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中国最顶级的人才,为什么尽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在学术上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巅峰时期,同时奠定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首先,文化学术的飞黄腾达离不开对经济上的依赖。毕竟吃饱了才有闲功夫胡思乱想。随着奴隶制的灭亡,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私有制的建立,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原有在奴隶体制下的那一套统治理论自然是无法适用于新地主的。这就好比头儿都换了,你还在拿前任的条条框框做文章,现任怎么受得了!所以现任急需拍马屁的人,同时还能解决问题。
其次,于是有个特殊的阶层就出现了,就是“士”。这个阶层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胸怀有没有大志不好说,反正胸中有墨水。“士”的成分复杂,各个阶层都有,可谓鱼龙混杂,但有个好处就是专才专用。主人要造飞机,有精通飞行器械的设计师,要造船,有主攻木工的工程师。每个诸侯身边都养了一拨人才,分别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服务。人才济济的士们,总有特别拔尖的,身后跟着一群崇拜者,于是士阶层也像诸侯割据一般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再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盟主之位谁都想当。各位盟主相互争斗,同时又相互借鉴学习,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比以前发达,天文、地理、数学等各类科学,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就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言而总之,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学术交流运动最开房最灿烂的文明进步。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中国最顶级的人才,为什么尽出春秋战国?
先分思想区别
儒:孔/孟/荀
墨:墨子
道:老/庄
法:韩非
从完整的世界观和哲学系统而讲墨道远超其他几家。
法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一种驭民之术,一个驭字终上不得台面,但方法很实用。
儒仅仅是一种说教,就如同家长不断在跟孩子说这是错的那是对的!
所以,先秦显学,孟子说过非墨即道,甚至到最后争都不顾颜面的攻击杨朱道学为禽兽之学了。
所以,墨道 优于 儒法。
其实儒墨出于一家,但墨子更重底层劳动其主张也就过于激进(参考近代左派),更不觉得科技是奇技淫巧,相反对科技大大的有贡献。而儒家则过于保守,总想作卫道士结果反而落入维护皇权的帮凶,如同汪精卫一样,明明是汉奸反而觉得自己曲线救国,觉得自己很伟大,儒家里唯一闪光点就荀子了,他学得杂,很多人将之归为法家,但儒生强归之为儒(还有更不知耻的说墨道法都是出于儒)。
所以,相比之下,道家更中正平和,且又有完整的世界观,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所以,个人看法是
①老子最牛,无人可比
②墨子第二
③荀子/韩非子/庄子
④孟子
⑤孔子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中国最顶级的人才,为什么尽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大批的能人异士,他们学识、智慧太过高深和超前,可能“人才”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贡献了,可能叫做“鬼才”或是“超人才”更为贴切。
想要搞懂为什么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这些中国最顶级的人才,都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均匀分布于各个历史时期,需要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这种人才集中爆发于某一历史时期的现象叫做什么?1、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
在中国这种人才集中爆发的时期,并不在少数,但像春秋战国时期这样集中、庞大、广泛、智慧高深、流派繁杂、经文典籍众多的,除此之外并无第二个这样的时期。中国其他时期人才爆发,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次人才爆发相比,就像第二名与第一名一样,只是两者间的差距,犹如天壤之别。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流派如雨后春笋,极其迅速的出现和形成,这个群芳争艳的时代被后世誉为“百家争鸣”。西方其实也出现过这种顶级人才,成群式突然爆发的现象,即“文艺复兴时代”,像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顶级人才。
2、百家争鸣的特殊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次“百家争鸣”,是指各个流派争芳斗艳、一较高低的现象,而这些流派被称之为“诸子百家”。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诸子百家留下的典籍文献,数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相比之下,西方文艺复兴涌现的学术、人才,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面前显得实在是微不足道,倒是与中国唐朝的人才爆发更为相似。百家争鸣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智慧涌现最多的一次知识大爆炸。
二、为什么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如此特殊?1、人才涵盖诸多领域
西汉学者刘歆所著的《七略》,其中《诸子略》这一篇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十家中的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也称之为“九流十派”。
每一派系都有诸多人才,单儒家一派,出名的便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可以想象百家争鸣时,人才数量有多么庞大,而且每一个人才放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难得一见的贤士。
2、思想智慧极其超前
百家争鸣这个时代不仅出现了“贤者”,更是出现了“圣人”,单单享誉圣人之名的就超过了五指之数!像道圣老子、儒圣孔子、谋圣鬼谷子、兵圣孙子、商圣范蠡等等。人说五百年间一圣人,可想而知,圣人的出现是多么可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如此之多。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们超乎常人的远见、超乎常人的智慧,故而鬼谷子曾言“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圣人在天地间,就是指引世人走向未来的指明灯。
两千多年来,孔子、老子制定的仁礼道德,伴随中华儿女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直至今日,依然适用,可以想象这些真正的智者,思想智慧有多么超前和绝顶!
三、为什么两千多年来,只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1、不屈的民族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止,有人信奉霸道,谁不服打谁,打到服为止;有人信奉王道,恩威并重,收买身心。那个时期,欲望横流,根本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可以说民不聊生,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度日如年的纷争与战乱当中,反观霸权者却想法设法的享尽一切。
与此同时民心所向,人们都希望和平,都希望没有压迫和战乱,但却无奈于没有能力反抗上位者,幸运的是孔子这一类人出现了,他们代表民众将这种和平统一的想法,上升到“大同世界”的思想层次,并亲身力行。也因此孔子付出了很多,还曾感叹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
而孔子虽一介书生,但身上却有着威武不屈的民族魂。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天若不公、若欺我、压我,当一斧开之!”,这就是不屈的民族魂。正是由于孔子这一类义士的出现,当权者才不得不妥协百姓,不得不靠“得民心而得天下”,放在以前,凡是不服从者,一律当斩。
所以孔子的出现,影响了当时诸侯统治各自领土和百姓的方式,为百家争鸣奠定了一个开放、宽松、自由的环境 。
2、舍生取义的荣誉
保家卫国、造福苍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中国军人、教师、科学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那是极其崇高的。而其中我们更加尊敬和崇拜的,不是那些最强壮、最有力量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最有才华的,而是那些甘愿舍生取义,为百姓和家国的幸福而牺牲自我的勇士!即使他们身体残缺、容貌丑陋,他们依然是国人心中的英雄!
这种舍生取义的荣誉感,是中国人骨子流淌的。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纷争战乱不止,大大小小的势力国家相互吞并,若没有“舍生取义”的思想境界,那么人人为己,自私自利,大小势力怎么可能不断成长而壮大呢?
首先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荣誉感,才让人们心中无所畏惧,敢于牺牲自我,也才使得当时的人们选择为了各自的家国、百姓的幸福而牺牲自我利益,甚至是生命。
其次诸侯间的战争,就像一家人在打架一般,虽然吵得很凶,但却也没有到达鱼死网破的地步,因为大家同样都是“中国人”,也因此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舍生取义的绝境和收复统一的希望中,激发并留存了下来,若是当时有外族入侵,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综合上面所讲,中国最顶级的人才,大多出自春秋战国,原因有三点:一是统治者的欺压、压迫,使得孔子“大同世界”的雏形出现,人人为大世界谋福,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根源。
二是诸侯势力诸多,但却是内战,没有外族入侵,所以也不需要鱼死网破,这样既激发了人们的思想潜力,又没有完全扼杀人们的智慧形成,若是外族入侵,是不予许敌对势力“智者”的出现。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外部环境,即天下时势。
三是“大同世界”的理论促成了中国人“开天辟地”的信仰,既有舍生取义的荣誉感,又有“天若欺我,我必开天”的骨气血性,信仰驱使之下,使得当时每一个人都变得内心安稳而强大,而这种心境是思想迸发的必然要素。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内部环境,即个人修养。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中国最顶级的人才,为什么尽出春秋战国?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用“人才”俩字形容他们,太屈才了,他们是思想家。
这些思想家,为什么都出在春秋战国时期?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
插一个类比的例子。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广受好评,影响数十年?因为小说以巨大的社会变革为背景,描写了一群人在面对这个变革时的不同思考。田福堂孙玉亭属于变革前的时代,他们接受不了变化;孙少安孙少平以新的方式迎接社会变革,创造了自己的天空。
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会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意义,以调整自己的策略,指导以后的行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巨大变化是什么、有哪些?
首先,最重大的变化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周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近亲家臣。这样可以一级级的分封下去。基层的是隶属与贵族的平民。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必须在贵族的“井田”上劳动,一部分公田,一部分是私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牛耕方式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不用在井田上干活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于是农民就跑出去自己开垦一块地,跑出去的活得更滋润。
(井田制概图)
最终,社会的生产改了,从井田为主,变为私田为主;生产关系也随之改了,从贵族主导,变为诸侯直接面对平民。这样带来一个结果:诸侯国国君的力量大大增强。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变化。原来在贵族庄园里群居,现在有私田之后自动聚居为村落。
社会上原来最重要的人群是贵族,现在变成了平民,国君可以直接从平民那里汲取力量;贵族反而成了国君眼里的累赘与掣肘。
其次,战争变得更频繁、更残酷原来,诸侯国君想要发动战争,其力量来自于下级封臣。国君分封的贵族,必须出人出力,排除军队供国君统一调度指挥。这样的力量使用方式,当然是受到限制的。下级贵族是纯花钱的事情,当然不愿意干。
现在好了,局面变成国君直接面对平民。国君可以直接收税,可以直接征兵。平民不愿打仗怎么办?国君有激励制度。杀敌多的,给爵位、给待遇。平民就乐意于去战场上建功立业了。
上面这一套就是各国变法的逻辑。
国君力量强大之后,就不满足于抢一点财富、占一小块地,他想要什么?要灭国啊。因此周王分封的诸侯从最高的100多个,到了战国时期变成了不到10个。可见这段时间战场的频繁和残酷。
(长平之战的残酷场面)
第三,文字的推广周朝早期,文字是超级大贵族的专利,只有在铸鼎的时候才用得上。后来出现了竹简,竹简虽然跟纸比起来也不方便,但是比铸鼎要便宜方便多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被私田替代,贵族逐渐没落。没落贵族中失去了头衔和产业的人日渐增多,他们识字、有知识,于是就出来游说各国君主,最终成为各国国君的官僚。文字也因他们活动范围加大而得到推广。平民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也有能力使用竹简学习文字,这促使更多人开始思考。
第四,这些变化促成了什么?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这个巨变时代,都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
铁器与牛耕这两个重大的生产力变化,促使生产关系发生改变,平民成为社会的主角,贵族变得无足轻重。
战争从按照礼制的低烈度模式,改变为频繁的杀人灭国模式。
文字更加普及。
这些重大而根本的变化,让人们怀疑原来的生活信条和理念,促使人们思考:
这个社会怎么了?
原来的理念产生了什么问题?
未来人们到底应该怎么生活?
未来社会应该变成什么样?
这些问题促使思想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索。思考之后他们分别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儒、道、法、墨等学说。
(稷下学宫论战)
以儒道法学说为例,其实他们三家学说的核心差别之处,在于对过去的社会制度和现实形势变化的不同态度。
儒家:现实变成这样,就是因为大家不遵守过去的社会制度,只要复古就好了。
法家:现实变成这样,就是因为过去的制度不行了,所以要变法。
道家:现实变成这样,不好,过去的制度也不好,所以我两者都不要,超脱就好。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在中国从分封制社会向帝王集权的郡县制社会转变的过程。对当时的人们而言,过去3000年的习惯和制度面临重大挑战,这个重大转折促使人们思考,激发出超凡的智慧。
这个变化也的确影响深远,后来的2000多年,中国社会基本在儒道法三家的解决方案里面打转转,各个朝代也就是三家思想占比不同的区别。
因此,中国最顶级的人才,尽出在春秋战国时期。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中国最顶级的人才,为什么尽出春秋战国?
这个问题就好比“东汉末年分三国”时期的人才纷纭一样,文臣武将很能造的一个时期。但是话虽然这样说,其实这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鼎立时期还是大为不同的。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相对于历史上任何时期来说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上乘西周(奴隶时代)、下启秦朝(封建时代),话说之起,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朗朗上口,皆数举来,但是春秋战国除诸侯兼并之外,更值得一提的却是“百家争鸣”,此时期好比“百家思想之熔炉”,奠基了此后封建时代两千多年的思想格局,甚至对如今都影响颇深……
既然有百家思想,那恐怕就得有百家人才,谈起春秋战国,虽人尽皆知的是诸侯争霸,但其实历史历朝历代以来,战争兼并、国国相争的实质还是靠人。与其说斗兵斗国斗阵法,其实不如说是斗人才。恰巧春秋战国这个特殊的时期,专门就为这些个人提供了“思想争鸣”的环境,于是便“时代造英才”,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兼怀天下之人由此诞生了。
其一:固有礼乐崩溃,思想解放伊始
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建立以来,传承发展了夏商两代之宗法制,却又别具一格地独创出了礼乐制度,说其是一种制度并不为过,因为它本质上是和宗法制相为表里的,更为浅显一点,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但其实礼乐制更是一种主流思想,是一种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天下之人”的思想。自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东周天下便动荡不堪,由此春秋战国的到来,也正是西周礼乐制崩溃的标志,是时天下大乱、诸侯兼并,没了主流思想的控制,而且春秋战国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如此宽容的文化氛围正是“百家思想”萌芽争鸣的绝佳时机。
其二:诸侯攻伐,治国治军之需求
春秋战国自公元前771年~475年,先后大概300年时间,这个时期大大小小的国家犹如夜空之星,遍布天下。时代在变换,人在变换,但是始终不变的唯有相互攻伐、争斗不休。而对于国家相争来说,统治国家是一方面,管理军队是一方面,如此“安外壤内”的要求,便趁机给了百家思想一个发展的时机。国要治好、仗要打好,治国治军之思想最为之重。
其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恐怕这点原因是最为归根结底的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阶级,而这种相对于奴隶社会来说的封建因素就在逐渐动摇着原有社会阶级的格局,封建地主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有的贵族阶层,导致文化下移,对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也是有一定影响。
要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胜者,头魁当属儒家、法家次子、黄老再次之。儒家文化自“罢黜百家”以来统治了封建余生时代两千年,而法家之学和黄老之学只不过在秦朝和西汉前期昙花一现而已……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中国最顶级的人才,为什么尽出春秋战国?
因为那个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时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