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可买可不买,还是一定要买?

我认为保险是在眼前、当下的事务处理得恰到好处的时候,再来考虑的保障问题。

76年出生,96年参加工作,夫妻双方都来自农村,一砖一瓦全靠夫妻二人“燕子筑巢”式的累积,直到2018年,住房的商业贷款赔清以后,才考虑购买保险的事宜。

在购买保险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课,咨询了几个保险公司,最终一家三口选择购买了百万如意行两全保险,这个保险主要是保障生活中的意外情况。孩子每年缴费1600元,我们夫妻两个人均缴费1700元,持续缴纳10年保终身。购买了重疾险,这个险种主要用来作为患重疾的医疗补充,20年缴费、20万保额,我的年均缴纳7000元(当时我42岁),老头年均缴纳8000元(当时老头44岁),孩子年均缴纳3600元(当时孩子19岁)。

从我买保险的经验来看:

1、要在家庭不在投资大额且必须的情况下来购买,才能保证后续的缴款按时足额缴纳,从而保证保险合同的有效性;

2、重疾险购买在45岁以前完成,如果超过45岁,保障的意义并不大;

3、在购买保险之前,要做足功课,仔细研究合同,既不轻信民间传言,也不要对熟人盲目相信。

保险是可买可不买,还是一定要买?

您好!咱们基础保障是国家社保,补充我们的基础保障就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有着国家社保无法替代的功能!完善我们整体保障,建议一定购买,并且建议提早购买!身体健康的变化和风险什么时候来临,是我们把握不到的!

商业保险中基本保障“定期寿险+意外险+重疾险+百万医疗险”,这是必须搭配的险种!

定期寿险:是保障在我们收入期间,当我们面临大的风险时,留给子女或父母一笔高额赔偿金,用于子女教育鸡父母赡养费用,让家庭经济不受影响!

意外险:对于成人同样建议选择高额意外险,尤其是普通身故,当风险来临时,尤其是残而不死,高保额按伤残比例赔付,解决医疗及其他费用;

重疾险:当发生疾病,达到理赔条款,一次性赔付保额,用于我们的收入中断补偿、营养费、康复费等;

百万医疗险:是社保的补充,发生住院风险,社保报销后,可以继续报销,不限社保范围,解决我们的医疗费用。另外,住院保额高,保费相对低廉。

对于具体产品,就需要看我们自己需求和保费预算,进行搭配组合,达到完整的保障!

保险是可买可不买,还是一定要买?

1.一定要买。有钱多买点,没钱少买点,买了不吃亏,买了不上当。

2.自己亲身体会,去年花费3000大洋买一电动车,听说还赠送保险。我想着电动车要啥保险呢,还是头一回听,涨姿势了。结果老板说厂家免费赠送的,送丢车包赔险以及事故险。新车我每次都是擦拭的蹭亮,结果给小偷弄了个好事 新车还没骑2个月就给丢了,丢了马上就报警,去报警,警察就问了一句,有保险没?我说有啊,警察说:给你开个单子拿去找保险给你赔付吧。最后我找到了卖车的老板,提供了需要的手续,最后赔付了一模一样的新车。

最后我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经济就是这么发展的。我买了一辆车花费3000元,厂家要赚点吧,老板要赚点吧,保险公司要赚点吧。结果给丢了,小偷要赚点吧,买车的人少出点钱,也算是赚了,保险公司赔付,厂家再生产一辆,厂家产能也上去了,厂家更赚了,这一圈下来,大家都给赚了,不好么。

3.家里小孩刚出生就给买了健康险,小孩从生下来到现在4岁,每年都要生病住院,每次住院花费好几千块,这几千块都够每年的保险费。

  • 保险要买就趁早,一份保障,不要等到想用的时候再买。
  • 我原来也不信保险 了,但是亲生经历的事情让我越来越相信保险。

保险是可买可不买,还是一定要买?

我们所讲的保险,可以简单区分为两种:①属于国家公共福利体系的社会保险,简称社保②商业保险,即:保费全部由自己承担,由个人和保险公司签订以承保风险为内容的保险合同。

保险是可买可不不买,还是一定要买?

无论社保还是商保,本质是一样的,这样看来,题主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了:保险对有些人来说,无所谓,有没有都行;对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是比较好的风险对冲工具,建议条件允许时,买。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对冲的金融杠杆工具,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医疗费、收入补偿、教育金、养老金等等,当风险来临时,自身可以轻松且游刃有余的应对这些金钱问题,那就买不买无所谓,有了,锦上添花而已;没有,也没什么大的影响。

如果风险来临时,这笔钱会让家庭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建议在对自身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进行针对性的、对症的保险配置。买保险,一看需求,二看口袋,三看条款,量力而行。

保险不是对冲经济风险的唯一选择,如有其他可靠选项,建议多方规划。

保险是可买可不买,还是一定要买?

现在越来越多人说“没有钱不敢得病”,因为一个大病导致一个家庭陷入经济困难,甚至负债累累。

这让很多有风险意识的小伙伴早早就购买了保险,也有很多人认为购买了保险不出险,钱就浪费了。

保险说白了就是一种转移风险的工具。也就是说,保险是在风险来临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带来防护的一个保护罩。很多人觉得保险没必要买,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面临过风险,是还没有意识到风险的严重性!

今天就来和大家叨叨这个问题。

人的一生会遇到哪些风险?

1.疾病风险

据国家卫生部2008年6月公布的数据表明:人的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机会高达72.18%。

当前,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疗花费一般都在30-70万元以上。

倘若不幸罹患重疾,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用,对于一般家庭能够承担的起吗?如果购买了医疗保险,医疗费用部分就可以通过医疗保险报销。

医疗费用也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卧病在床,经济收入断了,势必带来不少的影响。

再加上后续需要复查费、疗养费等等,都是吸血的魔鬼,一点点的把你榨干。

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医疗保险来报销的部分,而重疾保险赔付的保险金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损失,所以购买一份重疾保险也是很重要的。

2.意外风险

意外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就比如飞机失事、走在路上不小心被楼上的花瓶砸到等等,虽然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万一遭遇意外不慎身故,给家人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创伤,还有经济上的压力。

如果你购买了意外保险,意外保险赔付的保险金就可以暂时缓解因事故导致的经济压力,意外保险赔付的保险金还可以用于还房贷、供养孩子,给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也算是对家人的一种慰藉。

3.身故风险

对于一个有家室的人来说,此时面临的状态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可能身上还会背负各种的债务,比如车贷、房贷等等。

倘若遭遇事故不幸身亡,给家庭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打击,更多的还是经济上的打击。

老人的无人赡养、小孩无人抚养,一身的债务堆积到了老人和小孩身上,瞬时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假如购买了一份足额的定期寿险,倘若不幸身故,领到的保险金,不仅可以解决目前的债务问题,还可以帮助老人和小孩的日常生活支出。

说说常见的四大人身险种:重疾保险、医疗保险、寿险、意外保险

1.重疾保险

重疾保险的本质是收入损失险。属于给付型保险,给付型保险通俗来说就是买多少赔多少。

当我们发生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时,保险公司会直接赔付一笔钱,这笔钱的用途可以自行决定,用于医疗费用或者收入损失都是可以的。

重疾保险是长期险种,建议购买重疾保险的朋友选择保至终身,预算有限可保至70周岁。长期保险会约定每年需要缴付多少保费,每年所缴的金额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类保险产品下架或者停售对已经购买的人不会产生影响,保险公司会按照合同上的保障期限继续提供保障。

2.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一个最基础的保险险种,能够有效对抗疾病来带的风险。

医疗保险可以对住院医疗、特殊门诊、门诊手术、住院前后门急诊产生的费用进行报销赔偿。

医疗保险主要有小额医疗保险和百万医疗保险。

百万医疗保险主要是用来报销大病治疗费用的,几乎都是不限社保,可100%报销的。可报销额度高至几百万,一般百万医疗保险会有一万的免赔额。

小额医疗保险主要是报销小病小痛、住院费用,一般保险金额大概是几万元;通常不设置免赔额或免赔额较低。

3.寿险

身故或全残就能赔付。能够有效抵御家庭经济支柱的身故而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按照保险的保障期限,可分为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两种。

定期寿险,主保障功能。保固定期限内的身故/全残,作用主要是覆盖身故后的家庭财务责任,比如房贷、车贷、家庭生活费、小孩教育费、父母赡养费等。价格比较便宜。

相对来说,定期寿险是更适合普通大众的选择。

4.意外保险

主要保障意外医疗、意外伤残/身故。

意外医疗保障,主要用于小意外的发生,比如不小心跌倒、摔伤、被,猫犬咬伤,都可以进行报销。

意外伤残/身故保障,主要用于大的意外,比如车祸,火灾等导致的身故或者残疾,可以获得一笔保险理赔金,用于后续的医疗康复支出或者留给家人。

其实不同的保险产品作用和功能都有所不同,都是能抵御不同风险的绝佳工具。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何不在风险来临之前,购买保险,为我们加多一层保障呢?

当我们真正遇到风险的时候再想买保险已经为时已晚!

所以买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自身是一种保障,也是对家人、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看到最后,如果各位还有问题想私聊我们?欢迎各位留言~

我们可以提供:产品测评、投保指南、保险规划、理赔咨询。

也可以搜索公众号:【学霸说保险】,我们会耐心逐一免费解答!

保险是可买可不买,还是一定要买?

保险是,对冲风险的一种手段!

是否入保险是这样考量的?

第一,你家里有没有人离开你就没有办法生存?如果有,那你就一定要入大病,意外和定期寿保险!以免你和上帝去喝茶,他们没有人照顾!

第二,如果你家里有房贷,也要入一个定期寿保险,以免你发生极端风险,身故得到一大笔钱可以家人去还贷款,虽然听起来很残忍,但这是一种甜蜜担当的责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