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

思维创造价值,劳动保存价值,流通可以让价值增益。

其实价值源于抽象思维劳动,实体劳动只不过把抽象思维创造的价值保存下来,不过抽象思维劳动创造的价值能够成为人类的财富,在于他是否在社会中进行流通。

其实省钱是一种阻碍价值成为社会财富的不利行为,因为你省钱,不愿意消费,所以导致了人多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虽然通过实体劳动保存下来。但是由于无法进入社会流通,导致了价值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社会财富。

由此当整个社会都趋向于省钱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的越穷。社会变穷了,那么人均财富占领有量将会减少,由此整个社会越省钱,往往大家就越没钱。

在这个逻辑下,钱的确不是省出来的,省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至于如何不道德,后面我再讲?

既然省钱对社会财富不利,那么就对财富有利了吗?

这个问题要看消费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消费会让社会财富出现有序的增长,不合理消费会打乱社会原来财富创造的秩序,从而导致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关系出现混乱冲突,在混乱与冲突中,不但会让社会整个创造财富的能力下降,还可能会消耗掉原本已经创造出来的大量的财富。

其实不合理消费是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只有当不合理消费基本消除后,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关系才会重新恢复有序化,经济危机才会消除。

省钱是不道德的。

省钱的前期表现为富了自己,穷了社会。后期表现是社会穷了,你也相对的变的更穷。

只不过由于前期你通过省钱,积累了比别人更多的财富,所以当社会变穷时,大家财富相应的减少比例的时候,你手中的财富仍然比人家多。

这时候由于社会部分资产下降到一个临界点,让你手中的所拥有的财富,可以撬动这个杠杆。从而让你获得一个社会经济再次变好时,财富增值时的新起点,从而让你在经济变好时变的更富裕。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当经济危机发生时,社会所有资产的流通价格,并非是等价下降的。有的资产下降幅度很小,有的资产下降幅度非常大。

而经济变好时,原来资产流通价格下降幅度越大的资产,那么它的升值空间就越大。

富人暴富,其实就是从省钱开始,他们先通过省钱,积累了财富,等社会变的更穷的时候,他们就抄底那些流通价格大幅度贬值的资产,等待着经济变好时一夜暴富。

很多人都省钱,但为什么你省钱不富,别人省钱就富了,那是因为你不懂这个,你只是单纯的省钱而已,怎么可能富呢?

省钱行为与不合理消费行为共同作用,是经济危机的发生的驱动力,这两种行为都是阻碍社会财富增加的不良行为,这两种行为的人都是不道德的。

如何看待“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

记住,涨100万比赚100万容易,而赚100万比存100万容易。世界上任何的富人,有钱人都是不靠着攒钱而发家致富的,他们都是靠着一个对于资金的管理,投资,从而达到财富升值,甚至财富自由的结果。

根据2017年的中国通货膨胀率来看,目前中国的通胀率达到了7.5%左右的水准,银行定存为4%左右。所以说,如果你只是做理财的话,每年还要面临一个(7.5%-4%=3.5%)的贬值率!

那么5年后,你的100万可能只有目前83万的购买力;

10年后,你的100万可能只有目前70万元的购买力;

20年后,你的100万可能只有目前49万元的购买力;

30年后,你的100万可能只有目前34万元的购买力;

50年后,你的100万可能只有目前16.8万元的购买力;

这就说明你一辈子在攒钱,可能都赶不上一个通货膨胀率的攀升给财富带来的贬值!因此,想要战胜通货膨胀率,我们就必须学会尝试风险类的投资,无论曾经,现在还是未来,能够战胜通胀的只有投资类的金融和地产。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一直再讲:

我的一生中,从未遇见一位没亏过钱的富人! 却遇见许多从未亏掉一毛钱的穷人。 敢投资的人才拥有成为富人的机会!不敢投资的人,虽然没有亏过钱,但也注定不会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投资不能是盲目的,创业更是如此!

人的一生,要懂得规划自己的前行道路,并且这个与年纪有着莫大的关系!

20~30岁的时间靠的是攒,积累你的资金,积累你的知识,而不要去用全部的积蓄尝试那些你根本不在行的事情;

30~40岁的时间靠的是博,依靠你的积蓄,靠你的知识,去尝试风险的投资或者创业,从而达到一个财富升值的结果;

40~50岁的时间靠的是滚,就是所谓的利滚利,钱滚钱,这个时候你基本已经摸透了投资和创业的门道,通过时间和经验的复利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造福子孙;

50~80岁的时间靠的是守,这个时候已经是养老之年,不要过多尝试风险了,可以拿出大部分的资金去做低风险或者无风险的理财,避免资金流失,亏损,被骗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功呢?因为他们懂得这个“新人拿钱赚经验,老手用经验赚钱”的道理,知道成功好像是挖井!千万不要东挖挖西挖挖,结果哪里都不出水!情愿十年挖一口井,也不要一年挖十个坑!成功不是靠着一夜暴富,而是靠着日积月累!

而那些在30~40岁就已经很成功的人,他们厉害的则是在20~30岁,甚至15~25岁的时间里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和知识。只是在许多人还在玩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默默耕耘,这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真正原因。

因此,20~30岁的年纪是积累经验,存钱的时间没毛病,但是30~50岁你还是在靠存钱想改变人生和命运,那就有些痴人说梦了!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财经背后更多的逻辑。

如何看待“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

其实每句话用在不同的人身上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对于挣钱能力强的人来说,钱不是省出来的,对于挣钱能力差的人来说,钱就是省出来的。

如何看待“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

说实话我不完全认同这句话,钱的不断创造既要靠开源也要靠节流。

从开源角度来说

一方面即使你再省钱,不吃不喝不消费,那你省的钱上限也就是你工资,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自己的钱上限更宽广,我们就要尝试去多赚钱,而不是省钱。比如你赚一万,如果只靠省,一年最多省出的钱也超不过一万,但是如果你增加自己的赚钱能力, 收入由一万变十万,即使你一年花五万,你的结余也是省的钱的五倍以上。

所以很多的月光族都以此为借口,花钱如流水,非常潇洒。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增加收入不是就说说那么轻松的,在经济环境下行的时候,很多人的收入可能都很难上涨甚至下降,真的不是毒毒鸡汤就能收入增长10倍的,需要能力的大幅提升、需要好的赛道甚至还需要一些运气等等。而且即使你收入再多,如果消费是无底洞,那么再能赚也剩不下钱。

从节流角度来说

我又认为钱是省出来的,虽然我们都想做那一小部分大富豪,可以随便挥霍,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钱是很有限的,我们的钱是撑不起欲望的无限扩张了,说白了我们就是要学会延迟满足,然后才能定期留住一些钱,也就是省出钱来。你说你很会买房子赚钱,那也得攒首富啊,否则你眼光再独到也没用,还有做生意甚至创业,都得有点本钱吧,平时不节省出本钱怎么创富。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理财,可是你如果是月光族在好的投资工具和方法对于你都是零。

综上我认为理财,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光省固然不行,但是不省也不行啊,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

如何看待“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

确实“钱不是省出来的”,与这句话相对应“钱是赚出来的”。

第一,省出来的钱会贬值。如果你一味省钱,钱没有得到合理打理的话,将会急速贬值。比如2018年末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额达到了182.67万亿元,增长速度8.94%。很多人的钱放银行里还没有规划要干什么呢,结果钱已经相对于大家的存款贬值了近1/10。

即使我们通过投资理财,收益率一般也就在4%~5%,还是不够快,仍然会相对贬值。

第二,赚钱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技能赚钱,另一种是以资产赚钱。

技能赚钱,主要是以自己的稀缺性为主,包括给别人打工工作,也包括你的特别技能,比如唱歌、舞蹈、相声等等。大家的收入实际上增长的很快。

这句话也特别现实,1978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2018年则达到了39,251元,40年时间增长了113倍。 如果你每年拿出收入的10%作为储蓄,1978年的时候的34元储存到现在,真的不值多少钱。

所以,投资自己始终是最合适的。不过一定不要误解,投资自己不是让自己过于享受。

以资产赚钱,主要就是以投资各种资产赚钱,比如购买股票、住房等等。西方流传过来的财务自由,意思就是哪怕有一天你不再工作了,你的资产带来的收入就能够满足你的生活需要,这时候你就自由了。

所以,人们应该做的至今,首先的钱合理投资,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不断增加收入来源,最终达到财务自由的目的。

如果我们为了年老时的保障,一定要缴纳社保,养老金待遇是跟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的,国家会不断调整确保其基本购买力,非常划算。

所以,钱不是省出来的,钱是赚出来的,为了未来的财富自由,一定要合理支出,理性规划。

如何看待“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

这个问题要分开看,要看初始是有多少资本?有了初始资本,钱就是赚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

劳苦大众

早期穷苦百姓根本就没有钱,连吃饱都是问题,何谈存款,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钱只能是省出来的,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温饱和自足,还谈不上挣钱一说,理财更谈不上。

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要好与贫苦大众,他们有固定的收入,吃饱饭不成问题,还有剩余资本,可以做些生意,或者有一些投资,他们的钱都是挣出来的,靠着自己辛勤的劳作,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整个社会的上层,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先进的生产力,而且和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大量的资产都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他们已经不是挣钱的概念了,而是压榨,通过信息严重的不对等,剥削社会底层的人们,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资产阶级的口袋中。

综上所述,处于社会的哪个层次,就决定了你的钱是挣出来的还是省出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