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想起林黛玉进贾府的那般光景,虽然是寄人篱下,但也是小有幸福吧!因为老外婆把她捧在了手心,并给了万千宠爱,无论是两位舅妈也好,还是王熙凤也好,都得看在贾母的份上给黛玉三分薄面。所以黛玉在入府之初,由于有贾母这个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护着,她的地位是超过了贾府中的三位本家小姐,一跃就同宝玉站到了同一个层次。

林黛玉进贾府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她得以与宝玉结缘,两人从相识、到彼此了解、再到相知相爱。老外婆原本也很看好她和宝玉的爱情,

并且她也十分地支持外孙女嫁给宝玉,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亲上加亲,对于黛玉来说也有了人生的归宿,难得的是两个孩子又情投意合,心意相通,可堪良配。

可在《红楼梦》中我们都知道,宝玉可是姑娘们眼中的香饽饽呀,袭人是暗渡陈仓,晴雯也在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这两个都是丫鬟,当然不可同黛玉争抢,想抢也是抢不过的,因为身份地位决定了,但是她们想做个妾的理想依然强烈。

薛宝钗进贾府

对于黛玉真正的情敌来说并不是袭人和晴雯,而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薛宝钗,此女子在学识和相貌上皆可以与黛玉媲美,并且还拿下了准婆婆王夫人。

在古代我们知道,婚姻大事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于两人相不相爱,有没有感情,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父母同意,得到父母的认可。

就像宝玉最后娶了宝钗,很可笑的是宝玉在揭盖头的那一刻,才知道真正的新娘是谁,他本来期待着掀开盖头下的那一张脸是黛玉的,结果是一揭变成了宝钗。

也就是说在贾府长辈们背后的操作下,骗宝玉娶了宝钗,这若是放在现代是多么荒唐的事,宝玉是一个成年人呀,居然会把娶亲这等人生大事把他当作一个小孩子一样的来唬弄。

掀开盖头宝玉魔怔了

在黛宝、宝玉与宝钗的这组三角恋中,由于贾母年纪越来越大,而王夫人则慢慢地掌握了实权,宝钗得到了王夫人的认可,她也就占去了上风。黛玉因为这件事加上身体有先天的不足,在情绪上又时时受到影响,身心是备受煎熬。

慢慢的身体也就垮了,在得知宝玉要娶的人是宝钗之后,她的身体是彻底地进入了病入膏肓,黛玉因情而得了“爱的癌症”,大夫是无药可医啊!

在宝钗出闺成大礼时,黛玉选择了焚稿断痴情,道尽了无尽的悲凉,也是向宝玉发出控诉。不久之后,黛玉便撒手人寰而去,此时除了几个下人陪在黛玉身边之外,在贾府中的人仅有李纨和探春,在她人生中最后的时刻,为什么是李纨和探春在她的身边呢?

李纨

一、因为在这偌大的贾府中只有李纨可请

黛玉在病重时,贾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安排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宝玉成亲,宝玉成亲和黛玉没有半点儿关系,因为新娘不是她而是宝钗。

贾府的所有核心人员的精力都倾注在宝玉成亲这一件事情上面去了,而这边的黛玉的生命却在一点点地消逝,除了贴心丫鬟紫娟之外,便没有人来管黛玉的死活。

黛玉病情严重发作时,紫娟束手无策,可她出来找贾母不见人,找宝玉也不见人,找一圈也是无功而返。

当她回到潇湘馆时发现黛玉的病又加重了,此时却急中生智地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李纨,其他的人都忙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去了,但李纨是不能去参加婚礼的,因为在古代有讲究,

孀居的身份要回避结亲,以免给新人带来不吉利,再加上在平日里大观园的诸事也大多是李纨料理,所以紫娟顺利地把李纨请了过来。

黛玉焚烧诗稿断情痴

之后李纨就断断续续地出现在黛玉身边,直到黛玉出现了回光返照的那一幕,李纨见到黛玉情况略缓,想着黛玉也不会一下子就走,于是就起身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些事情。

只是她前脚刚走,后脚黛玉就同紫娟说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大概的意思是在这个偌大的贾府中她只有紫娟一个亲人,她的身子是干净的,死后要回到家乡去,说完之后便喘成了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紫娟又赶紧派人去请李纨,此时黛玉还吊着一口气未下,直到李纨来了之后,黛玉连道了两声“宝玉,宝玉,你好……”便魂归离恨天!

林黛玉从病重到死亡,紫娟是派人请了李纨两次,所以李纨最终陪在黛玉身边,因为在这个偌大的贾府中就只剩下李纨可请了,其他的人都忙着宝玉的婚事去了。

说来黛玉最后是怀着无尽的悲凉而走的吧!疼爱她的外婆去哪了?和她相知的宝玉去哪了?关心她的凤姐姐去哪了?整个贾府的长辈都去哪了?

紫娟惜心照顾黛玉

二、探春是不请自来,因为她处事考虑周全

在贾府中的晚辈中,探春绝对是算得上最出色的一个,如果贾府中的男儿们能具备探春身上的这种处事能力,那么贾府的未来也不会落到被抄家的凄惨地步。

探春管过家,能做到兴利除弊,对于家族她有着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并且她还看到了贾府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

如果她不被迫远嫁,兴许也能为贾府撑起一片未来。她心思细腻,考虑周全,比起凤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没有凤姐的毒辣,却具有凤姐的果敢,《红楼梦》的作者用一个“敏”概括了她的才能。

在关键时刻她能出现在黛玉身边,这也是她处事细致周全的体现,紫娟并没有派人去请探春,探春是不请自来的,来的时候正好黛玉病情加重:

黛玉与紫娟主仆情义深厚

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渐渐紧了,喘成了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得很了。紫娟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

探春作为贾府的小姐,弟弟大婚,她肯定也要在场,在贾府这么多的人中,只有她出现在了黛玉的身边,这正说明在这种时刻,她想到了黛玉,考虑到黛玉病重身边却没有一个帮衬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呀,紫娟找了大半天一个人也没有找到,李纨还是派人去请来的,而只有探春愿意去看到这种难处,和体会到这种处境,贾母和王熙凤都不及探春!所以从探春身上或许在最后的时刻黛玉还可以感受到贾府的一点温度。

探春远嫁

三、李纨和探春的人生映射了黛玉的一生

李纨出生一般,但嫁得好,嫁得好却命不好,她虽为贾政一脉生下了嫡孙贾兰,但丈夫却过早地去世了,如果他丈夫在,在贾政这一边还有王熙凤什么事呢?

因为丈夫的离去管家权她也拿不到,只能寄希望于儿子而勉强地活着。内心的孤苦也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在这个诺大贾府她也是没有依靠的人。

探春呢,出身低微,她是贾政的妾赵姨娘所出,这个亲娘三番二次和自己对着干,在王夫人面前她必须乖乖听话,她为什么会这么优秀,那正是因为她想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做为一个庶出女儿的悲衰是什么味道,探春亦尝尽了,尽管她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来扭转自己的人生,但终究也敌不过远嫁他乡被迫和亲的命运,无论做怎样的挣扎也都无济于事。

黛玉,从小失了母亲,在十多岁时又失了父亲,被迫来到外祖母家,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整个贾府,除了贾母真心待她之外,其他个个都是为自己打算盘的,就连唯一的爱情也要被贾府这伙人给抢了去,被逼与爱人分离,最后自己也因此被逼死。

从李纨、探春、黛玉的身上,我们是不是能找到共鸣点呢!李纨失去了爱人,探春被迫远嫁,这两点是不是刚好都可以映射到黛玉的身上,黛玉也是被迫远离家乡,之后失去宝玉、最后命丧黄泉。

对于李纨和探春而言,在她们身上能找到同情黛玉的点,而对于黛玉而言,死的时候是她们俩个陪在身边亦衬托黛玉结局的凄惨。

探春和李纨

写在最后

宝玉大婚,黛玉重病,一边热热闹闹忙婚礼,一边却凄凄惨惨戚戚的落幕了,对于黛玉来说,最重要的人贾母和宝玉在关键时刻都不见了踪影,紫娟找都找不到,这是何等的悲哀。

而李纨之所以能陪在身边,是因为她有时间,也是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她才被挤到了黛玉这里。

而探春呢?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前往,黛玉在这个贾府中,她有那么多的亲人,而最后她却很讽刺地承认只有紫娟是她的亲人,这是她对贾母和宝玉以及整个贾府发出的控诉。

作者最后安排探春出现送她最后一程,我觉得这是烘托凄惨的一种氛围,因为这两个人的命运叠加在一起,刚好是黛玉的人生,当然也体现了探春处事周全和黛玉之间姐妹的情意。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在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作者最珍爱的一个人物,没有之一。

所以读者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对于黛玉之死,作者一定会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这段文字描写得既哀婉凄凉,又悲怆感人。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一部女性的悲歌;是对封建社会泯灭人性最强烈的控诉!

所以作者,会从各个角度去描写群芳之死。这种描写,会带着人性的无奈与厚重。

黛玉死的时候,身边还有李纨和探春相陪,恐怕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真正的黛玉之死,要比这悲凉得多……

一.黛玉之死的前奏

对于黛玉之死,作者必然会做足了铺垫。

其实到了第80回的时候,读者已经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节奏。

那个时候,贾迎春已经开始遭受了孙绍祖的家暴和虐待。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迎春对荣国府的人哭诉自己遭遇的时候,成婚已经有几个月。

在《红楼梦》的行文中,很快就要描写迎春之死。

迎春之死,必然是对封建社会夫权的控诉。

然后呢?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这里的三春,可能会指三个美好的春天。也可能,会是贾府的三个姑娘。

迎春之死过后,小说行文中的下一个重点,便会是探春远嫁。

探春会被选中远嫁和亲,是红迷公认的探春结局。

探春的远嫁,绝不会是嫁到国内的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

探春会嫁到一个藩属国,类似于《红楼梦》中,所描写过的暹罗国或是茜香国那样的一个地方。

从此哭损残年;从此一帆风雨路三千。

此时探春的结局虽然是一个悲剧,但作者也给了这位玫瑰花一个开放的结局。

也许在藩属国做王妃的她,会得到丈夫的宠爱;

也许在藩属国做王妃的他,会凭自己的能力,开放出一片新天地。

但无论如何,贾探春不会看到黛玉之死。

然后呢?

本就孤介清冷的贾惜春,亲眼目睹了两位姐姐的悲剧后,必然会对婚姻心存恐惧;

没有亲爹娘照顾的贾惜春,会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将要比两个姐姐还要孤苦。

她只会成为贾珍和尤氏,为了攀高枝进行利益交换的牺牲品。

于是惜春选择了出家;

惜春一定是在贾府败落之前就选择了出家,否则到了贾府被抄家的那一天,惜春没有去寻求这份清静的可能性。

等到三春都有了结局,《红楼梦》行文,最重要的笔墨就会是黛玉之死。

迎春之死,是批判夫权;

探看远嫁,是批判皇权;

惜春出家,是批判族权。

那么黛玉之死呢?必然是批判封建社会对感情的摧残。

黛玉之死会还尽前世的情,流干了今生的泪。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黛玉流尽了今生的泪,还尽了前世的灌溉之恩。

当她留下血泪之时,就是她生命终结之刻。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

这泪珠,必然是为宝玉而流……

二.黛玉之死

我不相信黛死钗嫁,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结局。

二女争夫的苦情戏码,只会让一部旷世奇书沦为二流;

二女争夫的苦情戏码,只会衰弱作者铺垫已久的,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林黛玉,自然另有死因。

探春出嫁,一帆风雨路三千。

这一个往返,恐怕得一年。

荣国府作为母家,必然要有人送嫁。

探春的亲哥哥贾宝玉,是送嫁的最好人选。

也许贾宝玉都不会想到,他与黛玉的暂时分离,会成为永别。

当贾府的三春结局出现后,荣国府立刻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

探春远嫁和亲之功,会暂缓皇权对荣国府的追究。

可这也只是暂缓,丝毫不能改变荣国府在皇权争斗中站错了队,皇权对他们的清算。

贾元春,必然是整个贾府兴衰的风向标。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在宝玉送亲的期间,贾元春必然会卷入宫斗,然后因为宫斗而死亡。

这对于荣国府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

当时荣国府所有的人,都会放到应对这件事情上。

至于林黛玉的死活,那个时候根本无人在意。

贾元春的死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本就难以揣摩的君心大变;

意味着,曾经炙手可热的荣国府,马上会墙倒众人推。

意味着,寅年吃了卯年粮的荣国府,资金链马上会断掉。

曾经整个贵族圈都会卖荣国府的面子,可到了那个时间段,所有人会马上变脸,公事公办。

这个时候,荣国府将如何挽回大厦将顷的局面?

联姻是最快的手段。

这个时候的荣国府,必然用仅有的贵族地位,联姻薛家,用贵族的地位直接换钱。

这个时候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马上会提上日程。

而林黛玉呢?

这个姑娘,也必然成为荣国富挽救家庭衰败的棋子。

林黛玉的父亲是探花郎,母亲是荣国府的嫡女。这样清贵的身份,让荣国府有足够的理由利用林黛玉去高攀。

虽然当时荣国府风雨飘摇,可林黛玉不姓贾,贾府真的出了事,牵连不到林黛玉的头上。

所以,荣国府利用林黛玉攀高枝的可行性非常强。

那个时候的林黛玉,能拒绝这个要求吗?

当家族平安的时候,林黛玉和贾宝玉可以风花雪月;

但当家族风雨飘摇的时候,林黛玉必然要选择承担,扛起她应该扛起的家族责任。

一切都没有欺瞒,没有诓骗。

所有的一切,都会现实地摆在林黛玉的面前。

她根本无法拒绝,她也无从拒绝。

而这时的林黛玉能怎么办?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也许痴情的她,只能做唯一的选择,那就是作贱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在出嫁前死亡。

什么焚稿断痴情,林黛玉没有那样的机会。

整个荣国府,都在为林黛玉出嫁做准备。而这个时候,林黛玉突然就死亡。

林黛玉的死亡,会换来王夫人等人的悲痛叹息吗?

算了吧,不会的。

林黛玉的突然死亡,只会换来王夫人等人对林黛玉咬牙切齿的痛恨。

这个姑娘,断了她们攀高枝最后的指望;

这个姑娘,破坏了她们的计划。

黛玉之死,只会悄无声息。如果有人知道了,黛玉恐怕,连清清白白去死的机会都没有。

王夫人就是用捆、就是用绑,也会让这个姑娘先嫁在夫家。

黛玉死前,身边也许只会有紫鹃和雪雁。哀婉悲啼,泣血深怨。

她们向谁求告?

黛玉的病根本无药可医,黛玉的心思根本无处可诉。

黛只能痴痴地等待宝玉归来,但是她等不到。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之死,只会死得静悄悄、死得悄无声息。

然后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只会被草草收葬。

当宝玉回来之后一切已经结束,没有人会关心死去的弃子林黛玉。

所有人,只会张罗忙碌着他与宝钗的婚礼。

这时,宝玉对爱情与亲情同时绝望;

这时,才把悲剧推向最高潮。

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林黛玉死的时候贾府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再去谈论为什么只有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按理来说,林黛玉都快死了,作为贾家的外孙女应该不至于就这两个人在,至少平时和她关系最好的贾宝玉应该在,但是他却不在,这是为什么呢?所以就提到了开头我们要弄明白的事,这个时候贾府肯定发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比之更重要,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那么发生了什么事呢?答案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把贾府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带走了。在第九十七回中原文这样描述:

凤姐答应出来,叫贾琏先过去。又叫 周瑞旺儿等,吩咐他们:“不必走大门,只从园里从前开的便门内送去。我也就过 去。这门离潇湘馆还远,倘别处的人见了,嘱咐他们不用在潇湘馆里提起。”众人 答应着,送礼而去。宝玉认以为真,心里大乐,精神便觉的好些,只是语言总有些疯傻。那过礼的 回来,都不提名说姓,因此上下人等虽都知道,只因凤姐吩咐,都不敢走漏风声。 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 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 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贾府上到一家之主贾母下到底下众人都在忙,连一个问林黛玉病的人都没有。那么为什么李纨和探春会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黛玉跟前的紫娟知道,李纨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居,这种喜事不宜参加,况且还管理着园中诸事,就派人去请她。

我们知道在古代寡妇是不吉利的象征,所以像喜事这种事情在不论平常百姓还是大家族里,寡妇都不允许参加的,所以李纨就自然被隔离在外,再加上凤姐生病期间,她和探春、宝钗等代理管辖园中诸事,所以紫娟第一反应就是把她请来看下林黛玉,还是第九十七回原文是这么说的:

忽然想起一个人来,便命小丫头急忙去请。你道是谁?原来紫鹃想起李宫裁是个孀居,今日宝玉结亲,他自然回避;况且园中诸事,向系李纨料理,所以打发人去请她。

所以李纨听了有人请她看下林黛玉,她便赶忙过来了,心里还感叹林黛玉的命不好。

第二,探春此时也代理着管辖园中诸事,就顺便过来看下。

我们第一条说了凤姐病后由李纨、探春和宝钗在管理园中诸事,可李纨是一个寡居人家有些事情肯定不能亲力亲为,至于宝钗再忙婚事也不会过来,而探春不一样,富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得让她几分,所以在这个时候她肯定得过来看下林黛玉,却没有想到林黛玉这个时候已经快死了。

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林黛玉死的时候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的原因,无外乎李纨参加不了宝玉的婚礼,再加上同情林黛玉的命运,而探春作为代理管家人必须替其他不能到的人来看望下林黛玉,不曾想这个时候的林黛玉已经快死了。所以在林黛玉死的时候,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红楼梦里面黛玉大限将至的日子里,都在操劳宝玉与宝钗的大婚,希望婚庆做个大大的冲喜,能指望宝玉好病体康复,谁承想宝玉这心病是记念黛玉成的相思,黛玉更是悲惨,相思成疾,已经是病入骨髓了。黛玉有病便是卧床不起,身子更是软如棉花,心里已经知道宝玉与宝钗成亲,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世间再无挂牵,唯求速死,自然冷了饭食,绝望等死了,此时此刻的黛玉心情灰心绝望至极,更是生无可恋了!紫娟丫头年龄小,虽说也明知道黛玉所病因宝玉而起,这个哪敢再提,雪雁,几个婆子也是哭喊无声,偷偷流泪。紫娟找了个闲人李纨来看黛玉,那李纨看了也是哭的稀里哗啦,黛玉看到这样的情景,心头也是冷风嗖嗖,三姑娘探春倒是记挂着黛玉,前来探视,这三姑娘虽然是个庶出,但是人品却是出奇的好,处事公证,曾经做过贾府的临时管家,杀伐决断一点不输男人。如今眼睛活,愿意走上层路线的人都去操心宝钗的婚礼去了,细心的探春也知道黛玉那里的冷清,好心好意的来聊天,和黛玉说话解闷!可以说,林黛玉处于最为悲惨的境地,身边没有亲人,爱人也做她人夫,唯有陪在身边的丫鬟婆子和两个不相干的人相送,凄凉,悲哀的真让人心疼!黛玉死前的几次发昏,多少对人间还有些留恋,最让她记挂着的还是宝玉,可她的心上人呢?痴痴漠漠,也是心有灵犀。但也是无力回天,事实已经无法改变。黛玉最终还是魂归故里了。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如梦遥!

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林黛玉死时,为何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如果根据原著意思,这是续书最绝妙的安排之一。

在通行本《红楼梦》的第九十八回,在贾宝玉与薛宝钗大喜之日,林黛玉焚完手绢,烧掉诗稿后,绝望中闭上了双眼。

而后,李纨被小丫头唤进来,看到黛玉的样子,知道命不久矣,赶紧吩咐紫鹃为黛玉穿好了衣裳,期间因为黛玉几次昏过去,还把李纨和紫鹃哭得死去活来。在黛玉闭目静养时,李纨想着黛玉还能撑个半天,便先赶回了稻香村料理事情。

李纨离开后,黛玉又强撑着说了几句话,眼见她出气大,入气小,丫头们又急成一团,正要赶着去唤回李纨时,探春进来了,眼见黛玉目光在扩散,忙叫人端水擦洗,李纨也被唤了来,几个人围在一块,还没开口,却听黛玉直叫几声宝玉,便两眼一翻,香魂飘散……

整一个荣国府,除了几位贴身丫头,在黛玉死去前后,仅有李纨和探春两位贾家人在身边而已。为何是这样的情形?

说起来,续书中的这一处描写,有一处很不合情理,那就是贾探春不应该在这时候出现。

按续书的描写,林黛玉去世时,贾宝玉和薛宝钗正在举行婚礼。贾探春作为贾宝玉的妹妹,是非常有必要在跟前凑趣祝福的,这是规矩。

另一面,贾探春一向讨好王夫人母子,素日宁愿锦上添花给贾宝玉做奢华的鞋子,也不愿做双布鞋给贾环雪中送炭。对王夫人和生母赵姨娘更是两种态度,所以贾探春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时刻不考虑王夫人的面子。

而安排李纨陪在临死的黛玉身边直到最后一刻,却是最绝妙的一处描写。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喜日子,以李纨的寡妇身份,是要主动回避的。如此,当林黛玉情况危急时,丫头们能想得到求助的人,就只有李纨了。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深层别的原因,很多人都不会想到,那就是和李纨这个姓氏有关。

李字通“理”和“礼”

《红楼梦》里,李姓的人非常有限,纵观全书,也就李嬷嬷母子、李纨、李婶仨母女。而无论是粗人李嬷嬷还是书香之家的李纨、李婶母女,都曾向我们演绎了什么叫“理”和“礼”。

就说这李嬷嬷,在大多数读者眼中,这是一位倚老卖老的老妪,然而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她“卖老”时针对的都是意图败坏伦理的人和事儿。

譬如她几次三番怒斥花袭人“狐媚子”、“装狐媚哄宝玉”,事实就是,怡红院里最早和贾宝玉偷试的就是花袭人,也是花袭人半夜“良宵花解语”,哄得贾宝玉唯首是瞻,服服帖帖。

又譬如,贾宝玉在宁国府找地方午睡,秦可卿却要将他带去自己的房间。这时跟在旁边的嬷嬷就赶紧开口了:“哪有叔叔到侄儿媳妇房间睡觉的理?”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是哪个嬷嬷,但当时李嬷嬷还没告老,仍旧每日陪在宝玉身边,加之李嬷嬷素来快言快语、无所顾忌,这话是李嬷嬷说的没跑了。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叔叔和侄儿媳妇本就该保持距离,更别说睡到侄儿媳妇的床上,那是败坏伦常,无视礼法。

而第八回在梨香院时,薛姨妈屡次喂宝玉酒吃。在用饭之前,贾宝玉已经在薛宝钗屋里说了好一会话,薛宝钗该说的传说也说了,该亮出的金锁也亮了,林黛玉才来。而在古代,讲究男女大防,纵然是表亲,也该有个忌讳了,可在薛家母女这里,哪有规矩礼制可言?

李嬷嬷多次针对“非理”和“非礼”之事,不为别的,那是因为她的“李”姓,乃“理”和“礼”。所以,整一个贾府的小厮,没人比得上她的儿子李贵更要知礼,更要正派。同是跟在宝玉的身边,可茗烟仗势欺人,有恃无恐,李贵却懂得收敛低调,时常为宝玉、茗烟等人善后。

而在李纨一家身上,“礼”字更是体现到了极致。

单说李婶仨母女。进京时顺道来看看李纨,不想遇上薛宝琴兄妹、邢岫烟一家都来投奔亲戚,便一齐进了贾府。

大家见过后,便是安排住宿,文中写道:

贾母王夫人因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伏,今见他寡婶来了,便不肯令他外头去住。那李婶虽十分不肯,无奈贾母执意不从,只得带着李纹李绮在稻香村住下来。

贾母挽留,李婶却十分不愿住下,在贾母执意要求下,才不得不跟李纨住一块。这种矜持与分寸感,与一到京城就直驱贾府,住下便撵不走的薛家对比,真是一个云端一个坑底。

而李纨本身呢,纨乃白色的绢布,象征着纯洁与贞净,事实上李纨就是如此。

再看林黛玉,虽与宝玉幼年相处,两小无猜,然而却总能发乎情,止乎礼。从未有过越礼之举。

贾府这个地方,素来藏污纳垢,到贾宝玉这一辈时,已经是臭名在外了。连不怎么在京城溜达的柳湘莲都知道“东府除了两只石狮子干净,只怕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荣国府中,贾琏父子嗜色如命,偷戏、强娶之事屡见不鲜。可是纵然贾府犹如一口靛缸,林黛玉仍旧如靛缸中拉出的白布,永远洁净如新,永远纯白无暇。

所以,在林黛玉魂归太虚之际,守节教子的李纨为其送终,是因黛玉守“礼”而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保住了干净的身子。

所以说,安排李纨为黛玉送终,是续书中最绝妙的桥段之一了。

值得一提的是,异常讲究章法的《红楼梦》,在安排林黛玉和薛宝钗出场时,于中间插入了李纨这个人物,书香门第的林黛玉在前,生于皇商的薛宝钗在后,中间是李纨李宫裁,清朝批书人太平闲人对此批道:

“此回开首着李纨来历,篇中出宝钗来历。写李处若瑞草灵芝,写薛处若狂风冷雾,是小章法;写薛氏家世糊涂,根基浅薄,来路突兀,无一讳词,则宝钗可知;回看黛玉出身何等正大,何等清洁,是大章法。”

人物出场顺序寄寓进退大义,如此高明手法,只怕除了《红楼梦》,别处是看不到了吧。

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死的时候是李纨和探春在她身边?

黛玉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出身侯门,风华绝代而且才华横溢,很小就寄居贾府,和宝玉之间互相深爱着对方,本是天生的一对,可是,贾府最终以调包计让宝玉娶了宝钗,黛玉原本体质较弱,得知消息后如晴天霹雳,受到了沉重打击之后病倒而生命垂危,临死的时候,贾府中除了服侍的她的紫鹃等Y环和奶妈外,其他的就只有李纨和探春,当黛玉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临终前好不凄凉。

1、李纨是紫鹃请过来的。黛玉病危时,紫鹃请来了黛玉的奶妈,可奶妈是个没有主见的人,见了黛玉时只是哭,无奈之下,想起了李纨是个霜居,宝玉成亲时必须回避的,而大观园内的事情向来都是李纨料理,再说李纨平时非常欣赏黛玉的才华和人品,跟黛玉关系比较好,便请来了李纨。

2、探春是特意过来看望黛玉的。a、探春和黛玉其实性格较为相近,探春比黛玉更泼辣更好强,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开玩笑在探春衣服上翻弄了一下,探春不仅大骂而且还回敬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周瑞家的送宫花时,黛玉只是说了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就不会给我。"就性格而言,似乎探春就是加强版的黛玉,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人只认为黛玉刻薄小眼眼,而不觉得探春比黛玉更刻薄,事实上,黛玉这些与探春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b、探春和黛玉是亲表姐妹,有着血缘关系,对黛玉多一些关心也是人之常情。c、在大观园时,探春和黛玉经常一起吟诗填词,关系非常亲密,探春也很欣赏黛玉的人品和才情。d、探春虽然表面上与宝钗关系不错,但她们之间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探春的亲生母亲是赵姨娘,再说探春是何等的聪明绝顶,对宝钗平时的某些虚伪狡猾的行为必定有所看破,从而向着为人诚恳善良的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亲之际,一定会想到素日深爱着宝玉的黛玉,如今宝玉娶了宝钗,心里难勉会放心不下黛玉而前去看望。

3、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优秀最有才华的人,她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在金陵十二钗中,也只有非常优秀的探春能与之相媲美,所以可能是作者特意安排优秀的探春送黛玉最后一程,从而也对得黛玉这个金陵十二钗之冠的排名。

总之,黛玉死的时候只有李纨、探春和紫鹃及服侍的人在身边,场景很是凄凉。

注: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