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刘备一向善于笼络人才,且以仁德自居,为什么却有很多人背叛他?

其实无论是蜀国还是魏国、吴国,都出了很多叛徒,但是蜀国出来的叛徒是数量最多的。而且大多数身居要职,比如孟达、麋芳、博士仁、黄权等,别人叛变也就是人走,这些人叛变是连人带地盘一起走。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无论是看《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这里面刻画的刘备都是以仁德为称,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对待下属非常平易近人。那么就这样一个以德服人的君主为什么内部会出现这么多叛徒呢?

下面我们就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们都知道刘备起家比较慢,自己本家人就那几个,入川以后才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魏国、吴国长期占据北方和江东,还一直有人造反呢,更何况刘备这个外来统治者。身处乱世狼子野心的多了去了,有的人他就不想寄人篱下,这和刘备仁义不仁义没有关系。刘璋统治时期就想反叛的那些人,会因为刘备这个仁义的人来了而放弃吗?

政权交接前后是权力最不稳固的时期,魏国势大,曹丕称帝时还反声一片呢,所以刘备这种根基不稳的外来人情况只会更糟糕。

其次,刘备对待自己本家人那是的确没得说,也没什么架子,同吃同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刘备毕竟是一国之君,不是所有人都能天天和刘备待在一起的。就比如博士仁和麋芳,虽然是蜀汉的臣,但是和他们直接打交道的不是刘备而是关羽。

关二爷我们知道那是傲气凌人的上司啊,和刘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性格,平常就看不起手下的人,不知道礼贤下士。所以麋芳等人和关羽之间早就有间隙,但是关羽又是刘备的把兄弟,总不能因为自己受了委屈就去找刘备告状吧?就算去告状了,刘备肯定也是向着关羽,不会向着他们。两头堵了,只能去找下一个明主追求自己的仕途了,所以有的人叛变和刘备没啥关系。

说到底刘备就是一个人,他就是再怎么笼络人心,总不能一天换一个大臣,和他促膝长谈人生理想吧?蜀国将臣那么多,刘备天天陪睡,睡到死也陪不过来。如果天天光想着怎么笼络人心,这匡扶汉室的任务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叛变这个事情也不能全让刘备背锅。

最后,我们知道物质基础是精神发展的保障,好话谁都会说,现在创业的公司老总招收新人,谁还不会画几张大饼?刘备就是再仁义、再平易近人,也不能一句话就让人心甘情愿为他去送死。

说到底还是蜀汉太弱小了,让人看不到前途,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这都是和刘备合力建厂的,开国元老不必多说。厂子建起来,后面来的那些人都是听说这个厂子待遇好分红多,过来打工和投资的。如果人家感觉厂子前景不太好,或者待遇没有想得那么好,辞职跳槽,撤资走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不是所有人都想匡扶汉室的,很多人就是听说这里领导对下属还不错,来给你干活,趁着乱世建功立业,混个一官半职。

荆州丢了以后,北方负责防守曹魏偷袭的军队不也叛曹了嘛,有几个人愿意为了刘备仁义的而成为炮灰,所以就是蜀国太弱了,发展前景没有隔壁两家好。

说到这里,我基本上已经把我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了我最后总结一下无非就是三点原因:

一、刘备起家太晚,根基不牢,乱世中狼子野心之人太多。

二、刘备精力有限,对手下的将臣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说蜀汉的管理阶级有问题。

三、刘备的口号虽然响亮,但是国小势弱,留不住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古至今,对于我们大众普通人来说,有够的利益才是驱使我们卖命动力,当然啦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人,如果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写在评论里,大家相互讨论一下。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在战阀纷乱的的年代,刘备当然有仁、有义。不然也成不了气候,又怎能当蜀汉之主呢?可仁义之中也露出杀气跟霸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仁和义也是要利益来均衡的,而利益须要靠力量来维护,用智慧来实现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光靠嘴给甜头,到了生命存亡之时,手下的人及百姓得不到保护,或利益受到毁伤时,那末仁是靠不住的,义又在那里呢?

例如官渡之战曹操领军进攻徐州,曹兵一到,刘备就跑,连关张的面都来不及见。叫人不可思议。如果命都没有,那仁和义有什么价值呢?

象孟达这样的郡守,黄权这样的名将,傅士仁这样的老臣,都委以重任,连刘备最亲的小舅子糜芳又何况不是呢?关键时刻却做出另样选择。把大仁和大义抛到身后。想的是自已人的利益,这何尝不是仁和义呢?这样的小仁和小义被人们所不齿。答毕!

于2018年11月10日午后发表: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没有曹操手下多吧?他待云长那么好,上骑提金,下马提银,云长不是还是离开他走了吗?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不知道题主从哪儿得来的:三国之中刘备手下叛将最多!这一说法。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三国志中记载最多的反而是曹操。

我们先来说说刘备

整部三国之中,刘备手下最著名的叛将只有两位:害死关羽的糜芳以及投降曹魏的孟达。

随着凤雏庞统的阵亡,诸葛亮和张飞前往益州支援刘备,留下关羽和糜芳等人镇守荆州。

大家都知道关羽的性格是瞧不起士大夫而非常爱护士卒,因此有意无意中得罪了刘备小舅子糜芳。

在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的时候,糜芳还不敢如何,但是等到东吴和曹魏夹击关羽,关羽败走麦城之时,糜芳落井下石,不提供补给也不出兵救援。等到关羽真死了糜芳又害怕刘备杀了自己,干脆就叛变投降东吴。

孟达更是一方诸侯,自持有兵有粮有地盘,在魏蜀之间给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先叛蜀投魏,后来又叛魏投蜀。结果大意之下被司马懿千里突袭,一举斩杀。

我们再来看看曹魏

曹操起兵之时就屡次碰上士兵叛逃和亲朋叛逃,甚至自己非常看重的人叛逃。

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一次刚招募了两千士兵,半夜的时候士兵突然炸营造反,曹操手杀数人才止。

还到龙亢,士卒多叛。-三国志

曹操年轻时的好友张邈,俩人好到都互相托付妻子的地步了。结果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寒了大家的心,被陈宫说动张邈叛逃,投奔吕布。后来大家都知道,陈宫和张邈铁了心和曹操作对,陈宫最后被曹操所杀,张邈全家都被曹操所杀。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三国志

曹操的别驾毕谌是个人才,张邈叛变时老母亲也沦陷了,曹操就跟他说,你要是过意不去,就去投奔张邈吧,我不怪你。

毕谌于是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指天发誓,说自己绝不叛变。曹操很开心,结果这哥们出门就叛变曹操投奔张邈去了。

还有曹操非常欣赏,亲自举荐的人才名叫魏种,兖州叛乱的时候,曹操跟手下人说:别人都会叛变只有魏种不会叛变。

结果没几天就接到魏种叛变的报告,气的曹操说走遍天下也要把魏种抓回来杀掉。

当然毕谌、魏种二人最后还是受到曹操的原谅,才得以名列史书中,也算命大。

再就是关羽水淹七军时,跟着曹操起兵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竟然投降了,这让曹操不满意了很久。最后被放回来的于禁也被曹丕逼死在曹操陵前。

还有刚投降曹操就又反叛的张绣,更是害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从子曹安民、大将典韦。

更不用说,在曹操大本营中忠于汉室的伏完、董承等人的叛乱了。

这么看来,题主还认为刘备麾下的叛将最多吗?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刘备手下的叛将很少!

在纷繁混乱的多三国时代,刘备手下的主要文臣武将都是非常忠诚的。极少有背叛刘备的。

在从刘备起兵,一直到赤壁之战,乃至占领西川,刘备的手下只有一个叛徒,那就是曹豹,这个人本来不是刘备的部将,又被张飞灌酒,气恼不过,才当了叛徒。其他再没有背叛的。

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刘备屡战屡败,常常是寄人篱下狼狈不堪。在这样被动的情况下,关羽,张飞,赵云等不抛弃不放弃,愿意跟着刘备一条道走到黑。这充分说了了刘备的人格魅力。

刘备集团的所有重大叛乱,都与关羽有关!他的手下出了很多叛徒,直接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局面。

刘备刚刚打败刘璋,夺取益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 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这一次,东吴偷袭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只有零陵郡太守拼命坚守。长沙,桂阳的太守直接投降!开城迎敌!

东吴军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夺取了大半个荆州。

这一次,把刘备和关羽都气的半死,从此就恨上孙权。

但是,也充分暴露了关羽不善于团结人的致命缺陷。

终于,几年以后,这个缺陷无限放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与曹军大战樊城,水淹七军,威震中原。不想东吴又冒坏水,偷袭江陵。守将糜芳,傅士仁献城投降!关羽后路被断,军队迅速崩溃,最终兵败身亡。

短短三五年的时间,荆州主要官员两次大规模投降,让刘备直接丢掉了荆州。对此,镇守荆州的关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驻守上庸的孟达,刘封,都因为没有救援关羽而受牵连。

孟达畏罪,叛逃到了魏国。刘封被赐死。

再后来,刘备为关羽报仇,大败而归。蜀国内部叛乱不断,持续三年之久!

唉,因为张飞的暴脾气,曹豹背叛,刘备丢了徐州。因为关羽的骄傲,众人叛逃,刘备丢了荆州。别人是坑爹,这二位是冷兄弟啊。

但是刘备没有怪他们,也算是重情重义了吧。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刘备素以仁德而闻名天下,然今不少朋友都认为刘备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为什么会有这个看法呢?我想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刘备手下出现了众多叛徒,其实这一点还真不假,话说刘备手下到底出现了那些叛变之人呢?简单和大家盘点一下,先后有小舅子糜芳,傅士仁,孟达,黄权,杜路,刘宁,雍闿,朱褒,高定,孟获等数十人反叛刘备,那么素有仁德之名的刘备,为何手下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叛将呢?假仁假义之说真可信吗?其实不然,关键原因还是出在“实力”二字上!

实力才是稳定人心的硬道理

正所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一个统治者只有拥有绝对的实力,才能更稳定的统治部下!刘备手下之所以出现众多人叛变,实则是刘备实力走下坡的必然表现!

我们先来看看这糜芳,傅士仁吧,话说这两人为何投降呢?表面原因是关羽令二人供给军资,但二人没有完成任务,加之与关羽有矛盾,所以吴军进攻荆州时便献城投降,然深层原因是当时关羽北伐不利,受阻樊城,尽管之前有“水淹七军”的大胜,但事后关羽便迅速遭到了魏吴两方的夹击,处于颓势。

在看看孟达降魏,其与刘封不和确实是原因之一,但直接促使孟达降魏一事,还在于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落入孙吴之手,蜀汉实力大减!

后面众人为何叛变呢?原因就出在这夷陵兵败,黄权,杜路,刘宁三人是兵败走投无路而降曹,降吴的,倒也无可厚非。然经此一战,蜀汉实力大减,元气大伤,其结果则是直接导致了后来南中四郡的叛乱!

蜀汉自平定西川后,便接连遭受打击,失荆州,败夷陵,实力大减,故叛变层出!

假仁假义非刘备,仁德亦难服众心!

假仁假义是绝不可能成就霸业的!刘备的仁德之心不假,从这件事我们便足以看出:

时刘备夷陵兵败,身为镇北将军的重臣黄权降魏,按理来说,刘备要诛杀黄权家人也不为过,更何况当时就有人这么提议,而刘备是怎么做的呢?刘备为黄权辩解,黄权降魏实属无奈,不是黄权对不起(蜀)汉,而是自己对不起黄权,于是厚待黄权家人!

其实从黄权角度看这个问题更能说明问题,时黄权降魏,后曹丕向黄权提到有从蜀国投降的人中有人说刘备已经诛杀了黄权的家人,(笔者猜测这是曹丕故意为之),而黄权对此是淡然一笑,丝毫没放在心上,他向曹丕言道,他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刘备断然不会这样做。后来事实果不出黄权所料!

虽然刘备仁德不假,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仅靠仁德是不行的,有足够的实力,才能说明一切!实力,才是硬道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