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即使在士卒散去后,魏延也是带着儿子等数人“奔汉中”,要回蜀国。

到了这般田地,为何魏延仍不考虑投魏呢?

魏延之死

细看魏延被杀的过程,其实这个问题真没有那么多“深层原因”。

诸葛亮去世前,与杨仪、费祎、姜维等讨论身后退军之事。

其具体部署是: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即魏延不退,“次之”的姜维就承担断后任务,掩护各军后撤)

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去“揣延意指”。

魏延告诉费祎:丞相去世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员安排丧事即可,我率大军继续伐魏!而且,我魏延是何许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调度呢?

费祎见状,当即附和:我帮你去和杨仪沟通。杨长史是文官,不通军事,“必不违命也”。

于是,费祎出门驰马而去。魏延有些反悔,但追之不及了。

无论费祎是否准确传达了诸葛亮关于退军的部署,这次沟通的结果是:费祎承诺“当为君还解杨长史”。也就是事情还没有定论,费祎还要去沟通!

然而,当魏延派人“觇”(观察)时,却发现,杨仪正在部署撤军。

说好了要继续沟通,如今招呼不打就要撤军,这显然是魏延无法接受的。

于是,魏延立刻启动,在杨仪的军队尚未开拔时就率军径先南归,所过烧绝栈道。

杨仪立刻组织修路,昼夜兼行,跟在魏延后面走。

到南谷口时,魏延挥军,逆击杨仪。

杨仪派何平(因王平小时候由外祖父何氏养大,因此也叫何平)在前阻击。

王平高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干这样的事情吗?

魏延部下知道错在魏延,便各自散去了。

魏延见此,只好率领儿子等数人往汉中逃亡。

结果,被马岱追上,斩杀了。

这就是魏延被杀的过程。

显然,魏延没有什么“宁愿如何如何也不如何如何”的问题。

他只是先忙着进行权力斗争,后又忙着逃生而已。

被算计-昏了头-求生

以朝廷官职论,当时的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假节。

这个职务远远高于姜维等人,是仅次于诸葛丞相的“第二号人物”。

以丞相府体系论(由于“政由诸葛”,因此,诸葛亮的丞相府当时是蜀汉事实上的权力中心),魏延是前军师,位在长史杨仪、参军费祎等人之前,也是“第二号人物”。

所以,诸葛亮去世,魏延代其掌军,是自然的事情。“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是靠谱的。

魏延提出由自己接替诸葛亮掌军继续北伐,是合情合理的的。

可以说,即便魏延不能“独断专行”,参与讨论的资格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诸葛亮去世前,只向杨仪、费祎、姜维等人部署方略,并没有让魏延参与。诸葛亮甚至表示:如果魏延不服从其遗命,诸军可自发退军。

杨仪派费祎试探魏延的意思。魏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费祎表示会代为转达,并承诺可以让杨仪“必不违命”。

“必不违命”,也就是说,费祎承认魏延的指示是“命令”!

显然,到此时,魏延得到的情况是:进退之事,至少仍在讨论之中。

但是,魏延却发现,杨仪居然已经在安排撤军事宜了!

显然,在魏延看来,这是杨仪“篡夺”本该属于他的军权。

魏延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魏延先行撤退,跑到大军退路上,试图阻止大军撤退。

魏延“烧绝阁道”,先行退军,杨仪见状,也“槎山通道”,紧跟于后。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烧绝阁道”,如果真的把事情作绝,杨仪没有十天半个月是过不去的。但杨仪靠“槎山通道”就能紧紧跟随,说明魏延没有把事情作绝,其目的只是稍微迟滞杨仪的活动,以便赶到杨仪之前,阻止其退军。

显然,魏延之意,就是要除掉杨仪,夺取军队控制权。

然而,魏延急切之下的举动却是愚蠢的。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烧绝阁道”,阻碍大军南撤,陷大军于危险之中,不但是不顾大局,实际上与叛逆之举无异!

接着,魏延作了更愚蠢的事情。

到南谷口,魏延据谷反击。

你魏延与杨仪要如何争权是你们之间的事情,蜀军攻打蜀军,这显然是得不到拥护的!

于是,王平一声大喝,魏延的军士纷纷散去!

魏延与儿子等数人,奔往汉中。

为何继续南奔?

废话,魏延是在南谷口阻击杨仪的,北方的谷地中全是杨仪的蜀军,不往南边的汉中方向先跑,难道向北去送死吗?

这个时候,魏延唯一的任务是先逃离杨仪的追杀,先活下来,然后才能考虑“去哪儿”的问题!

遗憾的是,很快,魏延就被马岱追斩了。

所以,最后时刻,也不存在“宁愿被杀也不投魏”的问题。

连逃都没有逃脱,谈“去哪儿”太奢侈了。

不便背叛

《三国志》认为,魏延不降魏而南还,只是为了除掉杨仪而已。由于“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因此,魏延“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以诸葛亮继承者自居,是魏延这个阶段行动的指导思想。

为此,他先是相信费祎能说服杨仪(必不违命),后又发现,杨仪在不与其继续沟通的情况下自行组织退军,于急速撤退,退至大军后路上,阻止大军后撤,并试图以武力解决杨仪。

魏延一心想的是拿回自以为本该属于自己的军权以及与杨仪的私人恩怨,至于降魏,他是没有想过的。

到“武力解决”杨仪失败后,魏延很快被追斩。

最后时刻的魏延,只是逃在唯一可能生存的路线上,只为先逃脱杨仪的追杀而已。

只有先逃脱追杀,才有资格考虑“去哪儿”的问题。

魏延没有逃脱追杀,自然还没有资格考虑“投魏”的问题。

魏延的最后时刻,先是一心争权,那时的他没有理由投魏;后又一心逃脱追杀,很快就被追斩了,没有路线和机会投魏。

所以,魏延不是“宁愿被冤杀”,他是死在逃跑的路上,也未必是“绝不投奔魏国”,他心里怎么想的并没有人知道。

魏延想继承诸葛亮遗志,撑起北伐大旗,可惜诸葛亮最后的安排都没有与他商量,甚至指示众人“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根本没有与他好好沟通的打算。

费祎则在信誓旦旦的忽悠一番后,停止了与魏延的沟通。

大军自行退却,自以为应该继承诸葛亮军权的魏延突然被抛弃,进退两难。

偏偏魏延的情商,不足以使他应付这种军沔。于是在手足无措中做出失当之举,将自己带入死地!

诸葛亮“遗命”杀魏延,是小说桥段。

但确实是诸葛亮的安排,使魏延陷入死地!

本就国小将寡的蜀国,在失去诸葛丞相后,又立刻失去了最优秀的将领。

这是魏延的悲哀,也是蜀国的悲哀。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就是个低配版、失败了的董卓。

在蜀汉阵营苦熬多年,终于把自己害怕的人都熬死了,最后一个他害怕的人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这蜀汉就该轮到他来专权了,结果没想到诸葛亮的安排是,杨仪率军退回成都,魏延负责断后。

魏延当然不服。所以,魏延趁着杨仪还没有拔营后撤的时候,自己先率本部人马拔营南归,上表给蜀汉朝廷说,杨仪要造反。但他所过之处“烧绝阁道”,就是说,他自己过去之后,就破坏道路,不让杨仪以最快速度追上自己,他想干什么呢?

他一直自视甚高,自从五虎上将都死了,刘备死了,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蜀汉就没人能治得了他了。他只要率军回到成都,成都留守的将领和军队没人是她的对手,他就可以顺利接管蜀汉政权,把持蜀汉朝政,也学曹操、司马懿的样子,先当权臣,然后逐步篡位。

最不济,只要他率军回到成都,他觉得自己军事水平比蜀汉当时剩下的人都高,根本不把本人放在眼里。即使他灭不了别人,蜀汉政权也会乱起来,他就有机会乱中取势。

蜀汉朝廷当然也很清楚魏延是什么意思,所以朝廷派蒋琬率军“赴难北行”,就是说,蒋琬率留守成都的宿卫部队北上,准备迎击魏延,至少可以先阻挡魏延的归路,等杨仪率军归来,前后夹击,可以击败魏延。

魏延没有想到,杨仪在知道魏延已经拔营南走之后,迅速拔营南撤。魏延“烧绝阁道”,杨仪就“槎山通道”,昼夜兼程,才在南谷口追上了魏延。魏延还想据险自守,遣军逆击杨仪,结果阵前一喊话,魏延部下都跑了,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和他儿子潜行逃往汉中。杨仪又派马岱追击,擒斩了魏延。

那么魏延既然决定了要造反,为什么不投奔曹魏呢?原因很简单。

这时候他就算投奔曹魏,不过就是给个地方郡守之类,地位不可能像他在蜀汉这样崇高。而他自己私自率军南撤的目的,本身是要夺取蜀汉朝廷的控制权,继承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总揽内外军政大权。

但是魏延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他率本部人马南撤,在南谷口和杨仪军对阵,别人在阵前一喊话,做了点思想政治工作,他手下人马就作鸟兽散了,说明他的本部人马本来对他个人的忠诚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还是忠于蜀汉朝廷。

作为征战多年的沙场老将,而且一直以有谋略自负,自视甚高,连本部人马都控制不住,不能得其死力,居然也想在蜀汉当董卓,魏延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此外,有人说,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并不是要杀魏延。这就属于胡说了。诸葛亮明显是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所以提前做了安排。

《三国志·魏延传》: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

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魏延驻军在外,诸葛亮的意思是,先通知魏延按照统一计划退回成都,如果魏延不肯退走,那么杨仪、费祎、姜维就率主力部队自行出发,把魏延扔在前线。

既然按照诸葛亮遗命,是要全军退回蜀汉的,而且已经有了安排,魏延如果不服从命令,就意味着造反,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时候是在前线,如果蜀汉自己内乱起来,当然只会有利于对面的曹魏和司马懿,参考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率清军来捡便宜就可以想到是什么结果了。

所以,诸葛亮这个安排的意思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魏延真打算这么干,也不要在前线就和魏延直接火拼,这样就会将全军都置于危险之中。相比较而言,扔下魏延,杨仪等人率主力撤退,至少可以保全大部分主力部队。这很显然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安排——魏延粉可能又要说诸葛亮保守了。

《魏延传》又说: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这个说法显然很可疑,连裴松之都看不下去了,特意反驳了。这种来自敌国的传闻记录,当然不可能比蜀国本国的记载更可靠。

既然诸葛亮在死前已有妥善安排,而且连行军顺序都安排好了,那么诸将当然应当按照他的遗命执行,先率军安全返回成都,再从长计议。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一死,蜀汉人心动摇是必然出现的局面,这时候自然要先返回国内,保证国内安定,巩固根本。

这时候魏延却不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执行,既不肯为全军断后,又想着夺取兵权,统领全军,无论他的本意只是杀杨仪,还是真要造反,这个行动在性质上都是毫无疑问的造反。不是造反,你一个前线将领,突然领兵直奔都城,你想干什么?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其实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首先,他是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的,而且在魏延跟随刘备之前是没有记录的,可能就是一个豪强武装,刘备入蜀的时候把他收编了,刘备对魏延还是非常信任和重视的。

魏延在跟随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便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张飞一起包围成都,并攻破成都!

后来刘备自称汉中王,治所在成都,汉中需要大量留守,大伙都认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这么认为,但是刘备却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魏延,全军上下听之后,非常震惊,因为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就大会群臣,并且问魏延,今天唯一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让大家看看你的实力!

魏延就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来攻汉中,我将为大王坚守,如果曹操率10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他!刘备听了非常满意,群臣也未言这段话,称赞他是雄豪!

魏延因为自己孔武有力,又足智多谋,表现得刚愎自用,群臣都躲着他,唯独杨仪不买她的账,事事都跟他按照法律法规来办事。二人的关系非常的不好,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总是要求统兵一万,从汉中进攻,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是诸葛亮每次都制止,魏延很恼火,觉得自己的才华不能发挥!

诸葛亮快去世的时候,召集杨仪来商议身后事,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舍弃魏延大军独自撤退!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纬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果然不听命令,于是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撤退,听说之后非常生气,抢在杨仪的前面撤退,杨仪和魏延都向刘禅报告对方谋反,不过朝中的大臣都相信杨仪儿不相信魏延,魏延手下的士兵都觉得魏延理亏,于是散去!魏延只带几个儿子逃走,被马岱所杀,魏延自始至终没有要投降曹操的打算,只是想杀了杨仪,结果被杨仪夷三族,可以说魏延失败在情商低上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的命运确实让人感到惋惜,他作为刘备的亲信,因为骁勇善战被刘备所信赖。在刘备刚入川的时候,武将也就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在选择镇守汉中的将领时,刘备力排众议,选择了魏延。在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所剩不多的大将,魏延为诸葛亮的北伐事业,效尽了犬马之劳。可是,这样一位将领,在诸葛亮尸骨未寒的时候,就被扣上反叛的帽子杀掉,确实让人感到他命运多舛。那么,魏延为何而死,他难道就没有任何的出路吗?

一、 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是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结束,蜀军的撤军途中。诸葛亮在发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好了。诸葛亮为了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自己北伐的理想,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用尽了最后的手段。可是,不管诸葛亮使用何等手段,司马懿就是采取一个策略,那就是坚守不战,和诸葛亮对峙。

最终,无法获得与司马懿决战机会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诸葛亮在知道自己无法完成北伐的心愿后,对蜀汉的情况进行了衡量,决定了不再北伐,休养生息的策略。为此,诸葛亮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接班人,使自己的策略能够保证实行。另一个则是将北伐的蜀军主力安全撤回蜀中。要解决两个问题,最大的阻碍就是魏延。

这是因为魏延从资历、能力和战功等方面来说,都是蜀汉政权中在诸葛亮之下,首屈一指的将领。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魏延是应该接管诸葛亮军权的最佳人选。可是,一旦魏延接管蜀军的军权,就肯定会破坏诸葛亮的战略部署。

这是因为魏延是刘备的亲信,他是刘备统一天下的意愿的坚定支持者。如果魏延接管了军权,他不但不会撤军,还会继续北伐,率领蜀军和司马懿进行决战。诸葛亮从心里并不看好魏延的军事才能,尤其是魏延喜欢兵行险招,更是让诸葛亮担心。因此,诸葛亮对他的这两个难题,提前就做了安排。

关于继承人的问题,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就密奏刘禅,确定了蒋琬。诸葛亮并且在成都,组建了以蒋琬为中心的一套班子。这批人围绕着刘禅,牢牢的把控着成都的政治风向。在蜀军中,诸葛亮对继承人的问题秘而不宣,只让费祎知道,暗中操控一切。

对于蜀军的撤军问题,诸葛亮为了排除魏延的干扰,在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时,根本就没有通知魏延参加。在会议上诸葛亮安排了撤军的事宜,他利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让杨仪指挥撤军。他安排姜维为大军的后卫,而魏延则又在姜维的后面。

如果魏延愿意为大军撤退做后卫则罢,如果魏延不愿意随同大军一起撤退,就抛下他那支军队不管了。这事实上是逼魏延随同大军撤退,因为孤立无援的魏延如果不退,肯定就会被司马懿的大军所消灭。

不过,诸葛亮这样处理撤军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引起魏延的不满。在费祎去向魏延传达命令的时候,他遭到了魏延的强烈反对。魏延在从费祎口中得知撤军安排后,勃然大怒。他决定铤而走险,强行夺取军权。魏延抢先回师,烧绝栈道,阻止蜀军撤退。不过在杨仪的攻击下,魏延部下离散,自己只率领几人想回到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斩了魏延,并灭了魏延的三族。

二、 魏延的三条出路。

魏延的死是蜀汉的一大悲剧,原本将才就缺乏的蜀军,遭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因为魏延的死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他代表的是蜀汉唯一一支具备突击能力的军队的覆灭。从此以后,蜀军就沦为一支只能够防守的军队。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魏延的角度来考虑,他在当时的出路并不多。他的出路大体有三条,一条是依照诸葛亮的遗命,做好全军的后卫任务,一切等到蜀军安全撤回汉中再说。第二条是武力夺取军权,强令蜀军服从自己的指挥。第三条就是投奔曹魏,投降司马懿。

我们看这第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诸葛亮为魏延安排的唯一生路。其实以诸葛亮对魏延的了解,他认为魏延选择这条出路的可能性不大。诸葛亮也因此在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布置撤军的时候,才特意没有叫魏延参加。诸葛亮指派姜维作为大军真正的后卫,而指派魏延最后撤退,再做包括姜维在内的蜀军的后卫。诸葛亮还专门嘱咐,如果魏延不听从指挥,就丢下他直接撤退。

如果魏延在费祎传达撤退命令的时候,表示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主动做好大军的后卫工作,他的结局会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诸葛亮一死,大军上下都人心惶惶。杨仪是一名文官,他来指挥蜀军撤退,自然难以让人信服。有魏延亲自为大军断后,蜀军的情况自然要好得多。至少不会造成将大批粮食、物资、文件丢弃的狼狈局面。这样一来,魏延在全军的威望会进一步增强,还留下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美名。

在蜀军撤回汉中后,那里是魏延的老领地,他的南郑侯的封地就在汉中。在这里,如果杨仪等人要对魏延下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魏延在此后的日子里,就算是保不住军权,至少能够保证生命无忧。

第二条路就是魏延在历史上选择的道路,那就是以武力相威胁,逼杨仪交出军权。我们也看到了,在现实中,魏延失败了。魏延因此不但失去了生命,还连累了自己的家族也都丢失了性命。

第三条路就是魏延脱离蜀汉政权,直接投降曹魏政权。以魏延的能力,再加上他对汉中的熟悉程度,必然会受到曹魏的重用。正因为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他的投降使得他没有回头的机会。魏延只有死心塌地的为曹魏卖命,曹魏也会大胆的任用魏延。可以想见,魏延在曹魏的处境,肯定比在诸葛亮死去后的蜀汉要强得多。投降曹魏,对于魏延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比较好的出路。

三、 魏延为何选择抢夺军权,而没有选择其他出路。

那么,魏延在三条出路中,为何不选择诸葛亮给他安排的生路,也没有选择投降曹魏的生路,却偏偏选择了和杨仪开战,抢夺军权的死路呢?这是跟魏延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的。我们看历史上对魏延的记载,说他这个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下避之”。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魏延一贯的工作生活作风,那就是在军事上有他的长处,但是也有自高自大,看不起旁人的性格。

这个性格让魏延和其他将领的关系都不太好。其他的将领都对他敬而远之,尽量不和他发生接触。这样,魏延在蜀军中十分孤立。也正是这种自傲的性格,使得他跟杨仪势同水火。双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魏延甚至拔刀相向,让杨仪涕泗横流。诸葛亮安排杨仪指挥大军撤退,而让魏延为大军断后,这等于是让魏延屈居杨仪之下,为杨仪断后,这是魏延难以忍受的。

再加上魏延的地位、资历、能力,都是诸葛亮接班人的必然人选。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指挥,很明显就是不信任魏延的表现。如果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掩护大军撤回汉中,他的未来的日子肯定前景暗淡。不管蜀汉朝廷如何处理诸葛亮的善后事宜,魏延肯定已经被排除出局,不可能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了。魏延要不被剥夺军权,闲置一旁,要不就遭受陷害,性命难保。魏延心中明白这个前景,以他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他才干脆拼死一搏,抢夺军权。不过他不是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的对手,最终在诸葛亮的安排下,魏延失败被杀。

魏延不去投降曹魏,其实道理十分简单。这是因为魏延至死都是忠于蜀汉政权,忠于刘备和刘禅的。正是因为对刘备忠心耿耿,他才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也正是对刘禅忠心耿耿,他才在北伐中出生入死,屡建战功。我们看魏延对费祎的表白,他夺取军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拥兵自重,他是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这样的魏延,怎么可能考虑去投降曹魏呢?

再加上魏延的家属都在汉中,如果他投降曹魏,他的那些家属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虽然魏延被董允、蒋琬、费祎、杨仪等人扣上反叛的帽子,可是魏延的家族都在汉中,魏延怎么可能孤身反叛蜀汉。魏延在和杨仪争夺军权被杀后,也是逃往汉中,企图得到向朝廷分辨的机会。可惜他平日里对同事的态度过于恶劣,使得他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还被马岱所杀。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对这个事件的暧昧态度。当魏延和杨仪两人互相控告对方反叛的时候,刘禅问董允和蒋琬。虽然董允和蒋琬都说魏延反叛,但是刘禅并不置可否。在事件过后,刘禅对那个灭魏延三族的杨仪,处置并不手软。刘禅将其废为庶民并且流放边荒,继而让其自杀,算是还魏延一个公道。

结语:

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的处置,虽然比较残酷。但是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他后续战略的实施,以及蜀军主力的安全撤回。从这个方面来看,诸葛亮的处置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让魏延接管军权,魏延绝对不会撤军,反而会对司马懿发起进攻。诸葛亮定下的蜀汉停止北伐,休养生息的策略,自然也化成了泡影。

诸葛亮只有让杨仪率领蜀军主力撤退,出于对魏延的惧怕,杨仪也会尽快撤退的。只要蜀军主力撤回汉中,内有董允、蒋琬,外有杨仪、王平,就不怕魏延生变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想要强行抢夺军权的魏延,遭到了失败。

魏延作为蜀汉当时最优秀的将领,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可是,在诸葛亮定下蒋琬为继承人的时候,他的厄运就已经注定了。但是,对刘备、刘禅的蜀汉政权忠心耿耿的魏延,依然一心想要继续北伐,匡扶汉室。因为他的策略和诸葛亮留下的策略相违背,使得他成为了被清除的对象。他抢夺军权,也是为了实现他的北伐理想。

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也专门为魏延正名,说魏延的本意是为了争夺军权,想要杀死杨仪等人,“不便背叛”。因此,本来就视曹魏为死敌,对蜀汉忠心耿耿的魏延,当然不会去投奔曹魏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被杀这个桥段,很能反应三国时期作为武将的人生抉择,的确有仔细品味的必要。

在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面临起码几个人生的抉择:其一是投靠曹魏,其二是在蜀汉集团谋求主政,其三可以去西凉打游击等等。

今天来看似乎是如此,但当时的魏延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选择。魏延只是一门心思要替代诸葛亮主政蜀汉,因而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魏延有感于对刘氏集团的知遇之恩,放弃投靠实力更为强大的曹魏,以寻求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选择继续为没落的蜀汉效力,不得不说,魏延是一个忠于刘氏的人。

之所以违背诸葛亮的遗命而选择与整个蜀汉军事集团对抗,仅仅是为谋求权力而采取的政治斗争手段。

就当时而言,诸葛亮的遗命也就是蜀主刘禅的诏命,魏延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反叛。

魏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仅仅是一介武夫而已,其结局也就必然了。

魏延对刘备抱有知遇之恩,不投靠曹魏就说明了这一点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刘表的部将,刘备携带百姓前来投靠襄阳刘琮时力主迎接刘备入城。刘备被迫离去时,魏延斩杀韩玄而追随刘备。

但这一点,在正史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刘备入川,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随。

部曲一般是私家兵的代称,但刘备入川驰援益州牧刘璋,刘璋给了刘备许多的兵力,与之区别,也可以把刘备自己携带的人马看作是部曲。

总之,不管魏延是刘表的部属,还是自己招募的兵勇,魏延都是刘备入川时的子弟兵。

魏延入川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当然,刘备对魏延也不薄。特别是刘备取得汉中后,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此任命令人大跌眼界,连张飞自己也认为非他莫属,想不到刘备却给了魏延。镇守汉中这一职位仅次于关羽守荆州,这足以说明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器重。

刘备驾崩之后,魏延服从诸葛亮的调遣,积极讨伐曹魏,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这是魏延知恩图报的表现。

至于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得不到诸葛亮的支持,这是军事战略之争,与对蜀汉政权是否忠诚没有关系。

魏延被杀,是争夺权力的政治斗争的结果,此时不存在投降曹魏的事

魏延传: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

其年秋,诸葛亮病危,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议其病亡之后退军一事,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遗命,大军便自行退回。

在这里,明确记载了诸葛亮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不服从其遗命,并作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的安排。

至于魏延是否反叛去投靠曹魏,诸葛亮没有预言,说诸葛亮设计斩杀魏延也是后人在猜测。

诸葛亮能掐会算,神鬼莫测是有些道理的,对于魏延可能投靠曹魏也必定会考虑过。但在那个情景下,诸葛亮已经管不了那么多,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命费祎去向魏延传达丞相的遗命,果不其然,魏延不干了。

魏延发了一通牢骚,对诸葛亮的安排非常不满,但这不能说明魏延就是反叛。魏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还是撤军了。

杨仪等人没有理他,就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撤军了。

魏延此时十分无趣,感觉被整个蜀汉军团晒了鱼干,心中不忿。但魏延没有选择带领自己的部属投靠曹魏,而是选择带兵回蜀,准备与杨仪理整理整。

魏延只是想找杨仪谈谈,讨要一个说法。

而杨仪不管是出于啥个目的,总之是派兵把魏延斩杀。

很明确,魏延自以为诸葛亮之后,他就是必然的替代者,必须由他带领蜀汉完成刘备遗命讨伐曹魏的重任。

魏延被杀看上去是反叛,实际上是争夺蜀汉实际控制权的政治斗争。

根本而言,魏延被杀还是军事战略的不同引起的

诸葛亮的北伐,是军事战略更是政治需要,是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固。咱不要去说是诸葛亮为了排斥异己,选择这样的策略。

诸葛亮之后,继续北伐已经不能成为蜀汉的军事战略,这是诸葛亮没有选择姜维而是选择蒋琬作为继承人的根本原因。

更不用说魏延那个念念不忘的子午谷奇谋,更是与诸葛亮制定的其后的军事战略格格不入。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咋会把蜀汉的命运交到魏延手里呢?

诸葛亮心想,我都摆不平曹魏,你魏延能是司马懿的对手吗?还是老实在蜀地呆着吧。

诸葛亮的退兵之计,不能就说是一石二鸟,借杨仪之手除掉魏延,又借杨仪之过解除杨仪职务,给他指定的接班人蒋琬扫除障碍,但确实是起到了这样的结果。

如果魏延能听从诸葛亮的遗命,顺利撤军,那么,蜀汉之后的政治斗争将会更加的残酷。起码,魏延、杨仪、蒋琬三方面的争斗更加激烈。

总之,魏延的被杀并不冤枉,因为他违背了丞相的遗命,也就是违背了蜀汉朝廷的诏命。因为诸葛亮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蜀汉的安危,刘禅在诸葛亮病逝后不可能不做调整就继续北伐,安全撤军是第一要务。

魏延也清楚这一点,尽管一肚子不开心,但还是撤军了。

想不到杨仪就此斩杀了魏延,诸葛亮是不是想到了不清楚,起码魏延自恃勇猛,没有把杨仪放在眼里,不可能想到这一点。

如果魏延清楚是这个结局,尽管他忠于刘氏集团,他也不敢冒然追随撤军,是不是就此投靠曹魏就难说了。

可见,诸葛亮不想激化与魏延的矛盾,不把魏延逼得太急是非常高明的。

因此,豹眼认为,魏延因为没有意识到会被杀才回军的,这是魏延过于自负所付出的代价。如果魏延已经意识到回军有可能被斩杀,他是否直接投靠曹魏并不好说,起码他不会回军,跑到西凉去打游击也是很可能的,一样可以征讨曹魏,以完成刘备剪除汉贼、匡扶汉室的夙愿。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开始没有考虑投奔曹魏,主要是因为他过于自信,认为可以击败杨仪夺取兵权而已。而在被王平击败以后,此时他投奔曹魏的道路其实已经被切断,不管他是否有这个打算,都已经没法实现了。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因为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他自知时日无多,于是着手安排身后之事。此时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大将魏延心高气傲,自己一死无人可以约束他,会擅自行动,于是只召见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安排撤军事宜。他命杨仪率大军先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抗命不从,那么大军自行撤退,不用管他。

后来果然和诸葛亮料想的一样,诸葛亮死后费祎将这个安排告诉魏延时。魏延认为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自己还在,可以派人把灵柩送回成都,自己继续统帅大军北伐。而且他看不起杨仪,拒绝给杨仪断后。

所以魏延要求费祎和自己一起留下统帅大军,并联名发文告知各军。费祎自然不愿意和魏延一起做抗命之事,于是以劝说杨仪主动放弃兵权为借口脱身,然后将此事告知杨仪、姜维。杨仪决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不管魏延自行撤军。

魏延得知以后大怒,于是一面上书弹劾杨仪造反,一面率本部人马抢在杨仪之前南撤,一路上还烧毁栈道,并在褒谷南口阻击杨仪大军。杨仪得知以后,也上书弹劾魏延谋反,还让王平率军攻击魏延。

双方表章差不多同时送到刘禅面前,刘禅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于是咨询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董允和蒋琬都认为杨仪更为可信,刘禅于是命蒋琬统帅宿卫各军北上,接应杨仪。结果蒋琬才离开成都不久就接到报告,王平已经击败了魏延,随后马岱追上逃跑的魏延父子,将他们斩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魏延本意并非是打算谋反或者叛逃,只是想杀了杨仪夺取兵权而已,自然不会考虑投奔曹魏。

然而魏延没想到的是他这么做和谋反无异,所以遇到王平时,王平只说了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手下的兵马都知道魏延此举不当,于是四散而去,只有魏延的儿子和亲随数人还跟着他。

此时魏延在褒谷南口,杨仪的南边,他想投奔曹魏的道路被杨仪挡住,魏延当然不会去送死。而且这个时候蒋琬也可能刚出城,魏延并不知道包括刘禅在内的所有人都已经认为他谋反了。

因此魏延首先想到的还是赶到汉中,他怎么做可能是希望利用自己曾经长期坐镇汉中的优势,在杨仪之前控制汉中,以扭转局势。只是不管魏延怎么想的,不等他回到汉中,就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直接被斩杀。

所以魏延开始真的没有考虑过投奔曹魏,后来不管他是否有这个打算,都已经很难做到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