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刘比诸葛强么?

导语:

其实拿刘伯温跟诸葛亮去做比较,是很不恰当的。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军中,充当的是谋士职责,相当于刘邦的张良、曹操的郭嘉、李世民的房玄龄。

而诸葛亮在刘备军中,要分为两个阶段来看:

  1.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是负责蜀汉政务的主要人物,也就是丞相职责。相当于刘邦的萧何、朱元璋的李善长。

  2.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成为了军政一把抓的人物,相当于汉昭帝时期的霍光、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管是在军务还是政务上,地位和涉猎都比刘伯温要多得多,所以这两个人不好放在一起比较。非要说谁聪明一些,这是不对的,毕竟文无第一。

01为什么比较?刘伯温和诸葛亮都是精通易经八卦之人。

你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玄学吗?你认为玄学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其实易经八卦这门比较古老久远的学问,并不是谁都能学会的。

可是学精之人,必然是有扭转乾坤之力,匡扶社稷之能的人。很凑巧的是,诸葛亮和刘伯温这两位奇人全都是精通易经八卦之人。

你要说这门学问是骗人,为什么这两位极端聪明之人,偏偏要花费一辈子的精力去研究这门学问呢?他们难道是吃饱了没事干吗?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所以我觉得,这门学问最高深的地方就在于,只有聪明人才能学得会学得精。一门学问如果不具备实用性,早晚会被束之高阁,时间长了就会烟消云散了。可是易经流传了几千年时间,这说明这门学问是实用的,虽然学的人不多,可不代表这是假的。

为什么常常有人把诸葛亮和刘伯温放在一起作比较,因为这两个人都是道家的弟子,都是对易经有深刻研究之人,都显得比较仙风道骨。

其实这两个人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那些传说故事,并不能当真来看。非要归类的话,那么可以说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极端聪明的人。

因为都是易经学者,又都是匡扶社稷之人,所以他们被放在一起做比较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只是一统天下不代表就比三分天下要强。

02诸葛亮是军政一把手,刘伯温顶多是个参谋。

诸葛亮手里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之所以他能够被称为千古名相,那就是因为他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没有谋反篡位的心思,这是历代帝王都渴望得到的臣子。

作为千古名相,诸葛亮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1.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平定蜀汉内部战乱,将支离破碎的蜀汉拼凑在一起以后,又带兵多次北伐,给曹魏予以沉痛的打击。

  2. 在政务方面,诸葛亮实行依法治国,将蜀汉打造成了一个法治的先进政体。不管是谁犯了罪,都要受到处罚,使得蜀汉内部虽然有勾心斗角,却都服气诸葛亮的管理。

  3.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与东吴集团再次构建联盟关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蜀汉跟东吴有世仇,刘备、关羽都是因东吴而死。诸葛亮能排除万难,重新缔盟,这需要很大的魄力和能力,需要得到蜀汉和东吴双重认可才行。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能力的确是全方位各领域都做到了极致,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才把自己活活给累死了。

至于刘伯温,他在朱元璋军中远远达不到诸葛亮的那种地位。当时朱元璋军中,军务有徐达常遇春这些猛将管理,而且朱元璋本人也是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政务有李善长这位宰相打理,这完全不需要刘伯温操心。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

这么一来刘伯温只能够为诸葛亮出出主意,所以当朱元璋建国以后,刘伯温只被封为伯爵,跟公爵和侯爵差距还是很大的。

而且刘伯温的主要工作是御史台的老大,也就是直言不讳,监察百官的职位。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有时候甚至连朱元璋也要得罪。

03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三分天下,刘伯温为朱元璋对抗陈友谅下定了决心。

诸葛亮这一生中,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或许就是在茅庐之中,为刘备规划三分天下的事情了。当时的诸葛亮还没有出仕做官,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却已经能够为刘备规划出三分天下了,可见他的才能有多高。

在这之后,诸葛亮一路追随刘备,逐渐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规划,这也是非常神奇的地方。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奉行当年所许下的承诺,的确不容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三国志》

所以说从规划未来这方面来说,诸葛亮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的。他能够准确地看出刘表、刘璋等人的暗弱,是刘备夺取江山的最好机会。也能够分析出曹操孙权的强大,不可与之争锋的无奈。

而刘伯温最关键的作用,可能就是陈友谅大兵压境的时候。当时朱元璋只有二十万大军,而陈友谅有六十万大军,这是相差三倍的差距。

陈友谅几乎成了不可战胜的对手,这个时候朱元璋手下里不少人都有投降陈友谅的打算,也有人表示避免跟陈友谅争锋。

只有刘伯温告诉朱元璋,那些投降的都该杀。这个时候陈友谅自恃强大,目空一切,正是狙击他的最好时候,扬言投降或者逃避之人,那就是在祸乱军心。

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刘伯温

所以说朱元璋在这个时候能够下定决心跟陈友谅打一仗,刘伯温起到了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朱元璋能够夺取天下,刘伯温的分量也不轻。

总结:文无第一,诸葛亮不仅仅在文方面。

如果只看聪明才智方面的话,那诸葛亮和刘伯温之间,其实还真的不好做一个权威的比较,因为两个人都是极端聪明的智者。

他们俩代表了我们古代文明中聪慧的巅峰,所以比不出个一二名来。可是诸葛亮比刘伯温出色的地方是,他不仅仅做过谋士,还做过军事指挥官,外交官,丞相等等,不管是军事、政务还是外交、文学甚至发明,诸葛亮都有涉猎。

而刘伯温只是朱元璋的谋士,没有带兵打仗的权力,也没有治理一个国家的权力,所以相比之下,要比诸葛亮逊色很多。就算是一统江山,也不能说明什么。

参考资料:

《明史》

《三国志》

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刘比诸葛强么?

刘伯温辅助的朱元璋草根出身,所以他俩的人生起伏故事受众很广。

刘伯温的才能传说也很接地气。

传说马皇后给他送枣送梨,暗示他早离名利场。

传说他退休后给老朱送来一筐鱼,提示他要以柔克刚。

又传说刘伯温临死前说要吃烧饼,意喻他的《烧饼歌》内藏玄机…

总之,如果说诸葛亮多智近乎妖,那刘伯温也是神算无遗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倒是老朱文诌诌讲过,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

在刘伯温那个时代,夸耀一下他,并把他和古之智者相并论,也不算过分。

但若今人将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尚要说刘比诸葛强,似乎欠妥。

观历史不比论当下,更不该以成败论英雄。

诸葛亮辅刘备,于诸侯纷争中得一席地,殊为不易。蜀汉偏安一隅,丞相独力支撑,内外操持,劳苦功高。

而刘伯温在朱元璋这边,上有雄主,下有同僚,文武济济,与刘伯温同列,尚有李善长。

所以,诸葛亮助刘备三分天下,出力甚多,而刘伯温辅朱元璋一统全国,并非一人之功。

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刘比诸葛强么?

不一定,东汉未年,英雄群起,人才倍出。是个制造人才的时代。但和刘比,得细考两人历史,那是历史学家干的,我的债任是种地,所以就不清楚了。

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刘比诸葛强么?

历史上倒是一直有所谓“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的传说。而且在民间故事中被传得活灵活现,在某些传说中甚至将刘伯温刻画成了一位将军,还说刘伯温身穿铁甲前去发掘诸葛亮的墓,最后被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诸葛老先生,用吸铁石吸住了他的铁甲,把刘伯温害得很惨!最后是刘伯温服输了,诸葛老先生才放过他。

(蜀汉的缔造者——刘备)

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刘伯温是谋臣而不是将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至于刘伯温为什么能够辅佐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元势力重新统一天下,而诸葛老先生穷尽毕生心血,竭尽忠诚之心,最终却只能以秋风五丈原的悲剧结束?

那是因为统一天下的功业,可不是只凭一两个杰出谋臣之力,便可以轻易实现的!谁能成事儿,一要看其扶保的主公的个人素质如何?二要看有没有一个组织有力、人才集中的集体?三要看有无成其大事的时机?

刘备在个人素质上是没有问题的,他也可以被称为一代枭雄。不仅具备一定的治天下能力,而且在军事指挥方面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并且刘备还颇有识人的能力和用人的心胸,也能折节下士招揽人才,故而在历史上有凭人和而取三分之一天下的美誉。

(蜀汉丞相——诸葛亮先生)

至于刘备集团领导班子,文有孔明等人,武有关、张、赵云、黄忠等人(指刘备初占益州时),虽然不比曹操的阵容庞大,但也算是纠合了四方豪杰为己所用。故而刘备在领导班子和组织架构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以其实力足以偏安于蜀地一隅。

刘备的最致命缺憾在于天时,或曰时机!众所周知两汉近四百年的天下,已然统治得很久远了!而一个封建王朝若是过于长寿,由于其固有的制度缺陷,则势必会导致逐渐积累弊政。在弊政初发时,尚有纠错机制加以弥补,而当假以时日之后,其弊病将会愈积愈深,直到最后补无所补,救无所救,整个王朝的衰颓走势已然无可挽回,其覆灭已成定局!东汉王朝被黄巾大起义引爆了隐患之后,各种危机便随之而来。其没有立即灭亡,乃是由于天下四分五裂,一时之间尚无人拥有足以平定天下的能力,致使新陈代谢的过程被延迟的原因!

如此看来刘备集团打出的重兴汉室的旗号,虽可号召部份忠于汉室的遗老遗少的响应,但是终究还是不能扭转汉朝被新兴力量,所取代的大势!可以说汉朝大势已去,是注定无法复兴了。因此刘备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理想,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任凭诸葛亮先生再才华横溢,竭尽忠诚,也还是无法辅佐刘备、刘禅父子统一天下啊!可这并非是诸葛亮先生比刘伯温的才能低,而是天下大势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啊!

(乱世枭雄——朱元璋)

反观刘伯温,他有幸生在了元朝走向衰亡的乱世里,更幸运的是刘伯温投对了主公,还幸运的是刘伯温的主公朱元璋,不仅是一位杀伐果决的雄主,更是一个懂得借力打力借势而起的英雄豪杰!正是由于朱元璋既有能力,且又有元末大乱,中原豪杰并起,竟相驱逐蒙元的有力形势,才能够脱颖而出,终于荡平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割据势力,并派徐达扫北夺回了丟失四百多年的幽云之地!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出时势!得时势而兴,失时势而亡!历代王朝之兴衰存亡莫不如此!朱元璋凭借刘伯温等人的辅佐而得以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刘伯温也凭借其辅佐之功,而名扬天下!这不是诸葛亮先生和刘伯温两人的能力孰强孰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给予他们成其大事的机遇的问题!形势比人强啊!

(明太祖——朱元璋)

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刘比诸葛强么?

刘伯温是一个传奇,因其料事如神,而被后人或借题发挥、或凭空杜撰出了许多“奇闻轶事”。很多人喜欢将助刘备三分定天下的诸葛亮、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与灭元扶明的刘伯温相提并论,其中尤以诸葛亮与刘伯温的故事最为有趣。 话说明,朱元璋钦定,在选择从祀人时,感到古人对诸葛亮颂扬得夸大其词,因此不仅不打算给诸葛亮立庙,还下令把前代帝王为诸葛亮建的庙拆除,后因看到诸葛像下的图谶才算作罢。图谶云:你不信我信伯温,你信伯温算聪明。尔等如此大不敬,拆了庙宇还搬人。吾本是人不是神,千年之后出伯温。笑问汝辈有何能,五百年后出何人? 读罢忍俊不禁,让刘伯温和诸葛亮比智慧,如同关公战秦琼,都是人杰,何分你我?至于后世对诸葛亮与刘伯温这等人杰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敬仰,引用一句孔明先生的箴言:“吾本是人不是神”。

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刘比诸葛强么?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对此你如何理解?难道诸葛亮真不如刘伯温吗?

很多人喜欢将助刘备三分定天下的诸葛亮、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与灭元扶明的刘伯温相提并论,其中尤以诸葛亮与刘伯温的故事最为有趣。 故而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这流传中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说的就是诸葛亮与刘伯温二人才学和谋略广为大家认可和称道的故事!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由于诸葛亮在荆襄一带名气太大,故而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佳话!后经水镜先生的引荐,而有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下山!此后,就有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北伐曹魏。”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历史成就。

朱元璋起义,这时天下出了一个人才!此人便是刘基(字 伯温)。刘伯温上书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对当时天下大势进行彻底分析(和“隆中决策”其实差不多)!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1368年朱元璋登基为帝,国号大明!由此,“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便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了。

诸葛亮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得其一,刘伯温辅佐的朱元璋一统天下。其实三分和一统,主角是刘备和朱元璋,诸葛亮和刘伯温不过谋臣,起辅助作用而已。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此二人都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而整句流传都是表赞了诸葛亮与刘伯温的才学和谋略才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