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手下众多的谋士中,哪一个最没用?

我是紫陌,谢邀解答。第一是徐庶(徐元直)无疑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可怜的曹操,费尽心机把徐庶骗来,可来的却是个“哑巴”!不为曹操所用,是个挂名谋士。

接下来就是“大大鼎鼎”的蒋干了!

蒋干是安徽人,具体一点是寿县人,于三国时期曹魏的主宰曹操的祖居地亳州相隔不远,是正宗的老乡。

曹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二过江东”大有关系。徐庶虽然是有才不用,蒋干是有才帮倒忙,也是厉害极了!

蒋干去了曹营后,他也很想像那些大名士一般,纵横捭阖,笑谈人生的。

但是曹操不以老乡观念来提携一把,混饭吃可以,要当官,必须干出个样子来证明能力。

蒋干也从曹操的话里听出了这样的味道,那我就要证明给你看看,让你看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

曹操自然也看出蒋干的心思。他无意中听到蒋干和周瑜是小学同学,曹操突然就说道你不是和周瑜有这种关系吗,看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周瑜给说服了,让周瑜投奔于我,你要当官,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蒋干也绝非等闲之辈,曹操让我劝周瑜来降。蒋干想一口拒绝的,他知道周瑜不是小时候的周瑜,他现在可是东吴的大都督,也就是东吴军队的总司令,这样显赫的官位,他会投降?

但是,曹操既然这么说了,自己和周瑜又是小学同学,那我去东吴看看,看看能不能说动发小,让他归顺主公。

其实,曹操对蒋干能不能劝服周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当时,他统领大军已经在长江边枕戈待旦,周瑜如果真被这小子说动了,那不用说少死多少人,这可是积阴德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蒋干是不知道曹操是怎么想的,他想的是如果周瑜真的听了我的话,归顺曹操,那我就可以飞黄腾达,过上达官显贵奢侈无度的好日子。

亲眼见证人生巅峰蒋干的心态变了。于是,蒋干拜别了曹操,向江东而来。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描述蒋干见到周瑜的:

干葛巾布袍(一个穷书生的形象,笔者添加),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 "故人蒋干相访。”

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 "说客至矣! ”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众皆应命而去。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

干曰:“公瑾别来无恙! ”

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

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

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

干曰:“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

遂同入帐。

周瑜可能是从卫兵的汇报里了解到蒋干至今还是穷书生,穿着暴露了蒋干的一切。

周瑜是何等聪慧之人,他为了进一步羞辱蒋干的自尊心,有意让几百个人穿着极其艳丽的衣服,并奏起了高雅的音乐,这一切都无声的向蒋干暗示,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此时的蒋干,当然不知道周瑜的用意,以为是周瑜有意抬高他这个朋友的地位,让他有脸面享受这样的排场。

当然,蒋干也从周瑜这样的排场里感叹,这才是享受人生,也就更加坚定了蒋干要拼命说服周瑜投降曹操,他也能这样随心所欲岂不快活逍遥。

好友来访,当然要尽地主之谊。借着酒兴,更多的是对自己未来的向往之情,蒋干开始倾尽才华向周瑜讲述归顺曹操的种种好处。可是,任凭蒋干怎么讲述归顺曹操得到怎样怎样的优越条件,周瑜总是虚与委蛇。

周瑜更暗自感叹,你个蒋干,真的是读书读成书呆子,不,应该是书棍子,想我周瑜在东吴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怎可屈居曹操老贼之下,蒋干越说越让他不耐烦起来。

有点恼怒:

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

蒋干知道没戏了,周瑜是不会投降曹操的了。

只是让蒋干想不到的是,周瑜竟然充分抓住蒋干要出人头地的心里,将计就计:

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

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蒋干看到这样的书信,真的是喜不自胜,没能劝降周瑜,却看到这样极机密的文件,那回到曹操那里,高官厚禄肯定向我招手了。

翻来覆去在床上睡不着的蒋干,眼睛死死的顶着那份密件,又轻手轻脚的从床上起来,索性把那份书信藏在身上:

“干寻思“周瑜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唤周瑜:瑜却睡着。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军士问:“先生那里去?”干曰:“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军士亦不阻当。干下船,飞棹回见曹操。

接下来的事情,想必大家就很清楚了。

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

周瑜略施小计,让蒋干盗得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错杀了二将。

然而破曹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避难江东的庞统虽想出了连环计,但如何让庞统平安过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窦?

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又来了。是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轻信了名士庞统献的连环计,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蒋干两次过江,两次中计。不仅葬送了曹魏的83万人马,连曹操本人也差点命丧黄泉。后人评价蒋干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

虽然蒋干犯了那么大的错,曹操仍然没有把蒋干立马拿下,割了他的头。因为曹操深知,蒋干对他可是忠心耿耿,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营,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

如果蒋干对曹操没有赤胆忠心,他完全可以留在周瑜那里,靠着发小的关系,混个一官半职也不是不可以的。曹操为此长叹一声,蒋干啊蒋干,把书读死了,一点不动脑子。

总结:

其实蒋干不是没有学问。他和周瑜自幼同窗受业,琴棋书法无所不能,四书五经也早已烂熟于心。

他也不是没有胆量,在两军对垒,周瑜杀了曹魏使臣的刀光剑影之中主动请缨,驾一叶扁舟去说降统兵数万的东吴大都督。

特别是第二次过江,面对恶语相加而又心胸狭窄东吴统帅,他置生死于度外,据理力争。

然而,他确实是个狗屁不通的蠢才,是个两脚书橱式的笨蛋。虽有一肚子学问,却一点也没用到点子上,只能干些别人瞌睡来了,他赶紧送个枕头的蠢事,最后葬送了他为之效忠的曹魏军队。

结语:

一个人有学问是一回事,会不会办事又是一回事。西汉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虽然出身卑贱又没什么学问,却成了击败匈奴的一代名将。而有着一肚子学问的蒋干却干一件事坏一件事,成为后人谈笑的资料。

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虽早已被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吞没了,但蒋干式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绝迹。

这种人可能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会发表各种评论,更会引经据典的高谈阔论,但遇到具体问题不仅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甚至连一件很小的事都办砸了。

对这种只会说不会干、关键时刻迷迷糊糊分不清是非的蠢才,最好的办法还让他到第一线摔打磨练一番,在实践中学点真本领,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你觉得是谁最没用呢?说说你的见解。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在曹操手下众多的谋士中,哪一个最没用?

蒋干

在曹操手下众多的谋士中,哪一个最没用?

在曹操手下众多的谋士中,最没有用的当然是徐庶。为使自己省心,给对手无条件养人。

在曹操手下众多的谋士中,哪一个最没用?

《三国演义》中,由于曹操礼贤下士,广揽人才,所以手下的战将云集,谋士众多。

如荀彧,荀攸,郭嘉,程煜,司马懿等顶级谋士,也有很多没怎么有用的谋士。如果要论谁是最无用的谋士,非蒋干莫属!

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

蒋干在三国演义中总共有两次精彩的表演,每次表演都给曹操带来巨大的伤害,最后导致赤壁之战大败而归。

蒋干盗书邀功 曹操错杀蔡冒张允

曹操南下,在长江与孙刘联军对峙。蒋干急于邀功,向曹操自告奋勇过江去说服周瑜。结果从周瑜那里偷了一封假的书信,曹操头脑一热,直接把蔡冒和张允给砍了。砍完后曹操知道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后悔不已。为周瑜除去了心头之患。因为蔡张二人久据荆州,最熟悉水战。他俩一死,曹操的水军只能让不习水战的毛介和于禁操练,大大不如以前。

庞统献连环计 孙刘火烧赤壁

蒋干后来又自告奋勇,去周瑜那里探虚实。结果被周瑜一顿臭骂,给轰到了庞统那里。蒋干一看老同学不给面子,就带着庞统来到了江北见曹操。庞统给曹操献上连环计,把船用铁链连在一起,船与船之间再铺上木板,不仅士兵往来自如,不再晕船,而且还可以纵马驰骋,十分便利。最后的结果是诸葛亮借东风,黄盖诈降,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曹操大败而归。

蒋干这两次给孙刘的助攻,间接的导致曹操的赤壁溃败。可以说,蒋干是曹操手下最没用的谋士,没有之一。

在曹操手下众多的谋士中,哪一个最没用?

徐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在曹操手下众多的谋士中,哪一个最没用?

做得了谋士,焉能说无用的,只是他用力与否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