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如果听田丰、沮授的意见,最终被灭的会不会是曹操?
我认为会,如果袁绍能采纳田丰、沮授的意见,曹操将会有灭顶之灾。
官渡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直接影响了汉末群雄争霸的最终走向——曹操自此羽翼丰满、气候已成。
田丰和沮授皆为袁绍的主要谋士,二人多是冀州的高才名士,其才能不在荀彧、郭嘉之下,皆可列入顶级谋士之列。可是偏偏二人提出的诸多合理建议,每每都被袁绍不予采纳,令人遗憾可惜。所以,后世多把袁绍的失败与不善于纳谏挂钩,尤其是关于田丰和沮授的建议。
那么占有优势的袁绍为何会输,田丰和沮授的建议是否真的关乎胜负?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看看不同选择之下,胜负是否能逆转。
田丰和沮授提出过的主要建议田丰的建议:
△田丰,袁绍的铁杆事业伙伴,刚而犯上可能是袁绍疏远他的原因
1、迎天子。袁绍觉得天子碍手碍脚,不采纳;
2、趁曹操攻徐州刘备,攻打许昌。袁绍以孩子病了,没心情,不采纳;
3、与曹操直接决战风险大,打持久战消耗曹操,两年大功可成。袁绍觉得磨叽,不采纳。
沮授的建议:
△沮授,整个家族都在袁绍统治区,袁绍再昏庸不纳谏,也得捏着鼻子跟随。
1、迎天子。同上,不采纳;
2、劝阻分立各子,以免埋下祸患。袁绍要考察诸子,不采纳;
3、主张与曹操打持久战、消耗战,三年大功可成。袁绍觉得更磨叽,不采纳;
4、官渡之战,反对颜良独任一军。袁绍不采纳,结果颜良兵败被杀;
5、官渡之战,主张分兵进攻官渡,以便进退自如,反对袁绍全军压上。袁绍不采纳,结果一输全输;
6、官渡之战,主张派蒋奇另率一军加强乌巢的粮草守备。袁绍不采纳,结果乌巢被曹操端了。
合并汇总下面要讨论的建议:
1、迎天子以令诸侯。(田丰、沮授)
2、趁曹操东征刘备,攻取许昌。(田丰)
3、劝阻分立诸子。(沮授)
4、与曹操打持久战。(田丰、沮授)
5、官渡之战,三条主要的战术意见。(沮授。田丰下狱,未参加官渡之战)
一、迎天子以令诸侯,利大还是弊大?其实,袁绍集团内部,明确支持迎天子的一共是四人:袁绍、郭图、田丰、沮授。(正史记载郭图支持迎天子,野史刚好相反,以正史为准。)
不是说袁绍不愿意迎天子吗?他觉得自己当老大多好,请个活菩萨回来还得供着。
袁绍一开始确实是这样想的。不过等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在名望、地盘和人才上得了不少红利,袁绍这才回过味来,悔得肠子都青了。于是建议曹操迁都到鄄城,这样一来天子离得近,方便自己图谋掌控。可是曹操又不傻,自然是一口回绝了,袁绍很不爽,自此他和曹操算是正式翻脸了。
梳理一遍各方的态度和做法,那么“迎天子是利大还是弊大”就不是问题了。当然是利大于弊了,不然为何曹操和袁绍两边都在争天子?而且刚才也说过,曹操得到的红利是显而易见的,不说因此轻松收了关中、河南两地,就是人心归附这一条,就站在了汉末群雄的制高点上。
△半个荆州都反了,刘表顾不上袭击曹操
举两个例子,桓阶为何撺掇长沙太守张羡起兵反刘表?因为桓阶认为朝廷在曹操处,曹操就代表正统,结果直接搞得官渡之战时,刘表无法抽身从后方偷袭曹操;
还有贾诩为何看好曹操,撺掇张绣归顺曹操,也是因为曹操的高明的政治手腕令贾诩感到满意,袁绍连天子都不知道争,贾诩这样的老辣之士自然弃之如粪土。假如袁绍英明一点,抢先入手天子,我觉得贾诩可能就会重新考虑投靠哪一边了。
△南阳张绣本是曹操的大患,两次吃瘪,不想最后贾诩看中了曹操,曹操去了大敌,又白得一支生力军
二、趁曹操东征进攻许昌,真的是好时机吗?敌人外出征战,内部兵力空虚,这时进攻自然是好时机。然而,回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预期的好时机缩水了。
是时,公方有急于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三国志》注引《魏书》
曹操征刘备前夕,袁绍和曹操已经厉兵秣马,隔河对峙了。所以,曹操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攻刘备的。要是刘备能在东边牵制住曹操主力,那么曹操北边的防线可就危险了。
可惜,刘备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掉链子了。
△刘备在徐州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就北上逃往袁谭处了。
之前刘备金蝉脱壳,借着阻击袁术的任务,逃出曹操手心,并且武力抢回徐州。这次他吸取当年的教训,让可靠一些的关二哥守下邳,免得张飞又丢了老家,而自己则提兵前往小沛驻扎,亲自抵御曹操军的进攻。
当时,刘备有些大意,认为袁绍已经屯兵黄河边,曹操不敢调主力来打他。而且曹操派刘岱、王忠进攻刘备,被刘备击败了,可能这更助长了刘备的乐观情绪。结果突然有一天,斥候告诉刘备说,曹操亲自带大军来了。刘备简直不敢相信,带着十几骑就去查看,刚好迎头撞见曹操的大军,可能是被前方的游骑咬住了,刘备竟然抛弃了自己的军队,直接跑路了。这样一来,曹操兵不血刃地笑纳了刘备的兵马,还把后方毫不知情的关二哥给生擒了。
所以说,刘备根本没能起到牵制作用,反而变相补给了曹操若干兵力,所谓的进攻良机是严重缩水的,袁绍就算立刻进攻,也不会有多少便宜可占。
三、袁绍分立诸子到底隐患在哪?袁绍打下冀、幽、青、并四州基业后,让老大袁谭分管青州,老二袁熙分管幽州,老三袁尚跟着自己镇冀州,外甥高干分管并州。沮授劝谏袁绍不要分立,以免日后各自为政,埋下祸患。袁绍以考察诸子能力为由,没有听从。
显然沮授的担心在袁绍死后成为了现实。曹操故意不急着打冀州,等袁氏兄弟反目。果然,没有外敌压迫,袁谭、袁尚为争继承人之位而大打出手。最后曹操渔翁得利,趁机袭取邺城,袁尚投奔幽州,冀州失陷。而袁谭独木难支,被曹操回过头来击破斩杀。再之后,袁熙、袁尚也没能折腾太久,一逃再逃,最后被公孙康诱斩,首级献给了曹操。而高干见大势已去,便早早投降了曹操。
△袁绍分派诸子势力图
所以,袁绍当初分立诸子确实是败招,因为他活着还好,一旦他死了,诸子手中皆握有重权,互不服气,势必内斗不休,外敌便会趁虚而入。
四、与曹操打持久战真的更有利吗?当时沮授和田丰都劝袁绍打持久战,但是遭到了审配和郭图的反对,最终袁绍还是听从了审配、郭图的意见。
二人反对速战的原因主要如下:
1、袁军刚经历与公孙瓒的大战,士卒疲弊,需要休整;
2、曹操手握天子,占据大义;
3、袁绍的部队有傲慢之心,骄兵必败;
4、曹操和公孙瓒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应该保持慎重,不可轻视;
5.追求快速决战,风险太大,一旦失误,满盘皆输;
沮授、田丰希望袁绍能打持久战,不断派骚扰部队偷袭曹操领地,让曹操始终发展不起来,两三年便可折磨得曹操疲惫不堪、无力抵抗。
△袁绍认定了速战速决,不留退路
我认为沮授、田丰的建议是比较稳妥的,只要骚扰得好,曹操想发展起来很难。到时候,曹操一定耗不过袁绍。而直接决战,有赌一把的性质,一旦失败就难以抽身了。
五、沮授在官渡之战的战术意见有多重要?沮授先是劝谏袁绍别让颜良独领一军,很快颜良被斩就证明了沮授的正确。
袁绍过河时,沮授又劝袁绍分兵攻击官渡,大本营居后方调度,这样稳妥。结果袁绍全军压上,就像刘备在夷陵之战一样,全军压上,不留退路,搞得好像自己一定能赢。结果输的时候,真的是大败亏输,无路可退。
两军僵持的最后阶段,曹操眼瞅着就要因为断粮而军心崩溃了,结果天佑曹魏,许攸叛变了,告诉了曹操袁军的粮仓在乌巢。不过不要紧,沮授已经建议袁绍派蒋奇另率一军从旁加强乌巢防御。可惜,袁绍还是不听,结果乌巢由于守备松懈被曹操突袭烧毁了,曹军一举逆转局势,在最后一刻刺穿了袁军的心脏。
所以说,但凡袁绍听沮授一条,袁绍也不会输得那么惨。如果袁绍能都听沮授的,那么曹军在已经无粮的情况下,就会不战自溃。到时候官渡失陷,袁军长驱直入进攻许昌,则曹操大势去矣。
结语综上所述,袁绍如果能够采纳田丰、沮授的建议,那么袁绍将处处抢得先机,不会让曹操不断积累优势,最终反败为胜,相反地,无法击倒袁绍的曹操,将被逐步逼入墙角,直到被消耗得油尽灯枯。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
袁绍如果听田丰、沮授的意见,最终被灭的会不会是曹操?
袁绍是个不能做大事的人,什么出身显贵,四世三公,门多故吏,都是空有其表,不足挂齿的虚名而已。曹操评价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本来袁绍手下人才济济,即使曹操最得力的谋士荀彧、郭嘉原本也是效力于袁绍的,后来看袁绍成不了大事,才改投曹操。就田丰、沮授而言谋略才学并不在荀彧之下,但袁绍不是那种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主儿。更不能广开言路,虚心纳柬,审时度时,缺乏刚毅、果断的霸主精神。虽有田丰、沮授,不被信任、重用也是枉然。
袁绍如果听田丰、沮授的意见,最终被灭的会不会是曹操?
其实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幸运的一个。两次逃离了灭亡命运。
第一次是194年,张藐陈宫联合世家背叛曹操,引吕布进入兖州,所幸荀彧等人拼命阻拦为曹操保了三个县,曹操才能带着远征徐州的军队回来争夺。这场争夺兖州的战争打了两年。
第一个年头,曹操疲惫之军被吕布与兖州叛军打得抬不起头,军粮也没了。
魏略:程昱掠其本县,供应三日之粮,颇杂以人脯。
曹操的盟友大哥袁绍来信说,兖州已经这么危险了,兄弟你把眷属送我这安置还安全些(谁说袁绍没本事),曹操几乎就要同意,被荀彧等人劝止了。
可想此时曹操的困难局面。
照此推进,曹操将消失在历史长河。
但是中平蝗灾来了。吕布也没粮食,双方停战各自去求生存之道。曹操爽快灭了三县大户,取其粮食渡过了难关。
吕布没有办法。他依靠兖州世家才获得兖州牧,自然不能去抢世家的粮食,十多万士兵与兖州官员大量饿死逃亡,甚至吕布被逼得亲帅2000骑兵到乘氏县抢劫敌对的世家土豪,结果被李典族人李进击败击伤,狼狈退出县境。
第二年开春,势力衰弱的吕布被曹操连续击败,无奈逃出了兖州。
第二次就是官渡战役199年,袁绍最后消灭公孙瓒,6月开始向南进攻。此时曹操迎接汉献帝不过3年多时间,内部不稳,皇帝势力与亲袁绍派还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曹操虽然占领徐州豫州兖州司隶,但都是久受战火摧残之地,人口少粮食少,还四面是敌。哪怕有二三十万军队,架不住要同时防御孙策、刘表与凉州方向,四州与许昌也都需要军队。
所以,面对袁绍的10万大军,曹操窘迫得只能带一万人(还有对峙守军,合计大约也就三万人)去迎战袁绍。
幸运的是,孙策突然被刺,19岁孙权接任后必须安抚内部与镇压山越叛乱,江东方面基本消停下来。刘表老弱,不敢听从建议袭击许昌。
同样,袁绍也不接受正确意见,坚持要用堂堂之师镇压曹操。才给予了曹操翻盘的机会。
199年12月,刘备叛曹占领徐州,袁绍竟然不增援,也不听田丰等人建议的乘机进攻曹操。200年2月,刘备失败,袁绍失去了第一个机会。
200年7月袁绍主力开始进攻(早干什么去了?)。僵持到10月,双方互有胜负,但曹操此时已近断粮,犹豫要撤退。被荀彧劝说停止。然后是许攸叛袁,曹操赌博亲自带领5000人袭击乌巢,袁绍军随后全面崩溃,被俘8万(曹操无粮坑之)。
在进攻曹操的一年多时间里,袁绍一不分兵迂回袭击洛阳,包抄许昌。二不乘机增援刘备攻击曹军。想的就是,凭借军队与粮食物资的优势去压垮曹操。
问题是,这个想法是好的。却得保护好自己的物资啊,还将如此重任交给酒鬼的淳于琼来守乌巢。
所以说,曹操也许真的是天选。这么劣势之下都能翻盘。原本该袁绍消灭曹操或者逼曹操带着汉献帝退去长安。
袁绍如果听田丰、沮授的意见,最终被灭的会不会是曹操?
灭了曹操,袁家也不可能起势。袁绍志大才疏,无法很好管控手下各方势力。几个儿子更是纨绔子弟,丝毫没有创业精神。即不能添团结力量,又无法分配权利,最后北方会更加混乱。
历史不是偶然,满足不了条件就无法建立帝业。最多,第二个项羽。
曹操礼贤下士,志向远大。身边核心团队死心塌地。就是败退出许昌,有朝一日也会收复失地,卷土重来。
刘备尚能苟且偷生,四处流窜。何况曹操。
那孙刘曹联盟,能否在长江击败袁家大军 就是另一个时间流里的故事了。
袁绍如果听田丰、沮授的意见,最终被灭的会不会是曹操?
田丰、沮受这些谋士都有不团结互相攻击的缺点,袁绍的组织运用不切底也不到位。今天按这位仁兄的,明天又换成那个兄弟的计谋,结果是洋相百出。袁绍跟前如审配等人众多,哪些是官吏,那些是参谋,哪些人负责后后,哪些人前线用命一股脑没准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