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真实历史,狄仁杰的确都是武则天的心腹,狄仁杰当年一度影响到武则天择相的定夺,地位非凡。
世人常说“沧海遗珠”这个词,殊不知,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形容狄仁杰的。
狄仁杰是太原人,史书记载是“太原狄氏”,因为太原是大唐的龙起之地,意义特殊,不过狄仁杰的家族介绍却是寥寥,狄仁杰出身虽然不贫寒,但也未必超凡。
年轻时的狄仁杰饱读经书,参加了当时还算新潮的科举,才华非常。
唐代贞观年间的著名画家阎立本是狄仁杰的伯乐,将狄仁杰引荐为官,狄仁杰年轻时候,终究不是武则天那个任人唯贤的时代,关系仍旧很重要,得到了名人的举荐,乃是改变一切生活的核心。
狄仁杰正式出头,是在唐高宗李治中后期,狄仁杰算是从底层一路打拼上来的官员,对于大唐的发展,他很有资格发言,也是因为见人见多了,狄仁杰驭人强悍,而心中又有正义,凡是认识狄仁杰之人,就没有不佩服他的。
在唐高宗后期,唐高宗病重,又无奈把武则天当成皇权代理人,唐高宗将武则天与他一同并列为“二圣”,平时出朝,二人共同坐在大殿上,而平时的政事,几乎都是由武则天来展开。
这个时候,武则天就急需信服她的人才,于是狄仁杰,有了再一次崛起的机会。
从地方官员,再到朝廷言官,狄仁杰刚正不阿,对于司法系统更是了如指掌,非常擅长。
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年间,大唐发生的民间案件十分之多,武则天为了稳固武周的统治,十分重视百姓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弱化贵族的权益。
也是这一点,让狄仁杰和武则天不谋而合。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他对于贵族之流是抵触的,或者说,对于平凡却高高在上的贵族,他并不喜欢。
狄仁杰喜欢用才人,就好像阎立本说他是沧海遗珠一样,狄仁杰也有一双发现珠子的眼睛,集政治和“招聘”于一身的狄仁杰,乃是武则天所需要的不二人才。
因为在唐高宗末年,他本人的身体就不行了,无法避免被武则天裹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绑架”。
唐高宗去世后,他和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李旦先后继位,但实际上的摄政者,还是武则天,为了迅速完成李唐到武周的转变,武则天必须陪堂自己的核心团队。
关于狄仁杰对李唐的忠心,这也是后世人对他有所争议的一个地方,因为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时候,狄仁杰没有阻止,虽然他是忠臣,但他在此后效命于武则天而没有反抗,也被视为另一种背叛。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能说狄仁杰所作所为是错的。
武则天想要当皇帝,是有私心的,但腐败的旧贵族们,给了武则天这样的机会。
虽然旧贵族才是正统的存在,但他们也一样忽视天下百姓,而武则天就从这一点上下手,从下而上,获取民心和人才。
再回到狄仁杰的最初的出发点:当个好官,做个好人,方式不重要,骂名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给一份力。
公元688年,针对武则天的野心,李唐发动了一次大的倒武运动,可惜的是,他们都败了,都输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的羽翼已成,势不可挡,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脱下面具,登基为帝,超越吕后和冯太后,成为真正的皇帝,史无前例。
不久之后,和武则天有着相同政治理念的狄仁杰被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样),成为大方实际的宰相,这个时候的狄仁杰,已经六十岁了,已经是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
成为宰相期间,狄仁杰十分专心政治,武则天在政治上,很配合狄仁杰,往往都是以狄仁杰的意见为主,即便是武则天的男宠一度想要搅乱朝政,狄仁杰一瞪,武则天都要帕,虽是君臣,但是武则天尊重狄仁杰,也敬畏狄仁杰。
成为宰相后的狄仁杰,很重视人才上升的渠道,大唐初年,科举的存在并不强烈,大唐的本质是前朝勋贵的一次投资转移,对于让寒门士子崛起的科举,恨之入骨。
但是不让下面的人才上来,大唐迟早会烂出病来,所以武则天扫荡贵族,这背后还有狄仁杰的配合。
而后来的大唐“老宰相”张柬之,就是狄仁杰无意中发现的人才,不然的话,张柬之一辈子到死都只能是个小小的县城二把手,没有出头之日。
武则天在位期间,狄仁杰相当于那个时代的“魏徵”,对于武则天,他就像个闹钟,时刻警醒着武则天。
哪里做的不应该,哪里该改,毫不犹豫地会告诉武则天,虽然专政残暴,但是武则天却对狄仁杰信任无比,二人更像是朋友一样。
高龄的狄仁杰后来还卷入了来俊臣制造的诬陷案,急中生智,狄仁杰反向暗示武则天,最终得以被释放,而为了帮狄仁杰讨公道,武则天把这个当年帮助她杀害她亲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的酷吏给处理掉了。
随着时间推进,狄仁杰、武则天都老了,武则天越来越代入皇帝的身份,想要把皇位传下去,这个皇位,不是李唐的,而是武周的。于是武则天试探狄仁杰,说自己做了梦,不知道后面该如何办,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是否可行。
面对这个问题,狄仁杰直接打断了武则天的幻想,他告诉武则天,她以女人的身份能当皇帝,那是因为她做了对天下有利的事情,百姓感谢她,那些寒门士子也感谢她,但问题是,武家人比起李家人毫无可比性,武家人更是一滩烂泥,不可能坐稳皇位。
总结到底,狄仁杰辅佐武则天,已经是最大的底线了,若是把皇位给了武家,李家人从此丢掉了皇位,狄仁杰不会答应,因为这是狄仁杰最终的底线。
所以才有了那个著名的典故,说狄仁杰跟武则天讲了一番道理,没有侄儿祭祀姑姑的理由,只有儿子祭祀母亲的礼法,所以武则天还是最好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而武则天也不是听了狄仁杰的话恍然大悟,而是作为寒门崛起的另一重要领袖,狄仁杰代表着很多人的意志。
武则天,也是不能违背之的。
过了数年,狄仁杰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活到了七十一岁高龄。
狄仁杰一生为政,廉洁刚正,大多数地方都有他的长生牌位,因为狄仁杰走过的民间太多了,他在唐初的影响不同凡响,这也是后来一些作品中狄仁杰作为“神探”化身的原因。
其实“神探狄仁杰”,并不是说他断案如神,而是公平公正,但这四个最简单的字,却是平民百姓苦苦求了一生的东西。
在人才上,张柬之是狄仁杰人生最后时光里两次举荐为相的人,他们的年龄相仿,而张柬之为人处事让狄仁杰觉得他是下一任宰相的不二人选,于是才有了大器晚成的张柬之,也才有了后来的神龙政变。
当武则天被拉下皇位时,狄仁杰已经不在了,狄仁杰在最后的安排中,把强烈支持李唐崛起的张柬之安排进中枢,也被李唐视为狄仁杰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于是乎狄仁杰在后来不断被追封,虽然曾经被认为“背叛”,但他最后的手段,耐人寻味,也关键无比。
最后再说他与武则天二人的关系,只能说,武则天在很大程度上,要尊重狄仁杰。这对前所未有的君臣组合,因为改天换地走到了一起,他们似友又不似,而最终的他们,也为了彼此的理想,走向了不同的尾声。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历史上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用“孽缘”二字形容,比较贴合二人的关系。
在武则天看来;我知道狄仁杰百分之百不会反我,但我担心他身边的人会怂恿他反对武周。
在狄仁杰看来;虽然我的身体是支持李唐的,但我的心是向着陛下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再加上寒族(商人家庭)出身,最大的政治底线是——支持我,能为我所用;另外最好还有才能。
狄仁杰也不是上流贵族出身,性格相当刚,认定的事死都不改。但又目光远大,对于忠于谁主要是看谁更适当当政。毕竟狄仁杰是经历是太宗,高宗,武则天三个时期(中间二个皇帝自动不说了)特别是双圣时期,对武则天认识是比较深,再加上不愚忠,又有宰相之才。
二人就对上眼了。我们一个一个说。
武则天的“人才观”——驯马论武则天自称;为太宗侍女(其实是才人)时,某次有一匹烈马不好调驭。这时武则天上前说道;“对付烈马只需三样——铁鞭,铁檛与匕首,先用铁鞭抽它,不服再用铁檛敲它头,再不行就是匕首杀了它。
武则天的”人才观“也是这样,不过不是驯服,而是只要不公然反对她,基本就没什么事,要是公然与她相背,就是亲孙儿也杀给你看。
而狄仁杰就是这样一匹烈马,而且是千里马。
狄仁杰前半段的官途生涯狄仁杰是太原人,武则天是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当时文水为太原属县。二人算是同乡,武则天当政后期时,经常找狄仁杰玩”双陆“游戏,双陆是当时流行在太原地区的赌博游戏。
狄仁杰生于大唐贞观四年(630年),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左右,考取明经,然后一直在地方任职,直到47岁才调任中央为官,也就是大理寺丞,因为”岁凡断狱一万二千“,一年断狱一万二件,人称断案大师(这句话瞎扯的),在当年评比中为优秀。
武则天实际主政时间要从显庆五年(660年)时期”双圣临朝“算起,因为高宗李治多病,政事多由武则天代为处理。
此时的狄仁杰虽然在武则天底下做事,但武则天还未真正认识狄仁杰,还有一个核心原因——武则天还未称帝,反对她的人不多。
狄仁杰真正受武则天的信任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称帝,直接导致极大部分人起来反对她。武则天也毫不手软,任用酷吏来俊臣等清除这些倒向他唐的大臣。
长寿元年(692年)“左台中臣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裴宣礼、前文昌左垂卢献、御史中垂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
按照来俊臣的手段,只要签了谋反的状纸,就能免除减免死刑一等,也就是流放等。狄仁杰死硬不签,还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大周革命,万物惟新。这八字表示狄仁杰是不反对武则天改朝换代。后面一段大意是;唐室旧臣,心甘情愿被杀,那么也是大唐的忠臣,确实是反。这一句没有指定主语,是指狄仁杰本人,还是其它人,就看武则天怎么选择。
然后经过一顿操作,狄仁杰的儿子将父亲的话语报到武则天那。武则天召来俊臣问话,来俊臣拿出狄仁杰等人签的反状,武则天知道是假的。
武则天又召来狄仁杰问话,说;“狄爱卿怎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也不客气,反怼;“不承认,早死了。”武则天再问;“那怎么还写了一封谢死表。”狄仁杰表示没写。
太后意稍痞,召见仁杰等,问曰:‘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己死于拷掠矣。’太后曰:‘何为作谢死表?’对曰:‘无之。’
于是,放了狄仁杰等人,直接将狄仁杰贬为彭泽令。
这一波外贬,实际是保护狄仁杰,毕竟武则天刚当皇帝,正对反对派来一波又一波血腥的清洗,外放是最好的保护。
这次冤狱,也是武则天真正信任狄仁杰的起点。
狄仁杰后半段的官途生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再任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莺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真宰相)。同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此段时间的狄仁杰极受武则天信任,领兵征战掌握兵权二回。
对内政方面,武承嗣、三思怂恿武则天立武氏为太子,狄仁杰考虑这二人比起平庸的李氏继承人来讲,更差,所以反对。
狄仁杰反对武氏集团继位,武氏集团还不敢拿狄仁杰怎么样!
另外就是武则天的面首集团,狄仁杰同样不给面子。
武则天晚年的二们面首——张昌宗和张易之,极受武则天宠幸。为“二张”武则天杀了李重润与永泰郡主,重润是李显的长子,永泰郡主的夫婿武延基是武承嗣的长子。也就是说,此三人是武则天的孙子、孙女和孙女婿,李重润和武延基分别是李武两家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二张是极受宠,一般人是真不敢得罪这二人的,当然也包括狄仁杰,至少在表面上必须给面子。
《集异记》载武则天赐给张昌宗一件珍贵的集翠裘。宰相狄仁杰入宫奏事,武则天命他与张昌宗双陆。狄仁杰当然不愿意,但必须给领导面子,说要赌就赌那件集翠裘,武则天表示狄爱卿的紫袍可大大比不上那件集翠裘。
狄仁杰表示;“我的袍子是大臣朝见奏对之衣,而张昌宗的是雙幸宠遇之服。二者相比,我还觉得是我亏了。”于是,二人双陆,狄仁杰赢了袍子,出门就把集翠裘扔给了家奴。
狄仁杰是十分鄙视二张的,但知道底线在那儿。武则天包养面首,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在男性为主的封建社会是约不允许的,狄仁杰虽然反对,但真是装做没看到。
狄仁杰也有自己的政治底线,他不愚忠,心里真正装的是“民”,只要对“民”有好处的,他会认真去做。在这一点上,与武则天是顺路。
武则天做为太宗的才人十二年,从政的基本也受太宗的影响,再加上坚忍与残酷暴力的性格,又懂得控制利用,从宫斗中杀了出来。掌握大权,自660年来,处理唐朝日常事物,积累了异常丰富的从政经验,可以称得上一代政治家。
武则天的此类治国手段,也正是吸引狄仁杰的核心因素。
武狄二人者是极理性且聪明的政治家,二者可以说是志同道合者,都明白互相之间的底线在那,双方只要不是核心政见矛盾,其它次要因素如生活作风也自然不会管太多。
所以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很难过地说“朝堂空矣!”
顺便一提狄仁杰小武则天6岁,而且狄仁杰推荐的人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人确实是反武派。
历史上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互相利用的关系。武则天要利用狄仁杰的才能维护大周的统治,狄仁杰要利用武皇的信任造福国家和人民,施展才华,青史留名并保护李唐根脉复唐。
历史上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山幽林静寺钟悠,皇姑温泉细润滑,君臣共浴两相识,仙境瑶池又如何!
有人说这首诗是狄仁杰自己写的,描述的就是他和武则天洗鸳鸯浴的情景。事实上这纯属污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否抹黑了武则天咱们暂且不论,给“再造大唐”的狄仁杰狄梁公编造这样的绯闻,实际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下面咱们就来揭开事情的真相:首先是年龄的问题,狄仁杰不是太小而是太老了。
狄仁杰是公元630年出生,而武则天是公元624年出生,俩人相差六岁,于是唐代和现代“狗仔队”,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大谈“姐弟恋”,并且表示:相差六岁不是问题,现在王姓女星和李姓男星不就相差六岁吗?人家也是姐弟恋。
但是笔者要说,武则天跟狄仁杰搞不成姐弟恋,不是因为狄仁杰太小,而是太老了。
不熟悉历史的人都以为狄仁杰一直在武则天身边很受重用,而且受重用的时候文武双全风华正茂。可是真正懂历史的人都知道,狄仁杰第一次当宰相的时候是天授二年,也就是公元691年,那时候狄仁杰已经六十一岁了,而且六十一岁的狄仁杰还没得到武则天的信任。转过年来,狄仁杰六十二岁了,来俊臣一次莫须有的告状,就差点要了狄仁杰的命。
虽然机智的狄仁杰通过冬衣鸣冤保住了命,但是却被发配到彭泽去当县令,直到神功元年,也就是公元697年,六十七岁的狄仁杰才回到朝堂当了鸾台侍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一的门下省副职)、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之外的宰相级别职务)、纳言(门下省侍中)。
看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狄仁杰真正被武则天完全信任尊重并掌握实权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了,而且三年后就去世了。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武则天即使是再饥不择食,也不会找一个六十七岁而且垂垂老矣、威严正直的大臣当面首的。而且身为女皇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武则天又怎么会“饿着”?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最多的时候面首多达五百人(这肯定是抹黑),还专门成立了管理面首的机构,叫做控鹤监,张易之、张昌宗哥俩就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
老张家这哥俩,在成为武则天面首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几岁,不但身强力壮,而且《旧唐书》记载是“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新唐书》记载是“颀皙美姿制,音技多所晓通。”虽然文字有所不同,但都说这哥俩长得又高又帅而且多才多艺。
有这哥俩在身边,七十多岁的武则天已经很满足了,那个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宋之问,年轻,长相也不错,但是却只够资格给张氏兄弟上厕所的时候递手纸。
即使张氏兄弟,包括薛怀义、沈南璮这些身强力壮年轻貌美的小帅哥,武则天也是把他们当做“药材”来使用的。
其实从生理学角度考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有四个棒小伙子就够呛了,那还有心思再去拉一个也快七十岁(估计啥也干不成)的老头子当面首?
因为武则天曾经短暂取代过李唐建立大周,所以唐代乃至后世的史官抹黑武则天那是不遗余力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不承认,武则天可比她那两个儿子唐中宗李显(放言要把皇位送给老丈人而被废黜过,复位后更加荒唐,被妻子女儿毒死)、唐睿宗李旦(当了妹妹太平公主七年傀儡的窝囊废)强多了。
武则天在位期间,经济发展、人民安定、国库充盈,而且对外战争每战必胜(狄仁杰也打过),试想这样一位有为皇帝,要是每天都跟面首们厮混,别说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而且早就被大臣们推翻杀掉了。
武则天是靠能力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重,后人对她统治时期的评价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化发达”,这样的有为皇帝,别说五百面首,就是五个,她也没时间和体力去应付。
再看狄仁杰,那可是满朝文武都极其尊敬的第一正直大臣,即使是武三思武承嗣乃至张家兄弟,见了狄仁杰也是毕恭毕敬,而且是打心眼里的敬畏。
就连后世史书,也不得不承认,狄仁杰立下了“再造大唐第一功”……
历史上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狄仁杰和武则天的关系可以用狄仁杰的一句话来表达:“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在狄仁杰看来,他们是君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体的。这也是武则天所认可的。狄仁杰确实得到了武则天不同于他人的偏爱,甚至武则天赋予狄仁杰一些超规格的待遇,但并不是说狄仁杰在武则天一朝就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他也有被贬的时候,也有入狱的时候。武则天实际上很敬重狄仁杰的,他的人品、学识、才能得到了武则天的另眼相看,可以说,整个武周一朝,武则天最信任的就是狄仁杰,最敬重的也是狄仁杰。
狄仁杰的人格魅力可以从一件事中体现出来,691年九月,洛州司马狄仁杰第一次成为宰相。当时君臣之间曾有过一次对话,武则天对狄仁杰说:“爱卿在汝南为官时政绩不错,但是却有人在背后中伤你,你可知道那人是谁?”狄仁杰回答说:“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那么臣就改过;如果陛下认为臣并没有错,那这就是臣的幸运。臣并不想知道是谁在中伤臣,臣还是愿意把他当做朋友来看待。”其实漂亮话很多人都会说,尤其是在天子面前,谁都想表现得尽可能完美。但是狄仁杰一贯是说到做到的,他也一直是光明磊落的,不管是推荐人才还是弹劾谁,其目的都是为了朝廷,而不掺杂个人的私怨,也因此,武则天都对狄仁杰的人品表示叹服。
不过,在武周一朝,官员们一直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惊恐,今天还好好的,是个高级官员,说不定明天就被酷吏弄进了监狱,只要被酷吏抓住,很少能全身而退的,甚至很多人都失去了性命。狄仁杰做了不到半年的宰相也被来俊臣下了狱,好在狄仁杰够机智,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只是被贬为地方官。
一直到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历尽坎坷一直忠心无二的狄仁杰得到了武则天的全部信任,以及敬重,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开始称呼狄仁杰为国老,不让狄仁杰退休(当时的狄仁杰已经68岁,而武则天已经74岁,都已经是老人)。但却要求狄仁杰从此以后不准行跪拜礼,理由是:“每次看到您跪拜,朕就感到心痛。”也不让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班,而且吩咐所有的官员:“如果不是很紧要的军国大事,尽量不要去打扰狄公。”这样的殊荣怕只有狄仁杰才能担当得起。
而狄仁杰的话,武则天也更容易听进去,即便是听后火冒三丈,到底也会放在心里掂量掂量。狄仁杰利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在去世前促成了时为庐陵王的李显的回归。当时武则天已经为立储一事烦闷了许久,朝中匡复李唐的官员大有人在,支持武氏一族的官员也是不少,武则天犹豫不决,似乎立谁都不是那么完美。而狄仁杰最喜欢从母子之情和身后祭祀上来开导武则天,是真正为武则天考虑的,所以武则天总是容易接受些。
后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狄仁杰就给武则天解梦,大意是武则天终归还是离不开两个儿子。这件事真假不好说,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才是重点,狄仁杰劝说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原因是母子更为亲近,百年后还能配食太庙。武则天当时就怼了狄仁杰,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当年就因为李绩的一句“此乃陛下家事”让武则天顺利做了皇后,如今,武则天拿出来不让狄仁杰干涉立储,不过狄仁杰并没有退缩,而是说:“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哪件不是陛下的家事?陛下就是元首,而臣子就是四肢,这就如同一个整体,况且我身居宰相之位怎能不管?”
很快,武则天就决定把李显召回来,并在698年立为太子。而狄仁杰在700年去世。武则天悲痛万分,叹道“朝堂空矣!”
四姑娘以为,就君臣关系来说,武则天和狄仁杰这一对,可以和李世民与魏征这一对相媲美,虽然有时候并不融洽,但却出奇的和谐。只是,倘若狄仁杰活的够久,活到了神龙政变,那么狄仁杰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历史上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个人认为,的确如此。
这个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中就可以看出:一,在朝堂上,武则天从不直呼狄仁杰的名子,而是喊他国老,满朝文武,也只有他能享有这个待遇。狄仁杰山西人(630年一700年)与武则天是同乡,比武则天小6岁,武则天67岁即位,那时的狄仁杰已经61岁,从年龄上,可以抛开了面首之说。那么为什么说,武则天与狄仁杰关系很好呢?狄仁杰,能断案,善劝谏,是大唐杰出的政治家,能臣。而武则天的确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好皇帝。这一点,毛泽东主席曾有过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政治的因素,使他们二人成为了,既是君臣,又是益友。在700年,刚过古稀之年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哭成泪人并且说了四个字“朝堂空矣”。
二,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武则天很难决断,众大臣为立李氏和武氏上,众说不一。武则天问狄仁杰,狄仁杰说了这样一段话:“自古以来,皇帝只会供奉自己的父母,没听说谁会把自己的姑母供奉在庙堂之上。”武则天听后,茅塞顿开,放弃了传位给武家的念头。
通过以上问题,足以说明武则天和狄仁杰的关系,确实很好。(纯属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