭亡了,它赶紧插进一脚趁火打劫。
不过,楚国人比较奸猾,它打出的旗号却是“救齐”。这个旗号太有学问,居然对各国都有效用。首先秦国表示热烈欢迎,魏国和赵国也不反对,他们也不愿意燕国灭齐坐大。
齐缗王当然是感动得眼泪鼻涕,隆重迎接楚国大将淖齿,没想到淖齿到了齐国原形毕露,干脆杀了齐缗王,露出与燕国较劲,吞并齐国的野心。
5.燕国独立伐齐
联盟瓦解之下,燕国失去了五国攻齐的政治优势,和兵力优势,他们不光要独立完成接下来的灭齐行动,还要遭受五国有可能的反攻,以及楚国近在眼前的威胁。
所以,乐毅后期的军事行动,不再单纯,而是游走于政治与军事之间,不能全身心地用兵。这是齐国没有灭亡的历史大环境。
齐襄王即位和田单为将,稳定了人心和抗战策略齐国在齐缗王死后,反而迎来了人心的凝聚。史书说齐缗王暴虐,其实言过了,他只是对外策略不当,对内得罪了公室势力,导致公室力量的反扑。齐襄王的即位,结束了这个混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齐国表现出了久违的同仇敌忾。
齐襄王在莒城即位,即墨那边,公室后裔田单,以过人的智慧,赢得了齐人的信任,承担起了组织领导抗击燕军的重任。
即墨城地处沿海,城池坚固,人口众多,经济条件优良,物资储备丰富,易守难攻。田单利用民众的凝聚力,组织了一支七千余人的部队,同时又全城动员,男女齐上阵,形成了一致对外的良好势头。
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兵力多寡,更不在于武器,田单抓住了人心向背这个关键因素,抛弃了不切实际的主动进攻,跟乐毅拖时间。
乐毅立足未来动改变灭齐策略,让齐国人逃过一劫乐毅在攻伐齐国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先以强攻硬打,暴力屠戮的手段;后期又以仁政攻心战术,企图瓦解齐民的斗志。苏轼在评论乐毅时说: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他认为,乐毅不是不能攻克即墨和莒城,而是不想以武力进攻,代以仁义臣服齐民。
乐毅的这个思想转变其实也有被动之处,济西之战后,燕军攻陷齐国全境,采取的措施一点不仁义,他把城中的所有值钱东西,都打包运回了燕国。燕昭王大喜,为此封乐毅为昌国君。《史记》里对乐毅攻占七十余城,用了一个“屠”字,说明燕军没少祸害齐国人。
正是燕军的肆虐行为,导致即墨和莒城老百姓拼命死守的决心。乐毅大军明显对攻城准备不足,加之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攻城不顺。
这个困局应该是乐毅的反思点。平心而论,如果乐毅持续攻击,无论多结实的城也会破。或者采取困死的方法,城中的粮食储备,无论如何也支撑不了三年。
乐毅之所以改变策略,对齐地百姓以仁慈统治者的形象出现,对占领区减税免租,废除苛政,允许百姓自由出入城中,其实就是在思考,如何保证齐民真正归心于燕国。
归心肯定比不得诛心来得快,乐毅以时间换取民心,给了齐国人缓解之机,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随着燕昭王的薨世,新即位的燕惠王对乐毅并不信任,在离间计的鼓动下,燕惠王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害怕遭到清算,干脆逃往赵国避难。乐毅的离开,拉开了田单反攻的号角,让燕惠王悔青了肠子。
回过头来看乐毅以仁义降服即墨,这个策略不可谓不高明,怎奈政治账从来不是算术加减法,胜利的天平,往往不是偏向于势力强大的一方,而是偏向于不犯错误的一方。在接连失去政治环境的优势,和齐国人人心的回归,乐毅拿不下即墨,也就不足为奇了。
春秋战国时,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何却3年攻不下即墨?
谢谢邀请。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乐毅不是攻不下即墨城,而是故意不进攻,意图施行仁政所致。这与乐毅当时的执政思想有关。下面详细说一下。
齐燕两国世仇交织,这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的时候,燕王昭认为可以顺应天下人心攻打齐国。派了时任燕国亚卿的乐毅,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齐国。
被封为燕国大将军,乐毅揣着赵国相印,率领五国军队,进入齐国。齐人恨齐湣王恨之入骨,所以五国大军如同摧枯拉朽,连下72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候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72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政权不能稳固。所以遣散了另外四国军队,单留下燕国大军,对莒和即墨围而不打;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意图从思想根本上征服齐人。
没曾想:燕昭王死后,对乐毅不满的燕惠王即位,中了田单的离间计,逼走了乐毅,换上了大将骑劫。骑劫也中了田单计策:削去了俘虏的鼻子,刨了齐国城外祖坟……于是齐国城内兵士百姓同仇敌忾,用火牛阵反攻打败燕军,顺利反败为胜,恢复齐国。
春秋战国时,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何却3年攻不下即墨?
攻不下即墨原因如下:1、不想强攻即墨,想推行仁政教化来收复齐国人心,瓦解即墨守军。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仁政教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2、即墨是现在青岛即墨区和平度市一带,属于丘陵地带,又靠近黄海,易守难攻。由于受攻城器械影响,战国时期攻城非常困难,乐毅率领燕军攻城受阻。3、攻城不易,而进攻方往往损失大,再者即墨是孤城,外援可能性小,所以,乐毅率军围而不攻。4、齐国逃避到即墨的人士往往是非常忠于齐国的,这些人恢复齐国决心和战斗力很强,所以,乐毅率军攻不下来。5、即墨人推举临淄人田单为首领率领大家守城,田单非常有智谋,是军事家,和乐毅算棋逢对手。
春秋战国时,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何却3年攻不下即墨?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曾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70余城,但是最终因为即墨和莒城围攻3年不下,加上看不惯他的燕惠王继位,乐毅被夺了兵权,之后逃亡赵国,表面上看,齐国只有两座城池未攻下,乐毅的确有拥兵自立之嫌。
但是只要是燕惠王能够想明白,都不会去夺乐毅的兵权,原因很简单就一个燕国是吞不下齐国的,燕国实力一直处于电底的,赵国即便是一长平之战后吊打燕国的门实力依然是杠杠的,可见燕国并不怎么强,此时燕国之所以能击败齐国,其实是与赵魏韩等国联军才击败了齐国,齐国虽元气大伤但几百年根基还在不是说灭就能灭的,其残余势力依然很强,而乐毅是军事家政治家,不是一单纯的武将!他深知攻城易收心难,所以才围而不攻。乐毅是想收复齐人之心,不然燕国以一国之力是不可能吞下齐国这么大的疆土的。
有人说乐毅是害怕功高震主鸟尽弓藏,为了自保才迟迟不攻下最后两城的,这个也不能立,乐毅打败齐国之后就可以强制退休了吗?其他五国呢?心甘情愿臣服一个实际最弱的国家?这是战国不是三国,不是诸葛亮对阵司马懿。除了齐国之外其他几个国家人才济济,这时候良弓藏燕国君主是猪脑子吗?乐毅看得很明白,只可惜燕惠王是个庸君,临阵换将给了田单机会,击溃燕军恢复了齐国领土。
让乐毅迟迟攻不下即墨和莒城两座城市,最现实的原因是这两座城池难以攻下,即墨和莒城并非普通城池,而是两个重要城市其历史上属于两个国都,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积蓄丰厚。燕军在连续攻下齐国大部分城池后属强弩之末了,乐毅打不下这两个城实际是燕国没有单独灭亡齐国的能力。
《战国策·燕策一》:“王(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这里说的五都是指齐国实行的五都制,战国时齐国除国都临淄之外,还在四境设有四个都,各设有选练的常备军,其中就包括即墨和莒,有军事行动临时从五个地方调兵,他全国兵力是分散在五个重镇的,相当于人家还剩下两个战区,起码还有五分之二的实力,这两个可不是一般的小城,这是齐国五分之二的家底啊!特别即墨,还是有铸造货币权的城。齐国刀币有很多出土于即墨境内,刀币上有节墨属地二字,有五字刀居多,七字刀极少。根据故齐国属地出土齐国刀币来看,当然齐国不止即墨可以铸造货币,但也看出即墨的重要和实力。显然到最后,只有燕军围城,面对实际上是齐国两大战区的即墨和莒,燕军已经没有实力攻打的能力了。
虽然战后齐国复国,但是齐国因此元气大伤,再也不具备争霸天下的实力。而在这期间,秦将白起又率军一举攻拔楚国鄢郢之都,彻底削弱了楚国。自此以后,战国格局彻底变成秦国一家独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国的确是最大的赢家。齐国前期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其他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后来秦也打不过五国联军,此时的齐国更不可能取胜,所以齐国兵败完全可以理解。 齐国战败后,秦楚三晋矛盾加深,各自攻略土地,甚至互相攻伐,乐毅伐齐无意间给秦国送上一份大礼啊!
春秋战国时,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何却3年攻不下即墨?
此战史称五国伐齐:因齐国灭宋打破战国格局平衡,燕国趁机结盟秦、韩、赵、魏四国联合攻齐。
五国联军在济西之战击败齐国主力,之后遣散诸侯,并迅速占领齐国72城,围困莒、即墨二城,却三年未下。
分析原因如下:
一、济西之战,齐国主力丧失。除燕国外各诸侯的战略目的已经达成,由于地缘因素即使再打下去,能获得的好处(土地)有限,没有了打下去的动力。五国伐齐变成了燕国的独角戏,排除乐毅的军事才华外,此刻的燕国并不对齐产生压倒性优势;
二、72城攻取太过迅速,并划归到燕国治下,尚有残存的抵抗力量,牵制了燕军一定实力。越打到后面,战线拉的越长,燕军后勤压力激增;
三、莒和即墨是齐国五都之二,本来就是坚城。且收拢72城的残兵之后,靠着田单用计策鼓舞士气,面对兵力分散的燕军,已取得一定的战场主动权;
四、乐毅考虑到以上情况,选择了围而不打的攻心战略,一方面可以腾出时间消化已取得的战争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与齐国决战损耗过大而被列国所乘;
五、乐毅后期从燕国获得的信任已经大不如前,从换将骑劫就可以看出,此前乐毅在军力、粮饷方面遭遇很大的掣肘;
六、田单应对得当,如同高手过招一般,没有盲目行动,避免了被燕军找到破绽,而是建立稳固了防御,最终坚持到防守反击的一刻。
这就是我对此战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批评并作补充,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