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托孤,提醒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劝告?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问题。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失败时,张口嘲讽自然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还是要细细想想其中缘由,看看有没有什么教训值得吸取。

刘备对马谡的使用建议,是要求诸葛亮考察后再定

刘备在临终前,确实对马谡发表了议论,要求诸葛亮考察后再酌情使用。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把他的观察结果告诉了诸葛亮。而这个要求,就是要求诸葛亮审慎地考察这个人而后使用。

诸葛亮应该是听从了这个建议。史书上说,诸葛亮和马谡进行了长期的交流,经常一谈就谈到深夜。马谡在这期间,也随诸葛亮参加了各种战役。也提出过各种见解,可以说,诸葛亮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的。

刘备托孤,要求诸葛亮多方考察马谡后,再酌情使用马谡诸葛亮用了很多年考察马谡,希望量才使用他。街亭之失,诸葛亮的主要失误在于整个局势判断失误,不单纯是用人问题

历史上,关于街亭之战的看法很多,如何才能守住街亭,当道扎寨能不能守住街亭,讨论很多。

我也不是军事专家,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敢提出任何意见。

但是,从毛泽东的分析中,我认为诸葛亮在街亭的失误,源于对街亭困难程度的判断。

而雄才大略,论史一向一针见血的毛泽东,在提到这一战时,没有明确说该怎么守,只是提了“亮宜自临阵”。毛泽东雄才大略,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对于高级指挥员的指挥位置一直非常敏感。与各地的指挥员的电报往来中,也非常关切指挥员的位置。

街亭当时的位置十分紧要,双方都在所必争,委派战将前去防守,结局难以保障。很有可能需要协调多方的动作,才可以确保街亭。否则,毛泽东为何强调要诸葛亮主帅亲自临阵呢?

也许在毛泽东的眼里,此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像辽沈战役中的林彪一样,作为战役的总指挥官,靠近攻锦前线就近指挥吧。

在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时,非常在意战役指挥官的指挥位置。因此认为是诸葛亮应该亲自指挥街亭守卫战

因此,我认为,街亭之败,诸葛亮很可能就是对战局的判断出现了问题,或低估了魏军攻街亭的决心,或高估了己方军队战斗力。否则,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纵然有锻炼新人的心,纵然有栽培亲信的心,又怎么可能把街亭这种关系全局,不容有失的地方交给新人去练级呢?

因此,我认为,街亭之败,很可能是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败,并非只是在对马谡使用上的失败。

让马谡去守街亭,或许是诸葛亮低估了街亭守卫战的难度

诸葛亮再不善于临阵应变,也比从未经历战阵的我们要强得多,再是缺乏用人之才,也比从几千年后的我们了解蜀军将领,如此要害之地,为何用马谡,为何不启用魏延、吴懿这种名将去?

我觉得原因只可能是诸葛亮低估了守街亭的难度!

因此,我认为,刘备提醒了诸葛亮,诸葛亮也确实按照刘备的建议多方考察,量才使用了马谡。只是,他丈量好了马谡的才干,却没有丈量好守街亭的难度。

个人发表的拙见,请大家批评。

刘备临终前托孤,提醒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劝告?

谢谢邀请。

意味深长啊,这其中有几层原因,值得思考。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 第一、诸葛亮要猜测刘备的意图。刘备是否是担心诸葛亮的势力太强,要削减诸葛亮的臂膀?刘备作为蜀国第一代君主,临终之时,安排的必定是大事情。是关乎蜀汉未来的大事。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参军,不是大人物关键人物,刘备为什么要偏偏拿他说事?诸葛亮怀疑刘备的用心
  • 第二、诸葛亮身边已经无人可用。马氏兄弟是从荆州追随来的名士"马氏五常"。"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最良的马良,已经留给荆州关羽了。算是诸葛亮派在荆州的人。诸葛亮身边也只有马谡算是比较听话,比较优秀的弟子了,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啊。
  • 第三、马谡确实也是个人才。“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就是依照马谡的谋划。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
  • 第四、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但不是说“不能用”,只是不能大用。这个大用可以理解为不能接诸葛亮的班,或者不能独立成为统帅。并不是说不能用,不能。

至于后来的马谡失街亭。那只是出乎诸葛亮的预料罢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北伐大战,其中的一个小战役。甚至可以深究一下,不排除诸葛亮让马谡背黑锅顶罪的意图。

阿呆愚见,欢迎商榷。

刘备临终前托孤,提醒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劝告?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可看出刘备生前知道诸葛亮会用马谡,目的在提醒诸葛亮要量才而用。一国之君时间接触久了,从言谈问答,就知道马谡适合于谋士,他的擅长不适合于带兵打仗,只有军事理论,战略布暑,谋策安排的一代书生,需通过实战的磨炼才能担此大任。马谡与诸葛亮,应是有共同军事理论的讨论,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才会走到一起。在马谡发挥个人才干上,七擒孟获初见成效,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六出祁山,也许当时大将在外各守要地,加上兵弱将寡,军中沒有合适人选,叫马谡与王平协助守街亭,缺乏实战经验,不会灵活机动战术守街亭应是诸葛决策失误,最后导致诸葛挥泪斩马谡的结局。

刘备临终前托孤,提醒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劝告?

在用人上,刘备与诸葛亮有不同原则,刘备用其人,诸葛亮用其才

刘备临终前托孤,提醒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劝告?

诸葛亮重用马谡,并不是故意把刘备的嘱咐当耳旁风,他用马谡留下终生遗憾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马谡是一个被用错了地方的人才。

诸葛亮一时粗心,认为马谡是个人才却用错了地方,马谡不是一个庸才,而且是一个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的精英,比如在国家战略、军事理论、地方吏治都有很好的见解,但他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经验丰富的将才。街亭战败,原因在于把马谡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

第二,再次证明诸葛亮不是神,也有犯错了时候。

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不管后世人们出于怎样的目的进行美化神化,他也不是神,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偶尔出现一次失误并不奇怪,而且还能让人感觉到一个真实可信的诸葛亮。

第三,诸葛亮重用马谡,有自己的偏情。

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很好,他们对世事见解有许多相同的认知,马稷与刘备一同做事,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认可,他认为马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两个人一同发展军事才能让整个国家进步,而马稷更是潜力股。诸葛亮把他当成自己一系人脉,甚至有把他培养成自己接班人的打算。

第四,马谡属于一时错成千古恨,历史没有给他更多机会。

马谡领命驻守街亭,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不听劝告,想要建立自己的功业,其实领兵为将,他根本没有实际经验,如果以前給他机会锻炼几次,结果就大不相同,但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第五,刘备的嘱咐渐行渐远,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

诸葛亮不是不尊重刘备的嘱托,从后来诸葛亮后悔自己用人不察,追忆先主刘备之言,放声大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在决定任用马谡的时候,却没有想起来刘备这一重要嘱托,这是因为刘备的嘱咐渐行渐远,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

刘备临终前托孤,提醒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劝告?

此语出自第85回,先主问孔明: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OO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听有两方面原因:O一是,马谡经常与孔明谈论用兵之法,甚是投机!特别是平南蛮时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七擒孟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蛮方永不复反!给诸葛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O二是,当诸葛亮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马谡主动请缨:某愿往。孔明又说,你虽深通谋略,此地无城郭守之极难。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立完军令状后,又拨给精兵25000人,又配给上将王平,又令高翔守列柳城,魏延驻街亭之后以策应街亭。从这些部署来看,孔明并没有忘记刘备遗嘱所说,但又苦于没有实例证明,因此,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虽想起先主所嘱,但总认为马谡不致于一点实际才能都没有。因而最终同意马谡守街亭!并叮嘱必须于当道之处下寨。我认为,如果马谡不主动请缨,诸葛亮是不可能主动派他去守街亭的!可惜的是马谡耍小聪明…。。。到底丢了街亭要地!OO自古两军对阵,最忌主帅拿谋士当主将使用!①这是因为作谋士的,大都属于只能提出建议,出谋画策,但没有临场指挥,观察地形,排兵布阵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根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马谡就属于此类人物。你看曹操和孙权两人,哪个用谋士去带兵打仗了?②诸葛亮错误地相信马谡的请战决心和军令状,把只会出谋画策,纸上淡兵的谋士(参军),当成临场指挥的主将去使用,因而犯了低级的用人之错!焉能不败!所以他必须自贬自责!以安众人之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