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怎么说呢?

这俩人谈不上权谋多么深,主要在于遵循哪条信条做事,这才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胡宗宪是追随的内心,赵贞吉则是一切都是圣意,要解释清楚不用看完整部剧情,只需要看这一集,这两个场景,就把两个人的性格解释的淋漓尽致。

如果非要比权谋,显然赵贞吉要高一些,胡宗宪更正派一些!

随着嘉靖帝闭关,朝局变得异常复杂起来,裕王窝在家中静观时变,徐阶暗中默许张居正命赵贞吉马上发动“倒严”的总决战,而严嵩却一反常态,跟儿子严世蕃密谋破局。

而破局的关键不在于严嵩和严世蕃要做什么,而是胡宗宪要做什么……

一、

浙江台州战场,胡宗宪对战倭寇的第八次战斗打响了……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陷入了白刃战,死伤无数,而胡宗宪就在台州炮台那里,站在最高的那杆旗杆下,一动不动。

显然,井上十三郎发现了胡宗宪,不惜一切代价往台州炮台处进军,炮火落到胡宗宪周边,他仍然一动不动。

如果没有搞明白这之前发生了什么,我们很难理解胡宗宪这是要干嘛?

胡宗宪其实是在寻求一死,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

“我太难了!”

所有的一切都在于年初的御前财政会议,因为要改稻为桑,因为胡宗宪反对,朝局就这样一步步走到现在。而胡宗宪在“毁堤淹田”之后,就对杭州知府马宁远讲过,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

“我真不愿意看到啊,阁老都八十一岁了,让这些人围着,到时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啊……”

记住,这就是胡宗宪后面所有的行为出发点,怕牵扯到严嵩,他草草就把”毁堤淹田“的案子结了。就怕牵扯到严嵩,甚至他进京之后,面对严世蕃的刻意刁难和不理解,也是喷他:

“你可以不念及天下苍生,但不应该不念自己的白发老父!”

只是严世蕃根本就没听懂这句话背后的含义,直到最后关头,才明白,自己一直认为在替老爹遮风挡雨,实际上就是招风惹雨。

严党已经岌岌可危,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胡宗宪必然也能看出来,不过面对谭伦的质疑,他还是说出了心里话:

“谁都可以去倒阁老,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去倒阁老!”

甚至于,嘉靖帝让他跟严嵩切割,他都豁出命去保严嵩,这就是为什么严嵩对严世蕃讲,他这一生杀人、治人、罢人,都比不上会用人!

二、

严嵩说得很对,用对了人,不在于你去怎么要求他,而在于他会怎么做。胡宗宪就是后者,他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知道该怎么去做,怎么能获得最好的效果,以及如何维护上级的形象。

在胡宗宪眼中,严嵩就是严嵩,就是他的老师,是一个真心对他的人,他要感恩。可是这一次严嵩让严世蕃送来的信,却让他左右为难,如果照做,那么严嵩在他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塌,那就真成了奸臣,而自己就是助纣为虐。

如果不照做,又违背了自己的做事原则,毕竟严嵩几乎没有要求过他做什么。即使要求,也是以圣贤之道要求,走的都是正道,往往大奸之人,都带着一副大忠的面具。

所以,胡宗宪面对倭寇的炮火,他想到了死,只有以身殉国,才能不辜负严嵩的栽培,才能不负于朝廷,不负于百姓,真的,他太难了……

正在指挥打仗的戚继光,发现胡宗宪不对劲之后,马上让齐大柱带人去救。因为胡宗宪的一心寻死,保护他的兵士一个个挡子弹死去(话说倭寇射出来的炮弹是穿天猴吗?)……

最终齐大柱手刃了井上十三郎,也算是给自己的老婆报了仇!

不过书中写的是齐大柱想生擒井上十三郎,井上十三郎不让他生擒,是自杀的。而剧中是被齐大柱杀的,杨角风觉得,书中写得太过理想化,真实的战场更要残酷一些。

等台州大捷的消息传到杭州之后,最兴奋的当属谭伦,他一路小跑就到了浙江巡抚衙门:

“万世之功!万世之功!”

而此时的浙江巡抚衙门,赵贞吉正在跟浙江粮道官员对话,大意便是军饷不足,还差五十万两!

三、

赵贞吉得知几个徽商的定金已经花完了之后,大喊一声:

“那就抄家,立刻去抄!”

粮道纳闷啊,沈一石的家早就抄了啊,还抄谁的家?

“郑泌昌!何茂才!”

粮道又傻了:

“郑大人、何大人已经定罪了?”

从他的称呼“郑大人、何大人”中可以看出,这个粮道很可能也是严党的一员,甚至威胁赵贞吉,朝廷没定罪,冒然去抄家,是要担责的,赵贞吉也不是傻子,八成也猜到了他的立场:

“立刻去抄家!不抄郑泌昌、何茂才的家,就抄你的家!”

送走了粮道,关上门,谭伦这才兴奋地继续汇报这次大捷:

“有了这次大捷,十年倭患肃清在即,中丞应该立刻向朝廷报捷,给胡部堂请功,给戚继光和所有将士请功……”

当然,谭伦不忘给赵贞吉也请功,不过这个功不能赵贞吉自己请,得谭伦来请:

“中丞的后援之功也不能埋没,这个疏由我来写,我替你请功!”

结果赵贞吉丝毫看不出高兴的神情,再次套用那句网络流行语:

“我太难了……”

那么赵贞吉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

四、

这个问题要从嘉靖帝见胡宗宪说起:

嘉靖帝让胡宗宪拿沈一石的账册夜探严嵩,最终消除了快速倒严的念头,为了大局着想,暂缓倒严。

后来海瑞的第一审供词到达朝廷,嘉靖帝同意查办宫里的各个衙门,实际上这是嘉靖帝给清流派、严党、海瑞和赵贞吉一个台阶下。意思就是讲,这件事就算了,大家休战,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供胡宗宪打仗的上面去。

与此同时给了赵贞吉一个机会,去弄钱,如果你能弄来钱,也就意味着清流派可以取代严党,那么倒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只不过在弄来钱之前,大家维护这个平衡。

但是平衡还是被吕芳给打破了,不要觉得陈洪“倒吕”是一种应激反应,实际上没有嘉靖帝的幕后操纵,陈洪也不敢去抓这次机会。赵贞吉若有能力接管织造局,陈洪有能力接管司礼监,那么严党也罢,吕芳也罢,嘉靖帝都敢撤掉,毕竟他是为结果服务。

最终,吕芳犯忌,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远离了蹚了40年的浑水,或许这一切也在吕芳的策划之中,毕竟到了“思退”的时候了。

吕芳能退,清流派却没有想着退,还在考虑着怎么进攻,根本就没给嘉靖帝留足时间。这个时间,就是他要观望,到底陈洪能不能驾驭的了如今的场面,赵贞吉能不能搞来钱?

能理解到这一层次,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谭伦苦苦劝说赵贞吉“倒严”,而且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而赵贞吉却退缩了:

“我这个功就不要提了,只要不槛送京师就是我的万幸!”

显然,他是不想这个时候倒严了,谭伦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

“是不是钦案的事朝廷说什么话了?”

五、

赵贞吉确实难!

因为海瑞二审何茂才的供词,把司礼监和内阁都搅和进去了,那么司礼监和内阁必然恼火。他们不能把海瑞怎么样,因为知道海瑞的脾气,而且海瑞官太小,不值得他们发火,只能把这个火发到赵贞吉身上。

也就是吕芳把赵贞吉的奏疏打回来重审的旨意,如果仅仅如此,还不至于让赵贞吉为难,关键还有一封:

“东南一炬,冰山消融,一驱我大明二十年之乌云,只在我公署名签发海瑞所审供词举手之间!郑何二逆之供词但能上呈皇上御览,则我公之青名必将共天日而同辉……”

这就是张居正借徐阶授意,写给赵贞吉的信,信中有这么几个关键点:

“一炬”指的就是海瑞的供词,“冰山”指的是严党,“乌云”指的是严嵩,“我公”指的是赵贞吉,也就是说,这一次是倒严的最佳良机,只要你签了名,倒了严,你赵贞吉必将青史留名!

这封信赵贞吉看到的是为难,谭伦看到的却是被遗弃,张居正竟然只给赵贞吉写信,忘了谭伦。

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张居正确实忽略了谭伦,也没把谭伦放在重要位置,有好的机会,只给赵贞吉。另一种原因则是时局不明朗,张居正向着谭伦,不愿他受牵连,让赵贞吉打前站,谭伦伺机再行动。

谭伦理解成了第二种,所以他回答:

“我跟你共同署名就是!”

是啊,谭伦为什么到浙江来?还不是为了倒严,前面我们也分析过,他是裕王的人,他的首要目的就是倒严。

而赵贞吉不同啊,他的首要任务是揣摩圣意,其次才是倒严,如果在圣意和倒严上做一个选择的话,他必然选择前者。所以他这个清流派并不是纯粹的清流派,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讨好嘉靖帝为前提。

这就是,他为什么扣下张居正的信,而要执行内阁命令的原因!

所以,胡宗宪跟赵贞吉的权谋比起来,也就是立场不同了,至少胡宗宪为了百姓,能顾全大局,而赵贞吉为了讨好皇上,是没有底线的,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对这部剧深有体会,看了众网友回答。但是还是觉得胡的权谋之术更高。论说里面几个人的情商都高的没得说,各个手腕都硬,都敢对自己的人下手,更别说对手。但是胡总是能在无形之中把事情做了,可以说无招胜有招,手中无剑,全靠剑气,几件事可以看出来:

1.一开始胡是准备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的,哪怕是新安江大堤毁了,他还拉着杨金水和郑何二人上折子,但是折子递上去之后,皇帝不买账,让所有人都回京述职。这时胡就有了退意,不想再参与这个事。到了京城,一方面在皇上面前保持自己大公无私形象,一方面在严党面前放低姿态,请罪云云。小阁老让他辞职,他完全不用把折子交给皇上的,他却按照他的意思请辞。其实嘉靖一直监视他,他来个就坡下驴,皇上你也看到了,是他们逼我辞职的,不是我要撂挑子,嘉靖帝也被骗了,胡终于抽身了,这一节给所有人包括观众的感觉是我是被迫辞职的,皇上也不让我干了,我不是为了我自己。果然郑何二人接了他的浙江巡抚差事,两人在巡抚衙门有过一次经典谈话,恍然大悟,你胡宗宪把所有人都耍了,最后也看到这两个替罪羊被砍了脑袋。

2.严阁老让儿子写信给胡不要把倭寇平了,为什么,兔死狗烹,你胡宗宪是我提拔的,你要是把所有事都办完了,我也就完了,但是这一次老胡没有按照他的恩师画的道。所有人的第一感觉是老胡是为了国家,但是反过来想想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嘉靖皇帝会饶的了他吗?皇帝也就是看你听我的话,认真剿匪才委以重任,你现在不听我的了,听你的老师的,估计严党没倒,老胡要先领盒饭了,所以这一次老胡硬是没听,当然严党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第三件事,接着上面,嘉靖帝策略高明,欲擒故纵,让严党的冒青烟去巡盐,并好言抚慰,严阁老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一张牌是你嘉靖帝必须靠我给你搜钱奢侈,离开我你就过不起现在的日子,所以你离不开我,所以严党此时依然如日中天。连海瑞都觉得前途渺茫,更别说裕王身边的人了,都觉得严党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然而有一个人就是胡宗宪已经预计严党没救了,首先自己要退,托病不再入朝,其次开始接近海瑞,让他不要辞职,因为他知道将来这个人肯定是前途大大的,由于他和赵贞吉关系密切,现在和海瑞又走得近,已经将自己退路埋好了。但是胡宗宪却没有再和严党的人有任何书信交往,一丝一缕联系都没有,哪怕是严阁老。因为他已经看清楚这群人后面的路了。

总而言之,胡是一个用公把自己的私包裹的天衣无缝的人,可以瞒过所有人,他的眼光甚远,看的为准,做事手段极其隐秘,这一点赵贞吉差太多了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方向不同,不好区分高低。不过按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赵贞吉吧,毕竟入阁了。做人我喜欢胡宗宪,做事我喜欢赵贞吉,用人也是需要用赵贞吉那样的人才能成事。赵贞吉是一把完美的工具。胡宗宪有自己的灵魂,方向按领导,做事按自己想法,精神是高尚的。两个人对我们来说都是苍天大树,看到的都只是盲人摸象,评论都狭隘了。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如果利用权谋是为了给自己谋私利,那胡宗宪不如赵贞吉;可如果用权谋是为了做事,则赵贞吉不如胡宗宪。

二贞的区别

贞者,吉也。东南二贞,是朝廷敢在内忧外患的浙江推行改稻为桑国策的重要原因。

赵贞吉第一次出场是胡宗宪去江苏找他借粮食,赵贞吉明知道浙江情况危急还是不借,当然也是因为上面有人打了招呼。最后逼得胡宗宪动了军令,才借到粮食。

也就是从一开始,赵贞吉就主动卷进了党争之中;而胡宗宪则是被迫卷进去的。赵贞吉懂得利用党争之势给自己铺路,因此一路升巡抚,升尚书,直至登台入阁;而胡宗宪虽然也看到了党争之势,可他还是执着于做事以及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所以浙江倭寇平了,胡宗宪在朝廷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但如果胡宗宪能在倒严的关键时刻添一把火,比如把毁堤淹田的事如实上报,那胡宗宪之后的仕途一定会比赵贞吉差吗?

赵贞吉主动拥抱党争为自己铺路

赵贞吉在党争中看似保持中立,实则一直在徐阶的授意下行事,比如海瑞审问郑何二人审出毁堤淹田的事实,赵贞吉并未署名上奏朝廷;司礼监封还供状后,张居正以个人名义要求赵贞吉再次领衔上奏,可赵却并未照听行事,反而当面将司礼监的批文念给郑何二人,导致其当堂翻供。最终呈上去的供状也就是郑何二人贪污,毁堤淹田、私放倭寇的事不了了之,严党也没有伤筋动骨。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赵贞吉没有按照张居正的意思领衔上奏海瑞审出来的供状呢?

其实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这期间徐阶的动作。陈洪去找徐阶联手,可徐阶只是念了一段《祭十二郎文》,表明自己垂垂老矣,没有野心。

那为什么徐阶和赵贞吉都没有急着开大招呢?很简单,因为时机没有成熟,尤其是跟之后血经一事比起来再看。徐阶认为时机未到,那自然他也会将这层意思授意给赵贞吉,这里就可以看出徐赵二人的政治头脑和政治嗅觉何其发达,就连张居正在他们面前都显得有点稚嫩。

胡宗宪抵抗党争而注重于做事

胡宗宪看似是严党,实则两头不讨好。严党怀疑他改换门庭,清流跟他之间毕竟隔了一层,而且把胡宗宪弄过去,会不会跟他们抢内阁的位子呢?胡宗宪心里不会不知道这些,但他还是顶着压力肃清了浙江的倭寇,于他个人而言,这是为了做事;可于党争而言,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差不多用完了。但除了做事的能力,也不要忽视胡宗宪搞权谋的能力,如果没有权谋,那胡宗宪也就变成海瑞了。毁堤淹田一事,胡宗宪先斩后奏,保住严党之时,自己也离开浙江的是非之地,还保留了浙直总督,专心抗倭即可。

另外第十七集胡宗宪殿前奏对说的一番话,感受一下帝国封疆大吏的政治头脑,以后谁还说胡宗宪没有权谋就把这段话甩他脸上:

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疆域万里,子民百兆。

皇上肩负祖宗社稷,治大国如烹小鲜。

今年正月,鞑靼从河西渡冰河犯山西,顺天府百万军民缺粮。 二月,山东济南府饥荒、三月,京师又饥荒,四月,山西又饥荒。 五月,东川土司内乱,闰五月,江西流民叛乱,攻泰河,四川苗民叛乱,犯湖广界。 本月,宁夏,陕西,山西闹地震,死伤军民无算。

更何况,东南沿海决战又已到了决战时刻。 国事艰难如此,如果兴起大狱,牵及内阁和六部九司,我大明朝立时就大乱了。 皇上现在问及新安江绝口之事,臣无言以对。也不敢言对。

臣恳请在适当的时候再彻查。臣的苦心不仅念及严阁老的知遇之恩。

严阁老从政二十年,到底是贪了还是没贪,还是别人打着他的招牌在贪,还是他自己有贪贿行为,皇上比微臣,更了解他。

胡宗宪的做事能力,就连之后嘉靖也感叹“就怪严嵩严世蕃不争气,搞得朕连胡宗宪这样的能臣也用不了”。

个人觉得二贞的权谋并不需要分个高低,两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最终也是求仁得仁而已。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权谋这个东西衡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说到底都是方法论,都是一些做事的手段和方法。

这样说也并不是说方法不重要,人最后的成功与否其实都会归结到,方法是否正确。

《大明王朝》里面的权谋高手很多,比如嘉靖帝,严嵩,他们不在谈论之列,我们就说说同一个级别的三个人:赵贞吉、胡宗宪、杨金水。

先说杨金水,与赵贞吉、胡宗宪、比较杨金水视乎更让人看不上,但是他做事情也是非常有权谋的,就是最后的结局,也是在灭顶之灾降临时候的,最后一谋,可以说达到了自救的目的。一个人荣华富贵享尽了,发现明天就没命了,还能想出这样折磨自己装疯卖傻的招数,还是说明他的权谋之高。

再说胡宗宪、还有赵贞吉两个到底谁更胜一筹,表面上看,权谋之术赵贞吉已经出神入化了,比胡宗宪要高出很多,但是就个人追求来看,胡宗宪要比赵贞吉完美许多

他们两个人的谋略就从两个人的交锋可见一斑,前方战事吃紧,还要救灾民,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为何赵贞吉在胡宗宪来借粮的时候不愿意给呢,这样的分歧,就是个人的目的大相径庭,胡宗宪是前方打仗的后勤补给,借粮是他本分的事情,也是他真正的为国为民,而赵贞吉考虑事情则不然,不能单单说他不爱国,不为民,这个两个人在谈话里胡宗宪已经说明了,赵贞吉以前也是一个嫉恶如仇、为国为民的好官,但是宦海如渊,赵贞吉早已不是当年的赵贞吉了,他早已成为一个顾全大局的权谋高手,在他眼里给粮食也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不能得罪了另外一个势力,那就是严党,他得罪不起,所以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最后硬是逼着胡宗宪下了军令,这样一来不管上面的势力集团是什么态度,他赵贞吉把粮食给我胡宗宪是因为人家调的军粮,赵贞吉两边谁也不得罪,虽然我跟你吴宗宪是朋友,但那是以前,现在我也不会为了你的工作给自己惹很大的麻烦。

而胡宗宪在跟赵贞吉的交涉中,用的办法就高明多了,你跟我谈工作,我就给你谈感情,你跟我谈感情,我却返回来给你谈工作。

在谋略方面用个人终极目标衡量,胡宗宪当然更高一筹

表面上,赵贞吉用的他的好多小人手段,一次次逢凶化吉,一次次技高一筹,进了内阁,但是胡宗宪是谁,他虽然落得告老还乡,但是他名留史册,他要的就是这个,胡宗宪的整个谋略都用在了自己的名声上,而赵贞吉的方法都用在了官场职位,两个人都达到了目的,其实最近看了一部谋略方面的说,说的就是赵贞吉的方法。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意思是道义行不通的时候,善变的人才没有祸患。

赵贞吉在该剧中的确是一个叫观众不齿的小人,这也是他多年为官对自己的改变,他改的没有错,他的方法也得到了对朝廷来说好的结果,要不然皇帝也不会将他提入内阁。

所以就方法论来说赵贞吉的谋略更高一筹,但就个人价值来衡量,吴宗宪的谋略更值得我们学习。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胡宗宪!绝对是胡宗宪!

如果单纯以入不入阁来作为二人评判的依据未免有失偏颇,入阁也不代表最后结果能好到哪里去,况且拍好嘉靖的马屁,谁入阁都有可能。

评价一个人要以他所处的环境为依据,在他所经历的环境中,他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

无可否认,赵贞吉表现的也极为惊艳。特别是众人“瓜分”抄严世蕃家进账一千多万两银子的时候,其他人都是“牺牲”自己成全君父:兵部是“算错了”,吏部是不领俸。

唯独赵贞吉的户部拨款的六十万两,做到了既成全了君父,也接济了灾民百姓,让富裕的省份接济受灾的省份,而且还是提前了一个月就行文。

话也说的极为漂亮:

今年受灾的省份和征税过重的省份必须安抚,该拨的钱一文不少都要拨足。天之道历来是损有余补不足,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也有富庶的省份,户部已经跟南直隶、浙江还有湖广行文,叫他们从各自的藩库里拿出一些余款,或从各自的官仓里拨出一些余粮,接济受灾和征税过重的省份。

但对策不是说的好就行的,高翰文就是例子,它还需要考虑到操作性。可以说,赵贞吉的对策也就是走个场面。

大明各省份赋税每年都有自己的定额,偶尔还有摊派,这些完成,不说难,但也十分麻烦,都是遵循守成而已。更别提,隔省救济别人。

干好了,奖赏没多少,不是人人都是海瑞;干不好,还要承担责任。况且怎样救济,是一对一,还是多对一,每省分派多少?怎样分派?有没有中间主持大局的人?会不会扯皮?

交通又如此不发达,来往通信都耗费一个月,这灾怎么赈?可想而知,富裕的省总会出点力,但也只是“意思意思”。而且这些“富裕”不会转嫁到官员和富人身上,总会落到贫困的百姓身上。

不信?请看年末请海瑞施粥的大兴县。

户部的钱一部分是拨给顺天府大兴县的。天子近郊都是‘途有饿殍’,更别提水旱灾频发的江西了。这就是赵贞吉的“两全”。而海瑞也是看到大兴县的惨状,才决定上“天下第一疏”。

跟胡宗宪比,赵贞吉差了点东西。胸怀或者说心性

一个细节说明了问题:乌鸦。

赵贞吉在浙江审郑泌昌,因后者想把事情闹大,什么都扯了出来。赵贞吉心烦意乱,立马叫把外面叫的乌鸦窝都拆了。

看他头上的牌匾:勤于守成;导演含蓄的评价

想到对策,末了,又叫下人不要拆了。听见海瑞把何茂才的供状拿出来,并且不愿意删减对皇上不敬的话,他夜晚坐着,乌鸦窝已经被拆了。

接着他站起来,吟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又亲手上梯子,把窝又搭了起来。

如果他是君子,就不会反复拆这个乌鸦窝;如果他是小人,就不会搭好乌鸦窝。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这拆与搭之间。

赵贞吉学的是心学,以为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本事做到“两全”,也就是“会做媳妇两头忠两头瞒”。但其实他的忠君思想,已经缓慢的把他拉到嘉靖一边。

升任户部是嘉靖点头的,入阁也是嘉靖一手提拔的,赵贞吉效忠嘉靖有错吗?但这有一个问题:赵贞吉本质上其实是在向严嵩的路走。他当然做不了严嵩,可是他已经陷进去了。

海瑞在浙江时就说过两句话:

最后能置我死地的不是织造局,而是赵贞吉。

为什么?

因为赵贞吉要干的,便是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

忠君和天下百姓,做一个选择题,赵贞吉选的是君。忠君的路走到极致,就是严嵩。

所以他承诺胡宗宪要把徽商送走,没有做到;承诺谭论要报胡宗宪这样的人,也没有做到;这不是他出尔反尔,他其实是在忠君做事而已。

赵贞吉始终没有能够超出自己的地位,而看到整个朝局。换而言之,他是局中人。胡宗宪比赵贞吉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是局中人,但心其实超越到了局外。

无论他对谭论说的“知人知势”论,还是对于毁堤淹田案件快刀乱麻的处理,都能体现出他的智慧与练达。

倒严也罢,清流也罢,顺裕王也罢,几方势力你下场我登场,他看得清清楚楚。张居正甚至出了这样的主意:干脆让浙江彻底乱上一场,以此倒严。

但浙江的百姓怎么办?而正是胡宗宪在,所以双方都没有得逞。他是忠君的,不然嘉靖不会说他,公忠体国。但他心里放的更是江山和百姓。

他始终是在顺势而为,无论是在严嵩门下做官也好,倒严中剿灭倭寇也好,还是归隐回乡,当事情无法而为之,在忠君、忠师、忠百姓冲突中,胡宗宪一个优点就是,他选择忠于自己

也有一个细节:

严嵩让严世蕃给胡宗宪的信中,其实有这样一句话,

汝贞呐,我八十一了,死了没多大关系,东南的大局可不能没有你呀。为你想,也得休兵歇战了。

这句话精妙之处就在于“为你想”三个字。倭寇除掉之后,他自己的结局是什么,是清清楚楚的事。换个人,完全可以“缓剿”,这样自己稳了,靠山也稳了,可谓一举两得。

胡宗宪烧了信件

但胡宗宪是这样说的:

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这才是最大的理呀。

我只是不愿意扭曲自己的本性尔。这就是忠于自己。大丈夫不在于陷于局势,而是看清局势之后,依然坦然迎接自己的命运

至于双方的结局,胡宗宪是坦然接受自己归乡命运的,他甚至都没有参加浙江官员给他办的庆功宴;至于赵贞吉,违背本心说王用汲是海瑞朋党的那一刻,他就翻不了身,为百官所不容。

他是如此落寞,而百官走的又是如此干净,空空的座位全都无人,嘉靖之后,可想他的结局。

说句题外话,其实作为臣子来说,他们都败了,因为他们都有才而未尽其用。借用《万历十五年》中的观点就是,以道德取代法治,他们都成为了明代制度的牺牲品。

饰演胡宗宪的是王庆祥老爷子。老爷子完成度很好,显然刘和平对胡宗宪具有某种程度的喜爱;王庆祥在《北平无战事》里饰演的是方步亭,在最新剧的《大秦赋》中饰演的是秦昭襄王嬴稷,老爷子表现依旧出彩!

饰演赵贞吉的是徐敏。他在《雍正王朝》中饰演的是太子胤礽,绝了,一下没有认出来,可能是配音原因;在《走向共和》中,他饰演的是庆亲王奕劻。

都是出彩的老戏骨啊!

我是@湘行观影,如果觉得不错,请点赞关个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