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泰嘉的区别是什么?
阿司匹林是药品名称,泰嘉是商品名,泰嘉的药品名称是氯吡格雷,还有一个鼎鼎大名的氯吡格雷,那就是“波立维”,是进口氯吡格雷的商品名,不管波立维还是泰嘉,其药物的名称都是“氯吡格雷”。要说阿司匹林和泰嘉有何区别,那么就等于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有何区别。
阿司匹林和泰嘉——作用机理不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主要的临床应用是抵抗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这两个药物还是有所区别的,阿司匹林属于血栓素A2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达到抵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具有一直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活性的作用;而氯吡格雷则属于ADP受体拮抗药,通过抑制ADP受体的表达,结合及其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也是临床上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常用药物,目前氯吡格雷已经替代了副作用较大的噻氯匹定,成为了ADP受体拮抗药的主要药物之一。
这么说好像很复杂,其实也并不复杂,简单说来,就是在人体中有多种机制可以引起血小板的凝集,从而引起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从不同的机制,减少和阻断血小板凝集,从而达到减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风险。
阿司匹林和泰嘉——临床应用有差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目前应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但从临床应用范围来说,阿司匹林比氯吡格雷还是要广泛一些。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通常应用这两个药物都是可以的,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刚做完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术后的心血管栓塞问题,有时候也会联用两个药物,进行“双抗”治疗。
对于未发作心血管疾病的朋友,而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属于高危的情况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一级预防时,阿司匹林还是最常用的药物。有的朋友说,对于有胃不好的朋友,应该不用阿司匹林,而选择氯吡格雷,这么说并不准确,实际上,只要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的药物,就都会有导致出血的风险,研究表明,对于有消化道出血风险,又确需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加服胃黏膜保护剂,与换服氯吡格雷的消化道出血风险,没有明显差异。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差异以外,从长期用药费用上来说,阿司匹林的用药经济性要好于氯吡格雷,如果您服用阿司匹林效果良好,身体又耐受,经济上又不是那么宽裕,就可以选择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如果您经济条件好,服用阿司匹林效果不好或有其他禁忌(比如阿司匹林过敏),当然也可以换服氯吡格雷来预防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两个药物各有千秋,各有不同,总而言之,适合您的就是最好的。
阿司匹林与泰嘉的区别是什么?
阿司匹林和泰嘉(即氯吡格雷)都是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阿司匹林与泰嘉虽然都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两者的具体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阿司匹林价格更为便宜,一般作为临床上的首选用药;而泰嘉一般用于使用阿司匹林出现胃肠道不适或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等副作用的人群作为替代治疗。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人群,我们也建议联合使用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加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以更好的利于后期治疗的进行。阿司匹林常用的有效剂量为每日75~100mg,而泰嘉常用的有效剂量剂量每日一次,每次75mg。两者都可以一次服用最大剂量,通常300mg,这种给药方式叫“负荷剂量”,目的是尽快使得药物浓度达到理想效果。阿司匹林和泰嘉的使用和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要综合评估病情后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正规应用下可以达到长期稳定控制病情的目的,是利远大于弊的。 阿司匹林和泰嘉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一般我们建议以下人群在排出禁忌症后应积极使用:①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人群;②虽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但未来十年发生风险大于10%者:如年龄大于50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③有心脑血管手术者:如支架介入术后、先心病/左心耳封堵术后等。阿司匹林和泰嘉两者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有无胃肠道不适、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阿司匹林使用不能耐受者,也可选择泰嘉替换。同时以下人群应避免使用以上两种药物:①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者;②出血体质;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对阿司匹林或水杨酸类药物过敏者;⑤孕期最后三个月;⑥不宜与甲氨蝶呤合用。
感谢阅读,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阿司匹林与泰嘉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脑梗,冠心病,可以服用阿司匹林的,至于泰嘉我也不大懂心脑血管病服用阿司匹林这个药对路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