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能够对对手统帅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与评价,是优秀指挥员必备的素质。
作为老对手,司马懿对诸葛亮自然有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一方面,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也”,另一方面,又评价诸葛亮“虑多少决”、“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
既洞察其优点,又摸透其缺陷,司马宣王的“料将”本事明确实了得!
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去世后,蜀军撤退。
司马懿进入蜀军留下的营垒,观其遗事,获得大量蜀军留下的图书、粮谷。
视察之后,司马懿感叹:天下奇才也!
这一声“天下奇才也”,道出了诸葛亮的过人之处。
1、诸葛亮卓越的后勤组织能力。
此战,诸葛亮与司马懿已经在五丈原对峙百余日!
蜀军撤退时,仍有大量粮谷为魏军所俘!以至于,几年后关东大饥,司马懿将这些缴获的粮谷赈灾,获得百姓人心!
要知道,蜀军北伐,受粮草所困,往往不能持久。
诸葛亮数次北伐。第二次北伐,攻城二十余日则粮尽而退;第四次北伐,二月出兵,六月地退兵,相持百余日“虑粮不继”而退(不过,此次退兵后,李严又表示粮草尚丰);
此次,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居然在对峙百余日后还有如此众多粮谷,魏延甚至还想继续领军打下去!
看来,在诸葛亮的努力下,通过木牛、流马改善运输能力,通过屯田就地解决军粮,蜀军已经极大改善了粮运不继的问题!
2、诸葛亮对行军布阵之法的发展。
司马懿进入诸葛亮军营,视察诸葛亮的营垒,观察蜀军遗留的图书,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诸葛亮的行军布阵之法。
行军布阵之法,也是诸葛亮最引以为傲的部分。
诸葛亮在“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后(《三国志.诸葛亮传》),自豪地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水经注校.江水一》)
确实,“八阵既成”后,蜀军的战斗力有了巨大进步。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反为贼所破”。
此后,诸葛亮“省兵减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操习八阵应在此期间)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在卤城之战的野战中,正面击败了司马懿。
而从魏国的反应来看,他们也对蜀军的正面作战能力的变化有了认识。
第一次北伐时,曹睿非常兴奋:蜀依靠险要立国,现在跑出来送死,正好歼灭他们!
而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朝廷”(魏)“每命帝(司马懿)持重,以侯其变”,只求退敌,不再以歼灭为企图了。
司马懿,本人就吃过亏。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曾在众将催促下出兵与诸葛亮正面决战。
结果,一战之下,惨败!被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此时,既入蜀军营地,司马懿当然要察诸葛亮留下的行军布阵之法。
后来,晋人李兴(距离诸葛亮的时代不远)评价:推子八阵,不在孙、吴。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行军布阵之法,有一些孙子、吴子所没有的内容,也就是对八阵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晋代名将,马隆、桓温,对诸葛八阵都十分推崇,足见诸葛对八阵的发展,确实实用。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但能够对古代兵法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可能只有曹操、诸葛亮了。
这样的诸葛亮,确实配得上“天下奇才”的称呼!
3、蜀军行军法度。
当然,司马懿进入诸葛亮军营,不只是来“学习”的。
司马懿来,还要对形势做出至关重要的判断: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死了!
《晋书.宣帝纪》提到:司马懿“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然而,辛毗还是“以为尚未可知”,司马懿表示: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现在他们都放弃了!哪有人捐其五脏六腑而能生的呢?“宜急追之”!
此时,蜀军已退“经日”(一整日)!
魏军自然追不上。当时的百姓笑话: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苦笑:吾便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蜀军撤退,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展开的。
在魏延、杨仪相争的情况下,蜀军尤能全身而退,可见蜀军行军法度之严。
由此来看,诸葛亮在后勤组织、行军部阵、治军法度上,都确实有过人之处,司马懿对其“天下奇才也”的评价是客观的。
被洞悉的行为模式和弱点司马懿对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的评价,发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相持期间。
司马懿所言,虽然有“战略上轻视对手”的意思,但其判断是基本准确的。
诸葛亮用兵谨慎,多疑求稳。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宁愿“安从坦道”,追求“十全必克”。
在陇右三郡响应蜀军时,诸葛亮反应慎重,“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
因为谨慎,所以,“志大而不见机”,不敢冒风险去果断把握机会;因为多疑求稳,所以,“多谋而少决”,不敢迅速决断。
同时,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长余”。
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以为陈仓空虚,试图一举而破。然而,曹真已经预判诸葛亮的企图,让郝昭提前筑城防备。结果,诸葛亮强攻二十余日,一筹莫展。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前期顺利,在击败郭淮、费曜,割上邽之麦,卤城大败司马懿的情况下,当司马懿“还保营”后,又一筹莫展,直到“虑粮不继”而退。
可见,由于诸葛亮“应变将略”稍有不足,一旦他“十全必克”的谋划遇到障碍,他缺乏足够的的应变之法,因此,“好兵而无权”,缺乏变通之法,往往打不开局面。
因此,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些评价,确实洞悉了诸葛亮的行为模式与不足之处,是比较客观的。
客观评价对手,使司马懿掌握先机司马懿,并不是后世史家,他是诸葛亮的对手。
因此,客观评价对手的目的,是为了击败对手!
司马懿对诸葛亮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司马懿掌握了先机!
1、准确预判诸葛亮北伐的时间和方向,提前部署正确对策。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结束后,杜袭、薛悌等人认为,等到来年麦熟,诸葛亮必再出!而且,必出陇右!陇右少谷,应该抓紧时间运粮过来!
然而,司马懿判断:诸葛亮自陈仓之战后,已经不敢再攻坚了,他再来,必出陇东,求野战!而诸葛亮十分注重后勤补给,他必然要等三熟之后才敢出兵!
通过对诸葛亮善于吸取教训,重视后勤等特点的分析,司马懿准确预判了诸葛亮下次北伐的时间、方向。
随即,司马懿针对性部署:迁徙冀州农夫到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治!
可以想象,如果魏国当时按照杜袭等人的设想,错误判断诸葛亮北伐的时间和方向,必然会陷入被动!
2、准确预判诸葛亮的作战意图,使其无法施展。
诸葛亮出斜谷后,司马懿指出:诸葛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无事矣”。
显然,司马懿洞悉:诸葛亮这种用兵谨慎之人,不是“勇者”,必然采取比较稳妥的作战方式,“西上五丈原”。
果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由于这完全在司马懿预判之中,魏军当然“则无事矣”。
随即,司马懿又分析:诸葛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矣”!
既然诸葛亮“其意可知矣”,司马懿自然提前派胡遵、郭淮控制阳遂,与诸葛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
如此,“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由于洞悉了诸葛亮用兵谨慎的特点,司马懿每每能够预判诸葛亮的选择,提前部署,从容自若。
3、通过诸葛亮行为,洞悉诸葛亮命不久。
此后,战事再次陷入僵局。
然而,如前所说,由于此时蜀军在后勤方面的准备很足,蜀军在五丈原屯田,并没有必退的意思,因此,双方对峙了下来。
此时,诸葛亮为求野战,派人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试图激司马懿出战。
然而,这场没有硝烟的对决,司马懿完胜!
诸葛亮激将,自然对象不是司马懿,而是魏军将士。
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就是制不住众将请战,被迫进攻,结果惨败的。
因此,司马懿“脱裤子放屁”,向魏帝请战!魏帝自然洞悉其意,派监军前来制止(其实是制止众将请战)。
诸葛亮的企图,被司马懿轻松化解了。
堂堂诸葛亮,只能想出这种激将法来对付司马懿,可见,“应变将略”上,诸葛亮已经没有其他招数了。
既然诸葛亮已经玩不出什么花来,司马懿接待来使,也就没有询问任何军务情况,只是询问诸葛亮的日常起居。
通过过诸葛亮日常起居的了解,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命不久矣!
可以说,由于对诸葛亮的长处、短板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司马懿才能使诸葛亮“已堕吾画中”!
审将料敌,司马懿所长通过料将,准确判断对方统帅的企图,是司马懿所擅长的。
关羽北伐,“威震华夏”,曹操有迁都避其锋芒之意。
司马懿分析孙权,认为孙权必然畏惧关羽强盛,可以联孙权以袭其后。
关羽死后,魏国众臣以为襄樊无粮,不可御敌,遂让曹仁退屯宛城。
司马懿预判:孙权刚击败关羽,与刘备已经闹翻,急于与我修好,必不来犯,没必要放弃襄樊。
曹丕不听,令曹仁焚烧二城而退。后因孙权果然不进攻,十分后悔。
司马懿征辽东前,认为公孙渊有上中下三计。
不过,他认为,公孙渊不是明智的人,必然采取中、下计!
于是,司马懿准确判断用兵时间:去百日,战百日,回百日,休息六十日,一年可平公孙渊!
作战如此,权力斗争也是如此。
后来,在与曹爽的争权中,由于对曹爽、桓范等人的了解,司马懿才能进退自如,最后一举夺权!
料敌先料将。通过审将料敌,做出争取的预判,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这正是司马懿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客观、全面的。
因此,他能在作战指挥中,避敌所长,耗敌之短,无不如计。
您是否对自己的对手也有客观、全面地了解?
祝君胜利!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晋书中记载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用兵有这样一句话:“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么司马懿的评价真的准确么?
诸葛亮好兵无权?注意在古文中,虽并非表示虽然,而是表示即使,虽然表达的是已经成立的事实,即使表达的是假设成立的事实,这里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意为“即使率领十万大军”而不是“虽然率领十万大军”。实际上整个蜀汉总兵力不过十万,蜀汉还得部署兵力镇守汉中,南中、巴郡、成都等要地。刘备讨伐孙权之时,率领的军队也不过四万(后期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领一万余人加入)诸葛亮发动北伐不可能调动的了十万大军。根据同时期东吴大鸿胪张俨的记载,诸葛亮北伐是“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兵力是不可能达到十万的,顶多在六万上下,同时期魏国兵力达到四十万以上,司马懿作为魏国西线总司令,雍凉大都督,兵力应该在十五万上下。
诸葛亮以区区六万北伐军,和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对峙在渭滨,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也就是嘲笑诸葛亮不懂得随机应变,太过谨慎,缺少决断能力之类的。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司马懿这样评价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北伐军不过数万的情况下,在蜀汉国力远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诸葛亮赌的起么?蜀汉实力弱小,只要输了一次,就会动摇国本,这种情况下,难道步步为营谨慎从事不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么?就拿很多人一直诟病的诸葛亮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来说,诸葛亮如果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可能夺取长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如果子午谷计划失败,魏延连同他带走得那部分军队将会全军覆没。
由于古代通讯并不方便,魏延在子午谷已经覆灭了,诸葛亮都不一定知道,假如诸葛亮不知道魏延一路已经全军覆没,依然按原计划与魏延汇合在潼关,请问北伐军还能全身而退么?姜维北伐,收胡王、降李简、斩徐质、拔三县,破王经,打出了北伐以来得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洮西之战,姜维歼灭魏军数万。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段谷之战,姜维损失不过数千而已。
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三国志
按战绩来说,姜维洮西大捷的胜利完全可以掩盖段谷之战的失败,然而姜维依然要自贬三等谢罪。这是因为魏蜀国力差距太大,魏国可以输,蜀汉输不起。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用兵谨慎的根本原因——蜀汉国力限制。
司马懿破之必矣?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好,宣王你倒是去破诸葛亮呀!你不是宣称诸葛亮已经堕入你的计划之中,一定能够击败他么?为什么宁愿被部将嘲笑“畏蜀如虎”,为什么宁愿接受诸葛亮女装的嘲讽,宁愿去千里请战演戏,也不愿意迎战诸葛亮呢?诸葛亮就在渭滨屯田,宣王怎么就看着诸葛亮在大魏境内屯田呢?要知道,诸葛亮屯田之地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司马懿就这样看着诸葛亮?他的画中在哪呀?孙子兵法说“古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本来攻城方兵力远远高于守城方的情况下,攻城方才能围城,可是诸葛亮不到十万人,怎么就让宣王十五万大军固守不战呢?宣王口口声声说“破之必矣。”结果呢?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击破的么?诸葛亮是输给了时间,而不是司马懿。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才敢乘机出击。结果姜维让杨仪“反旗鸣鼓”假装要向司马懿发起进攻。司马懿害怕中计,居然仓皇后撤。蜀汉军队得以全身而退。于是留下了一句谚语流传至今:死诸葛走生仲达。蜀汉军队只是因为诸葛亮病逝而撤退,北伐虽然戛然而止,却并没有任何兵力的损失,怎么就变成了被司马懿击败的呢?
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只不过是他为了掩饰自己对诸葛亮的畏惧,同时为了稳定军心的嘴炮之词,根本经不起推敲。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评价诸葛亮有两句话,一句是与诸葛亮没有对战之前说的话,另一句是跟诸葛亮交手后说的话,两人一生唯一一次对决,对决前后的评价与感叹,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国两大高手之间的对决吧;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魏国名将曹真已死,曹睿派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去抵抗诸葛亮,诸葛亮先击败名将郭淮,安排士兵割取魏国的麦子,司马懿一路狂奔直接奔向诸葛亮,而当司马懿赶到时,诸葛亮却跑了,司马懿跟身边的人说诸葛亮不懂用兵之道,我急行军千里,疲惫之师,如果诸葛亮懂得用兵的话,应该以逸待劳,这样我就危险了,因为诸葛亮这个细节,让司马懿误认为诸葛亮不会用兵,实际是诸葛亮的故意这么做,诱敌深入全歼司马懿之计。所以司马懿就写信给曹睿身边的人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计谋多而犹豫不决,不懂随机应变,他必定被我击败。司马懿说这话,一来可以跟曹睿说,诸葛亮不是我的对手,你可以放心,二来可以安稳士兵的士气,让士兵们觉得蜀军不可怕,他们必败无疑。司马懿这话一说完,就一路追赶撤退的诸葛亮,追上了司马懿又不敢进攻,诸葛亮停下来,司马懿就跟着停下来,诸葛亮撤退司马懿就追击,就这样追追停停,诸葛亮不攻击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攻击诸葛亮,很默契的配合,其实就是两人都是用兵高手,司马懿防守没有漏洞,诸葛亮无法攻击司马懿,诸葛亮撤退也没有防守漏洞,司马懿也无法攻击诸葛亮,所以才会出现你撤我追,你停我停,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因为诸葛亮是有目的诱惑司马懿大军,而司马懿却猜不透诸葛亮。
于是两人一直追追停停,直到诸葛亮退兵到卤城,诸葛亮才彻底停下来,不退了,因为诸葛亮选择在卤城与司马懿决战,这里相对于而言对蜀军作战有优势。为了让司马懿上当,诸葛亮把自己陷入绝境,兵分两路扎营,分别扎营在两座不同的山上,一路兵有王平带领,一路兵由自己带领,而司马懿率领大军一路,三路大军刚好形成了一种钳形攻势,而这样的钳形布兵对司马懿有优势,司马懿集中兵力,而诸葛亮把兵力分散,而且还把两支军队放在孤立的山上,是一种绝境,而且两军是无法互相支援的,跟当初马谡驻兵在山上对抗张郃一样,只是这次统帅是诸葛亮。这种布兵在用兵高手眼里就是典型的犯了低级军事错误,因为诸葛亮分散了兵力,还把两支军队扎在孤立无援的山上,这是典型的不会排兵布阵。这一点作为用兵高手司马懿当然也看出来,按照司马懿性格,这正是他击败诸葛亮的好时机,但是司马懿犹豫了,他猜不透诸葛亮到底要干什么,是诱惑自己还是真的不会用兵,所以迟迟不肯发起进攻。
司马懿沉得住气,身边的将是怎么受得了这气,身边的将是都纷纷请求出站诸葛亮,前面司马懿一直不敢攻击诸葛亮,将士们现在实在忍不住了,再不攻击蜀军就退回汉中了。但是司马懿还是有顾虑,非常的犹豫,可见司马懿用兵也是非常的谨慎,对于没有摸清对手的底细,不会轻举妄动,单凭这一点司马懿在三国用兵水平妥妥的一流水平。司马懿依旧不肯出兵,身边的将是都开始嘲笑司马懿“畏蜀如畏虎”,司马懿一听这话,哪里受得了,看了看身边的将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作出了最终的判断,他觉得诸葛亮是真的不会用兵,多方面都证明诸葛亮不会用兵,诸葛亮前面错过以逸待劳伏击,现在又是错误的排兵布阵,更加确信诸葛亮不会用兵,而将士们现在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攻击蜀军,我们拥有绝对的优势。于是决定像诸葛亮发起进攻,两人第一次正面对决拉开序幕。
司马懿也兵分两路进攻司马懿,一路派张郃攻击王平,说来也巧了,王平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马谡身边的副将,也算是张郃的对手,这次张郃又遇上王平,而且情况跟当时的马谡几乎一样,总指挥还是诸葛亮,马谡换成了王平。王平依然是居高临下,削弱了张郃的骑兵优势。张郃拼尽全力进攻王平部队,而王平的命令就一个,死守张郃的进攻。
而司马懿这边也亲自率军对诸葛亮军营发起进攻,结果司马懿一发起进攻,蜀军就被打败撤退,司马懿觉得蜀军大营如此不堪一击,于是司马懿觉得这可能是诸葛亮圈套,但是这时候诸葛亮现身了,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后,直觉告诉自己这就是诸葛亮大本营,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于是率全军追击。于是就有《晋书》中写的击败蜀军,蜀军溃败而逃,斩杀蜀军数万,当然蜀军溃败而逃是真的,斩杀数万是假的。蜀军溃败而逃是诸葛亮设置的虚营,给魏军表面上的溃败现象,进一步诱惑魏军进入后面的伏击圈。
张郃这边一直攻不下王平,损失惨重,不利于作战,于是退兵。司马懿这边也因为上当进入了诸葛亮伏击圈,蜀军居高临下的对魏军发起弓弩攻击,而魏国无法近身攻击蜀军,魏军损失惨重,军队混乱,此时魏延率领蜀军杀出,杀的司马懿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据《汉晋春秋》记载,杀敌甲首三千,意味着这次战争,司马懿损失至少三万人左右的军队。但是司马懿命大跑了,蜀军本应该乘胜追击魏军的,追了一段距离后,由于李严谎报粮草不足,要求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退兵,而此时曹睿得知司马懿战败,并没有责怪司马懿,而是立即派几万人马到前线支援司马懿,司马懿感觉自己又能行了,准备再找诸葛亮对战,找回前面战败的面子,于是派张郃追击,张郃建议不要追,诸葛亮不是战败而退,不适合追击以免中了埋伏,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没有粮草,是真的退兵,为了预防诸葛亮是假退兵有埋伏,于是让张郃作为前锋追击,自己率大军紧跟其后,即便张郃遇到埋伏,自己能很快支援张郃。
但是司马懿又误判了对手诸葛亮的用兵才能,诸葛亮撤退设置了埋伏,张郃到木门时,被蜀军居高临下用弓弩射杀,张郃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全军覆没了,等司马懿赶到前锋部队时,前锋部队已经全军覆没,而且蜀军已经撤退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经过这一次交战后,被诸葛亮打出了心理阴影,再也不敢和诸葛亮正面打了,诸葛亮第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哪怕是千里请战,穿女人衣服也不跟诸葛亮对战,因为他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只要自己死守,诸葛亮也拿自己没办法,诸葛亮会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兵。就这样司马懿把诸葛亮耗死了。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死了,可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抬起头了,立马率十万大军追击蜀军,结果被姜维用诸葛亮准备的木像吓退,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诈死,自己中计了,立马掉头就跑了,跑了很远后,百姓才告诉司马懿诸葛亮真的死了,司马懿说到:我能预测活诸葛亮,但预测不到死了的诸葛亮。于是民间把这件事称作:死诸葛走生仲达。此事件《晋书》《汉晋春秋》均有记载。
最后司马懿看了诸葛亮的军营,评价诸葛亮“真买天下奇才”。卤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破解钳形攻势的先例,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高级谋略战役,只是《三国志》没有记载,而《晋书》《汉晋春秋》记载不同,而被隐没,随着现代历史专家的研究和多方面史料参考,还原了真实的卤城之战的详细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科一下卤城之战看双方交战的详细过程。
上述事迹参考史料《三国志》《晋书》《汉晋春秋》《资治通鉴》;司马懿从一开始评价看不起诸葛亮,跟诸葛亮对决后,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的转变,可见诸葛亮军事才能确实很高。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在《晋书•宣帝纪》中,有司马懿写给其弟司马孚的信,其中有“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之语。那么这几句话对诸葛亮真的很恰切吗?
“亮志大而不见机”,是说诸葛亮有恢复汉室之大志,上天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诚然,诸葛亮帮助刘备创立了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因关羽的盲动,大意失荆州,刘备的冲动,夷陵大败,隆中对策已不可实现。诸葛亮虽挽狂澜于既倒,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南中之乱,却在北伐中无能为力。其原因自然是蜀弱魏强,以一州之力,去抗九州之国,众寡悬殊,很明显诸葛亮很难成功。司马懿说这句话应该是很中肯的。说诸葛亮“多谋少决”,是说诸葛亮筹谋很多,策略很多,却很难决断,很难实施。经过几次北伐,诸葛亮为出兵可谓费尽心机,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让赵云、邓芝率一部分兵力出斜谷,以作佯动,吸引曹真主力,而自己则率领大军出祁山,出其不意,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汉,陇右震动,仅剩两郡未下。不然,就可全控陇右,阻断陇道,建立与汉中一样的根据地,再徐图长安、洛阳。但是由于用人有误,街亭失守,让本来大好的形势,尽付东流,从此蜀汉再无夺取街亭,控阻陇道的机会。第二次北伐攻陈仓二十余日未下,只好班师。第三次虽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但陇右仍然稳稳在曹魏手中掌控。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虽取得了胜利,但未乘胜取得更大战果。第五次兵出斜谷,打得却很保守,没有像司马懿所说,用奇兵出武功,而是为保粮道,充分发挥蜀汉兵山地作战优势,只好据兵五丈原,被司马懿称之为无为之地,“吾无忧矣”。诸葛一生唯谨慎。正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兵少,诸葛亮只能依照这一实际情况去考虑北伐事宜,自然首先要谋划很多方案,考虑衡量各方案的可行性,在执行中也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最大的考虑就是保存实力,消灭敌人,占领战略要地,因此诸葛亮打仗很保守谨慎,不敢用奇,不敢冒险,这就是司马懿所说的“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则是说诸葛亮虽好统兵北伐,但权力受限,终难成大事。司马懿这样说,可能是针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本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大败司马懿,北伐形势一派大好,正是乘胜取得更大战果的好时机,却因李严作梗,刘禅下旨班师。诸葛亮不愿做权臣,凌架于刘禅之上,经考虑再三,只好班师回朝。正是这种情况,让司马懿误认为诸葛亮不能左右朝权,不能正确权衡利弊,作出决断,只能听命朝廷。事实上自从刘备白帝托孤后,蜀汉军政大事咸决于亮,诸葛亮是蜀汉实际的掌权人,说他无权,恐怕有点儿太不实际了。“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这句话就有点儿不真实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仅率五万大军,打得你司马懿只有逃跑的份,畏蜀如虎,更何况这次北伐,诸葛亮带了十万大军呢。正因为司马懿上次吃亏太大,深深知道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这次才采取了龟缩坚守不战的拖字战术,你司马懿还能有什么筹画?不管诸葛亮多么挑斗侮辱,你司马懿也就只能忍受,为了能压服曹魏军的不耐烦,你司马懿甚至动用了曹睿皇帝来禁止出战。堂堂曹魏大国,国力军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蜀汉的入侵只取守势,任由蜀汉军来去自由,任由蜀汉军在眼皮底下与当地居民屯垦,还有脸说“已坠吾画中”?还有脸说“破之必矣”?如果诸葛亮不是因操劳过度而病逝,说不定真能诱司马懿父子入上方谷,那样的话说不定也就没有以后的晋朝,也就没有以后的五胡乱华了。甚至诸葛亮病逝,司马懿也不敢追击,以致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千古笑谈,司马懿面对诸葛亮还能有什么作为?
总之,司马懿说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还算是有一定道理,但比较偏面,他说这样的话,无非是为了宽慰其弟,宽慰朝廷,鼓励部下,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无奈之语。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一生与孔明斗智斗勇,负多胜少。无奈叹曰:“亮乃奇才,吾不及也”![捂脸][耶]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在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死对头。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司马懿就开始与他对敌。直到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马懿承受了诸葛亮主要的攻击。而且这两次攻击,是诸葛亮军事能力趋于成熟的攻击。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着自己的评价。作为诸葛亮最大的敌手,他的评价应该很有发言权。不过,在历史记载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有着前后矛盾的地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史书上记载了三次。这三次评价,都发生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在率军抵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与诸葛亮做了多次较量。在祁山一带,双方采取各种机动,还进行了卤城之战。在诸葛亮撤军时,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还折损了这员大将。从各方面来说,虽然司马懿完成了抵御诸葛亮的任务,在作战中还是略显吃亏。
不过,经过这一次交锋,司马懿基本上对诸葛亮的作战风格有了了解。他对于诸葛亮的下一次北伐预做了准备。他预料诸葛亮需要积蓄三年的粮草才会北伐,于是在关中屯田,预先为下一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做好物资上的准备。同时,司马懿在军中培养亲信,将曹魏的这支军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诸葛亮发动的第五次北伐时,曹魏的处境十分不利。诸葛亮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为了发动这一次北伐,投入了最大的努力。他在东线联络东吴,同时发动进攻。而自己则亲自率领蜀军,在西线进攻。为了这次北伐,诸葛亮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囤积了足够的粮草,并采用木牛流马运输,来解决困扰自己的后勤补给问题。
在兵力上,诸葛亮将蜀军最大的兵力投入了前线。蜀汉有大约十二万的兵力,往日北伐,诸葛亮一般只带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后方以防万一。这一次,诸葛亮率领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万人之多。可以说,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带领了倾国之兵。
在诸葛亮的这次北伐中,司马懿依然是西线魏军的统帅。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司马懿对诸葛亮有过三次评价。
在战役初期,诸葛亮出秦岭,司马懿就对诸葛亮的动向做了评价。史书中记载:
(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在战役中期,司马懿的的弟弟司马孚给他写信,问战事的情况。司马懿给司马孚回信中,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
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可是,等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撤退之后,司马懿去蜀军的军营巡视的时候,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又改变了。这一次,史书上的记载是:
(司马懿)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从战役开始到战役结束,迥然两样。先开始是极力的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等到诸葛亮一死,反而对诸葛亮夸赞有加。那么,这中间的原因何在呢?
其实,如果我们看司马懿对诸葛亮这三个评价的时间,就能够对他做出这些评价的心理动机有所察觉。因为司马懿作为一军统帅,他的一言一行不但代表着他自己的看法,也会引起部下的共鸣。因此,司马懿的言论,也是分时间场合的。
二、司马懿在战争初期对诸葛亮的评价。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第一个评价,是发自诸葛亮的北伐初期,是对自己的部下所发的。他这个评价是指出诸葛亮不是勇者,而依据则是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司马懿说,如果诸葛亮兵出武功,然后将自己的一个侧翼依托秦岭为保护,大军向东进发。那么,这样做的诸葛亮就是勇者。如果诸葛亮率领军队向西,上到五丈原扎营,那么诸葛亮就不是勇者,曹魏的军队也就平安无事了。
我们如果仔细对司马懿的这番话进行推敲,就会发现司马懿的这个评价纯粹是无稽之谈。首先,诸葛亮是不是勇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诸葛亮如果不是勇者,他怎么会以一州之地,十万之众,跨越秦岭来讨伐曹魏。所以说,司马懿的评价毫无道理。
而再看司马懿的评价标准,那就是诸葛亮的行动。如果稍微有一点军事头脑的人,就会知道,不要说是诸葛亮,就算是司马懿带领蜀军,也不会采取出武功向东的行动。这是因为,曹魏的重兵在北方,如果蜀军向东行动,那么虽然蜀军右翼有秦岭掩护,可是它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
这样,蜀军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魏军可以凭借自己优势的骑兵,将面前的一字长蛇阵的蜀军,任意的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我们可想而知,如此愚蠢的军事行动,诸葛亮怎么可能采用。这样,司马懿就将一顶不是勇者的帽子扣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而诸葛亮西上五丈原,这是双方都看到的要地。司马懿明明看到了五丈原的重要性,可是在主场作战的他,却不敢先机占据它,与诸葛亮争夺。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究竟谁是勇者,因此,在战争初期,司马懿向部下做出的诸葛亮的评价,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稳定自己军心而做出的。
三、司马懿在战役期间对诸葛亮的评价。而司马懿给司马孚写的回信,则是在战役期间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更加刻薄了。他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还说诸葛亮已经被自己引进圈套,自己“破之必矣”。
我们先不要说司马懿前面的那些评价,仅仅从历史上来看司马懿的结论。当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率领军队去追击撤退的蜀军。当蜀军列好阵势,摆出要进攻司马懿的架势后,司马懿却不敢交战而撤退了。就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说自己一定能够击破诸葛亮,纯粹是一句大话。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又要给诸葛亮扣上一大堆的帽子呢?这其实跟战役初期为了稳定自己的军心一样,是为了稳定后方的人心。其实,这一次诸葛亮的北伐,是曹魏的一次巨大的考验。曹魏面临蜀汉和东吴东西两线的联合进攻,处境十分困难。
尤其是西线诸葛亮的进攻,更是让很多人担心。这是因为,大家从这一次诸葛亮出兵的态势,感觉到诸葛亮来者不善。而且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也让大家感到了很大的威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经过多次北伐后,已经日趋完善。整个魏军对诸葛亮都心生畏惧,和诸葛亮作战都胆战心惊。
司马懿对于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办法。于是他和曹睿制订的作战方案就是,采取防御的态势,不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的粮草耗尽撤退的时候,再进行追击。于是,司马懿就采取防御的姿态,与诸葛亮进行着对峙。
司马孚作为司马懿的弟弟,自然会对司马懿感到担心,这才写信询问前线的情况。在回信中,司马懿自然不能说实话。如同大家一般要做的一样,司马懿只会向家人报平安,说一些开心的话。而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贬低,则是司马懿必然要做的事情。司马懿在信中让弟弟放心,将自己被迫采取的防御态势,粉饰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给他弟弟的信中,对诸葛亮的这些评价,其实是鸡蛋里挑骨头,难以站住脚。如果诸葛亮真的如同司马懿说的那么不堪,司马懿只需要与诸葛亮交手就得了,何必闭门不出呢?而且,司马懿将自己的被迫闭门不出,解释为自己主动采取的方略,这就更加让人笑掉大牙了。
这一点,连《晋书》的作者都看不过去,故意在司马懿的传记中给了个小小的讽刺。当诸葛亮向司马懿送巾帼侮辱他时,司马懿千里上书请战,曹睿派使者持节站立在军门,禁止出战。姜维对诸葛亮说,“贼不复出也”。在司马懿的传记中称司马懿为“贼”,这也是让任何人看了都会忍俊不住的。
四、司马懿在战役结束时对诸葛亮的评价。而司马懿等到诸葛亮去世,蜀军撤军也没有能够按照他所说的,将中了自己圈套的诸葛亮击破。反而在撤退的蜀军面前,不敢应战而撤退了。在此后,他去巡视了蜀军留下的营垒。在营垒中,他看到了蜀军撤退时慌乱遗留下的军书文件、粮食谷米。司马懿由此判断诸葛亮一定已经去世了。
司马懿在蜀军阵营中巡视,并不是仅仅看蜀军遗留的物品,他更重视的是蜀军阵营的布局。司马懿从蜀军营垒的布置,来学习诸葛亮的用兵经验。在参观蜀军营垒后,司马懿不禁长叹,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那么,司马懿为何在这个时候,对诸葛亮发出了这样的评价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已死,蜀军撤退,魏军的最大威胁已经解除了。司马懿在如释重负之下,就不必再违心的说那些对诸葛亮的不实之词了。司马懿在参观完诸葛亮的阵营,由衷的对诸葛亮的才能十分钦佩,这才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同时,司马懿赞叹诸葛亮的才能,也是在拔高自己的形象。在长达上百天的对峙中,司马懿承受了无数的压力。如果去贬低诸葛亮的才能,不更衬托出自己的不堪吗?由此,司马懿向天下正名,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么抵抗天下奇才的自己,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
结语: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抗中,司马懿多次以坚忍挫败了诸葛亮的攻势。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对诸葛亮做出过三次评价。前两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大加贬低,而第三次,司马懿却由衷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是因为当时的情势使然,司马懿没有别的选择。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处境困难。他为了完成与曹睿的计划,不得不忍辱负重,坚忍不出。为了稳定军心,稳定后方的人心,他不得不违心的给诸葛亮扣上一堆强加的帽子。当战役结束,诸葛亮去世,蜀军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如释重负,终于向诸葛亮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我们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诸葛亮的卓越的军事才能,给曹魏和司马懿带来了何等的压力。可惜天不假年,诸葛亮早早在北伐途中病逝,只让后人对此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