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战功寥寥,曾被敌军俘虏,为何能得到曹操厚待?
夏侯惇确实战绩不佳,但是,他依然是曹操最不可或缺的将领,是曹魏江山的“元功之臣”。
善败的常败将军夏侯惇,今人讽之为常败将军。这话没错!但是,他是一个善败的常败将军。
夏侯惇打过的3次败仗,很能说明问题。
第一次,吕布袭兖州之战。
听说吕布进犯鄄城,坐镇濮阳的夏侯惇轻兵阻击。吕布一看,掉头去突袭濮阳,夏侯惇留下的物资军粮直接打包留给了吕布。
此战,夏侯惇确实被吕布狠狠地耍了一把,后来,又险些被绑架成人质(肉票将军),但是,夏侯惇移兵鄄城(曹操家属在此),与程昱、荀彧一起,保留了三城,保住了曹操重夺兖州的希望。
第二次,救刘备败给高顺。
夏侯惇前往救援刘备,被高顺击败。
这次记载很简单,从中看不出大问题。不过,高顺确实猛,打不过也不算丢人。但是,这一败,似乎利大于弊。
与高顺之战,打赢了,小沛是刘备的,打不过,小沛是吕布的,反正都不是曹公的。但是,小沛丢后,刘备乖乖带军跟着曹操混了。
输了吗?输了!亏了吗?没有!
第三次,博望坡之战。
博望坡之战,刘备进犯,夏侯惇迎击。夏侯惇在追击刘备时被设伏击败。可是,由于后军李典及时赶来,刘备还是退了。
此战,夏侯惇鲁莽,中计失败。但是,好歹留了李典在后,刘备还是败退了。
因此,博望坡之战,夏侯惇是败了。但是,刘备也退军了。(与演义所说不同,博望坡之战,刘备是进攻方)看来,夏侯惇用兵,确实与名将有差距。但是,他总是能在失败中保全形势。
夏侯渊善战,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但定军山一败,汉中顿危。
关羽善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一遭突袭,荆州尽失。姜维善战,九伐中原,当世奇才,但屯田沓中,蜀汉速亡。
相比之下,夏侯惇虽缺少战绩,但多少能善败者不亡。
因此,尽管夏侯惇屡战屡败,但曹操却依然在外出作战时,优先让夏侯惇留守后方。
毕竟,面对吕布、高顺、刘关张,曹营中,有谁敢说他能战而胜之?既然不能,让虽然打不过,让夏侯惇坐镇,至少是能保住大局的!只要你夏侯惇稳住了大局,剩下的事,就等曹操回来办吧!
建军之功战争年代,比战功更重要的是:军队建设。
五子良将都很强,但是,他们与曹操集团的关系是稍微有些微妙的。汉末时期的部曲,有私人性质。五子良将的部队,其基本骨干,也是他们自己带来的部曲。
乐进的乡兵、于禁的泰山军、徐晃的白波军、张辽的并州军、张郃的冀州军,还有青州军等等,他们彼此独立,互不统属。
这就带来两个需求。
1、统一指挥。
这个不详说了,诸曹夏侯都曾被派出去节制诸将,不只是夏侯惇才能干这个活(虽然他也干过这个活)。2、建立强大的嫡系力量。
曹公总需要保持自己的嫡系力量,来保持力量优势吧!
夏侯惇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曹操的基本力量,最开始是他和夏侯惇一起招募的丹阳兵。从一开始,夏侯惇就是曹家军的创始人之一。
随后,夏侯惇在这支嫡系力量的建设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夏侯惇曾经给曹操推荐过两个至关重要的人才:典韦、韩浩,
没有典韦,曹操不知死过几次了。韩浩呢?后来曾经掌管禁军!
曹操与士族关系的桥梁汉末三国时期,要建立稳固的统治,没有世族的支持也是极困难的。
曹操一生中最危机的时刻,就是遭遇兖州世族的集体背叛,险些扑街。
与阉宦脱不开关系的出身,是曹操与世族之间解不开的死结。曹操既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出作战期间,最畏惧的不是敌人的进犯,而是朝堂之变。
因此,曹操出征期间,多留下荀彧、夏侯惇坐镇后方。
夏侯惇虽是武将,但为人好学,常拜师求教。
汉末时期,以学问维系的关系,是世族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
比如,袁绍家族开口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故吏,就是官场上照顾过的人,门生,正是长期以讲解易经招收门生。
夏侯惇通过求学,与世族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替不受世族欢迎的曹操稳定形势,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夏侯惇取得的地位,跟他与曹操的特殊关系,是分不开的。
可是,仅仅靠一个姓氏,是不够的。他在军队建设、政治关系中独一无二的作用,在关键时刻善败者不亡的韧性,才使他成了“元功之臣”。
夏侯惇战功寥寥,曾被敌军俘虏,为何能得到曹操厚待?
关公之所以成神,万世景仰,就在于“忠义”二字;夏侯惇之所以受曹操厚待,亦无非"忠义“。
关羽之忠,今天来看似乎是愚忠,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对统治者来说,那是大忠;夏侯惇之忠,只对曹操一人尽忠,就今天来看,是最明智之忠。
由于曹操一生存在争议,为后世诟病,连累夏侯惇之忠义也打了折扣,不为世人所熟知、称道。
但夏侯惇的忠义,在曹操心里,是不会有一点儿折扣的,夏侯惇才是领导者最喜欢的人。
关羽之义,最后让位于忠,因为忠大于义;夏侯惇之义,始终与忠结合在一起,从没有分离过。
这才是品味这个故事真正内涵之所在。
01
夏侯惇之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关羽之大义,的确令人感动。
但曹操与夏侯惇的兄弟情义也毫不含糊,读来也催人泪下。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夏侯惇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渊的族兄。夏侯家族与曹氏家族是世交,渊源很深,族谊深厚,世为婚姻,关系密切。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黄巾军时,夏侯惇就跟随曹操征讨,担任裨将。
夏侯惇勇猛善战,性情刚烈。十四岁时,有人羞辱他的老师,他一怒之下,就将那人杀死了。这个集中反应了夏侯惇的性格,为了节义是不会顾惜性命的,这一点对曹操来说记忆深刻,感受非同一般。
正如题主所说,夏侯惇的确胜绩不多,败绩不少。但夏侯惇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勇猛作战,毫不顾惜生命。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勇气和忠诚是无限的。曹操无法对夏侯惇的行为熟视无睹。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就上表拜夏侯惇领陈留、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给夏侯惇增封食邑一千八百户,前后累加共二千五百户。
看一下同时期夏侯惇的同僚们的待遇吧。
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树亭侯,207年增加食邑四百,共计七百户。
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万岁亭侯,207年增食邑千户,共计二千户。
204年,曹操上表封郭嘉洧阳亭侯,207年郭嘉病逝,增食邑八百户,达到一千户。
荀彧、荀攸、郭嘉等人都是亭侯,而且封侯晚于夏侯惇。夏侯惇上来就是乡侯,食邑也远高于他们。
再看一下同期武将们的情况:
建安三年(198年),张辽率吕布军众投降曹操,赐爵关内侯。206年,张辽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受封都亭侯。220年,曹丕称帝,封张辽为都乡侯;同年称帝后,又进爵张辽晋阳侯,增食邑千户,共二千六百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对峙,曹操命徐晃、史涣截烧袁绍辎重,立下大功,封为都亭侯。219年,徐晃长驱直入,战败关羽,曹操出七里迎接为其开庆祝宴会,但不清楚赏赐如何。220年,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建安十七年(212年),夏侯渊因平定西凉之功,被封博昌亭侯,216年,曹操平定张鲁后,拜为征西将军,镇守汉中,增食邑三百户,加之前共八百户。
与这些战将相比,夏侯惇的爵位和待遇都高出许多,是无人能比的,可见曹操对待他的确很厚。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讨孙权归还,留夏侯惇与曹仁、张辽守居巢。曹操赐予他们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而且下令道:“魏绛凭借与狄戎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曹操对待将士不薄。
这既是曹操对夏侯惇不离不弃的褒奖,也是作为典范激励将士的策略。
战功固然要赏,忠心耿耿更要奖赏。
02
夏侯惇之忠
关羽之忠是对汉朝廷尽忠,不是对刘备尽忠,但夏侯惇不同,只对曹操一人尽忠。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邺城。
当时,各将领都授予了魏国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是汉朝官职。夏侯惇上书希望曹操封他为魏官。
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一开始就陪同自己征战,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不合适委屈他就任魏国的官职。但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封其为魏前将军。
由此可见,夏侯惇只对曹操忠诚,心中并无汉室。
夏侯惇清楚所有的一切,尽管是汉朝廷所封,但都是曹操赐予的。感恩图报、忠心耿耿,只对曹操一人。
夏侯惇是幸运的,忠义合一,也是很明智的抉择。
03
君臣相得,肝胆相照。
曹操与夏侯惇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家族的渊源,更是患难之交,是战斗情谊。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来曹操处的途中,被徐州牧陶谦派兵杀害,曹操讨伐徐州。
194年,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等同谋叛乱,迎接吕布为兖州牧。
当时,除了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两县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坚守外,其余郡县全部反叛曹操,形势异常严峻。
曹操急忙赶回与吕布交战,对峙一百多天。正赶上蝗灾大起,曹操退还鄄城。此时,曹操失掉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招降曹操,让曹操举家迁往邺城作为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但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恐怕是曹操一生最为尴尬、艰难的时刻。但夏侯惇坚定的站在曹操身边,这不能用一般的情义来说明。这可以看出夏侯惇高尚的个人品格,作为想成就霸业的曹操,将会是刻骨铭心的。
曹操对夏侯惇赏赐很厚,但夏侯惇绝不是贪婪之徒。
陈寿对夏侯惇的评价是: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②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曹操崇尚节俭,而夏侯惇却不贪财,这更加令曹操敬重。
就夏侯惇的能力和功绩来说,的确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忠义上,恐怕是无人能比的。对于这样的人,无论胜败,作为老板无不青眼有加。何况是曹操,岂能不知。
说夏侯惇打仗没赢过似乎有些过分,但的确是升官没停过。但这也不完全是靠曹操赏赐,根本而言,还是靠自己的作为争取的,这值得后世仔细品味、借鉴。
220年,曹操病逝后不久,夏侯惇病逝,追谥忠侯。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按照《史记·谥法解》云: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由此可见,“忠”实为大誉之谥,对于夏侯惇名副其实,值得尊敬。
夏侯惇战功寥寥,曾被敌军俘虏,为何能得到曹操厚待?
比如《三国演义》杜撰的“拔矢啖睛”,那是跟外人耍凶,如果换成曹操,让夏侯惇反过来把眼球扔掉,把箭吃了都没问题。曹操多疑,很没安全感,但是他的卧室夏侯惇可以随时自由“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夏侯惇那种绝对不打折扣的忠心让曹操没有办法不相信他,他的谥号为“忠”,和夏侯惇太匹配了。
忠心戴笠表忠心的方式是,终身不入国民党,就只效忠蒋介石。夏侯惇表忠心的方式是不做汉臣,只做魏官,和曹操同朝为官,好大面子,还是曹操争取来的名额,夏侯惇不干,什么献帝?汉什么帝?汉献什么?论条论头还是论斤?不去。在夏侯惇看来,汉献帝的位子就该是曹操的,不过支持归支持,他还是劝曹操先灭蜀吴再称帝。
不贪“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这是对夏侯惇的评价。
曹操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很多细节也都体现出“性节俭”,“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他和夏侯惇的脾性相近,夏侯惇这样的人,身无余财,有钱也都分给别人了,不置产业,忠心耿耿,更谈不上什么野心了。
发小而且入伙早曹操小时候数落夏侯惇就跟问候亲孙子似的,夏侯惇也不敢说什么(把侮辱他老师的人杀了),长大后曹操有权有势称霸一方了,夏侯惇就不听话了?只能更听话。曹操多疑,但是对夏侯惇,他用着放心,而且夏侯惇也是最早一批跟随曹操出来混的人。
不但如此,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出生天后,振臂一呼招拢天下英雄的时候,夏侯惇和夏侯渊可都是带着兵来的,可以说是曹操最早的班底,都是夏侯兄弟“义务奉献”的,当时曹操还啥都不是呢,夏侯惇听信儿就奔过来,太铁瓷了。夏侯渊也曾经给曹操顶过罪,和曹操关系非常好。
说曹操曹操到,谁到了?夏侯惇到了,当初李郭之乱,王允等重臣被杀,有人就建议应该找曹操勤王救驾,使者还没出发,夏侯惇就到了,人才济济是后来的事,最早“白手起家”跟着曹操闯天下的“老人”中就有夏侯惇。
真实案例:东北某动物园里把狗和老虎养在一起,当初在一起的时候,狗已经成年,老虎还是个娃,长大以后那土狗老霸道了,稍不顺心,见老虎就咬,老虎一般都是示弱,躺地仰身露肚皮,一副咬就咬吧,又不是没咬过的滚刀肉表情,从小到大被咬习惯了,耳朵都被咬成锯齿状了。
人也如此,成龙小时候在戏班没少挨打,即便现在成龙遇见洪金宝,崇敬以外还是有点害怕,其实有什么可怕的,这都是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受过点刺激,很难摆脱“心理阴影”。崇敬是因为洪金宝是大师兄,成龙被几十个持刀黑社会围,只有洪金宝敢冲过来打,那时候的香港黑社会,警察也管不了。
罗里吧嗦的说了那么多,就是想以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以前的事情,无论历史如何推进,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性这东西是不变的,用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便于更好的理解问题。
忠于使命以身作则除了“拔矢啖睛”,夏侯惇还能“断寿溉田”,不是说为了灌溉土地把自己的阳寿断了,而是修建堤坝,拦截、有限阻断太寿河蓄水。
夏侯惇忠心之外,还能忠事,曹操交代的任务,执行起来绝对不打折扣。曹操当年被围殴的时候,适逢天灾加蝗灾,人祸就是连年的战争,民间粮绝,部队也都没得吃。各派系势力果断拥抱大自然,尤其袁绍和袁术这哥俩,袁绍部吃桑葚,虽然据说这东西补肾,但总比不过粮食,这是上树。袁术部队是下河捞鱼吃虾捡河蚌等等水生动物。
曹操这里粮食也非常紧张,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战场上可以敌我互有胜负,人没粮食那可就是必死无疑,甚至等不到饿死,就都当逃兵了,于是,曹操就派他最相信的“兄弟”夏侯惇着手狠抓粮食问题。
夏侯惇亲自“下乡”探访民情,了解水利状况;
亲自铲沙背土修整河道;
普及种植技术;
拦坝蓄水,水位高过引水渠后,农田得以灌溉(以前几乎已经断流);
军屯,亲自和军兵一起下地种粮食。
丰收以后,有了粮食,曹操度过了“危险期”,当然会更加看重和重用这个发小。
曹操和夏侯惇还是“连襟”、“一肩挑”,曹操娶了姐姐,夏侯惇娶了妹妹。
夏侯惇、夏侯渊只是代表性人物,整个夏侯家族就是曹操的“本家”,曹操的私人“人才储备库”。
由上可以看出,夏侯惇受到重用,有发小的原因、连襟的原因、入伙资历的原因,尤其最早加入曹操的时候,就相当于把人头寄存在曹操处了,那时候曹操啥也不是呢,外加清廉的原因,还有就是忠于职守、忠心耿耿等等,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使着顺手,关系莫逆还不用担心刺杀或者造反,最关键的还有感情很深,自然会受到重用了。
夏侯惇战功寥寥,曾被敌军俘虏,为何能得到曹操厚待?
导读:你知道什么叫跟对领导吗?要问曹操最偏爱的武将,这个人绝对当之无愧,他生平跟随曹操打仗几乎没有赢过,官却一直升个不停,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将!
老龙:夏侯惇在曹魏集团里面不太会打仗,但是官却不停地在升,他在魏国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其实是有很多原因导致的。裙带关系:夏侯惇和曹操是亲戚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夏侯惇和曹操是有一定的直系血缘关系,因为曹嵩是夏侯惇家过继给曹家的孩子,是夏侯惇的直系叔父,又是曹操的亲生父亲。
老龙:如果和曹仁,曹洪这些曹氏宗族比起来的话,他们跟曹操都没有直系血缘,但是夏侯惇和曹操是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直系宗族,是非常亲密的。忠义:夏侯惇和曹操出生入死在曹操起兵开始创业的时候,是夏侯惇是第一个并且最快响应他的人。如果没有夏侯惇支持,那么曹魏政权也没有任何的军事基础。虽然第一次创业在汴水之战就被董卓部下给歼灭啦,但是后面的招兵买马靠的都是夏侯惇这伙人。建立曹魏的过程当中,夏侯惇多次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把自个儿的脑袋提在腰带上。即便他并不擅长于打仗,但是他愿跟曹操出生入死!
老龙:这也是他夏侯惇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之一。善治:夏侯惇与曹操分工明确比起在战场上杀敌戎马生涯,我觉得夏侯惇更倾向于做文职工作。自从被吕布刺伤了左眼之后,夏侯惇就开始镇守后方,屯兵纳粮。开始全身心地转向后方运营的工作,后来实行了屯田制,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响应,算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好官的模范,为百姓创造了很多好处,并使得百姓依赖这个制度!
老龙:从而就形成了曹操主外夏侯惇主内的一种情形。信任:曹操信任夏侯惇曹操开始创业的地方是陈留,是他开始霸业的地方。陈留位于河南,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把这块曹魏建政的心脏交给了夏侯惇管理。其实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夏侯惇当做自己的部下来看,而是把他当做了同僚关系,也当做了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之一。甚至曹操在临死的时候也依然只相信夏侯惇一个人,曹操把关乎家里的事和曹魏政权的未来,都只跟夏侯惇一个人讲。命令部下必须与夏侯惇商量之后才能做定夺。有句文言文:曹操亡故后,曹丕继魏王位,封夏侯惇为大将军,这里封夏侯惇为大将军我们应该也不会感到太奇怪了。
看待夏侯惇这个人,我们不能仅仅以猛将的身份去看的他,曹魏的诞生缺曹操或者夏侯惇一个都不可以,他是曹魏帝国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所以在曹魏帝国中拥有特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难道不是吗?夏侯惇战功寥寥,曾被敌军俘虏,为何能得到曹操厚待?
别再扯什么曹操本姓夏侯了,这纯粹是吴人的诋毁,有很多证据证明根本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曹操起兵时,夏侯氏是他最强大的支持力量,而夏侯一家又以夏侯氏为首,所以他是曹操嫡系中的嫡系,并且夏侯惇的勇猛和忠诚,也足以为众将表率。
先多啰嗦下所谓“曹操本姓夏侯”不可信的道理。这个说法并未出现于陈寿的正史《三国志》原文,而是三国时吴人所编《曹瞒传》首创,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祖父曹腾(宦官)的养子,就说他出自夏侯氏,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记了一笔。《曹瞒传》本来就是东吴的一本政治宣传材料,专门用来诋毁曹操。此书通篇怪力乱神,毫无可信度。实际上,虽然陈寿没有写曹嵩的生父是谁,但是按照正常逻辑,有同宗的一定会过继同宗的孩子,曹腾有三个哥哥,曹家又是大族,人丁兴旺,没有理由过继外姓人。更确凿的证据是古代讲究同族不婚,而曹家和夏侯家一直通婚,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夏侯尚娶了曹真的妹妹。如果曹操真的出自夏侯氏,这简直都是乱伦,所以,根本不可信。
但是确如题主所说,夏侯惇的战绩拿不出手。在打吕布时屡战屡败不算,还被当人质劫持了,反攻时又丢了一只眼睛。博望坡之战打刘备,中埋伏惨败,多亏李典带兵救回。无论是曹操同宗的曹仁,还是外姓的张辽、徐晃、于禁等人,打的胜仗都比夏侯惇拿得出手。但是,曹操对夏侯惇却是绝对信任,屡加恩赏。比如赤壁之战后由夏侯惇督二十六军,委以重任。又与夏侯惇同车而坐,可不通禀随意进入曹操居室。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夏侯惇更是被封为武将之首的大将军。这份荣宠,非常罕见。
究其原因,一来是夏侯惇是曹操同乡,并且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还带领了夏侯氏全族,属于嫡系中的嫡系。东汉末年乱世,曹操陈留起兵,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最早鼎力支持,夏侯一族给予了曹操最需要的帮助。而那个时候,连曹操的同族兄弟曹仁、曹纯、曹真等人还在外游荡。此后,夏侯氏这份力挺,足够曹操感激一辈子。
二来是夏侯惇的勇猛,堪当表率。夏侯惇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是每逢作战,身先士卒,勇猛无敌。在与吕布一战中被箭射左目,称为“盲夏侯”,但仍然每战勇往直前,但仍然每战勇往直前,这是曹操需要树立成标杆,来激励将士们的。
三来是夏侯惇对曹操的绝对忠诚。当时曹操为魏公、魏王,群臣都是获封魏国的官职,而夏侯惇因为地位高,仍是汉朝官职。他坚持要求也受魏官职,汉朝官职高过魏官职,但夏侯惇却宁可低就,这是出于对曹操的绝对忠心。
夏侯惇战功寥寥,曾被敌军俘虏,为何能得到曹操厚待?
夏侯惇,曹操集团的大将,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甚至可以说是厚爱,毕竟,夏侯惇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短处,作为武将他经常战败,但是却不影响他一路晋升,这究竟是为啥呢?
“盲夏侯”很猛夏侯惇广为人知的事迹非“吞睛”莫属,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谦,夏侯惇守濮阳,却被吕布诈降计给算计,居然被活捉为人质,借此向曹军勒索军事资源,不过夏侯惇的部下韩浩不吃这一套,他下令军队,准备开始攻城,至于夏侯惇的死活,根本不必在意。
吕布本来就是想趁机得到一些好处,没想到遇到了硬骨头,不想接这一场仗的吕布认了怂,送还了夏侯惇。
最终吕布战败逃亡,夏侯惇作为追击吕布的其中一支军队,身先士卒,发誓要报仇雪恨,一雪前耻。夏侯惇勇则勇矣,却不够小心,在追击的路上遭到伏击,被吕布军一箭射中了眼睛,夏侯惇眼睛中箭后,一把将带着眼睛的箭矢拔了出来,说了句“父精母血,怎能弃之”,随后居然将眼睛给吃掉了,这一幕吓坏了吕布的人,四处逃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夏侯惇可能不是战争天才,但是绝对是一位猛将,正常人被射了眼睛,不吓了个半死就算好汉,夏侯惇则面不改色,仍能顾全古人的意志,勇猛程度让人钦佩。
夏侯惇经过“吃眼睛”这件事儿,他勇猛的名声传播甚广,还得到了一个外号——盲夏侯。不过,你最好不要叫他“盲夏侯”,毕竟这个外号不是很光彩,夏侯惇也并不喜欢别人这样叫他。
“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注:夏侯惇吞睛并非史实,《三国演义》杜撰,只能从侧面说明一下夏侯惇勇猛)
曹操与夏侯惇关系不一般夏侯惇受到曹操的厚爱,这与二人的关系也分不开,他们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有另一层关系,让他们走得很近。
夏侯惇属于曹操集团的元老成员,他跟着曹操的时间比较早,这方面在后来论资排辈很重要,由于曹操的重视,后来的人也都不敢怠慢夏侯惇,随着时间的推移,夏侯惇在曹氏集团的地位自然比较稳固,人脉也比较广,不过夏侯惇并不结党营私,这一点很关键。
曹家与夏侯家一直保持着联姻,两家之间稳定的姻亲关系,使得曹家与夏侯家的人大多都有亲戚关系,有了这一层关系,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自然也非比寻常了。
夏侯惇是曹操一生少有的信任之人夏侯惇的谥号“忠”,这是一个获得了极大肯定的美谥,仅仅总这一点来看,夏侯惇此生获得了曹操的认可,在曹氏集团混的非常成功,比关羽要强上很多。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忠”者,为了主上“上刀山,下油锅”,从来不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安危而放弃主公。这一点结合夏侯惇的勇猛,确实是三国极为难得的品质。曹操也正是看中了夏侯惇的这一点,曹操回馈夏侯惇的“忠”,是是他的“信”,而曹操的信任,对于多疑的他来说,比任何都要宝贵。
夏侯惇在曹氏集团的待遇绝对是S级,行可与曹操同车。最尊荣的特权,要数夏侯惇可以不经通传出入曹操寝室,这一待遇足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至于升官发财,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夏侯惇有实力夏侯惇的战斗力或许不是极高,但是他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在夏侯惇任陈留,济阴两地的太守时,遇到了大旱灾年,夏侯惇果断的阻断了太寿河水,亲自背土筑堤,以太寿河水灌溉农田,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避免了老百姓生灵涂炭,传为佳话。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夏侯惇高度精准的算计和大胆的决策,正是因为这样的实力,夏侯惇才能受曹操厚爱之时,没有人非议。
在夏侯惇死后,配享太祖(曹操)庙庭,他一生的荣誉贯彻了生前死后,除了曹操的厚爱,也得到了当时的诸多武将文臣的认可。对于这些,他的那些所谓的“失败”,都没有造成巨大的局势失利,只能说“胜败乃士兵家常事”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