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科书等很多书籍上把黑色蝌蚪说成是青蛙的幼体?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第一篇关于蝌蚪的文章就是《小蝌蚪找妈妈》了,下面是部分原文: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可见,教科书并没有说青蛙的幼体是黑色的蝌蚪,而是黑灰色的,这个描述是完全正确的。既然,许多小伙伴对蝌蚪感兴趣,我们就不妨来简单的聊一下小蝌蚪吧。

蛙类的生长发育

蝌蚪是两栖纲下大多数动物幼体的统称,不过,通常我们说的蝌蚪是指青蛙和蟾蜍的幼体(也就是无尾目)。无尾目动物的发育都是完全变态的,它们出生是卵状,卵发育后成为蝌蚪,蝌蚪在不断的生长中,退去尾巴,长出四肢,变成幼蛙,幼蛙不断生长最后才成为成蛙,也就是说在蛙类生长发育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标准。

无论是蟾蜍还是青蛙,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完全一致的,这就使得许多人对蟾蜍和青蛙成蛙前几个阶段有些分不清楚。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下:

先从卵开始

在我国,青蛙和蟾蜍都有十几种,根据分布地区(南北差异)的不同,它们的繁殖期也有一定的差异。不过从整体上看,青蛙和蟾蜍的繁殖期大都集中在4-6月份。这个时期,也是我们能够听到蛙叫最频繁的时期,因为繁殖期的蛙叫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异性的行为。

虽然蟾蜍和青蛙不会像哺乳动物那样交配繁殖,但是雌性蟾蜍和青蛙如果没有异性的刺激,它也是不会排卵的。因此,蛙类的一个专属动作就出现了-抱对。

如果你看到过上面的场景,不要以为这是青蛙妈妈背着小青蛙,因为这就是青蛙的抱对(雌性比雄性体型大),简单的说就是雄性青蛙抱着雌性青蛙,只是简单的抱住,没有其他任何动作,这样就会刺激雌性青蛙的排卵。

青蛙和蟾蜍虽然用同样的方式排卵,而且它们的卵也非常的像,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蟾蜍的卵呈带状,青蛙的卵呈块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河边找一根小树枝,挑一下你看到的卵,如果是拉得很长,就是蟾蜍的卵,如果挑起来的是一整块,那就是青蛙的卵。

蟾蜍卵

青蛙卵

青蛙和蟾蜍的卵最佳的孵化温度在平均25℃左右,在这个温度下,它们的卵只需要3-5天就能够孵化。由于这些卵产下的时间相同,所以卵孵化的时间也一样。而且青蛙和蟾蜍一次就能排少则几百枚,多则上千枚卵,所以,卵孵化时,非常的震撼,成千上万只小蝌蚪在水里,黑压压的一大片,一大片的。

卵孵化就到了蝌蚪的阶段了

由于蟾蜍和青蛙卵孵化的时间相近,所以一旦孵化成功,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一片,我们很难分清,哪些是青蛙蝌蚪,哪些又是蟾蜍蝌蚪?这时就需要捞起来简单的做一下对比了。

青蛙的蝌蚪在孵化后,身体呈青灰色且有些透明,尾巴较长,头比较的小,而蟾蜍蝌蚪孵化后,身体呈深黑色,头部较大且圆,尾巴较短。而且蟾蜍卵的孵化后喜欢成群觅食,而青蛙卵孵化后喜欢独自行动,这就导致了在水中,黑压压一大片的大都是蟾蜍蝌蚪,数量较少的就是青蛙蝌蚪。(下图深色为蟾蜍蝌蚪,浅色为青蛙蝌蚪)

总结

青蛙和蟾蜍在成蛙之前各个阶段都非常的相似,这导致了许多小伙伴很难分清。但其实,二者从卵开始就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了(带状卵和块状卵),到了蝌蚪的形态,一个深黑色(蟾蜍蝌蚪),一个浅色(青蛙蝌蚪),也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且如果你在野外的水体中发现了一大团蝌蚪,不用怀疑,这多半就是中华大蟾蜍的蝌蚪。

为什么教科书等很多书籍上把黑色蝌蚪说成是青蛙的幼体?

青蛙和蛤蟆的蝌蚪就那么点区别,青蛙的色浅,个头较大;蛤蟆的色深,个头较小。

你说像小蝌蚪找妈妈这种语文课文里头还要专门描绘两种蝌蚪的具体外观差异么?

为什么教科书等很多书籍上把黑色蝌蚪说成是青蛙的幼体?

小时候就玩过,捉过,也发现后来长了两条腿,四条腿的小青蛙。实践中生活里证实了小蝌蚪是青蛙宝宝。去大自然的春天雨季积水里观察吧,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为什么教科书等很多书籍上把黑色蝌蚪说成是青蛙的幼体?

终于有人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疑问,黑色蝌蚪实际上是蟾蜍的幼体,而有点灰才是青蛙的幼体。估计是因为一般黑色蝌蚪比灰色蝌蚪要多得多,教科书为了小朋友们方便记忆,就把黑色蝌蚪说成是青蛙的幼体,那让我们一起再了解一次青蛙的生命周期。

青蛙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卵,幼虫和成虫。随着青蛙的成长,它以称为变态的过程经历这些阶段。青蛙不是唯一发生变态的动物。大多数其他两栖动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也会发生显着变化,许多无脊椎动物也是如此。在变态期间,两种激素(催乳激素和甲状腺素)控制着从卵到幼虫再到成年的转化。

配种

青蛙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春季的温带气候和热带雨季。当雄性蛙准备繁殖时,它们常常会发出嘶哑的叫声来吸引伴侣。雄性通过向声囊中充入空气并来回移动空气以产生类似chi的声音来产生这些声音。

交配时,雄蛙会紧紧抓住雌蛙的后背,紧握其前腿围绕其腰部或颈部。这种拥抱被称为困惑。它的目的是确保雄性在产卵时处于最佳位置以使雌性卵受精。

阶段1:卵

许多物种将卵产在植被之间的平静水中,卵可以相对安全地发育。雌性青蛙产下大量卵,这些卵往往以成群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当她产卵时,雄性将精子释放到卵上并使其受精。

在许多种类的青蛙中,成虫无需进一步照顾就离开卵子发育。但是在少数几个物种中,父母会陪着卵继续照顾卵的发育。随着受精卵的成熟,每个卵中的卵黄分裂成越来越多的细胞,并开始呈黑点的形态,即青蛙的幼虫。在一到三个星期内,卵就可以孵化了,并且可以挣脱细胞卵了。

阶段2:蝌蚪

蝌蚪是青蛙的幼虫,有嘴巴和长尾巴。孵化后的第一或第二周,它的移动很小。在这段时间里,它吸收了鸡蛋中剩余的蛋黄,提供了非常需要的营养。吸收了蛋黄之后,就足够坚固,可以自行游泳了。

多数t以藻类和其他植物为食,因此被认为是草食动物。他们在游动或撕下一些植物材料时会从水中过滤掉材料。随着蝌蚪的继续生长,它开始发展后肢。它的身体伸长,饮食也变得更加健壮,转而使用更大的植物甚至昆虫。在发育的后期,前肢生长,尾巴收缩。

第三阶段:青蛙

在大约12周龄,蝌蚪的鳃和尾部已经完全被人体吸收,这意味着青蛙已经达到其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现在,它准备冒险进入干燥的土地,并及时恢复其生命周期。

为什么教科书等很多书籍上把黑色蝌蚪说成是青蛙的幼体?

【奇乐动物园,问题我来答】

首先来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黑色蝌蚪确实不是青蛙的幼体,这是蟾蜍的幼体。青蛙的幼体是颜色有点灰的蝌蚪。

至于为什么语文课本里会这么说,我想可能是语文这门课只是想利用浅显的生物知识,提高一下阅读能力和描诉能力,是不可能给你介绍黑色蝌蚪和灰色蝌蚪的区别的,再说那个时候如果告诉你蝌蚪也分好多种,你是不是更迷茫?

相信很多小孩子或者现在的很多成年人都认为青蛙幼体是黑色的,其实不然,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下!

青蛙和蟾蜍

我们所说的青蛙其实应该是黑斑侧褶蛙,这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蛙类,只有新疆、西藏、台湾等几个省份没有,在生物学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体型从35-90毫米不等。

蟾蜍就是平常所说的癞蛤蟆,它并不单指某一种动物,它是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在生物学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在我国主要有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体型一般在40-80毫米。

青蛙和蟾蜍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卵,幼虫和成虫。它们的变态过程主要是受催乳激素和甲状腺素的控制,这两种激素参与了从卵到幼虫再到成年的变化过程。

青蛙和蟾蜍的区别

1.大多数青蛙主要活跃在水中,所以它们的皮肤大多比较细腻光滑,颜色比较鲜艳。相比之下蟾蜍多在干燥的地方生存,皮肤粗糙难看,并且颜色单一。这只是说的大部分个体,近年来科学家们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也发现了一些皮肤光滑,色彩艳丽的蟾蜍。

2.青蛙由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里度过,所以它的后脚有脚蹼,少数蛙类前脚也有,并且它们脚下还有防滑的肉垫。但是蟾蜍的脚趾间没有脚蹼,也没有肉垫。

3.蟾蜍有毒腺,能分泌毒素,青蛙却没有。

两种动物幼体的差别

青蛙和蟾蜍的幼体都叫做蝌蚪,但是它们的幼体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下面就来看看它们的不同之处。

1.首先就是卵的排列形式不一样。一般来说,青蛙的卵在没变成蝌蚪之前,都是一片片的存在的。而蟾蜍的卵则是成带状,像一条线似的连在一起。相信很多下水摸鱼的朋友小时候一定看到过这两种不一样的卵。我小时候就见过,当时还以为不同的青蛙产卵方式不一样呢!

2.这两者的蝌蚪在形体和颜色上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体色较浅,呈现灰色或者浅黑色;身体头部呈现圆形、尾巴较长;嘴巴长在头部最前方,这是青蛙的幼体。

蟾蜍的幼体一般是这样的,全身呈现黑色或者头部是黑色但是尾巴颜色较浅;头部呈现椭圆形且尾巴较短;嘴巴在头部最前方的下面。

3.青蛙的幼体在破卵而出之后,大多是分散活动。蟾蜍的幼体则是成群结队一块活动。

4.这一点我们一般人用不到,这得在放大镜下观看。青蛙和蟾蜍的下唇下方均有三排角质齿,但是蟾蜍幼体的这三排角质齿都是连续的,但是青蛙幼体的最上边一排角质齿有中断,不连续。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注奇乐动物园,带你看看动物界!

为什么教科书等很多书籍上把黑色蝌蚪说成是青蛙的幼体?

按照常见的两栖动物来说,黑色的蝌蚪一般是蟾蜍的幼体。

蝌蚪是两栖动物的幼体状态,大都生活在水中,我们能见到的两种常见的两栖动物是蟾蜍和青蛙,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蟾蜍就开始产卵了,数量比较多,蟾蜍蝌蚪喜欢集群游动,小池塘里很多一团团黑色的就是。

青蛙蝌蚪一般在初夏开始产卵,蝌蚪数量没有蟾蜍的多,而且喜欢分散小群游动,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青蛙蝌蚪颜色是灰色的,身上还有花纹,这就是两种蝌蚪的区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