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英宗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已经七年之久,七年太上皇生活,没能降低他内心中的愤怒,有朝一日复辟帝位,是他每一天最盼望的事情。
复辟的帝王,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多,因为这样的事情成功率实在太低,但是总有一些人运气就是那么好,可以心想事成,朱祁镇就是这样的人。
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晚上,节日刚刚结束的皇宫,还有一丝喜悦挂在在宫女和太监的嘴角,对于下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夜晚,而对于朱祁镇来说,这天晚上却充满肃杀之意。
这天夜晚,当一队兵士来到南宫时,朱祁镇内心的喜悦难以抑制,他知道这些人是帮助他复辟的人,朱祁镇望向来者,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 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都在其列。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复辟的力量,他们趁着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时,“迎帝(明英宗)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随着复辟的成功,这几人成为朱祁镇的功臣,英宗给他们加官进爵,恩赏厚禄,甚至于言听计从。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他们开心了,自然就有人要倒霉,在这些倒霉的人当中,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首当其冲,不仅将他们二人下入大狱,没过几天,就急不可耐的将二人处死了。
明朝的名臣于谦,曾经对明朝有“续命”之功,为何会成为“夺门之变”的牺牲品,被草草处死?
于谦忠于大明朝于谦之死,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具备对大明朝的忠诚。
古代的忠臣很多,像于谦这种忠于明朝社稷的人却不多,在他的眼中,评断一件事情的标准,从来都不掺杂个人利弊得失,而是从是否利于大明朝的江山出发。
于谦一生中,做出最大的一个决定,便是北京保卫战以及拥立景泰帝登基。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大明朝遭此剧变,顿时人心不稳,京城的一些富豪、大官已经有人开始南逃。
土木堡之变,已经从精神层面开始动摇大明朝的国本,徐有贞在此时却提出南迁国都,遭到于谦的坚决反对,于谦认为,国都迁移,大事将去,必须死守!
适时,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为了避免也先挟英宗而制明廷的奸计达成,于谦力挺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稳定人心,死守京都,寸土不让。
也先恼羞成怒,率大军进攻明朝京师,遭到于谦率领的明朝军队顽强抵抗,最终在土城惨败,无奈退回塞外,大明朝转危为安。
于谦在明朝危亡之际,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从大明朝的利弊出发,全然没有想到,他如此强硬的态度,固然使大明朝得以延续,却将主张南迁都城的徐有贞等人得罪彻底,最重要的是,在于谦得势的时候,依然没有为自己未来考虑,更没有靠得势的时机铲除对他怀恨在心的徐有贞等人。
也先以英宗威胁明廷的计谋落空,索性将英宗抛给明廷,让明朝自己来消化这个烫手的“山芋”。已是太上皇的明英宗狼狈归来,被软禁在南宫之中,这样羞辱的日子一过便是7年,英宗最恨的人不是也先,而是立主决战,不顾他死活的于谦。
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在大明朝危在旦夕之际,自然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英宗的回归,朱祁钰对他的软禁,英宗个人情感上对于谦的恨,都为于谦日后的死埋下伏笔。
于谦不是不懂这些人际关系,只是他是一个忠于明朝社稷的人,他不顾个人得失,也不忠于哪一任帝王,他不屑于去谄媚求生,这是一种无惧死亡的大忠。
当徐有贞等人带兵入南宫迎英宗复辟的时候,于谦这位兵部尚书就真的毫不知情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任职兵部尚书多年,耳目多少暂且不提,当时朱祁钰未亡,他手中的兵马足以阻止他们复辟。
于谦为何不为自己的命运做最后的拼争?因为他不想看到景帝和英宗两方势力进行无益的消耗,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大明江山的稳固,也正是因为于谦对明王朝的忠诚,最终将自己陷入死局。
于谦树敌太多于谦从北京守卫战开始,就已经开始树敌,只不过那些个小人将对他的恨和嫉妒,深深藏在心里,等时机一到,便将于谦置于死地。
诸如徐有贞等主张南迁的大臣们,遭到于谦的斥责之后,内心对于谦已经十分不满,只是迫于形势,没有发作。
除了徐有贞以外,包括石亨在内,也都对于谦不满,只不过石亨也善于委曲求全,迎合于谦保存实力,并不将内心的怨恨体现出来。
中贵曹吉祥对于谦也常怀不满,只因于谦“气陵之”,便得罪了这位小人。诸如此类,于谦树敌甚广,朝堂之中,明里暗里不满于谦的人很多,而这些人,正是日后迎英宗,杀于谦的主要成员。
“谦性故刚,……视诸选要大臣,勋旧贵戚, 意颇轻之,愤者益众。”
于谦的为官之道,“国法昭昭不尔私” ,遇到犯国法的人,于谦一定不会放过,让于谦评判一个人,也绝对不会加入自己的私心,而是据实评断,并不偏颇。
景帝在时,深知于谦此种个性,于是每次任用人选,总会偷偷与于谦会面,问问于谦对此人的看法,于谦每次都会据实上报,使景帝了解真相。
“用一人,必密访谦。谦 具 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
景帝此举,自然是对国家的人事任免极为有利,但是此举却将于谦置于“水深火热”当中,因为每次有人没能被皇帝任用,便都知晓是于谦在背后说了不好的话,虽然是直言,更是实言,却还是难免惹来诸多人的怨恨。
明朝素来的风气明朝由朱元璋开创,这位草根皇帝对皇权极为看重,不允许有任何的潜在威胁存在,包括铲除有威胁的功臣,撤除宰相制在内的集权手段,朱元璋使用很多,将明朝打造成一个皇权至上的集权王朝。
在明朝,诸如严嵩这样的二十年的首辅,他的死也仅仅是嘉靖的一句话而已,所以,于谦这样的兵部尚书,皇帝想让他死,他也只能认命而已。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朝为官,绝对是高危职业,哪天死哪天活,都是皇帝说了算。
英宗上位,自然将7年的软禁之苦,全部都要发泄在于谦身上,于谦这位立主拥立景帝之人,英宗自然不会放过他,至于史料中英宗杀于谦后悔的记载,笔者以为实不可信,他若不想杀,徐有贞等人则杀不得,他既然杀于谦泄愤,自然不会后悔。
至于史书中的后悔,很可能是英宗为了安抚不满于谦被杀的人,因为他真的后悔,于谦被平反就不会等到宪宗时期了。
于谦对明朝而言,是“以定社稷功”的绝对大功臣,但是也因此“为举朝所嫉”,于谦不仅树敌太多,而且得罪了最高皇权的英宗,成为一个明王朝孤立的功臣,导致虽然有功于社稷,却只能为英宗复辟牺牲的困顿局面。
于谦之死,是英宗泄愤对象,是复辟后给世人的一个交代,是朝堂之上的小人得志,也是忠于社稷而亡于君的悲凉!
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杀掉了于谦,但依然延续了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如果不杀掉于谦,大明朝最好的结果,不过也就如此,明朝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
就史实看来,杀掉于谦,对于明英宗和大明朝,并没有带来致命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言,是于谦挽救了大明朝,没有于谦很可能就没有以后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杀掉于谦,不仅是天下百姓,就是朝中有点良心的大臣都是坚决反对的。
杀掉于谦的确也不仗义,但哪个帝王是仗义的呢?哪个帝王首先会考虑朝臣和天下百姓的感受呢?
他们只有自己的利益,明英宗也不例外。
土木之变后,于谦力主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为君,置明英宗朱祁镇死活于不顾。瓦剌太师也先企图以朱祁镇为砝码与大明朝讨价还价,但于谦置之不理。
出于大明朝的利益考虑,于谦不仅没有过错,保住了大明朝,反而是居功至伟。
但站在朱祁镇的角度,看待于谦的行为,会做啥感想呢?
朱祁镇恐怕抽于谦的筋、扒于谦皮的心思都会有的。
在迎回朱祁镇这件事上,朱祁钰犹豫不决,得到了于谦的保证,不会让朱祁镇再做皇帝才答应让他回来。朱祁镇能够活着回来,于谦是有功劳的。
但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就把他囚禁在南宫,提心吊胆渡过了整整七年生不如死的生活。朱祁镇恐怕会认为还不如不回来,死在瓦剌营中算了。
此时,朱祁镇对于谦那一点点感激之情,早就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忌恨。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获得了帝位,此时,他有两种选择:
第一,翻脸不认人,并不信任和重用石亨、徐有贞等复辟功臣,展现出英明君主的大度,继续信任和重用于谦。
既能继续利用于谦与瓦剌对抗,又能笼络、安抚天下人之心。
第二,就是杀掉于谦,重用石亨等复辟有功大臣。
这是一般人的心态,明英宗之所以有土木之变,就说明他不是非凡的君主;夺门之变后,在对待于谦这件事上,他也不可能表现出非凡之处。
因此,杀掉于谦就是基本、常规的做法。
当石亨等人提出杀掉于谦时,朱祁镇也假惺惺地说:“于谦是有功劳的。”
这可以理解为两点:一是迎回朱祁镇,于谦是有功劳的;二是击败瓦剌,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
但朱祁镇为了继续能够坐稳帝位,对他来说,这些都微不足道。
此时,朝中势力分为两派,以于谦为首的一派,以石亨等人为一派。石亨等人能够在夺门之变中成功,让朱祁镇顺利复辟,足以说明他们具备很强的实力。
如果朱祁镇不杀掉于谦,能不能得到于谦一派的支持不好说,起码令石亨一派大失所望。他们都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权臣,更没有啥底线可言。
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按照石亨等人的建言杀掉于谦,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杀掉于谦之后,对大明朝有啥危害,能不能抵御瓦剌,不是朱祁镇首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证明,杀掉了于谦,朱祁镇尽管遭受了诟病,但大明朝并没有因此灭亡。从这一点看来,朱祁镇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不杀于谦,很可能导致于谦跟石亨两派的争斗,最终的结果还很难说,朱祁镇能不能保得住帝位不说,大明朝也会出现内乱的情况。
土木之变后,于谦一言九鼎,所有大臣都看他的脸色行事,那是因为有明代宗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镇复辟之后,不可能像朱祁钰一样再支持他,以前所有反对于谦的人都会跳出来与之作对。
加之于谦性格刚烈,与群臣的关系很不融洽,于谦被杀也在必然之中。
如果当政的帝王会顾惜大臣的功劳,考虑百姓的感受,哪里还会有屈死的鬼魂。
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感谢朋友邀请这个问题。
导语: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大太监王振,对王振言听计从。王振提出要他御驾亲征瓦剌,他听了,结果朱棣留下的50万大军全军覆没,跟随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战死,明英宗被俘虏。
北平门户被打开,面对汹涌如潮的瓦剌骑兵,于谦镇定自诺主持国家大局,他否决了众人迁都南京的建议,带领明军和百姓击退瓦剌军,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断要挟明朝索要财物,又企图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谦等人果断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最终粉碎了瓦剌的图谋,让明朝平安度过灭亡的危险。但是明英宗复位后却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明朝的军政又一次受到严重影响。
于谦为官清廉,对挽救大明功不可没,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听说于谦要被处死,百姓都纷纷叹息,他们夹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认为于谦是被冤枉的。于谦死那天,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祭奠于谦,表示于谦死的冤。曹吉祥发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旧如此。
那么在众百姓反对的情况下明英宗为什么还要杀于谦?- 一、从明英宗个人考虑。
朱祁镇的一生经历颇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软禁→复辟重登帝位。当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遭受到有生以来的苦楚,提倡了苏武在漠北的苦寒与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来为他赎身,可是等来的结果却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宝座的正是于谦,这等于是于谦帮助弟弟朱祁钰抢了朱祁镇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尽头,朱祁镇却迎来了另一种囚徒生活,在南宫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说一下,在接朱祁镇回国前,代宗是不愿意的。他不高兴地说: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明史》于谦向他保证说: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明史》于谦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继续当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愿意的。而朱祁镇心里是不愿放弃帝位的,自从自己被俘朱祁钰登基后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伤残了一条腿。所以朱祁镇对于谦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让他痛恨的是于谦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谦对景泰帝的支持保护,景泰帝更加认为他必须要为保证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于是南宫大门被景泰帝上锁灌铅,每日派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为防备有人藏在南宫周围的树林中联络朱祁镇,景泰帝把周边的树木都砍光,朱祁镇复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毁!
朱祁镇吃食极差且都是通过小洞递入,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这里的待遇远不如漠北。据当时朱祁镇身边的侍奉人袁彬记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镇以礼相待,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
而南宫这边,朱祁镇过是如此悲惨的生活,他最爱的钱皇后不得不支撑着残缺的身体做些女红以补家用。
而此时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来看望过他,包括于谦。甚至于景泰三年朱祁钰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也没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这个能力的于谦。
对朱祁镇来说,这是惊恐不安的7年,这是度日如年的7年,这是让他刻骨铭心的7年!
英宗恨于谦,应该是恨到骨髓里!怎能不想着去杀于谦。
- 二、杀于谦是明英宗再次称帝的需要。
景宗虽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强很多,但他的独子朱见济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镇复辟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袁彬……
(南宫复辟)
而这些人多为于谦的死敌,他们早就想着要整死于谦。因于谦耿直清廉,违反了他们的官场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另外于谦的功绩和威望让他们妒忌,于谦对这帮人来说就是绊脚石,他们早就预谋着要踢开他了,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明史》英宗的复辟成功,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对于这些人的要求他怎会拒绝呢?
- 三、英宗杀于谦是为了证明他当皇帝“正统”性,证明他这个皇帝的威严。
于谦是忠于明朝的天下皆知,没有于谦顶着,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就得亡国,但是于谦是支持朱祁钰的,是没有在得到朱祁镇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做主拥立新帝,而且这个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间干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认可,而于谦是景泰帝继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镇心里,他反而认为自己复辟得来的皇帝位并不合法,所以他必须杀掉于谦,证明皇位本来是自己的,表明他对于谦当年的做法不赞成。
- 四、杀于谦是他巩固地位的需要。
于谦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对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尽管他很有能力,也忠于大明,但他并不是忠于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对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难让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最终,于谦及当初拥立朱祁钰的诸臣,太监被杀,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把朱祁钰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称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为天顺元年。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败笔:土木堡之变和杀于谦,这两件事是怎么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称赞的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其实明英宗冤杀于谦压根没给任何人反对的时间,他复辟的当天就把于谦抓紧监狱,5天后就将其处死。要是在土木堡时候有这速度,这货绝壁不会被也先给抓住,但吐槽机可以确认,此时丫的下限绝对比土木堡时候更深不可测。故事还是得从他被也先释放说起。
储君之危明景泰元年(1450年)阴历八月初二,在使臣杨善的斡旋(或者说忽悠)下,瓦剌太师也先释放了被俘一年的朱祁镇。回到北京后,朱祁镇被弟弟送到南宫软禁了起来,这个帝国的一切都不再和他有任何关系。
囚禁了哥哥的朱祁钰逐渐爱上了权利的滋味,于是他在景泰三年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将自己的儿子替换了上去。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很恶劣的玩笑,第二年太子朱见济就死了,那是他的独生子。
于是之后的若干年中朝堂上反复出现雷同的一幕,大臣们向皇帝表示你赶紧立个储君吧,免得有天挂了再麻烦我们,而朱祁钰则反复表示老子还不满30岁,容我再努力耕耘一番。耕耘数年后,皇子没折腾出来,朱祁钰倒是重病不起了......
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正月病的无法祭祀的皇帝让北京守卫战中的名将石亨代替自己主持仪式,借机在病床前交代了一些事情,出来之后石亨就断定朱祁钰要不行了。于是他去找了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宦官曹吉祥,准备谋一条后路。
石亨认为大学士王文准备拥立襄王朱瞻墡世子,如果这件事儿成了那么功劳全是文官的,武将啥实惠都闹不着,不如去把太上皇朱祁镇请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拥立之功,前途无量。
于是三人开始分工,曹吉祥进宫去找孙太后取得支持,石亨和张鞁去太常寺找许彬商量办法。许彬听说之后耍了个滑头,表示自己太老了,折腾不动了,推荐他们去找徐有贞拿主意。
就这样,武将、宦官、文官开始串联,在正月十六夜间带着千把人冲进了南宫,把朱祁镇给抢了出来。然后浩浩荡荡的直奔大内而去,过程中门官、守卫都没有太多阻拦,朱祁镇直接坐上御座,宣布复辟。
此时弟弟朱祁钰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洗漱,听到外面撞钟擂鼓吓了一跳,赶紧问身边人“难道是于谦不成”?片刻后,宦官兴安回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朱祁钰连说两个“好”字,躺下睡去了。
夺门之后夺回皇位的朱祁镇发布的第一条命令就是逮捕于谦、王文等人,随后在正月二十三将于谦杀害。有些史书上写朱祁镇本不准备杀死于谦,还说“谦实有功”,奈何与于谦有仇的徐有贞用话术欺骗了他,只一句不杀于谦则夺门师出无名就坚定了皇帝的杀心。
后来深得朱祁镇信任的几个夺门功臣依次出事,不是贪腐放纵就是谋逆造反,最终名臣李贤为朱祁镇解开了这个逻辑陷阱。根本不必夺门,朱祁钰无后,孙太后尚在,皇帝不可能离开宣宗一脉。宣宗只有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儿子,那么皇位必然回到朱祁镇这支上。
恍然大悟的朱祁镇这才彻底断了对夺门功臣的感激之情,在李贤的帮助下把他们全都收拾了,之后又释放了建文子嗣,废除了殉葬制度。好歹在史书中留下了一个也许不是好皇帝,但确实是个好人的名声。
残酷真相其实上面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帮家伙串谋夺门的时候于谦是否知道?很多资料显示他很大概率是知道的。须知当时他位高权重,北京但凡风吹草动很难瞒过他;既然知道他为何不平乱?他手握重兵,摧毁石亨、徐有贞之辈易如反掌。
第二个关键问题在于夺不夺门真的没有区别吗?主流的说法是没区别,朱见深年纪小,确实会让朱祁镇拥有实际权力。但权力的架构却完全不同,朱祁镇的权利会来自他的儿子,他会失去最重要的一项权利——指定继承人的权利。况且儿子是会长大的,天家有过亲情吗?
第三个关键问题在于于谦的定位,我们惯性的认为于谦品格高洁,是百世难出的救世之臣。但那是基于历史资料给我我们的印象,当时的皇族是这么认为的吗?从朱祁钰听到钟鼓的反应我们就能窥视一二了,一个臣子给钱不收、升官不愿、品德高尚、深服民望又手握重权,他到底想要什么?
显然,于谦如果想的话,他可以去当曹操,起码不会比后来的张居正差到哪去。处在夺门之变中的他其实完全可以顺势干掉那些小杂碎,让朱祁镇死于乱军,然后扶着一个小皇帝登基,谁也说不出他有什么错。
然而他的伟大就在于没有那么做,或许是因为纯粹的理想,或许是顾念宣宗的知遇之恩,或许是害怕国家经不起太大动荡,最终手握兵权的他坐视英宗复辟,以一身生死换取相对平安的过渡。
总结起来吧,朱祁镇也好、石亨也罢、徐有贞之流也都算在内,他们都各有杀于谦的私心理由,大抵也并不怕天下百姓反对。但是只要于谦不想死,没人可以杀他,最后只是这个立志成为石灰的人选择了粉身碎骨保社稷......
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杀掉对明朝有大功的于谦,甚至是在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
有人说明英宗是被逼的,要不然自己复辟就没有借口;有人于谦权力太大,整个京城十几万精锐都在他手里,他随时可能造反;有人说明英宗是为了报仇,毕竟自己被迫当了8年的太上皇是于谦私自拥立明代宗继位导致的;
的确上面这几个原因,任何一条都可以是一个君王杀死权臣借口,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忘了这个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心胸远非一般君王可比。
他从出生学的唯一一项技能就是如何做一个皇帝,他的国号叫做正统,他能够被敌人俘虏,然后说服敌人把他又放回来,还没有割地,没有称臣,没有纳贡,没有和亲。
所以以明英宗朱祁镇的心胸,因为这几条原因而杀害一个对大明朝有大功的大臣,他是做不出来的。但他为什么最后还是对于谦动手了呢?
因为于谦在他心中扎了一根刺,这根刺扎进去的时候疼,拔出来的时候更疼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于谦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镇当了皇帝,这件事明英宗朱祁镇并不生气,因为于谦一心为公。
皇帝被俘虏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到达了京城的城下,这个国家怎么办?是让只有几岁的皇太子朱见深登基当皇帝,然后南迁到南京去?还是让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当摄政监国,带领大家抵抗敌人的侵略?
在这个问题上,于谦选择了后者。君臣二人同心协力,最终抵挡住了,也先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于谦是有功的,而且一心为公。
那于谦给明英宗朱祁镇心中扎的那根刺是怎么扎进去的呢?我们知道朱祁鈺是从摄政监国而做皇帝的。当时太后也是同意的。
因为有个约定:明代宗朱祁鈺死后,皇位依旧传给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废掉了英宗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而这个时候掌握朝廷大局的于谦竟然沉默了。 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明代宗朱祁钰的这个做法。这个事真正伤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心。
因为朱祁镇他可能是这样想的:
如果说你于谦拥立明代宗继位是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那我朱祁镇佩服,尊敬,赞同。但朱祁鈺换掉了我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破坏了这个约定。而你于谦在换皇太子这个问题上又沉默了。
那你于谦在我朱祁镇的心中就大打折扣,因为沉默就是暧昧,暧昧就是有私,既然不是无私,那于谦当时保卫国家的功劳也就存在着私心,而并不是一心为公。那杀了你于谦也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了。
这才是朱祁镇必杀于谦的理由。
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在景泰八年(1457年)在石享、徐有贞、曹吉祥的拥戴下,带领1千多家丁成功复位。
听到宫庭政变,景泰帝的第一反映是于谦反了吗?报信的人说是明英宗时,朱祁钰连说了三个好字,然后又睡下了。显然他对英宗复位是默许的,并没有下诏诛杀政变的哥哥。
这其实说明他对明英宗的极度失望,景泰帝没有子嗣,等他死了,第一顺位继承人是废太子朱见深,而英宗以儿子年幼,顺水推舟可以成功复位。
景泰帝登基后,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成功阻击了也先,使其退兵。保住了大明江山,也使英宗被放回。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使用伎俩杀了英宗,回来后还尊英宗为太上皇,可见景泰帝还是念英宗是兄长,有手足之情的。而英宗发起政变,无疑撕掉了最后的一点兄弟温情。这对景泰帝无疑是沉重打击,不久他就死了。年仅3O岁。
在发生南宫之变的当晚,于谦等手握兵权的人并没有下令平息政变,让朱祁镇轻而易举的复位成功。这说明于谦这些大臣早已站好队,等朱祁钰一死,英宗和他儿子谁当皇帝都可以,所以这些人都按兵不动,默认了英宗的复辟。
所以英宗的复位更像一场闹剧,各方都默许,各方也承认其复位成功。但是重新坐上皇位的朱祁镇却如坐针毡。为什么呢?他是搞政变上台的,虽然各方承认,但其合法性和正统性存疑!即没有景泰帝的禅位诏书,也没有传位诏书,所以英宗的合法性存疑。这怎么办呢?!那就让政变合法化。首先废掉景泰帝,他抢了我的皇位,我再夺回来,天经地义。其次,杀掉拥立景泰帝的大臣,首当其冲的是于谦等人。
等英宗收拾了于谦这些人,他才明白南门之变自己被耍了。也许不搞这些,自己也一样会复位,还会落个好名声,所以不久他又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些痛下杀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