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如题

这个问题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想必大家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一些父母也会拿这句话来逼迫子女去相亲。

那么,这句话的原意是什么呢,所谓的不孝有三,另外的两个不孝又是指什么?

实际上,这句话是有出处的,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个典故,实际是孟子评价舜的婚姻生活时,所说的话,具体的事例是这样的:

舜啊,从小就不怎么受父亲待见,尤其是舜的父亲娶了后娘之后,舜更是处境艰难。不仅后娘百般刁难他,连亲爹也不怎么关心,甚至想要逼死舜,还好,舜坚强地活了下来。

等到舜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其父母也不愿意操心此事,他的父亲甚至都不愿来主持此事。无奈之下,舜只能自己的婚事,自己来解决,而没有选择告知父母。

于是孟子评价舜的这个行为,属于不告而娶,为不孝。但,舜的这个行为也可以原谅,因为君子们都认为,舜的这种家庭情况,告知和不告知,没什么两样。

不过,这样解释的话,一些小伙伴们反而更加糊涂了,这个“无后”不是应该指没有后代吗,怎么在你杨角风的嘴里,却变成了不告而娶呢?

这个呢,也不怪大家,换成我也是一样的一头雾水,大家别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实际上,孟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特定指出另外的两个不孝具体是指什么。他仅仅是提出了“无后”这个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该怎么解释,他并没有说清楚。

而我们后代学者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其实是这样的,“无后”,就是指无有后代应该有的样子。就是不像样,没有正经,没有尽到后代所应该尽的责任和本分。

既然有歧义,那就得解释一下,到了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他叫赵岐,他读了《孟子章句》后,写了一个注,这里面就解释了什么叫“三不孝”:

“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他的这个注,是当今社会普遍采用的一个观点,解释一下就是说,不孝有三,一是过于纵容父母,让他们为所欲为,这是不孝;第二个不孝是指,自己去外地当官了,不能在身边伺候父母,只给他们钱,这也是不孝;第三个不孝就是很多单身男女每年回老家,被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逼婚的场景了,不娶妻(嫁人)生子,这也是不孝。

如果是这样理解,也算是完美的,但是既然悟空问答在问了,我也不能忽悠一下就过去。所以,还是得讲清楚这个典故,其实在《孟子》的《离娄句下》中还有这样一段: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看了没有,这里的不孝已经不是三个了,而是五个!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好好理解这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翻译的话是不是更贴切一点?

“不孝有很多种,其中无后是为最大的不孝。”

所以,这个三,并不是指就三个,而是一个虚数,如果大家不能理解的话,可以想象这几个成语。比如“三五成群”、“三令五申”、“吾尝日三省乎已”等等,这里的三可不是指就是数字“三”哦。

你以为解释到这里就完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到了现代之后,也有学者提出了另外的解释。他们的观点是,孟子毕竟属于儒家代表之一,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所以那三不孝应该这样理解:

“不能事亲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事己是三不孝。”

这句话啥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啊,不仅要像前面解释的那样孝敬父母,爱护父母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大孝。一个是要恪守本分,为君父分忧,也就是要忠于君主。另一个则是说,自己要身正影直,做事要有良心,有道德,有仁心。

综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啊,这里面的“三”并不一定是指三个,也可能是多个。而“无后”呢,也并不是指没有后代的意思,只不过后来经过赵岐的这么一注,让大家都采纳了这个意思。

其实也不怪我们,很多学者也都采纳了这种观点,比如北宋孙奭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等等。

就像鲁迅说的那样,世间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同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来不是那个意思,但是信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那个意思。若已经达成了共识,那么是对,是错,又有那么重要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内容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大概内容就是“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了一样。”

不孝有三:据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无后为大”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

而自古至今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一种传统思想,就是寄希望于后代人身上,让前人某种思想或者意愿得到延续,如果没有孩子,那就意味着死后无人奉祀,也意味着自此生命彻底断绝,所有就会有不努力娶妻生子导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实际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想必很多人对这句话中的“三”很好奇,认为不孝的做法有三种,而实际上这里的“三”在古文中指的并不是三种,而是“多”的意思。而“无后”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没有后代”。

孟子

后人对于“不孝有三”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而赵岐在此书中的解释由于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等种种原因,有些曲解了孟子的本意,将“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1.刻意顺从父母的心意,见父母有过错不说,使他们陷于不义之中;2.自己做官食禄却不赡养父母;3.不传宗接代。赵岐将“无后”直接理解为了“不传宗接代”,而这也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很多人也将赵岐的批注作为孟子“不孝有三”的解释,而误传了很久。

赵岐

根据孟子《离娄章句下》所说,不孝的做法应该是五种: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就是: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孟子的《离娄章句》中都是讲的如何使父母高兴,遵循父子纲常,但是从来没有提过后代的问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

其实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说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什么?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今天普遍理解的意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第一种不孝:阿意屈从,陷亲不义

对父母无条件的屈从,容忍父母做不义的事情,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种不孝: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家庭非常贫困,父母年龄都大了,不能干工作了,也不能做事的时候身为人子,不能努力学习做官,拿俸禄养家,是不孝,现在是努力工作,挣钱养父母的意思。

现在社会的年轻人,就知道和父母要钱,现在给这些人起个名字,叫‘肯老族’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结婚了还花老人钱,现在太多这样的事了。

第三种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但是在古人眼里,到了年龄不娶妻生子,不为祖先传递香火,断了祖宗的血脉,是大不孝,改革开放这些年,出现了很多女强人,女企业家,为了工作,也没有成家,是不孝的一种。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没有尽到传承后代的是大不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就是告诉我们,孝顺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圣贤教诲的人。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意思是告诉我们,天地都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则,人在天地之间,人类是世界的创造者,最为重要,而人行为,没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从我们出生,一路的成长,都是父母一手陪伴呵护长大,生病,读书,成家立业,什么事都操心在前,当我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回头看看父母,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我们儿女身上了,到老了该是我们尽孝道的时候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孝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中最本质的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和伦理是建立在血缘宗亲关系上的,因此,维系血缘关系的孝成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古人选官,首先要注重一个人是否孝顺,论语上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所以,人们认为一个孝子,在政治上一定是个忠臣。所以有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所以也有举孝廉的说法。

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来自于孟子。孟子特别崇拜舜,把他当成圣人,当成是孝顺的典范。但是孟子的弟子万章认为,舜没有禀告父母就暗自结下婚约,自作主张地结了婚,这就是不孝。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问:“《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必须禀告父母。’如果这话是真的,舜应该最遵守这句话。可是舜没有报告父母就娶妻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禀告了就娶不成了。男女结婚,是人生的重大伦常。如果禀告了,就要废弃这个伦常,从而就会怨恨父母,所以大舜没有报告父母。”

万章说:“舜不禀告父母而娶妻,我懂了;帝尧嫁女儿给舜而不通报舜的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指责舜不孝,尧不懂礼数,而孟子恰恰认为,舜和尧都是通达权变的人,因为舜家庭很特殊,父母和弟弟一心想搞死舜,怎么可能还让他娶老婆呢?尧也知道,要是和舜的瞎眼狠心的父母商量这门婚事的话,那婚事最后肯定黄掉。所以,舜结婚没有报告父母,恰恰是大孝,因为不结婚就没法生孩子,不生孩子才是大不孝,因为儒家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是一个逻辑特别严密的人,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理说还有两种不孝的情况,但是在孟子的著作中并没有说。你非要知道后两种是什么,那肯定是得不到答案了。因为,这里的不孝有三的三,是一种泛指,是多的意思。比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比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等。

孟子倒是在另外一篇谈话中,谈到了不孝顺的五种情形,这是在回答弟子关于齐国大将军匡章到底是不是一个孝子的时候说到的。他说不孝顺有五种情况。

孟子认为真正的不孝有五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通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说:“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一种不孝;喜欢下棋又好酗酒,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二种不孝;喜欢财物,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三种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是第四种不孝;逞勇斗狠,危及连累到父母,是第五种不孝。”

孟子列举了五种不孝的情形,并坚定地认为,匡章的行为不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形之列。

这才是孟子关于孝的标准的说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其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三纲五常中的“父子纲”源自周礼中“亲亲父为首”,经过先秦孔子时期,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后代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曲解为现在的意思呢? 

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实际上,这些古话在21世纪仍然被人们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传宗接代,是把儿女当作生孩子的机器,当作财产。父母把生儿育女当作投资,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