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帝王苻坚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李世民,有多厉害呢?

柏杨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五位皇帝,可称为“大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和苻坚。因此有人将苻坚,比作游牧民族的李世民。苻坚一生文治武功,他推行儒学,发展农业,他常年攻伐,统一北方,天下九州居其七,他重用贤臣,安邦兴国。这些都与李世民有得一比。

然而苻坚还有三个大毛病:好大喜功、妇人之仁、不辨大势,因此,他不顾反对,轻率对东晋用兵,导致前秦毁于一战。李世民虽也有好大喜功的成分,但在识别大势和仁字的把握上,要比苻坚高明很多。

其实,如果我们将苻坚放进历史长河中,以全局性的眼光看待他,看待那一段历史,可能会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苻坚一生的四大功绩

一、崇儒汉化

苻坚是氐族人,自古少数民族统治中原,除了武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汉文化的吸纳。苻坚很小的时候,就要求爷爷,惠武帝苻洪给自己聘请家庭教师,学习儒家文化。正是在儒家文化经世济民的思想熏陶下,苻坚的胸怀超越了任何一位,五胡十六国期间的帝王。

苻坚登基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兴建学校,推广儒学,并按照汉家文化,以举孝廉、贤良方正等模式,大量吸纳汉人进入朝廷。苻坚甚至规定,所有公卿子弟,必须强制进入太学学习,他亲自去太学检查学业,每月一次,从不间断。

他摒弃了胡人一味好杀的传统,提倡以德治国。当年他最倚重的汉臣王猛,曾经因为法治严苛,都受过他的批评。

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化不是主流,苻坚能以超脱时代的眼界,积极倡导融入汉文化,足见其不凡的政治眼光。

二、内政修明

苻坚仿照汉制,建立完善的治国体系。胡人善骑射,往往征伐有力,治国无方。前秦在苻坚之前,明显缺乏治国方略,基本依靠原始的部族势力,实行贵族分治的模式。这种落后的统治模式,是对皇权的极大削弱,不利于中央集权。

苻坚依汉制,大量引进汉臣,建立新的统治结构,遏制贵族势力对皇权的牵制,对前秦的吏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猛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汉人政治家,苻坚不因为王猛出身卑贱,将他一路提拔到丞相的位置。为了支持王猛,苻坚不惜对贵族大开杀戒。正是在他的鼎力支持下,王猛锐意改革,让前秦摆脱了部落联盟式的治理模式,迅速跻身最先进的帝制国家。

制度的先进性,让前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这个基础上,苻坚与王猛君臣合力,一方面肃清吏治,一方面确立发展农业为基本国策,使一个游牧民族基因的国家,迅速适应了古代农耕文化,为前秦统一北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宽仁修德

五胡十六国期间,是中原百姓最黑暗的时期,游牧民族的嗜血性,导致人口骤减。民族仇恨与屠杀,几乎是每个短命王朝的必修课。

苻坚恐怕是那个时代最宽仁的帝王,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苻坚陆续消灭了,燕、魏、代等割据政权,对被消灭的鲜卑拓跋氏、慕容氏、羌族姚氏等,都以宽容的姿态,纳入前秦的统治,而不是斩草除根式的灭绝。

苻坚的仁德还表现在对老百姓的治理上,他为了发展农业,大兴水利。为了减轻老百姓负担,他轻徭薄赋,对孤寡老人予以特别照顾。

长安曾经流传一首民谣:“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就是对苻坚德治的赞誉。

四、武功赫赫

苻坚最大的功绩在于统一了北方各民族,这一点恐怕是柏杨将他列为“大帝”的最重要原因。结束战争的唯一手段就是统一,苻坚作为马背民族的后代,在文治的同时,武功一点不逊前辈。

在陆续消灭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后,前秦的国土面积达到了天下三分之二的水平,九州独占其七,远远超过了中原正统东晋。

苻坚的三大弱项,葬送了自己的成果

不过,苻坚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正是这些短板,让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在短短几年内就灰飞烟灭。

一、好大喜功

这恐怕是所有功成名就的帝王,所具有的通病,苻坚也没有逃脱这个陷阱。司马光就认为,苻坚的文治武功,让他有点迷失了自我。司马光以李克与魏文侯的对话,类比苻坚:

“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坚似之矣。”

司马光指出,苻坚正是在屡战屡胜中,让自己变成了不顾实情,一味追求功业的“膨胀帝”,在经济基础尚未达到较高水准的情况下,亡国是早晚的事。

二、妇人之仁

前秦的灭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起火,被灭国的慕容垂和姚苌,乘着苻坚兵败淝水,纷纷起兵反叛,导致苻坚内外交困,最后连他自己,都死于姚苌之手!

史学家普遍认为,苻坚之仁过了头,滑落到妇人之仁的境地,虽然在统一战争中起到了收服人心的作用,但苻坚不加筛选地重用慕容氏和姚氏,导致这些亡国势力亡而不死,留下了后患。

当年王猛去世前,再三叮嘱苻坚,不可与东晋为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王猛认为慕容垂就是内部的大隐患。可惜苻坚不听,对自己的怀仁政策过于自信。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最为典型:

“坚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俱未再世而族类夷灭,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

三、不辨大势

前秦灭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淝水之战的失利,这一战,苻坚辛苦建立起来的帝国军力,几乎全被摧毁。

淝水之战前夕,朝中的反对声非常强烈,包括他的弟弟苻融、太子苻宏,甚至爱妾张夫人等,都一致表示反对他攻伐东晋。苻融给他提出了三不可:一是天象有异不可为;二是东晋君臣和睦,谢安、桓冲贤能;三是本国民力疲敝。

苻融的话,不但没阻止苻坚统一天下的野心,反而惹得苻坚大发雷霆。苻融继续哭谏,以王猛的临终遗言,劝说他关注点应该在内政,但依然无效。好大喜功的苻坚,对自己拥有的九十七万大军太自信了,认为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做到“投鞭断水”,根本无视天下大势。

关键时刻,心怀叵测的慕容垂,给苻坚膨胀的心又加了一点催化剂,他竭力吹捧苻坚伐晋的功业。苻坚终于昏了头,高兴地对慕容垂说:“与我平定天下的人只有你!”

结果,苻坚一脚踩进泥潭,葬送了前秦帝国。淝水之战,自吹“投鞭断水”的苻坚,变成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逃兵!断水的不是前秦骑兵的马鞭,而是尸体!

这就是苻坚的短视,他根本对自己政权内部的危机看不清,也无视东晋的不可伐,一个错误决定,让本有机会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前秦,变成了短命王朝!

苻坚为何远远没有李世民出名

国人对苻坚的了解,大多仅仅局限于淝水之战,甚至对淝水之战的背景都不了解,更不用说对苻坚的了解了。所以,恐怕大家都对柏杨,将苻坚列为“大帝”而迷惑不解。

其实,柏杨的评价,虽然有其自己的视角,但这个说法至少说明了,苻坚确实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封建帝王,他的所作所为,具备了与秦皇汉武相媲美的政绩。那么,这样一位杰出的帝王,何以如此默默无闻呢?个人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苻坚虽然有很突出的政绩,但也有明显的弱点,尤其是淝水之战的失利。中国人常常喜欢以成败论英雄,苻坚落寞的下场,掩盖了自己的光辉。

二是前秦是短命王朝,没有对苻坚的功业持续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功业需要一辈子积累,一个王朝的功业,需要几代帝王的积累,前秦是短命王朝,缺少为苻坚增光添彩的条件。

三是五胡十六国王朝,不被汉家正统文化所接受。在传统历史观中,五胡十六国时期,被认为是中原王朝沦陷的历史,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就连苻坚最信任的大臣王猛也认为:东晋才是中原文化的正统!苻坚是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当然很难被传统文化所接受。

苻坚的宿命论:他注定是历史的过客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提到魏晋南北朝,国人大多不熟悉,也不认为这是一段“历史主餐”,似乎东汉之后就是隋唐。可事实上,这段历史足足四百年,不比任何一个王朝寿命短,为什么魏晋南北朝,在整个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显得那么另类,那么不显眼呢?

连魏晋南北朝都是这种“待遇”,更遑论其中短暂的五胡十六国了。原因就在于,从两汉到隋唐,中国的历史,正经历一场重大的政治结构大调整,而魏晋南北朝正是转型期,是新政治生命的孕育期,人们的目光,停留在了新生儿惊天一啼,而孕育新生命的母体,却在啼哭声中消亡了。

这个重大的政治结构调整就是,从士族门阀制的皇权与贵族分治天下,到科举制的皇权与儒家平民学子的共治天下。这个结构的调整,带来两个巨变,一是门阀士族在中国的消亡,二是皇权从分权到独裁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就是这个政治结构漫长的孕育期。五胡十六国相对于汉人,其门阀集团的势力要弱小得多,他们所经历的由贵族共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就是历史坚冰里,最容易突破的薄弱点,是新政治结构诞生的最好试验田!

从这个角度讲,五胡十六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很重要,且不可或缺。不过,其“过渡阶段”的表现形式,让他们更像匆匆过客,大家的目光,都专注于新生命体的炫目,对母体反而忽视,无人喝彩!

前秦帝王苻坚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李世民,有多厉害呢?

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来形容前秦王苻坚的功绩。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全国的政权只有西晋,而能够统一北方的政权只有四个,分别是曹魏、前秦、北魏、北周。而在这四个政权当中,最有实力统一全国的当然是前秦,他若不是遇上了东晋战斗力最强的北府兵,若是苻坚能够稳扎稳打等待蜀汉和雍凉的援军赶到,大有可能一战而定江南,建立第1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当少数民族再次有实力建立统一全国政权的时候,已经是一千年以后的忽必烈时期,这纵贯千年的对比足以凸显苻坚统治时期前秦政权的强大。

当然,苻坚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异常宽容的民族包容之心。自古以来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生存环境都极度恶劣,为了争夺少数的土地,牲畜,黄金,布匹经常恨不得将其他民族赶尽杀绝。而苻坚实行了非常超前的民族政策,甚至可以与李世民时期相提并论,他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法,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尤其对汉族的能工巧匠更是加以善待,使得前秦政权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甚至有了调动百万大军的实力。当然对于那些在西晋末年迁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苻坚也没有像以前的统治者那样对他们进行驱逐,而是允许他们在中原生活安居乐业,形成了一幅民族融合,其乐融融的繁荣富强场面。

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败在终于还是败在了淝水战场,败给了谢安,败给了北府兵。长江天险对于北方民族尤其是善于马上生活的游牧民族,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也正是这样,中国历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戏剧性。

前秦帝王苻坚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李世民,有多厉害呢?

首先吧,史料记载中关于氐人的记载并不太多,这苻坚属于氐人,氐人自汉以来,逐渐不再从事游牧行业,到了汉末时期,改行的更多。

氐人主要生活范围在甘肃陕西,自周以来,魏晋以前,这里的环境事宜,从事农耕的比畜牧的要多的多。

到了苻坚时期,更是如此,所以苻坚严格意义上不是游牧民族。他统领的大部分其他民族,从事大部分也是农耕行业与渔猎行业,反而是北方的柔然部落从事游牧事业。

苻坚手底下人才众星齐聚,将星璀璨。

邓羌,苟长,吕婆楼,石越,杨安,王统,徐成,苻丕,张蚝,姚苌如虎如狼,驰骋疆场。

姚苌比这几位太差劲了,不过他能苟着,苟到最后。像司马懿一样,苟到最后。

可惜这些人大部分没有像姚苌一样苟到淝水之战,否则战争输赢。。嘿嘿。

当然只是有人才将星不够的,他需要能管理这些人的人

苻坚有绝对王牌,王猛

功盖诸葛第一人

王猛功绩,要说得有一大堆,总之一句话,

他是汉初三杰的结合体,绝对实力与能力。

说实话,苻坚也承认,有王猛,就够了。

有王猛真够了,苻坚有了王猛,不在过多处理政务,全交付王猛。

可惜王猛死在苻坚之前,这是千古遗憾。王猛死了之后。苻坚大哭,上天不让朕一统天下了吗?

不过他依旧擦干眼泪,然后准备灭晋。。

前秦帝王苻坚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李世民,有多厉害呢?

苻坚与李世民一样,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东征西讨,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文治武功,而凑巧的是,李世民在即位前也是秦王。虽然现在经常有人叫苻坚为大帝,实际上苻坚一直没有称帝,而是自称天王。李世民能被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和深得人心的民族政策。苻坚能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李世民,也是因为他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当然,只有文治,没有武功是不可能赢得草原游牧民族的尊敬的,这些人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后来的宋朝是活生生的例子。同样,只有杀伐不给别人留一点活路当然也不可行,这样会引起更大的反抗。只有恩威并施,才能赢得那些凶悍的游牧民族的心悦诚服。

(文治武功都很厉害的李世民)

李世民刚即位的时候,颉利可汗就率兵进犯,在渭水河岸与李世民对峙。在此之前,颉利更是时常劫掠唐朝边境,李渊有段时间甚至都打算迁都以避祸。后来李世民倾府库以求和,历史书中的渭水之盟,那都是为尊者讳。颉利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20万骑兵压阵,而李世民手中只有3万守城士兵,城池也残破不堪,不得已之下,李世民忍下耻辱,如图雪耻,加紧练兵,任用李靖等一批将才,于贞观三年拉开了唐和突厥战争的序幕,最终打败了突厥等游牧民族。

李世民没有对败北的突厥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还给已经投降的突厥首领封官,尤其是当时漠北草原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唐朝刚刚建国,本身也不富裕,李世民却给这些突厥难民大开自由之门,让他们能够到关中、内地寻找活路。当时有人以西晋五胡乱华之事提醒李世民,李世民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种思想和认识在当时华夷之辨的背景里是非常超前和开明的,正是由于这种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政策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认可和尊敬,并于公元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

唐朝的这个身份和地位,可不是那种虚名,而是唐朝作为东亚国际联盟的领袖,可以随时征发这些国家、部族的军队,如有不从命者,唐朝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其他附庸部落就会群起而攻之。所以,盛唐天下兵威之盛,并非是因为突厥骑兵突然战力不行了,而是唐朝建立起了一个国际秩序,将突厥骑兵之威化为己用。

(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

李世民如此,苻坚也是如此,他虽然比起李世民在时代上要差200多年,不过他们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

可能与传统意义上的胡人的概念不一样,氐人其实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农耕民族,最迟在东周时,这个民族就已经确立了农耕的生产方式。关于这个民族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就是氐羌同源。羌人又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所以氐人会耕种也不算的是件稀奇事。不过,虽然他们颇事农耕,可是远在西陲,与胡戎杂处,生活习性上也染上很多胡俗,因此被称作异族。

苻坚本来不该做皇帝,他是靠政变上台的。而他发动政变,与李世民却有不同,因为其前任皇帝苻生实在是一个狂暴的异类,如果他不造反政变,估计他就要被杀。虽然史书中也经常会为政变成功的人开脱,说如果不行大事,就要如何如何之类,但是苻生这个人却还是在太子时就有人造反,而造反的口号是直接针对他这个皇太子的。所以,苻坚顺承民意,诛杀了暴君,虽是政变,却也是情非得已。

(苻坚少时要求读书被认为有大志向)

可能是出于自己得位不正,苻坚确实很想开创一番伟业来证明自己。由于冉闵在前些年,率领汉人对羯人大开杀戒,中原很多胡人都被杀死。见识到了民族仇杀,同时也看到了绝地反击的汉族武装力量的苻坚,决心改变这一切。他对内抑制豪强,增强法制,与民休息,对外息事宁人,不动刀兵。如此7、8年之后,前秦民生富庶,法令凛然。这与苻坚重用汉人丞相王猛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王猛就是当年与桓温扪虱而谈的名士,桓温直言江左没有比的过的人。苻坚仅仅用了20年就缔造了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帝国,可见其文治斐然。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君主,苻坚胸怀大志。从出兵攻灭前燕开始,不出10年,前秦的战争机器隆隆作响,竟然把北方的割据政权都一一收归账下。淝水之战后名噪一时的北方名将,此时都在苻坚的麾下,为前秦的建设添砖加瓦。前秦出兵的名义是很高明的,他们说自己是悬义伐暴,而当时少数民族的君主确实是昏君暴君居多。一统北中国,甚至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前秦国力强大,可算是武功赫赫。

前秦扑灭这些割据政权,并没有像之前冉闵所做的那样斩尽杀绝,而是兴义兵,对于俘虏过来的敌国贵族大臣,苻坚都量才使用,对于一些名将,如姚苌、慕容垂等,他甚至能够让他们带领大军独当一面,其宽宏信人至此,实出五胡十六国时期所有君主之右!而且他也能明辨是非,兼听则明,虽然十分信任王猛,但是对于接纳敌国降臣,却不肯听从王猛,他有自己的判断。

而且,苻坚有绝对的自信,就单凭着他能够调动112万大军南征东晋,就能看到前秦帝国的组织动员能力。所谓雷霆之怒,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动则如烈火,不可撄其峰。

世人都说苻坚信错了人,他最信任的龙骧将军姚苌最终要了他的命。可是,如果不是淝水之战造化弄人,姚苌何敢如此?如果苻坚没有发动淝水之战,就只是守土安民,前秦境内的那些野心家也不会有任何机会。淝水之战的失败,其实有太多偶然。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还能回到北方东山再起,可是苻坚在淮北收拢10多万散兵之后,却收到了各地叛乱的消息。

(淝水之战)

少数民族其实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思,见识到了汉民族的武力的氐人首领苻坚,他一定在思考着前秦政权的基础是什么。氐人太少,如果只是作为殖民政权,结果可能会和羯人一样的下场。苻坚还没有找到北魏王朝润物无声的“汉化改制”的办法,他只能通过建立起更为广大的统一阵营,团结那些少数民族武装,扩大统治基本盘,与汉民族形成势力上的均衡。

他几乎就要达成目标了,如果再有20年时间,新的一代人长成,他们沐浴在大秦帝国的辉煌盛世中,会逐渐消失自己本民族的归属感。可是,他还是低估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即使有汉民族这样共同的政治对立面,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也是大到了不可能无视的地步。

李世民比起苻坚的幸运就在于此,李世民是汉人,他的同胞出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在利益上和情感上是不需要做政治教育和战略启蒙的,而汉人不管是人数、文明、战争潜力都要比游牧民族强大的多。所以,李世民在执行起同样的策略时会有更加强大的自信,也不会担心这些游牧民族的兵将会借机谋反。

(苻坚执掌权柄28年)

苻坚发起的淝水之战,并不是必败之局,却酿成了重大的军事失败;军事失败又导致了重大的政治失败,没有完成内部整合的前秦帝国一朝星散,苻坚本人也被姚苌缢杀在佛寺。前秦帝国的陨落快如流星,人们甚至还没有从前秦盛世的光辉中缓过神来。氐人也在各地的民族仇杀中折损大半,他们再难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重现辉煌,最终惨淡经营了十多年后,前秦最终亡国,氐人也融入到了汉族。

前秦帝王苻坚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李世民,有多厉害呢?

苻坚却实与李世民有相似之处。

一,都是通过政变取得的帝位。

不同的是,李世民不管在军中或者朝中都非常有威望,甚至太子李建成都忌怕他,李渊又非常的优柔寡断,所以导致儿子们互相斗争,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而取得帝位,勉强算是合法继承人。苻坚的即位可就算不上是合法的了,但却是所有人所支持的,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苻生是一个杀人无度的暴君,当官的人人自危,平民怨声载道。后来苻坚为求自保发动政变,将苻生幽禁了起来废为越王,后来杀掉了。软禁苻生后,苻坚将皇帝位让于他的庶兄苻法,苻法自认为是庶出,不敢接受,于是苻坚在众人的劝进下即位。

二,都是历代不可多得帝王之才

李世民刚刚即位就对内实施一系列措施,对内唯才是举,崇尚节俭,重视吏治的清明。对外平定各方少数民族,使国家实现统一,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苻坚即位的时候,是出于一种内忧外患,人民怨声载道的期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最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三,对待民族问题上都是以宽容得态度对待。

李世民的态度是“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仁和宽厚的胸怀。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

苻坚则对于前秦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没有作出融合的措施。只是将头领迁到首都,仍留其部下在故地,苻坚则为更好的管理关东以至各地民族,于是从原集中于关中的氐族人分出十五万户,各由宗亲率领出镇,然而此举却分散了氐族的民族力量,影响对各地的军事影响力,而移居关中的各民族更成前秦的心腹大患。

最终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终年48岁。

前秦帝王苻坚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李世民,有多厉害呢?

苻坚和李世民,在某些行为上,真是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都可以称得上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可惜苻坚淝水之战,败于谢安谢晋之手,功亏一篑,让人叹惋。

其实,苻坚即位的时候,前秦社会已经混乱不堪。关中本来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仇对峙十分严重。前秦在战乱中建国,法律制度都不健全。苻生又实施残暴统治,加上自然灾害不断,致使千里秦川豪强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唐朝贞观年间,也是自然灾害不断,这一点上都是高度一致的,唯一好一点的是,李世民接受的唐朝虽然也是从战乱中过来的,但是经过了李渊几年的修养,情况已经好转了不少。

与李世民一样,苻坚在没做皇帝之前,就心怀大志,做东海王时,就痛感时弊误国害民,因而即位后决心开创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广招贤才,其中最有影响,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寒门出身的王猛。李世民当年也是大力提拔寒门,在这一点上,两人又是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在位期间,苻坚鼓励农业,设立学校,扶持鳏寡孤独和年老无依者。褒扬称颂一些有特殊才行、孝友忠义、有德业的人。多次下令要求各地方官员上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四项才德的人才,一时人才汇聚,于是当时国内官员都十分称职,吏治十分清明。在这一点上,也与贞观年间也极为相似。

苻坚下令与民休息,讨平于并州叛变的张平后就下令偃甲息兵,直至公元365年出兵平定刘卫辰及曹毂的叛乱前都没有大型的军事行动,在这一点上,就连李世民都不如他,贞观年间,因为边患,李世民曾多次对外用兵,在取得丰功伟绩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与李世民一样,苻坚生活简朴,将金玉锦绣等贵重物品散发给军士,并命后宫省俭服饰。比李世民开明的是,苻坚开发山泽,且得出的资源不限于官府,连平民也可用。不像唐朝,老百姓吃个鲤鱼都可能要冒被抓的风险。

可以说,若没有世家门阀在暗中使坏,苻坚淝水之战就极有可能一统天下,彻底结束中国大地上的战乱,成为一个毫不逊色于李世民的伟大君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