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减少2600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重连续双降,就业变容易了吗?
2018年我们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跌破了9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我们16-59岁人口为89729万人,比2017年下降470万。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
按理说我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我们就业应该变容易吧?实际上所有人都觉得就业更难了。目前,我们国家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是4.9%,20个人中有一个人在失业呢。
实际上我们的劳动竞争压力,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呈上升的趋势。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
因为,我们目前的就业主要是集中在城镇,城镇人口数量变更多了,对于所有人来说,竞争压力反而更大。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依然丰富。依据统计部门的信息显示,我们国家劳动力9亿人,实际就业人口总量7.8亿人,还有1.2亿人的潜力有待释放,他们一般是务农或失业人员。
说实话,我们国家的就业岗位,即使每年在不停的开发,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也至少还需要十多年的发展。
现在我们国家最缺乏的实际上是高级工以上的人才,缺口达3000到4000万。如果我们去努力考取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样我们的就业机会才会容易很多。
7年减少2600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重连续双降,就业变容易了吗?
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
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但就业并没有变的容易。
首先,伴随技术进步,现在工厂智能化程度提高,对工人的需求在减少。简单举一个例子,一个砖厂,以前晒坯工人需要20个人,但采用自动晒坯机之后,可能只需要5-6个人。这样需要工人的数量在降低。而且,生产的规模与效率在提高。以前20个工人,可能在工作时间晒3万坯,现在5-6个人,却可以晒5万坯。
其次,传统工业初步饱和,对工人需求下降。在稀缺经济时代,什么工厂都能赚钱,然后是工厂越来越多,对工人的需求也是正向增长。但现在已经是一个在部分传统产业上存在产能经济时代,也就是工厂生产的东西,能够满足社会的总需求,这样传统工厂新增数量下降。这种传统工厂,包括所有行业。
第三,规模化提高效率。工业生产需要规模化,规模化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这与技术进步又有极大关联。这样对工人需求继续下降。
现在在制造业,需求的工人总量是动态平衡,甚至是略有下降。也就是在传统工厂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减少了用工量,但新兴工厂,又增加了用工量,这两者之间差距不大,接近动态平衡。
那么新增就业,主要是在消费端,也就是服务行业。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推动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服务业成为最大的容纳就业的渠道。以后也将继续保持这样的趋势。
劳动人口下降,担心人口红利下降的人,可以不要再说了。经济发展在以后,可能技术进步带来的推动力量更多。而不是仅仅主要依靠人口来增加。如果依靠人口能够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如果都是以来人口增长来推动经济增长,那么中国人口是否以后要增长到20亿、30亿?这应当是错误的论断。
要知道,资源总是稀缺的,人口无限增长可能并不是好事。印度现在人口已经13亿多了,估计不用多久就能够超过中国,但也没发现印度经济能够达到中国以前动辄10%左右的增长率。印度2亿工人大罢工,更是给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所以,经济增长是国家政策与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从来不是依靠生孩子决定的。
在劳动人口数量、比重同步下降的时候,就业并不比以前容易。不是因为人口原因,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7年减少2600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重连续双降,就业变容易了吗?
从失业率看,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8年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7%。从数据看,并没有大幅度的波动,但是统计是有口径差异的,由于这个数据从历史看缺乏弹性,所以就很少有人拿失业率来进行历史比较。那么我们只能参考其他国家,特别是老龄化的国家。
2017年我国65岁人口占比是11.4%,这个水平对照日本1989年的老年人比重,当然2018年一定有所上升,数据还没有看到。从0-14岁人口看,中国2017年是17.68%,日本比较惨是12.89%,但是,在二胎以前,在2013年曾今最低到达过16.41%。但是我调取了一下历史数据,大概在1990年,日本14岁以下人口占比大概是在18.19%左右。所以说,实际上现阶段,我们老龄人口比例到了日本1990差不多的年代,而年轻人方面可能到了日本1995年附近的样子。
老龄化是否会让就业更容易,一定不是的。很多人的错误在于,将社会上工作岗位数看成了固定数字,认为人口少,工作应该比人多。但事实恰恰相反,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由于老龄化,导致了劳动人口的生存焦虑,体现为上有老下有小,从而使得创造力被压制,大量本该充满创造力的人口进入企业中层,变为低效率的职员。这种谨慎导致新兴企业崛起越来越难,而老企业会被保护,因为谁都想要维持现状,而不是去创造。日本社会压抑,有人性使然,也有老龄化的原因。
其二:老龄化增加企业负担,使得部分投资报酬率敌不过社会成本的企业淘汰出市场,比如说如今国内部分过剩产能,因为养一个工人的成本中包含了社会成分,比如社保和税收,所以,要么产业升级,变自动化流水线,要么直接退出市场。
其三:老龄化的渐进,使得领取固定收入的人增多,这也使得汇率的松动空间减少。实际上日本的汇率,这么多年都在上升,而日本的利率是负的。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流动性陷阱。老龄化必然导致储蓄更加重要。
综合看,实际上对付老龄化的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是看效率能不能提升,而这个提升可能要看教育有没有带动整体国民的素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人工智能工程师应该比送外卖的提供的产值多,效率高,未来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因为一个人要负担的社会责任更多,而要更少的外卖配送人员,因为实质上,未来可以用无人机配送。这就是效率提高。但难点在于,老龄化的国家,往往效率很难提高,因为大家都在倚老卖老。
7年减少2600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重连续双降,就业变容易了吗?
中国合理人口为:5亿一一6亿,,,
如果人口自然下降(或急速),老龄化是严重存在。
拿什么养?
粮食,水,矿产,能源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的高劳动生产率去养!!!
当人口下降至6亿时,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不存在(也包括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的能源安全问题将不存在(也包括许多矿产短缺问题),
有了充足的粮食,能源,矿产,还怕养老成问题???
自动化智能化将解放出大量劳动力,就算6亿人口,劳动力照样会节余!!!
养老是线的事,但更是资源(包括粮食等)的事,钱只是物质流通的符号,光有线,缺粮,缺石油天然气,缺资源,钱就不能算钱,就不值!!!
不管是生活,生存,还是养老,离不开的不是钱,而是资源,资源越丰富,越不是问题!!!
一个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但也得活下去!就必须得消耗这个社会的资源(或者说是资源(即物质)的代码:钱)!!
不管是国家发养老金,还是个人(家庭)养老,他都必须消耗资源!!!
和成人是一样:消耗的资源几乎一样多。
只不过:一双筷子从彼处挪到些外。消耗的社会的资源即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
那些认为:人口老龄化了,养老将成大问题的同胞的意识是偏颇的!
只有充足的资源(包括粮食,石油天然气,等)养老就不存问题!!!
人口减少,将大量降低对我们日渐宝贵的粮食,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会促使其节余,积累直致丰富!!
所以说:人口6亿(也是国家的耕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时,养老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还是::
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各种资源缺口越来越大!!!
使中国的发展极不具持续性!!!
更别说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一切都建立在::
充足的资源(各种)上!!!
7年减少2600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重连续双降,就业变容易了吗?
劳动人口总数减少,根本原因在于老龄化社会来临。
五十多岁还在打工的比比皆是,但是年过六十还在做重体力劳动的已经很少,公司工厂车间里更是不见踪迹。
劳动人口总数减少,并不意味着就业会更加容易。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会越来越高。在很多技术含量不高的领域,机器比人更可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比如一些流水线,装配车间。
在过去的二十年,全国房价普遍出现了5-10倍涨幅,仅卖地收入就高达40万亿,这些钱最终都转为企业要支付的成本。房价上涨的二十年,也是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逐渐弱化的二十年,是成本急剧攀升的二十年。
时至今日,外资企业出于成本考虑,纷纷向东南亚国家迁移,为这些企业提供零配件和服务的企业要么选择跟随搬迁,要么选择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迁移,大量工作岗位随之减少。
行政事业单位是最为稳定的工作,在当下几乎意味着铁饭碗,因此如果五十多岁的人不选择内退的话,工作岗位就很难腾出来,能够提供的岗位极为有限。
国有企业除了有定价权、利润丰厚的那些,剩下的虽然工作也相对稳定,但是工资收入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基层员工。但是全部加起来,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数量也占不到全部新增就业的10%,其中相当比例还要留给亲戚朋友家人。
至于解决了90%新增就业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普遍,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缺乏定价权,受政策变化冲击最大,平均寿命不过三年。
房价高涨,企业成本不断上涨,时至今日居民家庭负债率已经高到存在风险的程度,中低端消费开始萎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在恶化,赚钱越来越难,市场越来越难做,因为需求在弱化。相应的,之前能够解决90%新增就业,现在能够解决80%就不错了,就业自然会更困难。
大学学的东西多数到社会上用不上,眼高手低现象普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忠诚,随意跳槽。企业更多需要高级技工,偏偏供给不足,市场和供给已经产生错位,也成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019年的就业状况也许会比往年差一些,但是与2020年相比,也许还要好一些。
7年减少2600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重连续双降,就业变容易了吗?
7年减少26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一方面与老龄化问题加剧有关,另一方面则为未来的出生率与中青年劳动力补充敲响了警钟。实际上,对于我国而言,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的问题,而随着60岁尤其是65岁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却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同时,因近年来年轻人普遍生育需求不强,丁克家庭逐渐增多,却为以后的新生劳动力补充带来了不确定风险。或许,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与比重的持续下滑并非终点,而随着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一系列的问题也会随之而至,对于老龄化社会的临近,可能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影响也会随之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容易,而是不少岗位被缺乏效率的人口占据,可能会增加就业难度,不过更关键的,还是在于未来新增劳动力补充的预期,在年轻人不敢生育,养不起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一系列的未知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