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退休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吗?

养老金待遇的差距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是否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对于不同养老制度的明显差异性不理解的问题。

其实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不会降低,甚至很多中人的退休待遇有很一定幅度的提升。

我们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都很长,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不断提升,计算出来的养老金是非常高的。国家还设置了10年的过渡期,确保只发放新办法比老办法退休待遇高出的一定比例,实现平稳过渡。

虽然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渡性养老金计算的视同缴费年限会逐渐减少,但是反过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积累会逐渐增多。实际上,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产生的养老待遇,并不一定比过渡性养老金低的。

虽然说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机关事业单位无需缴费,但以过去的退休养老模式,只不过是将过去应当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挪移到退休后由用人单位财政列支承担。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由于仍然是在职年轻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供养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养老保险待遇是即时拨付。即使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收不抵支,也会由财政资金予以相应的补贴补助。其实费用承担上也没有多大区别

我们通过国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比较,可以看出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相对的养老待遇并不会有多大降低。实际上,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过去才是能够真正享受退休待遇的范围。现在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都是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才陆续开放参保的,而且由于工作不稳定性导致缴费年限较短、缴费基数较低,因此退休待遇比较低。

不过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职业年金会转化为有限的养老责任,再加上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还是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过渡性养老金和视同缴费年限都会消失,大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会统一,但是养老金仍然会因为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的不同,而保持高低之分的。

如果想要领取养老金,差距不大的待遇,可能只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才能实现了。这是一种社会福利性保险,主要养老待遇是国家补贴,因此保持了相当的公平性。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退休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吗?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的养老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了吗?不管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差距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以前我们始终抱着幻想,希望通过养老保险度的改革,即通过双轨制来实现企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的缩小。但改革的过程不是一蹉而就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2014年之前,我国实际上是实行的两种不同的退休制度。一种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就是要通过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达到国家规定的缴费年限,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才能办理退休。而且养老金的计算是和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紧密挂钩的,缴费越高,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

但我国社会是一部高速运转的大机器,每个零部件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各个主体由于缴纳的养老保险的基数不一样的,工作的性质不一样,所处的行业不一样,所有制形式不一样,在企业之间养老金同样存在比较大差距。当然差距并不是制度的原因,首先在制度层面上是平等,大家都是通过缴纳养老保险来享受退休待遇。

但在国有企业,由于企业的老板是国有资本,实际控制人是政府委派的经营管理人员,这些经营管理人员的身份,其实大多数都是属于国家干部,需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依法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所以国有企业的职工退休后,和并轨以后的同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比,养老金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差别比较傲大的还是在民营企业工作的群体。虽然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执行的法律主体都是一样的,但职工的意识不一样,民营企业的经营者认识也不一样,导致民营企业在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变了样,员工权益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比如员工的就业环境不稳定,导致频繁跳槽,跳槽的结果就是社会保险断缴;老板随意降低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导致员工社保的缴费基数普遍低于本人的实际工资,导致缴费基数偏低,缴费年限比较短,所以退休后的养老金不但与事业单位相比比较低,就是与同样属于企业的国有企业相比也是比较低的。

事业单位过去是不用缴纳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工龄的比例计发养老金,这就是过去的老制度。这种制度与企业职工要缴纳养老保险相比才能办理退休,这就是大家所称的双轨制。大家也把养老金差距的诱因归罪于双轨制,认为只要将双轨制变为单轨制,养老金的差距就会缩小,但这种认识显然是非常幼稚的。机关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养老保险以后,在缴纳养老保险之前,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待遇,以确保在每月扣除社保费用以后本人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但从最近几年退休的事业工作人员的养老金来看,双规变单轨以后,养老金的差距更大,不但事业和企业相比差距拉大,事业单位中退休老人和中人的差距也在拉大。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改革已经实施了,改革也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改革的目的也不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养老金都一样,也不是为了降低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而是要建立一套既有效率,又兼顾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体系仍然体现的是劳动分配,按照贡献大小来确定个人的待遇。

综上所述,我作为企业退休人员,虽然我的养老金与哪些从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同学、老战友相比差距也是比较大的,但是首先我们要认为差距的存在,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对于不合理的因素还需要不断去改革,去完善,差距的逐步缩小这是未来的目标,同时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退休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吗?

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是企事业完成了退休金向养老金的质变,是由单位发放退休金向社会统筹发放退休金。因为是统筹发放,就改变了退休金的资金来源和发放方式,也完善了退休人员与在职时期的单位相分离。

在没有实现统筹以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是由各单位负责解决,发放。退休人员在工作期间,也是不缴纳统筹费用的。因为社会的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一些企业收益成为负增长,一些企业倒闭。这样以来,一些企业退休人员,无法领取退休金。

为了保障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发放,改革退休金制度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取消退休金,统筹养老金就应运而生,成为世界社会养老的制度体系。

养老金的出现与发展,首先是企业改革的过度期,央企,国企在职职工,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金改制成为养老金,地方企业,集体企业已经退休的人员领取养老金的的社会统筹与保障。

其次是事业单位的改革过渡期,事业单位的十年过渡期到2024年完成。到了2024年十月以后,养老金并轨才算真正完成。

养老金并轨完成以后,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在一段时间内,也是相当大的。这是在现有的退休人员中,因为在自己没有退休以前,自己所在单位的性质,决定了自己的收入。

无论你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工作期间的工资,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内部的纵向差距,行业的横向差距,能够凸显高的很高,低的很低。

养老金统筹,是省级统筹为主,去年才开始国家统筹比例调剂,去年的统筹比例是百分之三点五,逐步增长到百分之七。按照国家统筹调剂比例最高百分之七,省级统筹也是影响养老金的地方性差距。

养老金并轨完善以后,地方统筹的差距,购买养老保险的百分比,购买养老保险的年限,仍然十分突出。个人养老金的收益,差距仍然会存在。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退休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吗?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两者退休养老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吗?我认为,这个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认知与说法,还停留在养老并轨改革之前。当时企退人员期待通过养老并轨改革的落地实施,是一定会较大幅度缩小养老待遇差距的,但亊实上并非如此,客观存在的较大养老待遇差距鸿沟就是明证。

必须承认,养老并轨改革之前的待遇差距矛盾问题,在实施养老并轨之后还在不断的加剧之中,现在待遇差距越拉越大的基本趋势,依然还明摆在那里。养老并轨改革之前的待遇差距,是由于长期的双轨制计发办法,所导致并造成的。在养老并轨改革后,由于既定待遇差距鸿沟不但没有丝毫触及,而且,随着2016年之后实施“同步调整”政策的逐年落地,企退人员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之间养老金的巨大差距矛盾问题不降反升,待遇差距不断固化,且待遇差距越拉越大了。

很显然,退休养老待遇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往的双轨制计发办法,所导致的待遇差距基本现状与格局,依然客观存在着,没有丝毫的触及与改变;二是通过退休中人养老金的重新核定,让视同缴费指数的权重和占比大大提高了。但是,企业退休待遇计发,仍然按既定的指数值在继续执行着;三是在新、老计发办法计算结果的比较中,由于加入了职业年金元素的撬动影响,让中人过渡办法的替代率水平,得到了更加显著的提升与改观。

感谢阅读,请点关注!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退休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退休金仍然会有较大的差距。

其实,所谓的企业单位养老金比事业单位的更低,也不一定准确。事实上,央企和一些大型国企的养老金一点也不比事业单位的低。真正比事业单位养老金低的仅仅是中小型企业而已。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的养老金至所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

一、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并轨了,但企业职工参加的是职工养老保险,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两种养老保险在养老金待遇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二、养老金的构成不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是1992年~1996年之间建立的,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推移,企业中的“中人"已经很少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新人"。企业“新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而事业单位是2014年10月才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政策规定,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已经参加工作,以后陆续退休的人员称为“中人"。“中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组成,另外还有一笔职业年金作为养老金的补充待遇。这样一来,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比企业单位的更高,也就不奇怪了。

三、缴费水平不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财政领取工资福利待遇。他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普遍在100%以上,单位和个人的缴费都是按照单位工资总额和个人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来缴纳的,所以缴费标准比较高。而中小企业职工由企业发工资,企业为了控制人员成本,不但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普遍在60%,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也较低。养老保险所遵循的原则是多缴多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更高、缴费工资更高,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自然会更多。

四、养老金的计算方法不一样。企业职工退休时根据本人退休前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缴费工资、社平工资等因素,套进养老金的计算公式里一项一项计算出来。而事业单位10年过渡期内的退休“中人",养老金采取新办法、老办法对比计算,限高保底。如果用老办法计算的养老金比新办法计算的更高,就按照新办法计算的标准发放,如果用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比老办法计算的更高,除了发放老办法计算的金额外,高出部分的金额按照10年过渡期的调节比例,每过渡一年发放10%。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虽然并轨了,但由于在养老金类型、缴费标准、养老金构成、养老金计算方法等方面的不相同,所以虽然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了,可二者的养老金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这个差距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后,二者退休金就不会有较大的差距吗?

是这样的, 企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并轨后,养老金差距并不会马上消失了,因为现行的养老金发放原则遵循的是长缴多得、多缴多得,并不是按照统一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来发的,因为每个人的缴费水平的不同等等,养老金必然会存在差距的。

相比之下,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保险并轨以前,按照老办法来计发养老金,由于工龄普遍较长,他们的养老金替代率可以达到工资的80%以上;即便是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样由于缴费水平较高,且有职业年金这样的补充性养老金待遇,那么他们的养老金仍然是比较高的。

而企业退休人员,很多人的缴费年限并不长,而且都是按照较低的基数来缴纳的养老保险, 这才导致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普遍是在2000元以内。

此外, 由于养老金的调整中,有一项挂钩调整,对于养老金水平高的人来说,养老金还会上涨多一些,这些也会继续拉开事退人员和企退人员的养老金差距。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