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和司马懿一样,都通过政变掌握大权废立天子,为什么周勃最终没有像司马家一样篡位?

周勃是汉朝太尉,吕后活着的时候,他各种献殷勤,这才保住了自己的职权。等到吕后挂了以后,周勃就发力了。

汉文帝就是周勃和陈平接回来的,他们认为汉文帝老妈薄姬不厉害,是好欺负的对象,所以才会选汉文帝刘恒做皇帝。

万万没想到,刘恒不是个孬种,你们会装,难道我就不会装?一向懦弱的刘恒,当了皇帝以后,便夺取了权力,周勃只恨当初瞎了眼,不过事已至此,只能继续装下去了。

人生就是一场戏,大家都是影帝。

周勃和陈平堪称演艺界的翘楚,放到现在,那绝对是拿金马奖拿到手软的那种演员。吕后活着的时候,这两位恨不得成为吕后的孝子贤孙。

没办法,活在屋檐之下,哪有不低头的道理呢?赢得了吕后的信任以后,周勃这才稍微安心了一点,你说他这么做是为了汉朝的江山吗?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彊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

那就太天真了,周勃的岁数不小了,如果吕后再晚点死,周勃这辈子都没办法洗刷自己投靠诸吕的事实,人家这么做,纯粹是生存技能,为了保命。

别以为打下了天下,你就真的能够安享荣华富贵了。那些被吕后诛杀的功臣,数不胜数,如果周勃不懂得韬光养晦的话,哪里能躲过吕后的毒手呢?

  1. 诛灭诸吕以后,周勃和陈平在一起叽叽歪歪地商量起了立哪个皇子皇孙做皇帝的事情。他们必须要考虑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不能伤害到他们的利益。
  2. 说到底这两个人是诛杀吕氏一族的罪魁祸首,只要跟老吕家沾亲带故的任何人,那都不能成为继承人,哪怕是刘邦的亲孙子也不行。
  3. 为此周勃狠心把汉惠帝刘盈留下的几个儿子全都给杀了,甚至还败坏汉惠帝的名声,说他是不孕不育,生下来的6个儿子全都是抱来的。
  4. 这种卑劣的事情都做得出来,难怪后来汉文帝对周勃没什么好脸色。汉文帝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也是演技派,他和他老妈薄姬甚至博得了吕后的同情。

不过刘邦的娃,不跟老吕家联姻,那是不现实的。所以汉文帝的原配夫人,肯定是吕家的女儿,只是后来为了和吕家撇清关系,她便从历史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等到汉文帝上台以后,周勃立刻发觉自己上当了。这小子哪是什么韬光养晦的人啊?分明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为了自己的名声,甘愿蛰伏。

老刘家那么多诸侯王不是吃素的。

周勃虽说是太尉,能够调动天下兵马,可是刘邦当年还是比较机智的,他分封天下诸侯以后,把异姓王都给灭了,并且声称非刘姓不能称王。

也就是说周勃当朝的时候,天下的诸侯王,全都是老刘家的人。这些人手里都有兵马钱粮,绝对不可小觑。

尤其是齐哀王刘襄,手握重兵,在诛灭诸吕的活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差一点就成为了大汉朝的皇帝。

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适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适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史记》

周勃想要自立为王的话,必须要考虑这些老刘家的诸侯王。只要有把握灭了这帮人,周勃才能安心上位。

可惜周勃没有这个把握,首先他必须要有一帮完全忠于自己的人。当时灌婴手握兵权,可是灌婴能真正听周勃的话吗?周勃心里没底。

汉朝大臣们不会答应让周勃上位。

大汉朝除了周勃以外,还有不少大臣。比如说陈平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诛灭诸吕中的重要人物,他会支持周勃上位吗?当然不会。

他们都是跟随汉高帝刘邦一起打江山的人,而且在诛灭诸吕这场战争中,大家都是有功之臣。凭什么你做皇帝,我就要做臣子呢?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辞谢。再反,然後乘六乘传。后九月晦日己酉,至长安,舍代邸。大臣皆往谒,奉天子玺上代王,共尊立为天子。代王数让,群臣固请,然後听。---《史记》

陈平第一个不会答应,除了陈平以外,那些曾经追随过刘邦的老臣们,没有一个会答应让周勃做皇帝的。

所以这件事周勃根本就没办法实现,他要想登基,就必须要说服这帮老臣。可是这帮人跟自己没什么两样。

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汉朝是比较浓厚的。

汉朝皇帝被称为大汉天子,所谓天子,那就是老天爷的儿子。当年汉高帝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时候,被传说是赤帝之子,可见他是老天爷的儿子。

刘邦的后代们,流淌着刘邦的血液,所以他们也是老天爷的子孙后代。周勃、陈平这些人虽然知道这都是胡编乱造的,但是天下人并不知道。

天下大定以后,刘家已经成为了深入人心的皇室家族。这个时候周勃想要篡夺老刘家的皇位,必须要改变天下人的思想。

这需要很复杂的准备工作,当时周勃岁数也不小了,这么折腾下来,可能会把自己给玩死。他只想做个权臣,至于皇位,想都不要想了。

总结:周勃的权臣梦,也破碎了。

周勃帮汉文帝登基以后,其实小日子过得非常惨淡。每天都害怕被汉文帝清算,毕竟权倾朝野,有篡位的嫌疑。

在这种压力之下,周勃只好辞去了丞相之位,汉文帝立刻笑呵呵地答应了这件事。等到陈平死了以后,周勃再次被封为丞相。不过这次小日子还是不好过,没多久又被赶回自己的封地了。

此后周勃每天都战战兢兢的,朝廷的官吏前来巡查的时候,他总是身穿铠甲,以防被朝廷捉了去,为此落下了谋反的罪名。

周勃被抓了以后,在多方帮助之下,才给自己洗脱了罪名,从此不敢再过问任何国家大事,甚至对狱卒都是战战兢兢。

参考资料:《史记》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不可能通过政变来掌握大权废立天子,更不可能更不会像司马氏篡位自立。具体原因请听小牛一一道来。

一、周勃对汉室刘邦忠心耿耿,他从没有非分之想。

周勃的性格是木强敦厚,厚重少文,早年认准了刘邦,就一辈子追随他。不仅为刘邦攻城拔寨,灭敌兴邦,而且肩负起托孤重任,辅佐惠帝刘盈,制衡吕氏。吕后掌权之时,大肆迫害刘氏诸王,排挤刘邦旧臣,同时大力培植吕氏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周勃不忘嘱托,隐忍藏锋,一带时机。吕后去世后,诸吕手握兵权,准备谋乱观众,进而篡夺汉室。在此紧要关头,周勃挺身而出,与右丞相陈平一起力挽狂澜。周勃冒着生命危险,驰入北军,高喊“为刘氏左袒”,从而赢得兵权,为剪除诸吕创造了条件。

试想一下,周勃若对刘邦有二心,早就会利用刘邦去世后的一个又一个机会,尝试篡权夺位了,而不会不顾身家性命与诸吕斗争,并想方设法迎来代王刘恒继位了。

二、周勃有自知之明,若篡位,肯定失败。

不光是周勃,与他同时代的人对白马之盟都是铭刻在心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在刘邦建立的汉朝,饱经战乱之苦的人们好不容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享受着他与民休息国策带来的福祉,感受着大一统王朝的新气息和便利。在他们心中,刘氏就是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象征,任何推翻刘氏取而代之的想法都是大逆不道的,是不可能获得天下人支持和响应的。诸吕被夷灭,说到底就是违背盟誓,违背了天下人的意愿的。

任何人都可能在刘氏江山不绝如缕时候一时得计,篡夺君权,然而终究不会长久,因为他们在正统性合法性方面过不了关,老百姓不认可,各种政治力量也不会认可。一旦如此,天下共击之的画面就会呈现在眼前。正想司马迁所说那样,周勃不仅有伊尹、周公一样的忠心,也有他们一样的见识,绝不会走上谋篡之路的。

三、周勃也明白,即便想谋篡,自己没有那样的实力。

前面说了,周勃对汉室忠心耿耿,他从没有想拥有谋篡的实力,也不可能拥有。周勃作为一员武将,跟随刘邦起义,南征北战,斩将搴旗,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他先后做了将军和太尉,成为大汉首席军事长官。但是,他从未培植党羽,安插亲信,暗地里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因为他知道,这样做,只会树敌过多,自己会在众人围剿之下而丧失一切。

吕后去世前后,汉朝各种势力即将绞杀起来。京城内外有吕氏集团的力量,有忠于刘邦的旧臣集团的力量,还有分封到各地的同姓王力量。无论哪种力量,都是都是周勃难以搞定的。周勃若像篡位,朝中的左右丞相申食其、陈平会反对,朱虚侯会反对,大将灌婴等会反对,齐王刘肥等诸侯会反对……那样的话,就算周勃利用太尉职权,掌握了北军等禁卫军,这点兵力面对四面八方杀来的大军也只算是杯水车薪,很快就会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结局将是悲惨的。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与司马懿所面对的形势是完全不同的。

一、实力不允许

周勃荡平诸吕后,当时手里所掌握的军队只有中央的禁军,即南军和北军,而更多的军队掌控在诸侯王和外派将领手中。

当时的齐王刘襄,已经摆出了架势,而与他对峙的是手握二十万重兵的灌婴,再加上代王刘恒、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等等其他诸侯王,这些都是周勃所应付不来的。

更何况,朝廷内部也不允许他随便动作。

二、家底不厚

平吕扶汉,自然都站出来支持他,一旦周勃想要自己当皇帝,真正能支持他的就没多少人了。更何况这么多年的南军、北军都掌握在吕氏手里,他这个太尉就是挂个闲职,中看不中用的,也没什么时间给他扶持自己的势力。

所以,后来汉文帝即位,轻而易举地就把周勃打发到封地去了。

三、诸侯王的价值

不要说跟司马懿、曹操这样的比较,就算是跟后来的霍光相比,也是完全不同的。

汉初,刘邦之所以封那么多刘姓诸侯王,就是担心他死后,他的大汉朝会旁落。所以,才分散实力,以达到权力制衡的作用,这跟“推恩令”后那种中央集权是完全不同的。

诸侯王国的存在本来就是一柄双刃剑,虽然会成为君主们的威胁,但是对保住同姓江山还是很有帮助的。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个人觉得楼主的提问欠妥。用周勃和司马家作比。司马懿的确是晋朝奠基人,但晋朝的建立是司马氏父子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这么问容易忽视司马师、司马昭的作用。

汉朝建立之初采取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政治模式。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之后立誓:非刘氏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制度被立为祖制,一直为后来汉代皇帝遵守。因此,西汉初期各封国国王都是刘邦族人。而且各封国国王都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本国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权力。如果周勃乘吕后死后代汉自立,且不说能不能得到陈平、灌婴等一大批老臣的拥护,单说各诸侯国群起而攻之,周勃都有得受的了。

这也表明了西汉初期分封制确实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再者,西汉初期,人心思安是时代的主题,周勃谋反,逆天而行,肯定是得不到支持的。

很明显,无论周勃是否有反心,他绝对不会这么急不可耐的在这个时候谋反。即便有反心,拥立一个傀儡皇帝肯定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安刘者,勃也。相信刘邦的识人之明。

郡县制的弊端

曹魏的政治模式是继承东汉,采取的是郡县制。各地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军政大权由中央掌控,这便很容易形成一家独大。先是曹爽掌权,而后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爽的兵权,在我看来,本身就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权力从姓曹的转到了姓司马的手里,始终不是在皇帝手中。这和霍光除掉上官桀一家独大一样,不同的是司马懿不愿做霍光而想当王莽。

司马懿个人能力太强

司马懿在曹魏任职多年,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治国安民都很了不起,功勋卓著,人人敬服。退诸葛、定辽东、败东吴。而且夺取军权后不急于称帝,而是步步为营,老谋深算,不给天下人以口食。曹芳欲赐司马懿相国、郡公之位,但他固辞不受。但权力却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有个别叛乱,他都能轻松平定。不断发展自家势力,最终完全架空曹魏。

如果曹氏有足够完善的政治体制来制衡朝中权臣,那胜败也未可知?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这个吧,估计一是周勃忠诚,二是刘汉宗室有力量。

汉高祖刘邦曾评价周勃“厚重少文”,说他是个不花哨的实诚人。

刘邦待周勃不薄,高官厚爵,对他寄予厚望,还说“兴刘者必勃”。

周勃在心理与物质上都得到了满足,又有忠诚的大帽子,没有什么要反的理由。

二一个,刘邦当初分封子侄,就是为了拱卫中央。吕后虽对刘氏打击深重,但刘肥一系子孙昌旺,在倒吕风潮中居功甚伟。周勃虽出少不少,但对手也多,无法一人压众。

种种情形之下,周勃也只能固宠,让周氏恢复勋贵亦可。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根本就没那个水平。

在大汉开国的元勋里,周勃算是比较一般的人,功劳排在他前面的人,至少有这么几个:韩信、彭越、英布、萧何、张良、曹参等,陈平功劳恐怕也要比周勃大。周勃能在政坛上成为一哥,主要是活得久。韩、彭、英、萧、张、曹等人都死了,风水轮流转,周勃这才有出头之日。

题主说,周勃和司马懿一样,都通过政变掌握大权废立天子,为什么周勃最终没有像司马家一样篡位?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周勃跟司马懿是不能比的,周勃的才能跟司马懿不相比,地位、权势也跟司马懿不能比。为什么呢?

首先,周勃的地位是比陈平低的。周勃是太尉、陈平的丞相,陈平的地位是比周勃要高的。后来汉文帝即位后,陈平认为在诛杀诸吕上,自己功劳不及周勃,便把右丞相之职让给周勃,自己当左丞相。所以,周勃至少有陈平这样一个权力可以与匹敌的对手,不可能拥有司马懿独断专行之权力。

其次,周勃这个人没有政治才干。周勃成为首席丞相后,刚开始也牛逼哄哄的,自己觉得功劳大,很了不起。但是,汉文帝却不动声色地刺了他一下,逼迫他自动让出相权。事情是这样的:汉文帝召来周勃,问他全国刑狱之事,结果周勃一个字也答不上来;文帝又问他国库与谷粮之事,周勃还是一个字也答不上来。这一下子就暴露出周勃的政治才干不行。汉文帝以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则对答如流,这下子周勃总算知道,自己搞政治远不及陈平,故而被迫辞去相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就算周勃有篡权的野心,他也没那个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