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秦朝会怎么样?
秦朝的灭亡也不完全是因为赵高,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秦王朝的统治就已经在崩溃,不过赵高对于秦朝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历史上没有赵高此人,可以肯定秦朝不会灭亡那么快,仅仅只存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可以说赵高是秦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不过赵高在不同时期被除掉,秦朝之后的发展走向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在秦始皇生前,赵高有一次还犯过重罪,按照秦朝律法,赵高理应被处死,但碍于秦始皇出面干涉,赵高才逃过一劫,并且还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继续担任中车府令一职,掌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等诸多事宜。
就拿这一点来说,秦始皇得“批评”一下,作为天下之主,竟然公然包庇犯了死罪的近侍赵高,这才“养虎为患”,反受其害。秦始皇想将秦王朝永远传承下去的愿望也被赵高提前破灭,在赵高更加苛暴的行政方式下,导致秦王朝迅速走向覆灭,仅二世而亡。
要是秦始皇地下有知,“估计能气得活过来吧!”,对于自己的长子扶苏“毫不犹豫”,不加反抗就选择自刎而死,估计上去就是一顿“亲切的父爱”。
然后说:“朕年幼即位,忍辱负重,扫除乱党,亲政掌权,攻灭六国,一统天下!怎么就生出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朕生前就给你安排好了一切,让自己的亲信大臣蒙恬辅佐你,将北方三十万大军的兵权交给你掌管,你倒是好,手握大军,别人刀架你脖子上了,连反抗的心思都没有,真是气煞朕矣!”。
秦始皇越想越气,接着又对扶苏来了一番“亲切的父爱”!
好了,我们回归正题,接下来我们假设赵高在不同时期被除去后,秦朝之后会如何发展。
秦始皇生前,赵高被除掉,秦朝之后的发展根据《史记》记载,赵高原本是赵国人,还是赵国王族之人,不过属于被疏远的亲属。赵高母亲因犯法被处刑,导致家族世代地位卑贱,赵高兄弟几人从小就进入宫中成为宦者。
《史记》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后来秦王政攻灭赵国后,赵高以奴隶身份进入了秦宫,由于识字,且精通刑狱法令逐渐进入秦王政视线,加上办事能力很强,嬴政就提拔赵高担任了中车府令一职,并教导幼子胡亥学习判案断狱。赵高从此成为秦王身边的近侍,身份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史记》记载:“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秦王就让亲信大臣蒙毅按照秦国法令惩处他。因为赵高犯下的是重罪(至于什么罪并没有记载),依法应当被剥夺官职,并处以死刑。不过由于赵高办事勤勉尽力,深得嬴政的信任,最终在嬴政的干涉下,不仅没有被赦免罪行,还恢复了中车府令一职。
这次入狱也让赵高变得更为谨慎小心,避免被人抓住把柄问罪,这次是因为嬴政宠信才逃过一劫,谁知下次秦王还不会再包庇他呢!不过从这次事件之后,赵高也对蒙恬、蒙毅兄弟,及蒙氏家族怀恨在心,为之后蒙恬、蒙毅被无辜陷害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笔。
如果秦王这次并没有包庇犯了死罪的赵高,或者从轻处罚,驱逐出秦宫,那么秦王朝之后的发展将会和历史上的走向完全不同。
此时赵高要是被除掉,或是远离秦廷政治中心,在秦始皇病逝于巡游途中的沙丘平台后,也就不会发生“沙丘之变”,秦始皇生前给长子扶苏留下的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也会如期被使者送往上郡交给公子扶苏,即便丞相李斯贪恋权势,没有赵高的撺掇,李斯也不敢做出谋逆之举。
之后发展的将会是这样: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后,丞相李斯为了大局着想,避免诸位公子争夺皇位,导致天下大乱,便下令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并让巡游车队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正常赶回咸阳。毕竟秦始皇巡游途中去世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左丞相李斯就是权力最高的大臣,可以协助皇帝总理朝政和诸多事宜。
另一边远在上郡的公子扶苏收到父亲秦始皇留给他的遗诏后,便将兵权交给将军蒙恬,并带领一部分军队加速赶回咸阳,提前联络大臣做好继位登基准备,等巡游车队一到,宣布秦始皇去世消息,发丧下葬。之后以秦始皇长子的身份再加遗诏继位登基,成为秦王朝的二世皇帝。
虽然扶苏的才智和能力比不上秦始皇,但此时秦始皇留下的文武班底,比如: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蒙恬、上卿蒙毅、御史大夫冯劫等能力的大臣都还在,秦朝并不会因为秦始皇的去世而无法正常运转。
《史记》记载:“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扶苏为人仁”、“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百姓多闻其贤。”
其次扶苏也是秦始皇诸多儿子中最为看好的一位公子,扶苏的能力也不弱,《史记》中写到他刚毅而且武勇,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天下百姓大多都听闻扶苏很贤明。说白点就是扶苏性格刚毅且不多疑,有一定功夫,身体健康强壮,帝王权术过关,善于给大臣士子“画饼”,从而有效实现目标,而且为人宽仁,又得天下民心,是百姓心中期望的秦朝继承人。
扶苏要是继位,天下百姓反抗呼声会大大减少,因为扶苏宽仁,继位后很大可能会实行仁政,减少天下百姓的兵役和劳役,以及赋税,这样无疑会进一步得到民心。即便六国贵族无法忘却仇恨,但没有百姓的支持,也很难成就大事,而且忠于秦朝且有能力的大臣没有被赵高陷害,就算局部地区发生叛乱,朝廷也能很快平定处置。
可以说比起秦始皇的统治,天下百姓会更喜欢扶苏执政,他们不会再因为频繁的兵役和劳役任务而和亲人离别,并且赋税减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有了奔头和期盼,也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反抗。
之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六国百姓逐渐被同化,接纳认可的秦朝子民的身份,秦朝的统治会变得更加巩固,即便秦朝无法像秦始皇心中所想:永远地传承下去,但起码能延续数代,不至于二世而亡。
沙丘政变后,丞相李斯除掉赵高,秦朝之后的发展假设: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后,赵高还是与公子胡亥与和丞相李斯发动了政变,用矫诏赐死了远在上郡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不过李斯回到咸阳后,并没有帮助赵高拥立胡亥,即便赵高和胡亥拿出了继位“矫诏”,但没有丞相李斯的认可,也无法服众。
毕竟李斯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如果李斯一口咬定秦始皇根本没有给胡亥留下遗诏,再加上李斯担任丞相多年,在朝中起码经营出一定的势力,还没有掌权的赵高几乎肯定不是李斯的对手,李斯将赵高控制,幽禁公子胡亥在府邸。
接下来李斯以丞相身份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应该是长子扶苏继位,但李斯知道扶苏已死,已经无法影响到他的地位,便假意召回扶苏,等使者传回扶苏被赐死的消息后,做不知情,并稍加引导,而赵高是身为中车府令,掌管着皇帝符玺,有代皇帝发布命令的权利。
文武百官得出的结论为:原来秦始皇病逝后,是赵高联合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密谋篡位,假借秦始皇之命用矫诏赐死公子扶苏,然后又伪造了一份胡亥继位的诏书。之后李斯借群臣之口将赵高处以极刑,并诛灭三族,而公子胡亥即便不死,起码也会被贬为庶人,终身幽禁,或者被李斯灭口。
《史记》记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然后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李斯完全可以凭借丞相身份和站位自己的大臣拥立一位公子继承帝位,比如秦始皇的次子,或是其他交好的公子,甚至直接拥立自己的女婿继位。根据史料记载,李斯的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儿子们娶得也都是秦国公主,那么李斯作为有功之臣,地位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还会稳固磐石。
有李斯这位大才在内辅佐皇帝执政,在外又有蒙恬等将军镇守四方,秦朝也不会乱起来,即便发生叛乱,也会很快被镇压,无法影响到秦王朝和李斯的统治地位,如此秦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天下大乱后,大将章邯带兵勤王,除掉佞臣赵高如果胡亥继位,赵高掌权后,那么将很难改变秦朝二世而亡的结果,秦始皇的子女和忠于秦朝的大臣将会向原本历史那样,一个接一个被赵高陷害残杀。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有所改变。
如果天下大乱,章邯拥有兵权后,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劫等大臣能联合章邯带兵勤王,以“清君侧”为名,除掉当权的赵高,再拥立一位并不昏庸无知的公子继位,那么秦朝还有救。
这时秦朝还拥有北方三十大军和章邯的刑徒军,以及关中军,南方的任嚣和赵佗可能也不会割据自立,只要军功爵制和后勤得到保障,再有李斯等大臣坐镇咸阳居中调度指挥,秦军依然是横扫六国的无敌铁军。
即便在短时间内无法平定叛乱,收复全部失地,近百万秦军也可以退守关中(如果加上南方百越的大军,秦军兵力将会超过百万),而关中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大关塞,秦军可以险据守,从长计议。然后施仁政于天下,逐渐收拢人心,平定各地叛乱,再归天下一统。
结语:从上述几种假设足见赵高对秦朝的影响之大,若是秦朝历史上没有赵高此人,或是其远离秦廷政治权力中心,秦朝至少不会二世而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秦朝会怎么样?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时候,一个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一个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不管是“取而代”还是“当如此”,这两个人的不臣之心都是昭然若揭。
历史往往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秦始皇终其一生,或许知道张良,但是却不知道有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秦始皇在世之时,只经历了张良等人的刺杀,却未经历过刘邦和项羽的惊世之举。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刘邦和项羽在干什么?胡亥继位之后,揭开反秦序幕的也不是刘邦和项羽,而是研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课题的陈涉。
陈涉之所以在大泽乡起义,一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备受诟病的就是暴政,而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前面那个梗儿。同样都是暴政,为什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没有反叛,而到了胡亥继位就会群雄并起?秦二世胡亥比秦始皇又能暴虐多少!
对比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不难发现有两个关键人物的地位发生了变迁。这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赵高,另一个就是李斯。
秦始皇在世之时,赵高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史书上见不到赵高有什么重要的事迹。当时赵高的地位,一个蒙毅就可以致赵高于死地。如果不是秦始皇出面干涉,历史上就不会有赵高这一号人物。
反观李斯,秦朝很多重要的举措都是出于李斯的手笔。秦始皇在世之时,每逢重要决定,秦始皇都是令李斯主持厅议,经过厅议之后再做出决定。
但是到了秦二世胡亥之时,赵高一跃而起成为秦朝头号人物。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出自赵高的手笔,即便有些不是赵高所为,也是胡亥在赵高授意之下做出的。
这时候的李斯便被慢慢排挤出了权力中心,最终落得了被夷三族的下场。
赵高闯入了权力中心,李斯逐渐淡出权力中心,这就是秦始皇时期和胡亥时期的最大区别。伴随着李斯的还有蒙毅、蒙恬、冯去疾等诸多在秦始皇时期的顶梁柱式的人物。
这种权力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了秦二世胡亥面对群雄反叛的无能为力,反而又把章邯等诸多将领送给了义军。
如果赵高没有闯入权力中心,继续以李斯等人辅佐胡亥。那么秦朝的局面会不会扭转?
即便出于权力争斗,李斯杀掉了蒙毅和蒙恬。如果没有赵高,李斯会不会做出如赵高那样自拔爪牙的举动?一向精明的李斯权衡利弊,断然不会如此!
至于能不能扭转群雄并举的局面,还要看李斯等人能不能把他们全部剿灭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
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秦朝会怎么样?
谢谢邀请!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秦朝会怎么样?我认为如果没有赵高,秦朝的灭亡也不可避免。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多个,赵高篡夺国家政权,导致国家灭亡,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首先是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还用法家思想治国,排斥其它治国思想,焚书坑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秦始皇只是统一了六国,却没有统一了民心,一些六国的遗老遗少必然会产生造反复国的想法。二是严酷的政治、繁重的徭役,大失民心。庞大的阿房宫,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役使民夫几百万之多,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粮食缺乏,饿殍遍野;长城边上,白骨成山。这些将会导致农民起义。三是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见其刑罚严酷。与其等死,不如起义而死了。既而,项羽、刘邦也跟着揭竿而起,一起来推翻秦朝。三是赵高胡亥伙同李斯篡改遗诏,杀死扶苏兄弟姐妹,赵高又杀死李斯、胡亥,妄图得到秦朝政权,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赵高,秦朝也会灭亡,那是迟早迟晚的事,并不是说没有赵高,秦朝就不会灭亡。按照陈胜的话说,“天下苦秦久已”,老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意思是说,这样下去,秦朝的统治是不会太久了。其实秦朝灭亡的原因还不只这些,如帝王大都贪图享乐,这都必然误国。
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秦朝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赵高,大秦帝国不一定会这么快灭亡。但是就算没有赵高,秦朝还是要灭亡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会有由盛转衰的时候, 帝王的终身执政,年事越高统治者,头脑就越不清晰,这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帝王的传承不是由继承人的能力所决定的,而是由继承人的排序所决定的。无论排到的继承人是平庸还是荒唐,是好色还是残暴亦或是无论他有没有政治才能,都可以当上最高的统治者。这是封建王朝最大的悲哀,也是封建王朝最终要灭亡的无奈。
要知道秦朝快速灭亡有四大原因:第一是秦始皇的沙丘暴毙,酿成了沙丘政变,赵高和李斯刪改了秦始皇的遗嘱,扶植没有政治头脑,一心享乐的胡亥为秦二世,杀光了秦始皇包括扶苏在内的18个儿子,彻底动摇了大秦帝国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秦始皇英年暴毙,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的那么快,更不会想到他死后赵高和李斯竟敢背叛他的旨意,立胡亥为大秦帝国的皇帝。
第二是李斯等人制定的大秦法律,过于严法苛政,实行中没有变通的余地。李斯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定制了囚徒不得上诉申辩的条例,导致自己被胡亥打入大牢无法申冤,最终就是死在自己制定的具五刑上,被腰斩了。严苛的军法制度,导致了陈胜,吴广带领的戍边戍卒因暴雨造成的洪水,无法及时到达边防,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酿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兵变,引发了全国反秦大暴动,彻底推翻了大秦帝国的统治。第三秦二世胡亥的过度享乐,把朝政丢给了指鹿为马,荒唐愚蠢的赵高打理,大修阿房宫,建长城,为秦始皇建造规模庞大的皇陵,这些都加重了全国的徭役赋税,使全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妻离子散,民不聊生。陈胜,吴广的兵变,彻底点燃了全国反秦的星星之火,在刘邦,项羽反秦义军打到咸阳的时候,大秦帝国竟然无军队可用,临时抽调了建造秦始皇陵的60万的徭役组成军队抗击义军。由徭役组成的军队人员构成本来就复杂,更谈不上作战能力的问题,大秦帝国灭亡是必然的事情。
第四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依然穷兵黩武,前后两次派出了由扶苏,蒙恬率领的30万大秦精锐士兵,横扫匈奴部落,最后驻防和修筑万里长城。随后,秦始皇又尽起大秦50万精锐大军南征闽越,到全国义军都快打到咸阳的时候,这两支大秦帝国最精锐的80万大军,关键时候竟没有了踪影。这两支军队可都是老秦人的子弟,是大秦帝国最忠实的基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在大秦帝国要灭亡的时候,两支大秦帝国最精锐的军队不见了踪影,这是秦二世胡亥,赵高开的历史上最大的玩笑,也是大秦帝国这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秦朝会怎么样?
秦朝的灭亡,有一半是由于秦朝自身原因,还有一半可能就要归罪赵高了!
秦始皇
秦朝自身原因就是秦始皇一直搞苛政,都说“苛政猛于虎!”,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力图法治,使秦国变得强大,但同时法令严酷、刻薄,不讲仁爱恩义,失去民心,民间反抗暴秦的农民起义终于发生了,所以,是苛政这只老虎吃掉了秦朝!
秦长城
焚书坑儒、修建长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劳民伤财,苛捐杂税,最后导致官逼民反,陈胜吴广起义是导火线,项羽刘邦是渔利者!
当然,作为大秦国中车府令的赵高既是苛政的执行者,也是后来秦始皇死后事态发展的掌控者,这就将秦朝引向灭亡的道路!
赵高
秦始皇死后,按遗诏应该扶苏接替皇帝位,然而,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而且与扶苏不和,就怕扶苏即位对自己不利,于是,就矫诏使扶苏自杀!
公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由于力谏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情,被遣派到上郡做蒙恬的监军,所以,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扶苏顺利接班秦始皇!说不定就有一个政策柔和的秦朝,至少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公子扶苏
然而,历史就这样,偏偏就有赵高这个人,偏偏就是胡亥上位,于是,才给了项羽、刘邦机会,才按照以汉代秦的轨迹发展!
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人,秦朝会怎么样?
秦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赵高,在秦皇巡游中不幸病故,赵高就威逼利诱丞相李斯,一起伪造秦皇遗诏,废弃太子扶苏上位,改立胡亥继位。
胡亥继位后,就假伪诏一举清洗太子和蒙家将领及所有王子,朝廷从此落入赵高魔掌,赵高指鹿为马将朝官一一荡平,朝廷昏暗,引起了全国动乱。
赵高是主谋,李斯也成了帮凶,胡亥更是傀儡一个。最后赵高也把李斯父子当街腰斩,还废了胡亥,改立子婴。
可当时天下已大乱,刘邦义军已兵临咸阳。子婴和身边的人一齐扼杀赵高,开门迎降刘邦,秦王朝覆灭。
扶苏当时曾劝过父皇行儒家仁政,惹怒秦皇,将他打发到西域边关。秦皇灭六国,对六国不服实行严酷法治,也是形势所趋。在巡游中,也渐渐感觉将来治国还得依扶苏仁政,所以登泰山祭奠孔儒。正待要召回扶苏,想不到一病不起,被赵高阴谋夺权。也是史事难料,秦国不幸!
假如扶苏继任,仁治天下,或许秦王朝平稳过渡,不致出现内外忧患,秦皇千秋伟业当可蒸蒸日上。但事与愿违,不幸还是降临到了秦王朝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