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多强的战国时代,魏国为何能称霸中原60年?

战国初年,魏国可谓是超级大国,他继承了晋国最繁华的地段,以及大部分的人口。这是魏国得天独厚的地方,晋国在春秋时期本身就是霸主级别的大国,所以魏国也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了。

身处中原腹地,人口、经济都冠绝诸侯。

魏国最大的优势就是继承了晋国留给他的人口和地盘,因为他们身处中原腹地,这个地方是最早繁华起来的地区,所以人口众多。人口多了,无论是打仗还是劳作都有了基本的资源。

在经济上魏国一直领先诸国,他们拥有十分先进的冶金技术,四周都邻国,方便贸易。所以魏国的经济最早在魏文侯时期,就已经开始迅速发展。手里有钱有粮食有人马,称霸诸侯是早晚的事情,那个年代秦国被魏国摁在地上摩擦,连一句怨言都不敢讲。

早先魏国任用吴起作为战将,发展强大军力魏武卒。

在魏文侯时期,任用吴起作为大将,开始发展军事力量。在吴起的变革之下,魏国军队训练成了一支强大的魏武卒。这支力量所向披靡,带领大军横扫天下。当时的秦国跟魏国紧邻,所以魏武卒便拿秦国开刀,一路扫荡整个河西地区五百多里土地,范围之内的城池全都成为魏国领地。

吴起在此地设立河西郡,正是成立武卒制度,常年镇守在此地。这一军事变革使得魏国军力强力提升,此后,秦惠公带领五十万人前来攻打河西,被吴起手下五万没有上过战场的魏武卒击败。随后吴起带领魏武卒纵横天下,讨伐强大的齐国,占领齐国领地。

魏国任用李悝为相国,主持变法,商鞅就是跟他学的。

李悝是个非常厉害的人才,师从子夏,学问高深。他在经济上采用了“尽地力”和“善平籴”这两种政策,支持农民们将土地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使得每亩地的产量得到提高。在粮食价格方面,一旦取得大丰收的年景,国家就出面以平价收购老百姓手里的余粮。等到了荒年的时候,国家再以平价将粮食卖给老百姓。

此外在政治上,他是法家代表人,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只要对国家有功劳的人,那都可以拜将封侯。这些变革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几十年以后,商鞅从魏国逃到了秦国,开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发展变法事业,其实灵感就来自于李悝的变法。而李悝变法则比商鞅变法早了50年左右。

因为魏国第一个变法,所以魏国人才荟萃。

其实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人才非常多。比如说著名的吴起,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将领,后来到了楚国以后主张变法,使得楚国国富民强,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大人物。此外后来还陆续出现了张仪、范睢、公孙衍这些人才,就连商鞅其实也算是从魏国出去的,所以魏国简直就是一个人才汇集的地方。

因为魏国第一个变法,所以这些人才觉得在这里可以人尽其才,一个个跃跃欲试。可是为什么后来魏国还是没落了呢?其实主要是因为魏国第三代,魏惠王这个人不懂得任用人才,让魏国这个强大的人才产地,变成了人才输出强国。自己家里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都到了其他国家担任重要职务,魏惠王真的牛。

总结:富不过三代,魏文侯和魏武侯打下的坚实基础,被魏惠王毁于一旦。

魏文侯和魏武侯无疑都是雄主,他们大胆任用贤人开始变革。

  • 在军事上任用吴起,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魏武卒军队。
  • 他们任用李悝作为相国,实施变法革新,着手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随后延伸到了政治制度上的改革。
  • 这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让魏国吸引了不少人才,所以当时大多数人才都在魏国,魏国不强大才怪。
  • 可惜到了魏惠王时期,亲手赶走了一个个人才,让这些人跑到其他国家实行变法革新,让其他国家也都富强了起来,魏国自然也就没落了。

一超多强的战国时代,魏国为何能称霸中原60年?

战国初期,实际上并没有一超多强的局面。当是时,秦国尚处于创业发展阶段,齐、楚经历了春秋末期的衰落,还未能重新振作,其他小国更无法产生太大能量。

魏国实际上是从春秋的晋国分裂下来的一块。晋国地处北方,土地、人口、资源,都可以说是条件最好的,它本来就是一个超级大国。而魏国更是三家分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占据了晋国最好的土地和资源。那时的中原地区开发程度远比其他地区要好,生产力先进,制造业发达,铁器制造水平领先(当时韩魏是天下冶金中心),再加上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所以它的底子原本就好。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魏国是战国列强中,最早开始变法改革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李悝还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在军事上,更有吴起进行军事改革,打造了一支在战国前期几乎无敌的魏武卒。史书记载,吴起率领的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三十年来,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魏国不但资源好,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前面提到的李悝、吴起,虽然吴起这哥们比较出名的是后来在楚国的变法。与吴起类似的,还有商鞅,这哥们在秦国变法,可他算是个魏国人。秦国的另外几个名人:张仪、范睢,都是魏国人。除此之外,魏国还出了公孙衍、孙膑、庞涓这样的名将。

由此可见,魏国实在是得天独厚,强大是必然的。然而,也可能正是这样的得天独厚,使得魏国缺乏了一些艰苦创业的品质,到后来逐渐止步不前。如此多的人才在魏国不得志,到其他国家却大受重用,这就为魏国的衰落埋下伏笔了。另外,魏国的位置也确实尴尬,四面皆敌,是一块焦点之地。如果自己本身足够强大,这块地就是极大的资源,如果自身不强大,那么就成为列强首先开刀的地方。

一超多强的战国时代,魏国为何能称霸中原60年?

魏国是战国初期政治比较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封建国家,而且,作为三晋联盟的领袖,魏国变法国强,广略疆土,在战国初期一跃成为强国,并称霸中原,缘于多方面原因:

魏国崛起: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魏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得魏国在战国初期,力压诸国,称霸中原。

魏文侯:

魏文侯时,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进行社会改革,在位四十多年间,重用法家,励精图治,很快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头等强国。

政治: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经济:

三家分晋,魏国得到今山西西南部原来晋国的基本部分,所谓“表里山河”生产发达的险要地带,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战略位置。更主要的是魏国在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时,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建立起较为集权的政体。魏文侯依靠新兴的士阶层进行统治,他尊崇当时最有名望的贤人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以招致游士。

魏国由于创办水利事业,改进农业生产,和较为集权政体的建立,不仅使国家得以巩固,并且使国力迅速增强。在此基础上,魏文侯又厉行团结三晋的政策,使韩、赵都接受魏国的领导。从魏时起到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止,魏称霸中原近百年之久。

中原霸主: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25年期间,魏文侯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一超多强的战国时代,魏国为何能称霸中原60年?

公元前45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葬送了智瑤恢复晋国公室,再次图霸中原的努力,智氏身死而族灭。在灭智过程中,赵襄子出力最多,因此赵氏瓜分了最多的智氏土地,并且还做了晋国的正卿。魏氏只分到了晋西南的运城一带的土地,国土西边和南边都被黄河阻隔,土地局促狭小。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去世,魏斯继任晋国末代正卿,这就是后来的魏文侯。

魏文侯充分利用正卿的身份,不断地跟赵国、韩国做思想工作,说大家三晋一体,荣辱与共,不应挖自家墙角,而是要统一对外。魏文侯年纪既长,威望又高,地位也高,折服了赵、韩两国。

(三家灭智后魏国土地)

稳住了赵国、韩国之后,魏文侯开始了两项工作:改革政治和引进贤才。

战国初期,分封制的发展,使得很多的王子王孙成为了士的阶层。这些人失去了财富和地位,唯一拥有的就是当年“学在王官”的知识。他们胸怀抱负,可是贵族世袭制度垄断了国家公器,作为平民阶层的他们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由于长时间的衣食无忧,那些原来的贵族,也逐渐学会了顽劣纨绔习气,成为了被士人看不起的“肉食者”。

这样一来,贤才怀才不遇,老贵族尸位素餐,国家怎么能发展呢?

魏文侯先从贵族世袭制度上入手,虽然当时没有考试制度,但是魏文侯依然慧眼识英才的提拔了很多原本平民阶层的人进入政府担任高官。魏文侯年间的文臣武将,如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是平民出身。

为什么这些人会乐意为魏文侯所用呢?

魏文侯很有营销思维,他发现这些士人往往追慕名士。当时天下名声最大的是孔子的一名叫做子夏的弟子,当时已经十分年老了,眼睛也瞎了。可是魏文侯就是把他请回来,恭恭敬敬地请他做老师。

(孔子的学生子夏)

魏文侯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这待遇那可是“帝王师”啊!这是儒者最大的荣耀,连孔子在世时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成就和待遇。

子夏的到来,带动了魏国的学术的发展,尤其是魏文侯竟然把当时的几个文化大家都请来了,如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田子方等。他们的到来,使得魏国学风大盛,天下士子争相归来,形成了一个大学派——西河学派。

魏文侯通过邀请一个儒家的“老教授”,组建了西河学派,并且把魏国的各级官职都作为实习岗位,充分给予了这些士人施展抱负的空间和平台。魏国最终取代了鲁国,成为中原文化高地,成为文明的灯塔,吸引着国际社会的优等生,为魏国所用。

(魏文侯挥剑决浮云)

后来的燕昭王通过“千金买马骨”的政治秀,也成功网罗到了不少人才,乐毅就是其中一个,难说不是因为燕昭王受到了魏文侯的影响。

内政稳固,能人众多,魏文侯一朝,魏国人才济济,而且还有数量庞大的后续梯队,使得魏国能够长期维持兴盛。魏国有了这样的文化高地后,开始不惜成本训练魏武卒。在与秦国开战十多年后,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将秦国压制在华山以西80多年不得东出,而魏国得以凭地利之便,大发横财。

随着魏国的逐渐强大,逐渐超过了赵、韩两国的实力,以魏国为主体的三晋联盟才真正建立起来。此时,魏文侯派遣军队进攻中山,前后苦战三年,终于越境打下了中山国。

此时的魏国,已达到鼎盛。

一超多强的战国时代,魏国为何能称霸中原60年?

导读:战国时代的演变过程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后来七雄并立到最后秦国一家独大成为超级大国。魏国是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由魏文侯开创一步一步的走向称霸中原的时代。魏文侯其人

魏文侯是魏国第一代国君,也是强大魏国的开创者。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时代,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的标志之一。在那个风雨激荡的岁月,魏文侯为魏国的强大耗费心血。终于以一个四战之地称霸中原几十年。那么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魏文侯采取了那些措施来强大魏国的呢?

新成立的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周边群雄环伺:西有秦韩,南有楚国,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周边都是强敌,好在韩赵魏同出晋国还能保持松散的联盟关系。但是楚国和秦国可是虎视眈眈。

残酷的地缘环境和不甘于久居人下的性格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魏国在强烈的忧患意识情况下开始了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期破开危急局面富国强兵。

不变法就是等死,因为别人比自己强大。变法失败了也不会变的再坏,还不如奋起一搏。于是,魏文侯广招贤士开启了战国时期第一次变法的时代。不少寒门子弟获得了高位,进一步吸引了人才涌入魏国。魏文侯知人善任,并且不看眼前利益给予人才必要的尊重。各位大才的才华得以施展。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

主要变法措施如下:农业方面:用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开创性使用了国家粮食储备调节粮食价格,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内政方面:魏国拜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军事上拜乐羊、吴起等为将,与同是出自晋室的韩赵结盟,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文化方面建立西河学派,成为儒家在中原的核心,儒家子弟很自然地选择魏国为其效力的首选国家。这样,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官员。各国的士人对西河都很向往,魏国无形之中成了他们理想的效力国家。文化的渗透成为魏国崛起吸引人才的有一个杀手锏。只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魏国才逐渐强大。

魏国也因此一跃而起,成为战国时期200多年历史上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魏文侯既是乱世枭雄也是一代明君,执政五十余年,参与见证了三家分晋和魏国的崛起称霸,是名副其实的强魏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继位的魏武侯按照父亲留下的政策继续推行,为魏国的称霸增加了助推剂。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走上了巅峰,“魏武卒”名震四方,睥睨天下,无人能敌。奠定了魏国称霸中原几十年的基础。

小结:

魏国通过重视人才,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来尝试第一个变法。完成了魏国称霸中原的基础。都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实什么时候人才都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战国中的其他国家都是看到了魏国变法图强的先例,才逐渐学习吸收人才进行自己国内的改革。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一超多强的战国时代,魏国为何能称霸中原60年?

魏国是战国初期政治比较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封建国家。它的西面同秦国相邻。魏文侯时(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曾任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社会改革。

李悝又名李克(约公元前455—前395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任魏相。在政治上,李悝主张挑选并任用有功劳、有能力的新兴地主,让他们参与国家政权,同时剥夺那些无功受禄的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建立新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经济上,李悝主张“尽地力”,以鼓励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土地潜力,增加封建国家的收入。李悝还创造了“平籴法”,也就是平衡粮价。在好年成,国家以平价买进粮食;在坏年成,国家以平价卖出。这样,就可以做到“取有余以补不足”,虽然遇到水旱灾荒,仍旧可以做到米不涨价,民不离散,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显然,李悝的“尽地力”措施,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他鼓励增加生产,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收入;他防止农民破产,实际上是为了把农民固定在地主的土地上,长期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在封建制的剥削下,农民除了要交田税以外,还要交军赋,并担负各种徭役。因此,即使在正常年景,农民也是难于温饱的。如果遇到生老病死、水旱灾荒,农民仍然难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是剥削制度的必然结果。但是,同奴隶制比较起来,变法后,个体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条件,有了一定的安排生产的自由。所以,上述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一定作用。李悝还把当时各国的法律加以整理、编撰,写成了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四法》、《捕法》、《杂法》和《具法》法经开宗明义就提出了防止和惩办“盗贼”,以建立封建的土会秩序,保护封建私有制,防止人民起来反抗,也有着防止旧贵族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作用,从而把封建制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李悝的法经不仅集当时各国法律之大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而且也是秦、汉以后历代封建法律的蓝本。

李悝的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魏国国力增强。在对外战争中,魏国也节节胜利。当时魏国不仅联合韩国和赵国,打败了齐国和楚国,而且还多次攻城略地,威胁秦国,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国。

公元前413年(魏文侯三十三年),魏军在郑(今陕西华县)大败秦军;第二年又包围并占领了黄河边上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赶走了秦国的居民。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三十七年),魏文侯派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再次伐秦。由于吴起富有军事才能,又关心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很有威望。魏军在两年内就先后攻占了秦国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北)以及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地。

这样,秦国的河西之地(在今陕西黄河以西洛水以北)全部丧失,秦军被迫退守北洛水,在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筑城防御。接着,魏国设置了河西郡(又名西河郡),任命吴起做郡守。吴起在驻守河西期间,鼓励开垦荒地,重视农业生产,屯粮积谷,充实国库。

魏文侯在位四十多年间,重用法家,励精图治,很快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头等强国。从魏文侯时起,到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止,魏国称霸中原近百年之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