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曾国藩被部分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说他是清朝一个的能人或全才也可。但若称‘古今第一完人’,那就是笑话了。
就凭他拖着清朝的那个大辫子,就无颜见列祖列宗了。还称‘第一’?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不会答应。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鉴湖女侠’秋瑾更不会答应。
倘若他与以上二人生于同世,脑袋能保得住都恐怕未必,还敢称‘天下第一完人’?
如何看待曾国藩被部分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中兴重臣,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在具体事情上他都带头身体力行,所以他不仅仅被当时的人,后世的人都非常推崇。
曾国藩完成了从普通学子,一步步上升为满清王朝栋梁之材的华丽转身,在治家理政,军事才能等方面均有建树。特别是在国之危难时刻,以文人之身临危受命组建湘军,经过“屡败屡战”这种坚韧的意志,建立战功。曾国藩作为的朝中大官,在治家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具有楷模效应,他的《曾国藩家书》教育影响了他的子孙和兄弟,更在社会上极具影响力。他对中国的历史了如指掌,对为官之道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曾国藩在官场上风风雨雨几十年游刃有余,能在复杂的官场中获成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后朝许多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许多,而其中正面评价颇高,毛主席对他有过两点评价: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如何看待曾国藩被部分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在他的历史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中,曾对曾国藩做出了颇为恰当的解释——“30岁之前的曾国藩基本是个平庸的人,性格方面也有很多平常人的缺点。”题主称曾国藩为中华第一完人,赞誉的确过高,按后世的说法,曾国藩的确是圣人,但只能算半个圣人。
30岁之前的曾国藩是个普通人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为“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的天资并不高,他从14岁起开始参加县试,先后在9年间考了7次,终于在23岁时考上了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而同时期的李鸿章17岁时考中秀才,稍晚几年的康有为11岁便中了秀才,16岁就中了举人。左宗棠同样是在14岁时参加了县试,并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年在府试中得了第二名。对比同时代的其他名人,可见曾国藩并无过人的天赋,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一直到1838年,也就是道光十八年,27岁的曾国藩才终于在会试中登第,又在殿试时得了“戊戌科三甲第四十二名”。这个名次连进士都不是,正确说法是“赐同进士出身”。到了朝考,曾国藩列一等第三名,被道光帝亲拔为了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士”,这才终于踏上了仕途之路的第一级台阶。
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30岁,正是而立之年。从踏入仕途的三年来,取得的可圈可点的仕途成就仅仅是:在道光二十年时参加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受“翰林院检讨”一职,同年做了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
面对这样平凡的业绩,曾国藩想了很久,他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人,他想得很清楚,如果他日作古,他要让自己的名字流传百世,哪怕在千年后都能被世人铭记。这个远大的理想看起来是如此遥远,想要实现它必须要付出比别人百倍、千倍的努力。在多年考试的经历中,他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资不足,要想成功只能靠后天的努力,除了坚持,自己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曾国藩的坚持曾国藩信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清楚自己身上具有所有寻常人都具有的缺点,而儒家所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让他明白自己离圣人的距离还很远。而自己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于是他开始每天写日记,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都记下来,特别是把不符合圣人标准的都摘出来,深刻反省。比如抽大烟,比如贪恋下棋,再比如经常流连于声色犬马的青楼之地。于是他戒贪烟戒痴戒色,在不断的反省和自我修正中,陆续改正了前半生年有的缺点。不但如此,他还每天给自己定下任务,读史十页,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一经,隔三差五地练习作,而他的坚持与严格的自律贯穿了曾国藩的后半生。而他所著的《日记》、《家书》、《家训》、《诗集》被后世收录为《曾文正公全集》,其中的三百余封书信被收录为《曾国藩家书》,被传为后世经典。
半个圣人30岁之后的曾国藩仕途进入快车道,从1838年始至1848年终,在这十年间七次升迁,连跃十级,官至二品,自1862年后十年,成为晚清柱石、治世能臣、三朝元老,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一生功绩不胜枚举:他创办湘军,平复太平天国运动;督办教育,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兴办实业,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等等。
后世评曾国藩为半个圣人,是因为曾国藩在修身律己方面,已经无可挑剔,但在南京屠城和天津教案的处理上,实在有违圣人之道,特别是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更是让他身负骂名。
曾屠户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后,遭遇了军队的屠城,无辜平民遭受了严重的屠杀与抢掠,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故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曾国藩在此事件中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此不加以约束、放纵湘军屠城实与圣人之道相违。
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因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对于这个结果,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曾国藩无奈自引其咎,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曾国藩背负骂名,想要洗清恐怕是很难了。
又过二年,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突发脚麻逝世,朝廷为此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至此,曾国藩走完了他的一生。
如何看待曾国藩被部分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我是读过曾国藩,略知曾国藩的,看人角度不同,心态不同,结果也不同,凡人凡事分两面,说好说丑的都有。有人只看到其优秀一面,不见其丑面就认为其是“完人”了,这是不对的,有人只见丑面不见好面,就说是坏人了,这也是不妥的。
无可否认,从本心讲,曾国藩在治学治家治军治政上是有一套,获得一些人首肯,是有些智慧的,值得师承学习的,据说,毛泽东,蒋介石都很喜欢读曾国藩,从曾的经验中汲取教训,汲取营养。在如何做人处事上,读一读其《挺经》《家书》《家训》《冰鉴》等,是很帮助有益处的。
曾国藩生了1811年,逝于1872年,湖南今双峰县人,他是清代中末期重臣,是他培养的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站在朝庭角度,他有功,站农民太平天国上说,他是罪人。曾国藩逝后被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由于其实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所以有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之说。
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治学治家治军治政上都大获成功,能有闲暇读读《曾文正文集》是大有脾益的。要做好人,多读《挺经》,要识人知人多读《冰鉴》。
如何看待曾国藩被部分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谢邀请!个人浅见,曾国藩是千古第一完人,评价高不高不知道,但确实有让人称道的地方,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白话文,都能看懂!至今都被大众接受!可以说曾国藩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之一!评价一个人的功绩,看给社会带来多深的影响,有益于社会的,经得起考验的,都要给予肯定!曾国藩也没想到自己能被后人这么看好,生前也没想出什么名吧,只是想把人做好了而已!
如何看待曾国藩被部分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不是完人,比如能推翻满清恢复汉室而不为之,就是对祖先的不敬,愧对列祖列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