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史学功底如何?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金庸的历史功底,大概属于博而不精的水平

这里没有对金庸先生不敬的意思,金庸先生在对历史广博的程度上肯定远在我之上,但是在我个人了解较多的几个时代,可以看出金庸先生的认识错误颇多。

举例来说,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先生为了描写南宋君臣的不思进取,特意将韩侂胄这个当时的丞相也写成投降派,与金人勾结。但问题是,历史上的韩侂胄是极强硬的主战派,正是他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削秦桧官爵,力主“开禧北伐”金国,但最终功亏一篑,南宋被金国打的大败,韩侂胄被暗杀,他的脑袋也作为跟金人和谈的礼物之一被送了出去。

固然小说不必完全照搬历史,但把一个强硬主战派搞成了投降派,卖国贼算什么鬼?

再有关于蒙古的部分,金庸先生认知错误也是颇多,例如术赤不是铁木真亲生就是常见的谣言,事实上记载中一直说的是铁木真的次子察合台为了和术赤争夺汗位,刻意散播谣言,而所谓术赤一词是客人的意思,所以术赤不是铁木真的儿子也是站不住脚的,术赤是常见的蒙古名字,铁木真的长辈里也有叫这个名字的。

再有金庸写蒙古西征,说蒙古人取胜原因在于:

原因之一是蒙古马质素优良,能耐劳,可长途行军战斗,蒙古人学会了使用马镫,骑在马上双手可空出来射箭,而骑射之术远胜回教徒及西方武士。

首先蒙古马吃苦耐劳是不假,但是在近代育种技术出现之前,只凭借自然选择,蒙古马并不比东欧大草原的马匹亲戚优越在哪里,这是其一。

其二,马镫这时候已经发明了七八百年了,早就在全世界普及了,拿马镫当作蒙古的技术优势,不得不说金庸的军事技术史很......

其余的错误还有很多很多.....

例如萨拉丁是西方四大名将之一,而事实上萨拉丁对阵狮心王输多败少,蒙吉萨一战堪比孙权打合肥。

回教在7~11世纪一直打的西方束手无策,那么拜占庭最辉煌的马其顿王朝和十字军在西亚沿海建立的一堆国家算什么呢?

还有金庸提到郭侃在西征中立有大功,但事实早在清代就有人写出论文来质疑元史郭侃传诸多错误记载(清·丁谦「辩《元史·郭侃传》之虚伪不足据」)

还有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炸死这个谣言,只怕很多人也是从金庸小说或者影视剧里看来的....

若再举例还能举出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金庸的史学功底如何?

金庸大师的著作,我全看遍了。他的故事情节神话般的传奇,早先我国的新闻记者也对他咋过采访,在他的著作里消失的各国(大燕,西粱等等)都是他翻看了我国大量的经史而创作的,至于武功,他全是叁造少林,武当,南拳北腿名类武艺而发挥的。不得不承认金庸大师就是一个作家奇才。现有他作品头字编排的一付对联敬赏上联《飞雪连天射白鹿,下联,笑书神侠倚碧鸳。》横联,(笑傲江湖)多谢邀请

金庸的史学功底如何?

金庸是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享誉海内外,有三亿读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但是晚年的金庸最在乎不是他的武侠小说,而是自己的学术地位。金庸说,“学问不够,是我一生的一大缺陷”,在晚年的时候想有所作为和突破。

1999年,金庸就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0年,金庸被评上了浙大博士生导师的资格,2001年开始招收历史系古代史专业的隋唐史、中西交通史方向的博士生。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称:“那一次,金庸来南京,我作为南大文学院院长,全程参与了接待工作。在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一再强调,他是历史学家,而非小说家!后来给南大学生作报告的时候,我们本来想请他讲讲武侠小说,可是他一再坚持要讲历史政治方面的内容,后来,我们做了让步,他给学生们作了题为《南京的历史政治》的讲演。

那天,金庸的讲演让在场所有人大失所望,可以说是十分失败。演讲中百出的历史政治方面的错误引起了学生们不停哄笑,场面很是尴尬。当时,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对我讲,以‘历史学家’金庸先生的水平,别说是院长了,在南大历史系当个副教授都不够。”

历史系退休教授何忠礼称,金庸博士生导师资格历史系没有通过,是上级领导决定的:“金庸对历史学基本不懂,让他带博士完全是误导学生。”

金庸招收的三个博士生对金庸也不满意,金庸虽然是导师,但极少过问学生们的学业,除了带他们参加过“华山论剑”、“南湖论剑”这样的活动外,师生双方一个学期只见一次面,每次聊上几个钟头,而正规的授课则从来没有过。

金庸太忙了,社会活动多,商业气氛浓,学术品味差,功利性太强了。《金庸传》作者傅国涌说,“金庸的一个问题是,他太希望以历史学者的身份被人们记住,其实就凭他的14部小说,他已经足够不朽了,何必还孜孜不倦地四处奔走追求声名。”

更惨的是,博士还没有毕业,金庸导师却辞职了。

董健(南京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辞职,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件事本身就是“一场错位”,金庸是一个非常好的武侠小说家,但自从到浙江大学至今,没有写出什么学术研究论文,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什么文章。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说,据我所知,中国史学界没有人认为金庸是一位历史学家。

北大教授陈平原认为,“对于中国历史的独立思考,乃金庸小说成功的一大关键”,但是,“对金庸的史学修养,不应估价太高”。

小说家是小说家,历史学家是历史学家,你写的小说再好,也不一定是历史学家。金庸自认为在小说上已经功德圆满了,很想在历史学上更进一步,人们喜欢听他讲武侠,他偏偏给你讲历史,在北大一次的演讲被认为是一般一般,反响不大。金庸的历史学水平,在学术界是不被认可的。

导演张纪中认为,金庸选择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就是憋着一口气,要回击那些曾经嘲笑金庸学问功底不够的批评者们。

2005年6月22日,83岁的金庸注册成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学生。最终,金庸花了五年时间,在剑桥大学分别拿到了历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金庸拿了剑桥大学的博士还不满足,然后又开始到北大攻读博士,可惜年事已高,身体趋弱,导致他未能按计划完成学业,无法拿到博士文凭。应该给北大一个赞,没有滥发文凭。

金庸是很高傲的,对外界的批评并不服气,2005年他对记者说,“南京大学有个院长批评我,金庸不是科班出身,不是研究历史的。但北大有教授就认为,历史学家和历史工作者是不同的。历史学家要目光很远,需要一个大的历史观,而不是考证哪一点。“

记者问及他是否希望自己的研究得到内地史学界的认可,他回答:“能承认当然好。但有时候一旦妨碍到个人的利益,他觉得你想得太聪明了,他想不到不肯承认,就情愿打倒你,来贬低你。”

金庸不是历史学家,但是说金庸对历史学基本不懂,肯定是过于刻薄了。余英时认为“对金庸深厚的文史造诣更为欣赏”。金克木说金庸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等了”。张五常说:“我平生遇到过的学问高人无数,查先生是其中一个。”

金庸决心写一部《中国通史》,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历史观。金庸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有过好几部《中国通史》,其中周谷城、范文澜和翦伯赞写的中国通史,写得都非常好,给了他许多启发。

金庸写《中国通史》理由有三条:已有的中国通史古文太多,青少年学生难以卒读;已有的中国通史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半个多世纪来的中国通史几乎全都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金庸表示,他要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一下写作手法,用白话文,用小说体写历史,使青少年学生更容易阅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陈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民族融合史观诠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只可惜,金庸去世了,我们也没有看到他写的《中国通史》。

金庸是史学著作就是《袁崇焕评传》,在学术界看来,不过是本普及性著作而已。金庸的《袁崇焕评传》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吹捧清朝太过,过度贬损明朝。

金庸说:“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明朝不如清朝败仗打得多,合约签得多,土地割得多。

金庸吹捧努尔哈赤为“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可是这个军事天才最后死在谁手里啊,牛皮吹得太大了。

金庸还自信满满,“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啹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康熙签订的《尼布楚条约》送给俄罗斯多少土地,还说什么“无敌于天下”。

金庸的个人感情色彩太浓,缺乏历史学者的客观公正。写历史不是写小说,可以随意发挥的。金庸距离一个历史学家还是有距离的。

金庸的史学功底如何?

金庸的史学功底可以说是较为优秀的,从他写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来分析。

其中有历史背景的有:《飞狐外传》、《雪山飞狐》、《鸳鸯刀》、《书剑恩仇录》、《鹿鼎记》这五部都是以清乾隆年间为背景,展开述说出世与入世之人的侠义情怀,十分符合为“为国为民”的气质,而其中又饱含浓厚的清朝文化。

时代背景最早的一部为《越女剑》,大概背景为春秋时期,讲述了吴越争霸的故事,其中放羊女阿青出场就轻易地击败了吴国八剑士,被称为“神剑”,展现了江湖之中有太多的奇人能士的道理。

从《天龙八部》到“射雕三部曲”再到《碧血剑》是从宋元明这样的递进关系来传递侠情,而其中的角色大多可以称得上“大侠”,而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这几部剧中得以形象的展示。

而《笑傲江湖》、《连城诀》、《白马啸西风》、《侠客行》这些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历史背景,按金庸的话说,没有历史背景的可适用于任何时代,他是武侠小说作家,并不是历史作家,而他想表述的中心思想也只能是“侠情”。

金庸的史学功底如何?

首先,谢谢头条回答邀请。

简单一句概括,金庸先生的史学功底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一点从他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很浓厚的历史气息。

《书剑恩仇录》记叙的故事,基本上是乾隆年间的事,而故事也是从乾隆年间的反清组织以及对乾隆和民间女子交往的野史杜撰而来的。但是在乾隆年间这些组织确实是从在的,小说中牵扯到的一些人物有一部分也是历史上存在的。

同样以清朝或明末清初为故事背景的还有《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鹿鼎记》。其中《碧血剑》和《雪山飞狐》的故事背景时间相差不远,一个是明朝灭亡清朝入关之时,一个是清朝入关之后没多久的时候。

而历史气息比较浓厚的代表作应该算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了。

其中《天龙八部》以北宋宋哲宗年间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故事线索,勾勒出了当时北宋、契丹、西夏、大理、女真和吐蕃等政权的割据形势。小事不实,大事不虚,人物有依托和原型,而定位则根据小说进行了杜撰。

射雕三部曲,就更不用说了。《射雕英雄传》讲的是南宋宁宗的事情,以金朝、宋朝中期的割据为故事背景,其中还涉及了北方蒙古的崛起。而《神雕侠侣》则顺延到了理宗时期,金朝被灭,蒙古铁骑直下荆襄一带。其中出场的人物如成吉思汗、哲别、丘处机、王重阳、蒙哥、忽必烈等人,历史上也是有的。时间也大体说的过去,毕竟是小说,历史在其中只是构建平台。

《倚天屠龙记》就更不用说了,明教、朱元璋、常遇春、张三丰这些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出现的,而且朱元璋早年在义军也是名义上归属小明王韩林儿管辖的,至于细节当然不容推敲了,毕竟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历史。

其它的不再一一记述了,总之金庸事业个新闻人,一个文化媒体工作者,一个作家,他有机会也有兴趣了解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于中国历史、儒释道文化和传统知识多有涉猎,所以才有了后来在著作上的体现。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金庸的史学功底如何?

堪称一流大師、世人推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