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李严被废为庶民,纯属自己给自己挖坑。本来作为东洲集团的代表人物,李严是刘备、诸葛亮团结的对象,刘备也授予其总管国内军事的中都护一职,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可惜他陷入对诸葛亮不满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掣肘诸葛亮,最后被废也是理所当然。
东洲集团的优秀代表西蜀政权由三大板块构成,一块是谯周、法正和张松为代表的“土著豪门士族”派,后人称之为益州集团;一块是以刘璋为核心的第一批“移民”势力,被称为东洲集团,李严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块就是刘备诸葛亮等第二批“移民”势力,也是西蜀的新主人,被称为“荆州集团”。
李严是南阳人,年轻时在荆州任职,曹操占据荆州后,他被任命为秭归县令入川。益州牧刘璋非常赏识李严的才华,将他从基层官员一路提拔到护军的要职。
没想到李严率众投降了刘备,导致刘璋成为过去时,他则被刘备授予犍为太守,逐步走入蜀汉政权的要层。在担任太守期间,李严展现了他卓越的治国才华和军事才能,他修订法律、整修城池、领兵平叛、兴修水利、开山筑路,短短五年时间,把犍为郡治理得耳目一新。
由此,李严成为刘备眼中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荆州集团作为西蜀的“客人”,却“以客欺主”,霸占了益州。为了统治稳固,荆州集团的基本策略是,对益州集团打压,对东洲集团拉拢。李严这个东洲集团的优秀代表,自然成为刘备的掌中宝。
建兴元年,刘备驾崩,临终前任命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出任后主刘禅的辅政大臣,诸葛亮任丞相,主管政务,李严副之,统领全国军事。刘备的这个任命,除了对李严能力的认可外,更重要的是对东洲集团释放了友好的信号!
利益熏心对抗诸葛亮然而,李严并没有读懂刘备的苦心,他一心扮演辅臣的身份,忘记了“友好大使”的角色,与诸葛亮的配合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由于两个人在北伐等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分歧,导致李严辅臣的身份名存实亡,蜀汉政权的实际权力,全部落于诸葛亮一人之手,甚至诸葛亮的亲信们,都要比李严来得风光。
其实再也不难理解,他们本就是两个阵营的人,李严只是拉拢的对象,本就不是“自家人”,再加上立场有异,和两辅臣掣肘的格局,走向对立恐怕也是必然。
此时李严个人性格上的弱点暴露无遗,他以任性的方式与诸葛亮对立。建兴四年,他拒绝诸葛亮要求他镇守汉中的部署,并企图分割五州为巴郡,自己裂土而治。建兴八年,以司马懿招降为要挟,换取他与儿子的升迁,才同意率兵出汉中,配合诸葛亮的军事行动。
建兴九年,李严做出了一个作死的举动,负责粮草督办的他,突然给诸葛亮去信,声称遇到大雨交通阻断,粮草无法运达,请求罢兵。诸葛亮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半途而废。没想到,李严一见到诸葛亮,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粮草,你怎么撤军了?”
搞笑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粮草筹备不力的事实,他又上疏刘禅,声称撤军是诱敌深入之计。如此前后矛盾的说法,不可能不露馅。
诸葛亮决定不再对李严采取忍让的态度,他上表刘禅,将李严贬为庶民,流放梓潼。
悔悟中离世李严的结局,本质上是派系之争的结果,但也跟他个人的性格弱点有很大关系。李严深知自己不是荆州集团核心,最早想以“卖身投靠”的方式,巴结诸葛亮。他曾经建议诸葛亮加九锡称王,被诸葛亮拒绝并遭到训斥。
马屁拍到马蹄上,李严恼羞成怒,转而与诸葛亮为敌。李严的任性,公私不分其实早年就已经显现,在犍为郡期间,虽然政绩突出,但与同僚关系极其恶劣,只是被政绩掩盖了。
他比较幸运的是,碰上了有大局观的诸葛亮,诸葛亮还是希望李严能做他手下的“乖宝宝”,也鉴于同为辅臣的关系,不好直接下死手。可惜这些都被李严当做对抗诸葛亮的资本,进而越滑越远,以至于置军国大业不顾。
李严被废为庶人后,诸葛亮并未落井下石,他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为他督办北伐粮草筹备。也许正是这个任命,才让李严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此后,他一心静等诸葛亮重新起复他的决定,以洗刷自己的耻辱。
可是等来的结果却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李严忧愤交加,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得罪的人太多,真正能够赏识他的人只有诸葛亮,诸葛亮死了,他的前途也就彻底断送了!不久,李严就在这种忧愤和悔恨中郁郁而终。
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一山难容二虎,诸葛亮和李严没有私仇恩怨。更没有为争权夺利斗争的你死我活。
李严最早是刘表的秭归县令。曹操席卷荆州时,李严逃往成都,就被刘璋任命成都令,干得非常出色。
214年,已经是益州刘璋任命为护国军司令,率领一支精兵,去抗击入侵成都刘备,在绵竹打仗,在法正影响下,率军投降刘备,成为刘备偏将军。
刘备成都得取胜利后,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是刘备政权中五人心腹,扬武将军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还有刘禅的老师,挂名军师校尉的诸葛亮,他还没有话语权。他们一起为蜀汉制定建国章程,治理混乱,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官员随意作为的不稳定社会秩序,定出《蜀科》成为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刘备去夺取汉中和曹操几十万大军作战时,死生未卜,成败难测,国中的强盗马贼马秦 高胜等,在郪县领兵造反,招集队伍数万人叛乱,打到离成都不远的资中县,势头很猛。李严不待刘备命令,发兵只率本郡守城的五干人就主动出击,镇压动乱队伍,斩杀马秦,高胜。使动乱者四散逃跑再回家中,又作农民种田去了。李严为刘备在后方稳定,保证刘备在前线抗曹,夺汉中之战的大捷做出贡献。
不久后,越嶲郡羌夷帅高定,又率领羌人围攻新道县。李严率军出击,马到成功,高定被打败后逃走。
刘备汉中大捷成汉中王,回成都后,加封李为辅汉将军,继续为犍为太守。是刘备的第一个军政全权大员。同期诸葛亮只是挂名军师中郎将。张飞在阆中汇军时被部所杀,刘备为保证儿子刘禅安全,给诸葛亮一些军队为校尉。李严不但军事上主动强势作为,而且成功多勋有著,吏治上凿通天社山,修通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成都搞得焕然一新,以致吏民乐悦之,也为新成都开拓设想,要建设富裕汉蜀,使汉蜀胜过中原,观楼壮丽成为第一人间美丽城市的,做了很多兰图远景。
当然因曲高和寡,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又是在建国初期,和同僚观点,意见,想法,不和。理想更相去甚远。大家对他都持反对态度,争执更多,江州都督杨洪一气之下辞职不干 。牙门将王冲更发生打架摩擦,李严有军有权有势,王冲自知被其所恨,害怕报复被诬陷罪名而叛逃投魏。
李严自视甚高,同级的辅匡护军将军,地位相等,岁差不多,李严也不去主动与他来往。虽是蜀国早期支柱之一。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刘备伐吴,在夷陵之战中,指挥错误,将土消积作战,麻痹大意。被青年少将陆逊一战全歼,刘备只身逃回永安。先将李严召来永安宫,任命他为蜀汉刘备以下,万人之上尚书令。必有将国家大事给予意思。
可惜是心高意远的李严,被二世祖刘禅坚决不同意。刘禅直接不同意刘备安排,让自己老师诸葛亮成为自己首辅,并软磨硬泡把一切权力都让刘备给了诸葛亮。
刘备重病身衰,由着刘禅去想去做,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不能不说刘备还是把权力重点,放在李严身上。乱世军权,重于政权。李严是读书人,刘备封他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却没有给诸葛亮加爵封侯有假节。李严的都有先办后奏的权力。这些权力都给了李严。
诸葛亮的权力,是刘禅为他要来的。刘备安慰他说“你的才能是此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喝尽股肱的力量,报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刘备说诸葛亮才能十倍于曹丕,就是虚的。当时并不看好诸葛亮。给李严都实实在在真权实惠。给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只有“政事“。可惜李严比诸葛亮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有权不会用,被困在永安五年。使诸葛亮不但政治势力强大起来,而且有了自己一支军队无当军,不论政绩还是名誉。都远远超越李严,在国内外有了相大的影响力。办好和吴国联盟,定平国内叛乱,理顺上下关系,把国家大权实握手中。
李严这时才能想起自己的治国能力,要和诸葛亮比比治理地方能力,要求给自己分裂巴州,让自己能力得以发挥使展。以图东山再起,并把迷昏汤给诸葛亮喝,要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企图捧杀诸葛亮。
被诸葛亮识破,加以驳斥,没有给他巴州刺史,却让他镇守汉中,李严也推脱不去。二人开始斗智斗法,逐渐形合影离,诸葛亮在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提醒下,李正方”腹中有鳞甲“,心术不正,耐制造事端。要诸葛亮早早收拾李严以防后祸。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以其人之道,制其人之身也来捧杀。
二三O年在曹魏大司马曹真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安康,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坂。连天大雨三十余天。诸葛亮上表李严为骠骑将军,赶赴汉中去阻击曹真,又表其子李丰,接替都督主江州防务。
曹真因为连天大雨魏军撤退,诸葛亮确使从汉中调走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阴溪(武山西南)蜀军大捷。诸葛亮还又把政事,交给李严以中都护办理丞相府事务。暗中却收集李严言行。准备财料到时一击将李严彻底击垮。
二三一年春天,诸葛亮再次率大军攻祁山,开始以木牛运输(滑轮索道运输)进行北伐。曹真死了。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迎战诸葛亮,诸葛亮抢先到魏地,割麦于上邽(天水县)。司马懿追遂诸葛亮至卤城,掘深沟为营自守。没有交战。有了畏蜀军如畏虎的名声。(《资治通鉴》说蜀军胜斩魏三干人,《晋书》则魏军胜,俘获斩首数万人。《三国志》两种说法均无)。
李严以天下大雨,运粮不济,要求诸葛亮还师。张郃追诸葛亮兵至木门时中箭身亡,从实际讲,诸葛亮割了天水的小麦,军中暂时并不缺粮草。后方大雨连天,供应不上粮草是实际但军中不缺粮草。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根据前线回来带回小麦情况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很明显,是司马懿己经吃了败仗,斩了主力军张郃大将,又能夺取更大胜利,司马懿也己经缺粮缺草,又是蜀军在本土作战,夺取大捷不是没有可能,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其决战“的时机。明显是诸葛亮指挥不利,延误战机的大错误。
诸葛亮早就抓住了李严,督办根草不力的责任,又有参军孤忠,督军成藩传话诸葛亮让他撤军,将李严的前后书玩原本手迹递上刘禅,使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加上李严结巴,辞穷理屈,只得底头。
被诸葛亮以李严本性只为荣誉利益,哪料到他竞然存有颠倒是非之心,以到如此。如果这种搞些小恩小惠,心思着家,只想平稳处世求名,不大忧虑国家大事的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家的祸败。废李严为民,流放样潼郡。李严生不逢时,和诸葛亮一心要北伐的心意,建功立业格格不入,他是建设管理美好国家的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并不是真要争权夺利的人,如果刘备给得那实权应用得当,以诸葛亮当时校尉官位,能再造蜀汉,李严更有实力能力成就伟业,可惜他不被诸葛亮所用,反被诸葛亮压制 ,无法实展真才,理想能力被埋没。
诸葛亮和李严的斗争,代表着蜀汉两种思想。以军事强国和经济强国路线斗争,双方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可惜刘禅独信诸葛亮,都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个人利益,当诸葛亮为了彻底打败李严,作准备,用手段,放弃同司马懿的军事斗争 ,大不应该的,当蜀汉军带回大量小麦,李严说粮草充足为什么退军也是真实,责难诸葛亮遗误军机担误大捷机会是正确,可是刘禅信认老师。使诸葛亮打击李平的阴谋得以实现。可惜蜀国没有李严的邦助。诸葛亮被活活累死了,诸葛亮死在战场,使两人心结再难解开心结,李平等待重新为国立功建业的机会也没有了,内斗外战使蜀汉元气大伤,刘禅终究是投降灭亡下场。两个孤独人本原都能有精彩年华,伟大人生的人,却没有干出惊天动地伟业,他们内斗中耗尽自己生命,也使国家动荡不安。人才受屈。
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权力之争,李严玩不过诸葛亮,所以就被打成反革命。
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说到李严,就绕不开刘备的托孤,我们都知道,李严是刘备托孤除诸葛亮之外的另一个重臣,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刘备托孤李严,仅仅是一个面子工程。
李严实际上是刘备在夷陵之战逃回永安宫之后不久,就被刘备召到永安的,当时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刘备是皇帝,李严是尚书令,两人都待在永安宫。
但是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和太子刘禅却坐镇成都,刘备这么安排简直太有意思了,丞相+太子坐镇都城成都,而皇帝+尚书令驻守边界永安,那么政治中心在哪里?
要知道刘备召李严到永安宫时,只是兵败,还没有生病,此时的刘备由于夷陵大败,心态显老,况且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62岁了,此时的刘备更多的是交待后事,培养下一代,政治中心肯定是在成都,刘备带着李严更多的是让李严帮助处理一些来自成都的请示,毕竟皇帝身边总得有个人帮忙。
到了223年,刘备病重,因此召丞相诸葛亮到永安,准备进行托孤,《三国志先主传》中是这样描述刘备的托孤: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句意思很好理解,刘备病重之际,托孤于诸葛亮,让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协助诸葛亮。李严既然是托孤大臣,为何又是另一位托孤大臣的副手?这种托孤闻所未闻,身为托孤大臣应该都是平等的,相互制约的,如果分为正副,如何制约?
而且刘备还给了李严一个奇怪的任命,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驻守永安。中都护相当于大都督,总监护的意思,既然是托孤大臣,又是蜀汉最高军事长官,理应待在政治中心成都,驻守边界永安是什么意思?
实在无法理解刘备的这些行为,但是如果你把刘备前后的行为串联起来考虑,就会发现:刘备压根就没有打算给李严权利,而仅仅是为了团结李严背后的东州派,做出的一个面子工程而已,李严只有表面的官职,而根本没有实权,这是刘备安排的。否则哪有托孤大臣和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在边界驻守,远离政治中心的安排?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看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瞬间就会明白很多事。
李严确实有一些才能,比如军事才能,独自领兵平定叛乱,比如政治才能,在地方上兴修水利工程,大兴土木,但是刘备已经把李严定位为一个面子工程,官职挺高,但没有实权,不用怀疑刘备的用人,刘备之所以让李严到这个位子,是有着深信的意义的。
但显然,李严在刘备去世后,不想安于现状,他想要更多的实际权力。德不配位造就了李严的悲剧。
李严想让诸葛亮把益州东部几个郡划出来成立巴州,让自已任巴州刺史,益州本来就只一个州,下辖21个郡,李严这么做,不就是搞分裂吗?诸葛亮怎么可能答应,不说别的,要是刘备在世,李严敢这么说,肯定是第一个被杀。
李严之所以被废,完全是自已作死,与诸葛亮没有多大的关系,诸葛亮其实对李严已经仁至义尽了,不断的加官晋爵,刘备去世没多久,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230年,李严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还负责管理诸葛亮的丞相府,换句话说,诸葛亮在前方打仗,李严就是后方的总指挥了,这种待遇应该不低了吧!
即使是李严诱骗诸葛亮加九锡,想置诸葛亮于不义,诸葛亮都没有处罚李严,反而以团结为主,以提拔为安抚。
但最终的结局就是李严在原则问题上触及了诸葛亮的底线,故意以粮草问题诱使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退兵,本来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斩了魏国车骑将军张郃,结果因为李严的欺骗,导致进一步扩大战果的可能,只能匆匆退兵。
李严被废,诸葛亮选择的程序是弹劾,这可不是诸葛亮一人所为,基本上蜀汉上上下下的人都对李严不满,光是看弹劾李严的这份蜀汉群臣名单就知道到底谁不得人心了,这份名单有:
刘琰、魏延、吴懿、高翔、吴班、杨仪、邓芝、费祎、董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雝、胡济、阎晏、杜义、杜祺、盛勃、樊岐。
涵盖了蜀汉各个派系的人,既有荆州派,又有东州派,同时还有益州本地人,可见李严是多么的不得人心,诸葛亮再一手遮天,也做不到这个效果吧,只能是李严自已选择作死的行为,才导致了弹劾。
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方圆论坛观点!
诸葛亮和李严本无仇隙。但诸葛亮有才归有才,但是其为人好权。本身诸葛亮就喜欢掌控一切,自从追随刘备之后,诸葛亮可谓是军政大权一把抓。刘备活着的时候自信可以掌控诸葛亮,但是刘备临死之前很怕诸葛亮会变成权臣,夺了他的天下,所以刘备才会试探诸葛亮对他说,阿斗能扶持就扶持,如果实在不堪辅佐的话你就自己统治蜀汉。看上去刘备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如果诸葛亮真敢表露出一丝的意动,那么他必死无疑。没有任何一个帝王会对有心思夺取自己江山的臣子客气。当然了诸葛亮也是个人精。他马上对刘备发誓,绝对会忠心辅佐少主。但即使这样刘备还是不放心。所以刘备把管教刘禅和治理国家的权利托付给诸葛亮,而统军的权利交给了川蜀派代表李严。按理说皇帝托孤一般都需要好几个大臣,但是当时刘备也突然之间没有时间召集更多的心腹大臣,所以只能文武分治,让李严和诸葛亮互相制约。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可见,刘备是很器重李严的,把他和诸葛亮并列辅政大臣,一文一武,一正一副。刘备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眼光可是很毒的,看人极准,他死前就看出马谡此人不可重用,后来果然如此。所以,李严的本事也不会差到哪里。
刘禅继位大封群臣,诸葛亮和李严的封赏差不多,都加官进爵封侯,但诸葛亮似乎比李严更受刘禅信任,刘禅给诸葛亮开府治事的权利,并且还让诸葛亮兼任益州牧。这其中差别就太大了,诸葛亮有了开府的权利这就表示诸葛亮独立自主权利大涨,可以不需要汇报就能单独处理朝政,简单的说就是可以先斩后奏。而兼任益州牧又在地方有了势力,李严这下子就更斗不过诸葛亮了。本来诸葛亮就是个人精,再加上刘禅的偏爱,诸葛亮稳稳的玩死李严。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后来诸葛亮甚至开始对李严的军权开始下手,而李严心灰意冷之下也忘了刘备的嘱托,开始消极对抗,但是消极对抗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是无甚作用。诸葛亮照样夺取了李严的兵权,最后甚至只让李严当个运输队长。这下子李严更加心怀怨恨了。有一次诸葛亮在外领兵作战粮草不足让李严运粮,李严告诉诸葛亮后勤跟不上让诸葛亮撤兵,诸葛亮无奈只能撤兵回朝,等诸葛亮撤兵之后,李严和刘禅告状诬陷诸葛亮怯战,诸葛亮随即把李严说无粮要求撤兵的信拿出来给刘禅看。刘禅看后大怒把李严贬为庶人发配。
李严本来一个才华横溢之人被诸葛亮逼的走投无路,之后自乱阵脚导致把柄落在诸葛亮手上。李严被贬之后,诸葛亮独掌蜀汉大权。数次北伐,虽说是为了蜀汉的天下着想,但诸葛亮无限制的北伐也确实拖垮了蜀汉。导致后期蜀汉无力和曹魏争斗,最终被曹魏所灭。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李严其实挺可惜的,作为能被刘备看中的托孤重臣,他绝对是有两把刷子。
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在选人才这一点上,我是绝对相信刘备的!
当初刘备之所以选他当托孤之臣,虽然有着李严背后东洲集团的考虑,但更多的还是看重其才能。
之前在犍为太守的任上,李严所表现出来的治国能力,非常耀眼,“吏民悦之”四字足以说明一切。
但不该去对抗诸葛亮啊!
诸葛亮在蜀国的名望和势力,不是他李严能惹得起的,不听诸葛亮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下台。
当初刘备为给关羽报仇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大而归败,不久病逝白帝城,刘备在死之前精心安排了后事,令丞相诸葛亮和前将军李严共同辅佐小皇上刘禅。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但是是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辅臣机构,则奠定了李严比诸葛亮低一等的基础。而且由于李严长期在朝廷之外,无论大事小事,朝政事务都是有诸葛亮说的算,而李严在朝廷之外的永安,无法辅佐少主刘禅,失去了表现的机会,逐渐被政治中心所遗忘。再加上李严这个人为人孤傲,在圈中人缘不行,所以他虽然是托孤之臣,但在当时的蜀国内部,没太多资本。
这种时候,他最好的选择是老老实实的积蓄实力,而不是去个诸葛亮叫板。但李严偏偏选择了后者,他反对诸葛亮的北伐。
这可是触及诸葛亮的底线了,要知道北伐中原,兴复汉室,那可是诸葛亮毕生之梦啊,至死不渝的那种。
你去反对他,不是自讨苦吃吗?
诸葛亮在四出祁山攻打曹魏的时候,命令李严押运粮草,负责后方的补给,因为正值雨季,天降大雨,道路泥泞,粮草无法及时送到前方战线,由于粮草运不过去,李严请求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也同意了。
在诸葛亮回到都城成都后,李严居然在幼主刘禅面前颠倒黑白,诬陷丞相诸葛亮故意撤军。
诸葛亮在知道事情前后原因后,向刘禅交出了一份诸葛亮与李严的书信来往,这时李严已经哑口无言,由于李严耽误国事,诸葛亮请求后主刘禅将李严废为平民,流放在梓潼。
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当然了,以上只是参考史书记载,真相是否如此,有待考证!
最可悲的是,在李严心里,搞掉他的诸葛亮,却依然是他东山再起的唯一希望,因为李严人缘太差了,在他眼里,只又诸葛亮这种大公无私,以大局为重的人会启用他
然而直到诸葛亮病逝,李严都未曾再起!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当时李严得知诸葛亮死后,自己也抑郁得病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