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唱衰国企?你怎么看?
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要有国企,这个是无须质疑的,不可否认国企的确存在问题,原因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走在社会主义前面,只能靠摸石头过河。
但似乎现在的国企连石头都不想摸,只是干坐着利用地位优势吃干饭。
国企经历了改革和内部兼并后,实现了内部扩张,由于竞争减少,很多国企已经取得了国内市场垄断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做都会有利润的,国企需要利润是正常的,但这些利润是通过垄断地位获得,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国企经营能力。
有的国企目前不在自己的行业上进行深耕,努力进取,和国外的同类大公司一争高下,而是热衷于利用垄断所得的利润做夸行业经营。
这种情况会损害中的经济发展,不是说国企不可进去其他行业,要进去可以,但必须要和母体企业进行剥离。以独资国企的身份进行,实行盈亏自负,不能依托母体的垄断地位的利润来供养进去新行业的子公司。这会对其他民营公司造成冲击,在行业中形成不正当竞争,无法体现行业的优胜略汰,这会起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往正确方向发展。
如果鞭策国企在本行业上深耕,争取称为世界该领域的佼佼者是重中之中。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很多新兴行业,这些新兴行业以后可能成长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像这样可能发展成为经济主体的行业,国企自然不能冷门旁观,但如何进去,如何在不阻碍行业发展的情况下进去,就值得研究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行业是具有先入优势的,国企总不能等该行业发展成规模了再进去吧,那时候已经迟。如果强行用资本砸下去进去的话,会抹杀中国的创造力。
这就需要国企称为新行业的主导引导者,而不是被动进入者。
国企如何做到称为引领新兴行业发起者和引导者,是国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国家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经济潮流发展的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变革和发展的方向,提前安排资金进去,才能掌握先机,免得总被骂。
说到资金还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国企利润的资委会。具有垄断地位的国企,统统把利润交上来管理。让国企不要一日度日,他们要更好的福利,让他们“自我节约,自我提高效率”。
要科研经费或者产业扩张可以从该国企利润中拨款。
但要有一套科研计划,里面要列出每一项实验的所需的费用,建立实验档案,和与之相称的实验费用。
其实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国企以后只负责生产和改善经营,如果产品或者生产工艺需要改进,让国家实验室去负责研究,把所有国企的科研统一到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为国企生产工艺和产品改进要求服务。
这需要成立一个国家统一的科学研发机构,按照国企上交的要求进行论证性改进和研发,防止他们论花钱。
如果国家统一科学研发机构没有相关人才或者在该领域的人才能力不足,国企有权力推荐相关人才进入国家实验室为该国企要求改进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进行相关研究,同时防止国家实验室也吃干饭,该打脸时就要打脸,不打脸有的人不自觉。
只有把国企利润控制起来,你才能检查国企的经营情况,是在进步还是倒退,年年就赚那么多,费用越来越高,产品和工艺一点都没有改进,享受着待遇,过着悠闲的日子,天天挨全国老百姓骂都不自觉。
我认为建立一个统一国家实验室是很有必要,可以互通有无,毕竟利用所有国企的钱,积累大量的科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技术积累,不但可以免除国企自发重度实验浪费金钱和时间,还可以让那些科学院的人进去实干状态,一个可以为国企服务,解决生产问题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个也可以发挥他们能力,免得天天坐在理论上,一点成果都没有,老是白养他们。
另外一个必须建立一个国企发展管理委员会,一个控制国企专于本质行业,另外一个为国企进去新兴行业指名方向。
同时国企在每年要上报所信息,每年要总结生产销售等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效率的地方,而且只能“报忧”不能报喜。国企发展管理委员会是要用来解决问题的,没必要报,只上报困难,国企每年都要找出新的困难的,连困难都发现不了,没有发现困难的眼光,证明你没能力,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赚钱少本身就是一种“困难”,难道你有还人嫌赚钱多。价格不变,利润减少,你跟我说没有困难,你看我打不打你。
如果不这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管理大师都不成废物了,一点正事不干,天天坐着无所事事。
同时企业要制定自己解决困难的方案,不必上报,尝试着去改变,看看效果。如果上面的人给出来的方案还不如你自己的好,那就把方案打回去,再附带你自己的方案,让他们无地自容一下。让他们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谦虚和务实,现在很多的领导天天坐在上面,什么都不懂,整天瞎指挥,必须要给他们危机感,逼他们务实起来。
国家产业这个东西一开始都会发展的都很多好,但是到了后面都变成了官僚机构,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相互监督相互鞭策的机制。一开始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同心协力办点事,发展好了之后慢慢的都变的自满懒惰起来,而自满和懒惰就是发展成关键机构变质期,所以要防止他们自满和懒惰。
这就涉及到如何让两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即能相辅相成,又能相互鞭策,迫使对方更好的履行职能,在管理上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我让你帮助我研发新的东西,你效率这么低,还马虎的糊弄我,那我就有权推荐我的人才帮我提高效率,我不管你忙还是没时间,我等不及,我的人才可以快速的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你没有权力阻止我快速的把问题解决。
当人家自荐人才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么这个部门就要反思了,是自己这边的人才不够,还资源不够,或者是在管理上存在问题。到底那个环节出问题了,那你就去解决那个环节的问题,人才不够你就想办法招,想办法培养啊,资源不够,那你就要求补充资源,管理有问题,那就找出问题来改善。
每次人家叫你解决问题,你这边都解决不了,最后都是人家自己找人解决的,那你干嘛还待在这个位置上?退位让贤呗。
在管理上一定要避免因为一个部门的效率低,而拖累其他部门的效率,很多人用说按规则办事,按规矩办事,但问题是你的效率已经低成这样,你不思改进,加快办事效率。还让我按你的规则办事,按照你的规矩办事,你的规则规矩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的效率。
所以要有打破对方规则、规矩的渠道,迫使对方做出改进,提高效率。要不然一次这样,两次还是这样,次次这样,你们的规则,规矩要耽误多少人的效率啊。
建立制度的时候一定要预留“资源”,而不是单纯依靠层层管理,留一个条直线通道,如果下面的人老是越过中层走直线通道,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层存在问题,需要整改。
不要担心越级报告的问题会打乱秩序,越级报告恰恰提醒你体质内有问题,越级报告多了学说明你的下层有问题,如果你的下层没问题,人家何必越级报告。
为什么有人唱衰国企?你怎么看?
一味唱衰国企的,基本都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不熟悉的。
在杠精眼里,国企怎么做都是错的——
国企挣钱了,杠精们说:这一定是靠垄断获得超额利润,是“国进民退”。
国企亏钱了,杠精们又指责:僵尸企业,效率低下,应该破产。
那请杠精们告诉大家,国企到底是要挣钱,还是要亏钱啊?
我们都学过高中政治和历史,一定要搞清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大家上学的时候背课本,不要只是背,不去思考这背后的逻辑,很多人都走入了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是,单纯发展国企,不去发展民企。在一些人看来,国企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是真正能组织力量干大事的,是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的(比如民航、石油等领域都是国企占据主导地位),而民企很多是靠钻空子、偷税漏税等获取利润。比如武汉市某区,某制造汽车的国有企业当年纳税占整个区域60%以上(仅仅这一家哦),可以说国企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民企,比如餐饮业,很多不开发增值税专票,偷税漏税,那么民企就有原罪了吗?不是的,民企在解决就业、激发市场活力上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民企在整个社会优化资源配置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如果觉得国企高大上,看不起民企,是有偏见的。很多领域都是国企很难做好的,比如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没国企什么事,BATTMD都是民企,你一样离不开他们。
第二个极端是,鼓吹一切私有化,消灭国企。这类人在朋友圈最多,大多被西方媒体和思潮洗脑,认为一切全部市场化就是最好的,市场化是效率最高的,唯有市场化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他们恨不得一切都市场化。但我问你,一个经济体,60%国企+40%民企,另一个经济体,1%国企+99%民企,哪个贫富差距更大?当然是后者。全面市场化之后,会很“平等”,但是未必“公平”,丛林法则是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先发优势被无限放大,底层看不到希望,无法突破阶级壁垒。所以我们需要政府的转移支付,需要更多强大的“国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要对弱者和贫穷的人进行人道主义救助。举个例子,你以为中国的看病很贵吗?你在社区医院打针不过几十块,你去美国试试?如果医疗全面市场化,你可能会看不起病;教育全面市场化,你的孩子估计会上不起学(私立大学学费了解一下)……
之所以有人鼓吹全面私有化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国企的低效率,看不到国企的支柱作用,拿着放大镜看缺点,却拿着缩小镜看优点。全面私有化将会导致贫富分化加速——所谓市场化,不过是为巨额财富的合法性辩护。每个人必须搞清楚自己所在的立场,你如果是个没什么钱的人,就别为资本辩护了,全面市场化之后,你会更穷。
说了半天,上面两个极端都不能走,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企,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下次再碰到有人唱衰国企,喷国企不行,你不妨问问他,国企应该挣钱还是应该亏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