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杨秀清已死,洪秀全为何不阻止韦昌辉扩大事态?
我认为,韦昌辉很可能只是天京事变中的“背锅侠”。洪秀全很可能不是真的无能为力,无法阻止韦昌辉扩大屠杀范围,他有可能是支持了扩大屠杀范围。
天京事变扑朔迷离,记载版本多,差异大对于天京事变的记载,当时的版本很多。有当时在天京的洋人描写的版本,有清军奸细汇报的版本,也有太平天国内部人士的版本。
可是,这些版本的记载都有出入。即使同为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李秀成,在后来的描述中,也都有较大差异。
对于天京事件的描述,版本很多,各版本都有出入。即使太平天国内部也有不同说法,可见,相关史实都有人为篡改痕迹。可见,此次事件的真实情况可谓扑朔迷离,其细节,即使当时的人,都难以有统一的意见。
最流行版本的疑点多,似有漏洞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步骤是这样的:
1、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秦日纲等人诛杨;
2、韦昌辉诛杨后掌握天京大权,组织屠杀。
3、石达开到天京后指责韦昌辉杀人太多,韦想杀石,石逃走,韦杀石全家;
4、石达开逃后号召诛韦,得到多数太平军支持;
5、韦昌辉攻打天王府。失败,逃跑时被诛杀。
后面石达开辅政及出走部分此处暂略。
这个版本的疑点甚多。
天京事变中,各派都其考量。但目前流行的版本中,把主要责任都推在韦昌辉头上,似有替洪秀全洗白之之嫌。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
1、韦昌辉诛杀杨秀清后,真的掌握了天京大权吗?他只带了3000人偷偷摸摸入天京,为何杀了杨秀清后就掌控天京了呢?
2、在石达开下书反韦昌辉后,为何韦昌辉“情急之下”,要攻打天王府?假若韦昌辉真的掌握了天京大权,为何又连只有女兵守卫的天王府都打不下呢?又为何退走后马上被诛杀,连带秦日纲、陈承镕也毫无抵抗之力,说杀就被杀了呢?
杨秀清死后,掌握天京的很可能是天王本人从当时天京城内的实力对比来看,这种可能极大。
杨秀清被杀后,天京城内的力量格局是:天京城内兵力大约5、6万,其中,东王余党2万余;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带来的人3千余;其他3万多人应该是原归东王节制,但并非东王党羽的力量。
只有几千人的韦昌辉部,如何能掌控天京呢?如何强大到可以胁迫天王扩大屠杀范围呢?
更可能的情况是:在杨秀清被杀后,天王本人掌握着天京!
在杨秀清死后,韦昌辉等人就开始公开组织对东王余党的屠杀,此时,如果没有天王的支持,韦昌辉别说掌控天京,就是诛杀2万多东王余党恐怕都做不到!韦昌辉攻打天王府疑云重重在目前流行的版本中,石达开反对韦昌辉后,天京外围太平军多支持石达开,韦昌辉“情急之下”攻打天王府。
这又有点问题了,韦昌辉感觉到石达开的压力,为何要去攻打天王府呢?
既然开始攻打天王府,意味着已经公开造反。韦昌辉必须竭尽全力攻打天王府。太平军虽然攻坚能力不强,但好歹是攻过大城的部队,又怎么可能面对只有女兵把守的天王府都攻不过去呢?
联系到后来的情况,应该是韦昌辉从来没有把握过天京大权。在韦昌辉攻打天王府期间,很短的时间内,天京城内尚未被诛灭的“东王余党”等忠于天王的力量迅速赶来,韦昌辉迅速被扑灭!
韦昌辉攻打天王府的过程,怎么看都应该不是有预谋的造反,更像是走投无路,狗急跳墙。因此,我认为,韦昌辉去攻打天王府,绝非有把握、有预谋的造反行为。很可能是天王否定他本人对韦昌辉屠杀的授权,使得韦昌辉瞬间沦为“乱臣贼子”,才会走投无路,狗急跳墙。
洪秀全扩大屠杀范围的动机分析“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东王予以的是肯定态度。他不但创立了“东王升天节”,还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杨秀清,封“幼东王”。
在后来他给英国额尔金的信件中,洪秀全不但不敢把杨秀清定为反贼,反而还说“朝至朝观遭陷害”,想把诛杀杨秀清的责任全部推干净。
洪秀全完美推卸责任,韦昌辉背锅坐实。在杨秀清被杀后,韦昌辉等人以“斩草除根”为念,扩大对“东王余党”的屠杀。可见,“东王余党”确实既不易收编,又十分危险。这个危险,对韦昌辉如此,对洪秀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石达开等人的记载中,“原只杀东王兄弟三人”,这很可能只是援引洪秀全对屠杀事件的辩解,是太平天国高层对相关事件的统一口径。毕竟,大规模屠杀兄弟这个锅,绝对不能背在天王身上的,那会给当时还在战斗的太平军(或余部)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整个过程中,韦昌辉只是事件中的“背锅侠”。洪秀全出于权力斗争考虑,想杀杨秀清,却不便公开诛杀,利用韦昌辉实施屠杀后,又甩锅给韦昌辉。
无论是流行版本中的洪秀全“无力制约”韦昌辉,还是洪秀全“利用”韦昌辉,“天京事变”都说明,曾经被中外寄以厚望的太平天国最高集团,终究难成大业;洪秀全,也终究不是刘邦、朱元璋。
韦昌辉,一个被戏剧化的丑角。这样的丑角,往往是替人顺便背了不少锅的。由于记载“天京事变”的史料很多、很杂,我的认识应该有很多盲点,欢迎大家不吝指教。
对手杨秀清已死,洪秀全为何不阻止韦昌辉扩大事态?
所谓欲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洪秀全只不过是借刀杀人而已,人已经死了,刀自然要雪藏,甚至要毁刀来平息各方的怒火。
杨秀清的特殊地位首先东王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十分特殊,因为在1847年,在洪秀全在前往广州营救冯云山的时候,拜上帝会受到围剿。当时群龙无首,杨秀清玩起了神灵附体的把戏,他假托天父之名,成功的树立了威信,挽救了败局。这里面的猫腻,洪秀全知道,很多太平天国的头领也知道,只是这招管用,立竿见影。洪秀全也乐见其成,非但没有揭穿,反而推波助澜。
杨秀清多次利用“天父附体”的把戏,为太平天国的为太平天国的将士鼓气,为他们树立信念。太平天国首领心照不宣,民众盲目跟从,就愈发凸显杨秀清的威信。再加上杨秀清确实非常有才能,杨秀清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突出重围后,在洪秀全自封“天王”后,杨秀清被封为东王,节制诸王。
之后更是转战湖南,进而进军江南。之后定都南京,杨秀清在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力克江南,江北大营,剪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这些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几乎是杨秀清一手包办,可以说杨秀清为太平天国打下了半壁江山一点都不夸张。
有人说杨秀清只管军事,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杨秀清在入驻南京后,约束军纪,整顿市场,立法安民,南京很快就安定下来了。有人说定都天京师是太平天国决策失误,导致了上层很快腐化,最终导致只有两万北伐军。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太平天国刚开始属于流窜作案,形同流寇,没有根据地的军队到哪都是孤军,没有南京来建立政治上的根据地,所有太平军都是孤军,何况北伐军呢?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即有极高军事价值,又有很高的政治意义。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各地起义军相继响应,清朝更加难以应付。说道南京繁华之地,加速了上层的腐化,那朱元璋咋就没腐化呢?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就算是没有定都南京,难道就不腐化了吗?退一步讲,即便太平天国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还不是一样要腐化,最后还是要灭亡。
所以杨秀清的战略实际上是没错的,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杨秀清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军政大权。杨秀清开始假借天父之名排除异己,对诸王动辄打骂,连洪秀全都不例外。有时候洪秀全都要跪着受训,还要承受杨秀清的责罚。诸王早已经对东王不满,洪秀全当然也不堪忍受。直到杨秀清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终于决定动手了。
洪秀全为什么没有阻止韦昌辉于是,天京事变爆发。洪秀全密诏,北王,翼王除掉东王。北王韦昌辉联合燕王秦日纲率军杀进东王府,在血洗东王府后,他们又以“东党”为名,排除异己,大开杀戒。那么问题来了,此时洪秀全有能力管吗?应该有能力,因为韦昌辉攻打过天王府,但是没有成功,结果自己被杀了。只能说是应该有,因为也许是韦昌辉杀得太起劲,让很多人不得不站在天王一面,例如东王的余众。
洪秀全之所以没有出手,那是因为他要用韦昌辉的命来平息太平军的怒火,他要用韦昌辉的命来帮助杨秀清圆最后一个谎,堵天下人之口。杨秀清以前一直是以“天父”代理人自居,当然诸王心里明白那是些糊弄人的把戏,但是普通士兵不明白啊。如果说连“天父”代理人都叛变了,这还怎么玩?
所以在韦昌辉被杀后,秦日纲也被以谋逆罪处死,然后杨秀清被撤除了篡逆罪,还把杨秀清死那天定为了“东王升天节”。没办法,那些年一起撒过的谎,捏着鼻子也得圆上。
对手杨秀清已死,洪秀全为何不阻止韦昌辉扩大事态?
已经无法控制了
对手杨秀清已死,洪秀全为何不阻止韦昌辉扩大事态?
这个问题要从太平天国独特的政教合一以及二元政治结构说起:
太平天国一开始是冯云山为主,在传播教义,洪秀全,杨秀清都是从旁辅助,可以说太平天国创业期的领头人是就是冯云山。
但后来冯云山入狱,洪秀全逃走,杨秀清顺位成为了核心,但是杨秀清是靠天父临凡稳定局面的,所以自己本人又不能够成为教主,那样就变成天父附体自己儿子,自说自话不像话了。所以洪秀全才成为教主。
结果冯云山大难不死,又出狱了,同时又出现一个天兄临凡的萧朝贵,和一个投机富商韦昌辉。
于是太平天国在建国的时候就变成了天王统帅诸王,东王节制诸王。
其实从实权来讲,在天京事变之前洪秀全一直都没有掌握。
而天京事变本身就是洪秀全策划的一个夺权政变,他利用杨秀清和韦昌辉之间的矛盾引诱韦杀掉了杨。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洪秀全不能坐视倒了杨秀清,又起来一个韦昌辉,所以他在韦昌辉的种种倒行逆施上不发一言,任其发展,让他把能得罪的都得罪完了,又利用是石达开除掉了他。
而石达开长期不在政治中心没有基础人脉和经验,后来被洪秀全逼走。最终,这个天王真正的实至名归了,可是,这也只是最后的疯狂了。事实证明,洪秀全没有杨秀清的统帅才能,没有韦昌辉的杀伐果断,更没有石达开的用兵才能,甚至连洪仁轩这个文人用比不过。
只是一个贪图享乐,玩弄权术的秀才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