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自己也有很多义子,最后为何会倒?
导语:
在天启皇帝活着的时候,任用魏忠贤作为自己的爪牙,虽然助长了阉党的气焰,却也落得个天下太平。魏忠贤存在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忠良文臣被欺压,无良奸臣横行霸道。
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奸臣当道的确不是什么好事,可对天启皇帝来说,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可嫉恶如仇的崇祯皇帝上台以后,情况就发生了转变,他讨厌阉党,支持东林党。
可是魏忠贤的实力庞大,自称九千岁不说,还有若干义子,全国各地的官员都为他建立生祠,为什么他还是倒台了呢?
01崇祯皇帝故布疑阵,魏忠贤摸不清头绪。崇祯皇帝早就看透了魏忠贤,他知道魏忠贤虽然是个奸臣,但是要说他敢对皇帝下手,那还不至于,魏忠贤无非就是要把皇帝做为傀儡,自己掌权罢了。
- 所以崇祯皇帝将计就计,刚上台就处处询问魏忠贤,而且很多大事都直接交给魏忠贤去做。这意思就很明白了,崇祯想告诉魏忠贤,自己还是非常相信他的,让他不要多想。
- 魏忠贤稍微松了口气的时候,崇祯皇帝又对魏忠贤下手了。当时天启皇帝的奶娘客氏,是魏忠贤的对食,两人相当于名义上的夫妻。
- 崇祯皇帝认为天启皇帝去世了,那客氏也没有理由留在皇宫里了。所以崇祯就找了个借口,把客氏给赶出了皇宫。
- 客氏是魏忠贤非常重要的帮手,这下子魏忠贤就懵了,难道崇祯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说这是一个下马威?魏忠贤估计整天整夜都睡不好觉了。
崇祯的目的似乎达到了,这个时候崇祯又开始对魏忠贤好了起来。好不容易可以睡个好觉了,崇祯皇帝又来事儿了。
锦衣玉带靴裤握刀者,夹左右驰,厨传、优伶、百戏、舆隶相随属以万数。百司章奏,置急足驰白乃下。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忠贤顾盼未尝及也。客氏居宫中,胁持皇后,残虐宫嫔。偶出归私第,驺从赫奕照衢路,望若卤簿。忠贤故騃无他长,其党日夜教之,客氏为内主,群凶煽虐,以是毒痡海内。---《明史》
当时魏忠贤最重要的手下就是兵部尚书崔呈秀,这个人手握重兵,是主宰大局的重要人物。所以崇祯安排人弹劾崔呈秀,崔呈秀果断被拿下,魏忠贤这才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了。
02墙倒众人推,魏忠贤是被那些依附他的人搞垮台的。崔呈秀的倒台,标志着魏忠贤集团的落幕。这个时候逐渐有大臣冒出来,开始弹劾魏忠贤。各种罪状一封封送到了崇祯手里。
崇祯把魏忠贤喊过来,让他听一听这些罪状,看他什么态度。魏忠贤立刻表示病了,希望辞掉官职修养。
这本是一招苦肉计,没想到崇祯还真的批准了。当年这一招在天启皇帝面前百试百灵,为什么崇祯就是不上当呢?
于是魏忠贤来了一个更狠的,他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主动请求辞掉所有的爵位、田产和诰券。他认为自己这么做,崇祯皇帝一定会手下留情。
可是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居然乐呵呵地答应了这一切。于是乎魏忠贤从九千岁,一下子跌到了一无所有。
那这个时候他的那些党羽自然是见风使舵的货色,立刻上书表示,魏忠贤十恶不赦,一定要崇祯皇帝严惩。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贤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崔呈秀以尝帝,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论忠贤。帝犹未发。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民,十通关节。疏上,帝召忠贤,使内侍读之。---《明史》
在一番群众弹劾之下,魏忠贤只好灰溜溜地下台,被崇祯皇帝发配到凤阳皇陵。事情当然没有这么容易结束,在沿途魏忠贤居然还豢养了大量杀手,这是大忌。
所以崇祯将魏忠贤一撸到底,决定让锦衣卫逮捕魏忠贤回来。魏忠贤等人在途中喝了一晚上的酒,当晚集体自尽了。所以说真正推倒魏忠贤的,其实是魏忠贤的那些党羽。
03清除魏忠贤党羽的过程,的确有些可怕。魏忠贤所领导的阉党,一直以来跟东林党人就相当不对付。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曾经逼死过大量东林党人。
现在魏忠贤死了以后,阉党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东林党人重新掌权,一场清洗阉党的活动就此展开。
忠贤大惧,急以重宝啖信邸太监徐应元求解。应元,故忠贤博徒也。帝知之,斥应元。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笞杀客氏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并弃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于其家得宫女八人,盖将效吕不韦所为,人尤疾之。---《明史》
无数官员下狱,抄家灭族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要看东林党人都是一些文人,他们杀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甚至可以说更狠。
- 试问当年谁没有给魏忠贤做过马仔呢?当时只要不支持魏忠贤的人,基本上都被赶出了朝廷,就算是在地方上做官,那也得给魏忠贤立生祠,那才能有安稳日子可以过。
- 这么来看,全国各地所有的官员,那都可以称得上魏忠贤的党羽。可是东林党人只剿灭一部分人,因为有些人开始贿赂他们,所以免遭厄运。
- 还有一些人就算不是阉党,但凡得罪过东林党人,那也会被打成阉党,从而落得个抄家灭族的下场。
魏忠贤到底有多大的罪过呢?他无非就是在党争之中,赢得了胜利。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开始对敌对者展开了打击报复。
相比较于东林党的恶行,魏忠贤的种种行为,反倒是显得有些仁慈了。毕竟魏忠贤没有对东林党人赶尽杀绝,而东林党人却对所有异己分子采取铲除方针。
总结:明朝亡国的原因很多,党争就是最重要的一条。有人说是因为小冰河期的到来,使得明朝灭亡。也有人说是因为财政赤字,使得明朝灭亡。当然内忧外患,兵祸横行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认为明朝灭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党政。从嘉靖朝开始的党争,其实就已经预示着明朝的悲剧。
- 严嵩一派和裕王一派之间的斗争,早就已经成了党争的典范。后来万历朝的党争更加严重,首辅大臣一个接着一个倒台,有些甚至惨死。
- 一直到了天启年间,党争的巅峰时刻终于来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终于爆发。天启年间是阉党获胜,东林党惨败。
- 而崇祯年间,东林党翻身做了主人,反倒是阉党被赶尽杀绝。那么这里面有好人吗?当然没有好人,全都是为了各自利益的人。
东林党人背后的金主,那是抵抗明朝改革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希望阉党掌权,就是因为他们不想多交税给朝廷。所以说崇祯后期轻信东林党人,可他们比魏忠贤要坏,却没有魏忠贤有本事。结果亡国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明史》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自己也有很多义子,最后为何会倒?
差了一千岁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自己也有很多义子,最后为何会倒?
大明天启年间,魏忠贤在朝廷作威作福,甚至满朝文武只知道九千岁魏公公,而不知有天启皇帝。打击异己、诬陷官员、以权谋私自不必说,魏忠贤还私掌兵权,训练了万余人的武装,权倾朝野无人敢惹。
可就是这样一个权势滔天的人物,在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皇帝即位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被迅速去除,魏忠贤为何倒得这么快?
明朝宦官的权力完全依附于皇权是最核心的原因
明朝和唐朝是古代中国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两个朝代,但明唐两朝的宦官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也就导致两朝宦官完全不同的结局。
在唐朝,宦官是可以担任官职的,还是神策军将军这样的高级官职,统领皇宫的禁军,可以参考《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郭利仕(原型:高力士),剧里的人都要尊称一句“郭将军”。正式因为唐朝的宦官掌握着宫中禁军,以至于唐朝中后,皇权衰微之时,专权的宦官可以随意毒杀废立大唐皇帝。
而明朝的宦官就没那么好运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定下了严格的宦官禁令,从法律层面禁止宦官读书认字,禁止宦官统兵,朱元璋还制作了一张铁牌,上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既然朱元璋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可为什么还出出现魏忠贤等大宦官呢?这还要从明朝的另一项制度内阁制说起。
朱元璋不仅立下规矩,禁止宦官参政,还废除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将朝政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这样一来,皇帝需要亲自处理的政务成倍增加,虽然朱元璋觉得没问题,可老朱家的子孙既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心思处理这么多政事,于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逐渐形成了内阁制。
内阁制简单的说,就是皇帝找来一帮有经验的大臣组成秘书班子,有什么政事先给秘书班看,秘书班整理出需要皇帝亲自处理的政事,然后票拟出自己的意见一并交给皇上决定。
需要说明的是,内阁制并不是三省六部那样成文的规章制度,选什么人做内阁大臣,任期多起,权力大小完全又皇帝说了算。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课本上把明朝的内阁制,当做加强君主集权的一项措施。
有了内阁的帮忙,明朝的皇帝一下子解放了出来,可以有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可内阁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整天找皇帝批红盖章,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皇帝们索性把批红的权力给了司礼监的宦官,让司礼监和内阁商量着办,没大事别来烦自己。
和内阁一样,司礼监的批红权也不是明文规定的制度,只是皇帝默许的一种做法,这个红,皇帝可以自己批也可以让司礼监批,既可以让张公公批,也可以让李公公批,全凭皇帝的意愿,也就是说这些权力是不成文的,不受承认,公公们要想保持自己的权势就一定要和皇帝站在统一战线,皇帝不让做的坚决不能做,皇帝让做的谁也拦不住。
有了宦官的参与,明朝皇帝成立东厂、西厂、内厂,和锦衣卫相互制衡构成了一套特务机构,帮助皇帝做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同时也是制衡朝臣的重要手段。
总之,因为宦官的权力直接来源于皇帝,所以天启皇帝死后,魏忠贤也就失去了他最大的依靠,被崇祯轻易扳倒,魏忠贤如此、王振如此、刘瑾如此,冯保亦是如此。而天启皇帝为什么如此信任并重用魏忠贤这个“大坏蛋”,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自己也有很多义子,最后为何会倒?
明朝太监名声被污化,地位被神话
估计受诸多影视剧以及小说话本影响,凡人一提到太监,就会想到官宦专权、阉党误国,而太监之最,很自然想到明朝厂卫的刘瑾、魏忠贤、王振等,他们权倾天下、祸国殃民
其实,比起诸多百官文武,太监没有传宗接代能力,没有为子孙家族计,他们活的更纯粹,正儿八经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毕竟名义上天下是皇帝的,而他们属于皇家一份子,皇宫就是他们的家,虽然只是奴仆
可惜,历史不由太监书写,一些甩锅,他们不得不背着
虽然明朝太监有东西两厂,作为皇权触角,可以监察百官,也出了很多大太监,但比起他们的唐朝前辈,明朝太监先天不足,在怎么玩都是内廷,真没多少盼头,朱元璋大铁牌树在哪里呢
大唐太监呢,皇帝都废立不知道几个了……
明朝太监,无论是刘瑾、王振,还是问题中的魏忠贤,他们仅仅是皇帝延续,当皇帝不需要时,强如刘瑾也得俯首待剐,当百官不拿皇帝当回事时,强如王振,也没撑住武将的一击,其党羽即便掌控锦衣卫,也遭百官群殴致死
新帝登基,魏忠贤又能怎么样呢?
而且,就魏忠贤本身来说,他真心没什么根基
魏忠贤起势于短命皇帝明熹宗,也就是鼎鼎有名的木匠皇帝,熹宗登基前,魏忠贤不过是惜薪司掌管掌管柴火的太监头目,未入宫前更惨,仅仅是个活不下去的市井混混。这样的人,你说,没了皇帝支持,他能有什么根基?
如果木匠皇帝活的久一些,有他的宠幸,魏忠贤或许能借势培植一些真正的党羽势力,可这木匠也就当了7年皇帝,临死前还没到22周岁,他爹更惨,当了一个月皇帝即病死
没有父亲余荫,又是娃娃皇帝,早期的熹宗又能给魏忠贤多少庇护?所谓五虎、十狗、四十孙,无源之水罢了
新帝、百官,都不想要魏忠贤活,那他也只能倒下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自己也有很多义子,最后为何会倒?
魏忠贤的身份注定的,他是宦官,是皇帝的奴才、家奴,本身并没有权力,甚至连官都不是,
但他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皇帝给他权力,把权力过渡给他,他就有权力。
他相当于寄身者,皇帝是宿主,他只所以有权力,是因为皇帝有权力,别人怕他是因为怕皇帝,
就是说,他没有根基,他的权力是空中楼阁,一根独木支撑着他,一旦这根柱子倒了,他马上就垮了。
熹宗活着,信任魏忠贤,魏忠贤就是九千岁,熹宗刚死,阉党自己人就跟他划清界限,开始弹劾他了。
很多人说,崇祯刚进宫,就自带食物,防着魏忠贤,其实呢?与其说防着魏忠贤,不如说防着御医和御膳坊,明朝三分之一的皇帝死于他们之手。
而魏忠贤呢,如果崇祯听了熹宗的话,继续信任魏忠贤,崇祯后面就不会那么被动了,所以,基于魏忠贤的立场,他是多么希望崇祯能继位,能听哥哥的话,怎么会害他呢?
所以啊,魏忠贤的身份就注定了,皇帝死了,他的权力就崩塌了,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自己也有很多义子,最后为何会倒?
魏忠贤崛起之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许多官员甚至不惜认其为义父、干爷。不仅自称九千岁,麾下更是有五虎、五彪、十狗为祸,一时权势达到巅峰,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绝顶人物。然而,权势滔天的魏忠贤,却被刚刚继位的明思宗朱由检迅速清除,这又是为何呢?
明朝宦官的权力来源,决定了他们必然受制于皇权明朝宦官的主要力量虽然集中于厂卫,但其权力却是来自于皇权。由于明朝特有的票拟、批红制度,宦官通过代天子批红而获取权力、直接干预朝政,而这种“批红”的权力却是皇帝赋予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受制于皇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由于皇帝工作量实在太大,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设立内阁。内阁制度下,凡是朝廷大事,先由内阁负责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这被称为“票拟”;然后将奏疏和票签一起呈送皇帝批阅,这被称为批红。如此一来,皇帝便牢牢掌控着决策权,内阁掌握着议政权,六部则掌握着行政权。
虽然票拟、批红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每天批阅奏折仍然是一项难以坚持的工作。因此,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为了让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并成为皇帝联系内阁的桥梁,打破了朱元璋不许太监识字的规定,设立内书堂教授宦官识字。此后,皇帝往往只批阅少量重要奏疏,而其他奏疏则大多交由宦官代批。
正是由于掌控了一定“批红之权”,使得宦官掌握了一定朝政的决策权,而司礼监也因此成为“二十四衙门”之首,并对外廷形成了一定的压制。不过,宦官的“批红之权”由于来自于皇帝授权,这也决定了他们受制于皇权。
文官集团势力太过庞大,阉党并非一家独大明初由于“土木堡之变”,导致武将集团和功勋集团迅速崩溃,这直接加速了明朝文官集团的崛起,到明中期以后,文官集团已经极为庞大。而随着明世宗朱厚熜时期“大礼仪之争”的爆发,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开始迅速加剧,甚至发展到了对抗的程度。
虽然宦官的崛起于皇帝宠信太监有着极大的关系,但同样与文官集团的崛起密切相关。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主,然而庞大的文官集团不仅掌控朝政,更是对皇帝的行走坐卧、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严重干预。尤其是明朝的文官“骨头”极硬,这着实让皇帝有些焦头烂额。于是,为了对抗庞大的外廷,皇帝只能通过重用宦官来与外廷对抗。
此外,明朝中后期党争极为严重,尤其是东林党崛起之后,他们和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相互争斗不止,处于劣势的各党官员,便有不少人聚集于宦官门下,进而形成阉党,与东林党相互抗衡。
因此,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但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只是皇帝用来对抗文官的工具。因此,即使魏忠贤权势滔天,东林党也只是相应势弱,并非全无反击之力,一旦给他们机会,他们的反扑将极为凶猛。
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宦官权力虽大但很容易瓦解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皇权到明清时期已经高度集中。不论是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称霸朝野,还是以司礼监为首的宦官集团权势滔天,由于整个朝廷的最终决策权掌控在皇帝手中,皇帝实际上都有能力迅速将其瓦解。
魏忠贤虽然形成了极为庞大的阉党,其中有无孔不入的厂卫,也有掌控朝政的朝中大臣,然而这一切都源于魏忠贤深受天启帝朱由校对客氏和魏忠贤的宠信。正如宦官权力源自于皇权一样,阉党的权力更多来自于为首太监。
此外,由于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对抗的原因,只要为首的魏忠贤倒台,那么曾经饱受压制的文官集团便会迅速扑上去,对残余的阉党进行打击。而阉党由于为首太监倒台,失去了皇权支撑后,则根本毫无反抗之力。
综上所述,由于这三点原因的存在,魏忠贤虽然权势滔天,但权力运行机制和朝中形势都使得他必须牢牢依靠皇权,而不能像汉唐宦官那样脱离皇权独自发展。因此,魏忠贤能够依靠皇权迅速崛起,同样也会因为皇权的打压而迅速衰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