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人是宋江。《水浒传》前七十回主要写的是梁山好汉大聚义的故事,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百单八将以宋江为首,在水泊梁山重聚。这伙好汉原本就是龙虎山伏魔大殿中“误走”的妖魔,经历六十二年之后重新相聚,宋江是天魁星,也是这次大聚义的召集人和领导者。假若宋江没有过人之处,没有超越他人的眼光,是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的。

然而,续书《征四寇》却说,宋江带着梁山好汉屈膝投降,做了可耻的招安派。这是非常短视的害人决策,宋江没能预见到朝廷奸佞的危害,把梁山好汉害得很惨。难道这个把梁山好汉推向深渊,把自己葬送在奸臣毒酒杯中的人竟然是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人?

梁山好汉的结局

要解读梁山好汉中谁是最有远见的人,就得讨论一番梁山好汉是怎样的结局。我不赞同续书《征四寇》中所写的宋江及梁山好汉如此悲惨的结局,反倒认为,梁山好汉是以英雄式的、悲剧式的故事完成了《水浒传》所赋予的使命,并不是凄凄惨惨的做鹰犬死、被毒死、上吊死这样的下场。

前七十回书中,早已预伏了宋江及梁山好汉的归宿命运,他们是在靖康之难前后,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然后,与北宋王朝一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施耐庵以宋江、鲁智深这两条大线索,集中隐写了“二龙”的真历史,其中,九天玄女庙宋江所见到的“二龙相戏”、“二龙戏水”都发生在宋钦宗的靖康年间,隐喻的是宋徽宗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皇权。这是北宋王朝皇权之争的最后疯狂,导致的结果就是二帝被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二龙戏水。

由此可见,宋江及梁山好汉应当是活到了靖康年间,此时的皇帝是宋钦宗。所以,续书所言宋江、卢俊义、李逵都是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时被害死,既不符合施耐庵的原创设计,也不符合历史真实。

历史上真有宋江梁山聚义,然后攻掠朝廷州府的记载。同样,也有宋江征方腊,梁山好汉参与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的记载。续书首先颠倒了历史,把征方腊作为梁山好汉的最后一战,伤亡惨重,十分凄惨。其实,梁山好汉是打完方腊后,于宣和四年北上攻打辽国幽州。继而,参与了抗金。金兵南侵时,宋徽宗就让位了。此时,梁山好汉至少有绝大部分还活着,怎么会是《征四寇》那样的结局呢?

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施耐庵以两次攻打曾头市做了预写,而且,留下了一大悬念,就是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难道会如此轻易的让宋人夺走了坐骑吗?这匹神驹的主人其实就是灭掉北宋,制造“二龙戏水”悲剧的金国王子,施耐庵留下这么一笔,是不是会在七十回书之后写到梁山好汉与金国王子有一场血战呢?我想,大有可能。

宋江曾经劝诫武松,“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杨志也曾经独自表白过,要到边上去立功,为世代镇守边关的杨家将争口气。

梁山好汉一口唾沫一根钉,说话肯定是要算数的。所以,在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杨志就是攻打的正北大寨,意喻“北地”,就是段景住盗马的地方。而鲁智深、武松在追击苏定时,从正东大寨一直追杀到正北,与杨志会师。这么明显的伏线,难道不是梁山好汉去边上搏杀的预写吗?

所以,按照续书《征四寇》来评判梁山好汉谁最有远见,显然不对。

公孙胜是最有远见的梁山好汉吗

若以续书看,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没有接受朝廷封赏,也没有参加征讨方腊,所以,避免了一场灾祸,算得上很有远见之人了。

但是,因为《征四寇》所设计的梁山好汉结局不符合历史真实与施耐庵的故事架构,公孙胜的事迹肯定就不可信了。即便是把历史真实放在一边,从野史上来看,公孙胜也不可能是“遇汴而还”。

公孙胜这个人物只出现在《大宋宣和遗事》的三十六人名单中,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没有入云龙公孙胜一角。所以,若是设计公孙胜的结局,就得按照“三十六人同拜爵”这句话来。这句话出自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能够与《大宋宣和遗事》中:“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惠,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相互印证。由此可见,公孙胜是接受了朝廷封赏的,并没有“遇汴而还”。

说到“遇汴而还”,还不得不提一提《水浒传》的版本问题。这句话出自容与堂本,几乎就是为了续书张目而编造的罗真人“预言”。稍加分析一下,罗真人的预言简直就是个大笑话。

首先,公孙胜并没有“逢幽而止”,打完辽国后,继续参加了征讨田虎、王庆的战斗。《征四寇》是由几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完成的作品,出现这等前言不搭后语的笑话,不足为奇,也不足以据此解读公孙胜及其师父罗真人。

其次,公孙胜辞别宋江,是在朝廷斩杀了王庆之后,应当还是王庆故事中的一个情节。而王庆的故事与方腊的故事不是一个人写的,所以,“遇汴而还”这句话当是写王庆故事的人强加给罗真人的。

公孙胜确实没有出现在征讨方腊的战阵中,他是如何离开的,还真的很难说。或者,以施耐庵的写法,恐怕也是要坚持到最后,直到梁山好汉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后,才回去向罗真人缴令。因为,公孙胜是奉了道家之命,在梁山做监军的。

公孙胜做梁山监军有很多故事可以佐证,其中,“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个梁山最终的行动纲领是由罗真人提出来的。既是监军,怎么可能临阵脱逃呢?

反过来说,即便是如续书所写那样,公孙胜早早的脱离梁山,是不是不讲义气呢?施耐庵分明写的是梁山聚义,为何公孙胜如此不义而弃梁山好汉于不顾,一人溜之大吉呢?如此公孙胜还真的是一个投机分子,眼见得要出大事了,便脚底抹油溜之了事,这算得上有远见之人吗?他还没有完成师父交代他的“替天行道,保国安民”的嘱托呢。

其他如李俊、燕青等人,也不会是如此结局,半途溜之乎也。续书有一笔写到,打完方腊后,梁山残余班师,恰好就是三十六个头领。这似乎是在照应“来时三十六,去时十八双。若还少一个,定是不还乡”。但是,还没等还乡,便坐化的坐化,病死的病死,开溜的开溜,这算什么“三十六”、“十八双”?

施耐庵在写到梁山好汉大聚义时,说梁山好汉一同盟誓“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间阻,有如今日!”公孙胜、李俊、童威、童猛、燕青等人开小差算怎么回事?

关于李俊,我认为是为了隐写大明王朝靖难之役而设计的人物,大概有出海寻人的隐喻,绝不是逃到了海外,做了暹罗国主。

宋江为何是最有远见之人

讲完了公孙胜等人及梁山好汉的结局,就得回过头来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施耐庵设计梁山故事,有一个非常大的架构,就是以妖魔写他们的出世,以“还道”写他们的大转身,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写他们悲壮的英雄结局。那么,梁山之上最先接受“替天行道”主张的人,就是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水浒传》所主张的替天行道,也是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坚决反抗朝廷及宋徽宗,转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也就是说,当“阶级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时,宋江改变了梁山的主张,在大聚义时,与梁山好汉对天盟誓,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一作保国安民)”。这种远见,梁山好汉中谁人能及?

诬宋江为摇尾乞怜向宋徽宗乞求招安的,首先是续书《征四寇》,然后是金圣叹。续书写宋江投降招安,成了可耻的投降派,完全是为了美化在施耐庵笔下被谴责的宋徽宗。金圣叹比续书还过份,既强烈痛斥宋江造反,更不准许梁山好汉以招安洗白身份。金先生认为,造反者都是“万死的枉贼”,必须全伙诛杀,以正朝廷法度。

然而,梁山之上真正主张招安的人不是宋江,而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托塔天王(毗沙门天王)晁盖。晁盖也主张“替天行道”,但却是不杀人的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宋江则与晁盖相反,以战斗的方式,向朝廷以及皇帝发起攻击,以实现“替天行道”的目标。如果宋江早就抱定投降招安的目标,又何必不断进攻朝廷,斩杀国舅慕容知府而不给自己留后路呢?

宋江不断挑起战事,攻掠州府,是不是为了壮大力量,积攒招安的本钱呢?绝对不是。上文讲到,“替天行道”有两个阶段,讲的都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替代“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水浒传》中写了那么多皇帝做下的坏事,奉行的是人之道。假若宋江只是为了积攒招安的资本而造反,“替天行道”难道还有意义吗?

有人解读“替天行道”就是忠于皇帝,此言大谬。替天行道是老子的主张,讲的是依据自然法则,追求公平公正。即便是按照皇帝所谓的“天命论”来解读,也不是忠于皇帝的意思,因为,皇帝不是天而是“天子”,施耐庵可没说“替天子行道”。

宋江之投降招安,是《宋史》中记载的与张叔夜战败之后,为了救被俘虏的“副贼”而不得已的选择。即便是施耐庵不按照《宋史》写故事,但其所宗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关于宋江投降招安的事迹,与正史基本一致,都是因为战败被迫投降招安的。

施耐庵在《水浒传》故事中,早就预写了宋江投降招安的事情。这段故事就是朱武为了救被史进俘虏的“副贼”,率领杨春行苦肉计向史进投降。史进饶过了他们,还与朱武、陈达、杨春并肩杀死官军,上了少华山。

《水浒传》是一部讲“忠义”的小说,宋江、朱武这等投降招安,应当是梁山义气的最高境界。

上文讲到,宋江及梁山好汉不仅向北宋王朝发起进攻,而且,参与过抗金。这样的人,顺时而为,难道不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吗?

关于宋江的远见,书中还有很多细节展示,因篇幅所限,就写到这里了。然而,不得不提一笔的是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这个情节。宋江所题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以及七绝“敢笑黄巢不丈夫”,其实是两首预言诗,所“预言”的不仅是宋徽宗镇江复辟,而且,还“预言”了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役。究竟是怎么回事,绿野老道在别的文章中有解读,本回答就此打住。

宋江不仅提出了梁山“替天行道”的主张,并以此慷慨聚英雄。同时,还是与智真长老那样的预言家。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之人吗?

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谢大圣邀。我看是及时雨宋江:早招安,心方足。(这可是作者施耐庵的用意,别怪我)

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若论梁山好汉中最富有远见卓识的人,当非呼保义宋江莫属。

宋江本为山东郓城县一个小小押司,面黑身矮,其貌不扬。但“于家大孝"又"仗义疏财",搏得"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宋公明"的美誉。江湖上声名远播,远近好汉望风归附。

宋江在晁盖晁天王归天后,自然而然坐上第一把交椅,威信自然无人可比。但作为梁山泊主,光凭威信无疑是不够的,更要有独到的谋略与远见卓识,这点在梁山好汉中也是无人能及。

宋江懂得梁山泊要能称霸一方,抗拒官府,自然要招贤纳士,积蓄力量。因此很多江湖上占据山寨的成名好汉,宋江皆拉拢入伙。凡是被梁山好汉擒获的官军将领皆"亲解其缚"好言劝降。一时间梁山泊兵强马壮,一百单八将个个非凡了得。(这点和原梁山泊主王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梁山好汉与官方的对垒,屡屡占据上风,但宋江早就有接受招安,为国效力的打算。以图"封妻荫子",为自己及梁山众兄弟搏个好前程。(由于时代的局限,站在当时的角度,宋江的初衷也无可厚非)。并几经努力,终成夙愿。

综上所述,尽管宋江富有远见,并忠肝义胆。怎奈朝庭奸佞当道,纵有保国安民之志,也落得众兄弟十去其八,自己被毒身亡的悲惨结局。一代忠良未有善终,令人唏嘘。

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最有远见的梁山好汉莫过于混江龙李俊和他的生死兄弟童威、童猛二人。《水浒传》交待他三人幸存后不愿为官,辞别宋江后投身于江湖,本想闲云野鹤,终了一生。也是缘于看透朝廷昏庸腐烂无能,奸臣当道,天下难有太平。于是他们驾船于大海之上,四处漂泊,欲寻一个世外桃园,无拘无束,自由快活的净土世界寄托终生。李俊的明见可谓超越一般梁山人物,其结果更是皇天不负有心之人。据明末作家陈忱的《水浒后传》描述,李俊等聚合了梁山幸存人等及其后人,远赴海外暹罗开辟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李俊当上了国王,梁山人等皆有了一个很好的人生归宿。

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梁山好汉108位中,可谓人人都是能武多艺身怀绝技的好汉。真正体现了作者施耐俺的创作技巧,人物超脱凡俗个个武将都是武功高强之人,无名鼠辈找不出一人。

但要论智慧远见才能的话,我倒认为在卢俊义、武松、林冲、鲁智深、浪子燕青等人中,毋庸至疑的首选肯定是浪子燕青,他在水浒中流传中属于人生赢家,此人心智谋略无人所比,具有卓越的远见才能,善观细察,能看清局势,立足于不败之地。当最后被朝廷招安时,他竟沒有跟随大部队回朝廷,却隐居山林之中,在被朝廷招安后与方腊的厮杀中免于一死,由此可见,他无疑深知招安后的惨局,这就足以见证了浪子燕青的对局势的远见,未扑先知看清了招安后被朝廷利用必死无疑的后果。梁山好汉招安后最后没有几个是善终的,事实说明浪子燕青以他聪明的头脑和智慧,他深知招安回到朝廷,朝廷不可能对梁山好汉会那么好的,肯定会想办法将他们逐一瓦解掉,削减梁山势力。浪子燕青是梁山一百零八将将领中最有远见的人。

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应该是混江龙李俊,最后成了灭罗国的国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