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朱熹。全诗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直译,可作如下理解:在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闲游在泗水之滨。望着无边无际焕然一新的风景,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春回大地,万物焕然一新,处处百花开放,一片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作者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的集大成者,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并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享儒教祭祀。

他是中国宋代最大的哲学派系的代表人物,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影响力非常大。他是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人。

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他所作的诗必然蕴含哲理,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字面看,这首诗是写春游,作者对新生的春光发出的感慨。其中提到了一个地点“泗水”(今山东境内)。他寻春的圣地是在“泗水之滨”。孔子山东曲阜人,纪念他的“孔庙”就在他的家乡。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传道,教授弟子。朱熹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孔子尊敬崇拜。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靖康之乱后,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宋高宗建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半年不到,抵不住金兵的攻打,被迫南渡。朱熹是南宋人,生于1130年。在他的生活时代,“泗水之滨”早就沦为金国之地。他是不可能北上去春游的,不难联想到,他所指的寻春之地便是孔门之道。这样一分析,寓意也就出来了。儒学博大精深,孔子四处游学,传道解惑,弟子遍及天下,犹如春的气息,百花盛开,让这个世界变得万紫千红般绚烂多姿。朱熹实在是太高明,这样的寓意诗都能想出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此句脍炙人口的诗出自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春日》,谈到春人们自然会想到有关赞美春天的词语:春暖花开、春风和煦、春光明媚连珠一样涌出,然而朱熹不然,与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与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春》不同,荡开一笔,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我们共同来赏析方解其中味: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寻芳”交代了事件,“胜日”寻芳的时间,“泗水”寻芳的地点,言简意赅。重点在于“寻芳”一词的运用巧到极致。既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又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将诗由本句的叙述转为下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上。

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寻芳”的总体印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边”包罗之广,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一时新”从视觉到触觉,无处不是春的跳动。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而春的勃勃生机又跃然纸上。

第三、四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等闲识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笔之巧,点燃了人们对春的渴望,对春的向往之情。“东风面”这里是借代,指春天,泗水景物清新明丽,轻而易举的辨认出来。“识”

又回应了首句的“寻”前因后果,遥相呼应。“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万紫千红的景象皆因春光点染而成,这是对“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完美诠释,具体的写出了春光之美,春日之新。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以知道这首诗所写的不是实事儿,而是一种虚拟。朱熹本人从未到过泗水之地(史上有据可查)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表面上描绘了春日的景致,实则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与情怀。

再看朱熹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这两首诗可谓异曲同工。

观 书 有 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的意思是:如同半亩大的池塘,水清澈得像镜子,犹如天光在清澈的水面来回移动。要问池塘怎会如此明净清澈?原来它的源头不断有有活水流进来。

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诗人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里更引起读者联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

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

第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高兴的回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注入。

这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回看题目——《观书有感》不仅戛然而止,原来写的是观书有感,那半亩池塘只是虚托之物,顿时这美好的意境又升华而与读书融为一体,朱熹是在赞美读书时的有所领悟:心灵中的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有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注入。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历久弥新的。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净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弄懂问题,获得新知而豁然开朗颇为相似。

由此,我们便清楚了朱熹写诗的手法:即以理入诗,形象中寓深刻的哲理。

我们不仅收获了诗人的写诗手法,也从诗中领略了春的美。当韶光易逝时我们时常会叹惋,其实春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里!

谢谢邀请,不吝赐教。

2019年7月2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谢谢邀请!出自宋代(朱熹)《春日》:胜日寻访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的宋朝泗水早已经被金人占领,诗人把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天,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学习得来!和朋友一起学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诗句‬通过描写河边的美丽景象,赞美了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

“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准确的反映出了春天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下‬一句是说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南宋著名思想家和理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在1163年之后所写的四言绝句《春日》,全诗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东风”借指春天,是因为在春季常常吹起温暖的东南风。全句意思为:在百花争妍的春天,任何人都能轻易目睹到春天的本来面目,万紫千红的景象处处流露出浓浓的春意。

从字面意思来看,此诗好像在描写踏春后的感受,实则不然,是作者借助春天这个意象来抒发个人心中的理想情怀。

历史上,宋诗以哲理性见长,往往会在朴实平凡的文字中体现文人士大夫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情怀,不论是北宋的苏轼、王安石、黄庭坚,还是南宋的陆游,杨万里,还是此诗的作者朱熹,都遵循着宋诗以理胜人的优良传统。

创作《春日》时,南宋的泗水(今山东境内)一带已经被金人在1141年通过不平等条约《绍兴和议》所占领,南宋百姓若想去泗水游春,只能站在河对岸观望,看到昔日的河山如今落入敌人之手,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熹依靠想象创作了这首诗。

在东周末期,大圣人孔子曾经在泗水之滨讲学授课,让这里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历史。另外,朱熹又是“程朱学派”的旗帜,程朱学派又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分支,因此,朱熹作此诗颇有深意,从他使用的词汇的映射含义就能看出来。

“寻芳”代表他愿意追随孔圣人的足迹,“无边光景”和“万紫千红”借指儒家学派的浩瀚博大和丰富多彩。

因此,全诗蕴含的哲理也呼之欲出,朱熹将孔圣人的儒家精神比喻为能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于宋金对峙的乱世中,但对追求先辈那样的圣人精神的美好愿望绝不能动摇,暗指他要做一位出泥而不染,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文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诗言志,诗言情,但我更喜欢诗言理。

关于哲理诗,首屈一指的当属南宋诗人朱熹。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好的哲理诗,总是清新朴素自然,仅从字面上就能轻松获得愉悦感。

春天来了,万物更新,一片姹紫嫣红的春光景色,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景色描写的层次上,显然是低估了作品的深意和作者的满腹经纶。诗中表面是写春色,实则是在抒发表达一种心境。

诗中的泗水,是在山东一带,当时已被金人占领。南宋事实上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而山东又是儒学鼻祖孔子的故乡。面对山河破碎的惨痛,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其诗其作岂能停留在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因此,《春日》表面是写春光,实则是隐喻对大好河山的怀念和想往,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否则,江南的春光不是更加妖娆吗,他何必非要写泗水呢。这岂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

同理,朱熹作为哲理诗的翘楚,他的《观书有感》才更说明哲理诗的妙趣横生。

观 书 有 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字表面是写半亩小小的池塘,实则隐喻好书犹如一面明镜,能映照世间百态,指明前进的道路。而且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枯竭。

能与之媲美的,还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平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字表面是在写庐山景色,实则是阐述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跳出事外,全面审视,方能看清事物的全貌。避免盲人摸象的短视。

总结:

由此不难看出,古代大诗人的文豪气质和开阔胸襟以及如缘巨笔,确实让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