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认同,你怎么看?

马云曾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认同的,每次发言说法都不太一样,大家怎么看?

马云的这个话,从几个层面看,理解是不同的,正如大众的理解和马云的本意可能不一样是一个性质。

马云说这个话的背景

去年一段时间,996工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因为996工作让很多职场人士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也确实没有很多时间去享受生活和陪伴家人,而这其中,很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都中招。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企业家和名人的马云,深知996工作的现状,更深知互联网行业996工作的必要性,那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明显是有违劳动法的“名言”呢,不得而知,但是,我想马云本人应该不会主动去说这个,一定是媒体推波助澜的,不得已而说,但同时,马云的口才大家是知道,因此,也就有后面的文思思想认同了;

对于本句马云的“名言”我的看法大致是这样首先,马云承认阿里就是996

马云很清楚也很坦白阿里员工大部分就是996的工作状态,这个不仅马云知道,阿里的员工知道,媒体也知道,那为什么不大方承认呢?

其次,为什么是工作12小时正常呢?

是工作需要,作为阿里这样的企业,业务繁忙应该是大部分部门的工作状态;

这个和阿里对员工的工作要求也是分不开的,比如业务部分,白天电话与客户联系,在外面跑客户,晚上还要回到公司总结,开小会大会等等,这个在阿里就是一个常态;

第三,是阿里有相关的工作制度和福利制度的保障;

工作制度分为考核制度和加班制度;

在阿里,考核制度的要求,让员工不为上下班打卡而工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个人的绩效会受到影响,个人的收入个人的荣誉团队的荣誉都将受到影响

在阿里,什么是加班,加班是有规范的,个人的工作未完成不核算加班,这个符合逻辑,也符合法律要求。而公司要求的加班,是要加班申请的,只有通过加班申请的加班才是加班,所以,工作时间长并不等于就是加班。

另外,福利制度也让员工更有意愿在公司上班,反正工作没有做完,回家也是做,在公司和团队一起做,工作效率高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各项福利,比如夜宵,比如健身房,比如班车,等等;

第四,在马云的心理,阿里的制度是相对完善的,这个不是他应该考虑的,他需要考虑的就是阿里的文化理念的灌输和执行

在马云看来,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带领阿里能够走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因素。阿里的企业文化全世界都知道,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行为,也决定了员工的工作行为。

所有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文化可以解决。

马云曾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认同,你怎么看?

马总讲的恢常正确!要想生活过得好,先苦后甜少不了!

马云曾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认同,你怎么看?

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工作。

市面上除了阿里还有很多公司可以选择,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对阿里趋之若鹜?

每个人抱着不同的目的来,有人可能是想来镀个金,从阿里出来后身价倍涨;有的人可能是来阿里学习和成长取经,遇到一些良师益友;有人冲着钱和公司发展前景。不管是什么原因选择了阿里,选择的同时他也默认接受了阿里的工作强度。

再来说如何看待工作的事。工作多少小时算正常?

我们从小书本学的革命先驱马克思为了自己的事业,不分昼夜埋首图书馆苦读;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万贯家产,在必要的休息之外一心研究自己的哲学事业;说的近一点,王健林去年晒出的作息时间表也震惊了不少人。

你可能会说,他们都是有自己事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而工作当然不同。

我们不是企业家,不是某某家的每个人就没有自己的事业了吗?

老板和打工者?

我们的二分法喜欢用老板和打工者,来简单区分工作角色,除了公司的大Boss, 其他都是打工者。在我大学刚毕业来上海工作时,房东对我感叹说"小姑娘从外地来上海打工,不容易”。听到“打工”这个词我愣了一下。因为在我的词典里没有这个词。我来上海工作是我做了诸多体验尝试,及分析后选择了上海,上海有我想要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及视野。

如果一定要说“打工”的话,我们每个人是为自己的简历在打工。作为猎头每天阅览上百份简历,有亮点的简历才会被我们选中做沟通。所谓亮点,核心是看你待过什么公司,参与过什么项目,做出了什么成绩。哪怕是创业者,他过往的工作成绩也都是他创业的基石,那里有经验,人脉,口碑背书,当然不包括王思聪这类资源主导型的创业者。

这个年代是个越来越重视个体价值的年代。

过往公司是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这个年代我们每个个体要始终打造自己的银盘。如何选择每一份工作,及在每一段履历中打磨锻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才是应该重点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做到位了,至于以后是继续和企业合作共赢,还是选择创业你都有了相应的资本。

所以一天24小时,怎么用,取决于你自己。至于马大大说了什么,也许不重要。

马云曾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认同,你怎么看?

先来说说中国的GDP占比组成,和美国GDP占比组成的比较,就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怎么看了。

一、GDP的比较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产值占GDP总值的30%。特点是以千万计的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为国家贡献85%的就业和55%的税收。勤劳、利润低、供应链长、用工数量多都是这个行业的特点

美国的GDP总额是20万亿美元,是日本的4倍,中国的1.5倍。而有意思的是,文化娱乐产业贡献了超过8万亿美元,占GDP的40%,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这包括影像、赛事、娱乐、刊物、文化旅游等产品的设计、制作、发行等。

所以,中国经济总量是实打实“干”出来的,美国经济总量是“玩”出来的。

而阿里依托的正是这群民营企业,用B2B、B2C的方式,在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二、关于时间

其实996的工作状态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只是现在被显性化的说出来了。如果问问我们父母那代人,拿老师这个职业来举例,虽然白天工作是8小时,下课还得为差生留堂补作业,晚上还得备课、批改作业、批考卷等等,其实整个工作时间也几乎有10-12小时的光景了。

更何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不是谁想不想工作12小时的问题,而是如果你不做,大把人等着排队做,甚至有人可以减薪做。

如果这个问题这么问,“你是愿意失业在家,还是工作12小时?”,我想就不会有人再有疑惑了。

三、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每个国家、每家企业、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各有不同的文化思想。美国崇尚自由、中国热爱勤劳致富,阿里需要“皮实”的人,“滴滴”需要创新的人,有的人需要工作生活平衡,有的人有创业梦想......

马云说得也没错,他只是用阿里定调的文化思想去吸引同频的人。做企业,不会去迎合员工,这个道理都懂。

如果你的价值观和阿里的不同,完全可以不应聘这家公司,其实也是有很多员工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文化,而从阿里跳出来,去到更适合他自己文化思想的企业里。

只要永远记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一名践行在“旅游办公”自由之路上的生涯规划师,愿分享更多职场游历故事和干货技巧。欢迎点赞、留言、关注我哦。

马云曾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认同,你怎么看?

我是金牛视觉,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马云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这个在互联网企业里面是太正常的事情啦,我们先来看看阿里和腾讯两个互联网大企业的员工的一些共同的工作实际状态:

每天晚上9点后,这两个企业的员工才开始陆陆续续走出来,坐上公司的接送班车准备回家,但是现场观察的情况,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这个时候的员工并不是许多。

每天晚上10点之后,是这两个公司下班人员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有到现场看过的,都会惊讶于那种场面,就是路面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大量的出租车、滴滴专车、私家车在准备接送下班的员工。

晚上12点,如果你们去现场看看,会发现在这两个公司的办公大楼,依然是灯火通明,意味着还有大量的人还在工作。办公楼下面的出租车依然在排队等着接人。

以上就是这两个企业的上班现状,在深圳,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看晚上通宵办公楼都亮着灯的,那就一定是腾讯大厦。

实际上,在这两个企业上班的人,大部分都是认同这个企业的文化及理念,所有的加班都是自愿的,因为道理很简单,你不去比别人更努力,你就很难在这个企业生存,因为有比你更努力的就会淘汰掉你,这是市场经济在现代职场中的残酷。

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工作多长时间的问题,而是你的文化和理念是否能够让全体员工认可及理解,并愿意自动自发去工作去努力,这才是最主要。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个说法,欢迎一起探讨!

马云曾说阿里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认同,你怎么看?

每个人都在因时因势而变化,不同的时间,地点,身份说不同的话

对于有的人而言,拼搏和成功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而对有的人来说,开心和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的价值坐在,

如果让一个喜欢轻松生活的人去接受每天12小时的工作,估计是难以认同的,这从内心深处就无法认同。

阿里的员工,或者说能进阿里的员工,必然是在众多的求职者中筛选出来的优秀员工,在这些优秀的员工里面,绝大多数人是靠着努力和拼搏才能做到“优秀”,既然是筛选出来的愿意努力奋斗的,那么在需要的或者必要的工作需求中,继续这种努力也就成了常态,而这种常态,也必然是一个人能够从内心接受才能长期执行的。

如同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喜欢跑步一样,经常跑,还很能跑,而另外一些人则讨厌跑步,或者不愿意跑,这就是内心是否真的认同的区别。

当然,工作不是兴趣,就工作而言,高强度或者长时间的工作一方面是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如此的工作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看在钱的面子上,努力一把也是应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