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三国归晋后,天下再次一统,只可惜的是,这次大一统时间相当之短暂,几乎可以说是二世而亡,不少人认为亡的最大原因是来自塞外的内迁少数民族狼子野心,肆意妄为,其实大谬不然,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崩塌才是使得西晋灭亡的真凶,而胡人政权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个进程。更何况,当时的胡人之所以得以内迁,甚至后来渗透进入西晋军队,正是八王之乱的功劳。
在西晋轰然倒塌之后,古老的北方中原地区就陷入了胡尘,衣冠南渡前往南方,这正正好好应了当年晋武帝司马炎与东吴亡国之君孙皓的那番对话,即司马炎说:“孙皓啊!你在东吴的时候我就给你在洛阳设了这个座位。”一向能言善辩的孙皓也说:“我也在江东给陛下设了一个这样的座位。”曾经被认为的戏言,最终一语成谶。
东晋建立后,面对着江南地区的士家大族,从北方过来的大量豪族傻了眼,因为一向高高在上的他们,最终也被当地士族给瞧不起了,其中以琅琊王司马睿为典型,作为皇族,他不得不听从王导的建议,采取借用江南门阀士族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的。而就在这种混乱背景下,东晋居然能熬过那段时间北方胡人们的窥探,得以慢慢站稳了脚跟,从此偏安,不少人都觉得非常奇怪。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里我们要从三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来自地理环境;第二方面,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自身;第三个方面,则是从东晋自身具有的正统性方面来解释。
第一方面分析:地理环境由于东晋南迁之后,在当时的胡族看来,最先应该得到巩固统治的应该是关陇地区和河北地区,这个地方是胡人非常看重的——毕竟这两个地方都是曾经的天下之中心、帝王之基础,因此这个地方胡人们反反复复进行了多次的你争我夺。
若是东晋在此立足,那当然是要被打的稀烂了——历史上真实的例子就是司马邺,在关陇地区的长安被活捉、幽州的王浚被干掉、并州的刘琨被斩杀,这都是铁一般的事实,要是东晋选择在这俩地方立足,那妥妥的被打爆。
但是江南地区就不一样了,与后世的江南富饶的印象不同的是,当时的南方,明显要落后于北方,当时经济重心正在南移,要想等到完全南移,那得要到隋唐了,那个时候也许会出现所谓的“扬一益二”,而在东晋那是一块不发达的土地,而且这块土地上还有大量的高门大族,对于从北方过来的人还很看不起。
话说回来,北方的大族也很不喜欢这里——当时来到这里的北方贵族,纷纷得了软脚病,其实就是脚气。 对于这么一块未经太多的开发的地方,北方华族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正忙着收拾北方打得天翻地覆的胡人们了。
所以短时间内,北方胡人根本没有对刚刚立足的东晋进行什么大规模进攻与入侵,实在也是有兴趣不是太大的缘由,于是对于东晋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第二方面分析:对手自身问题在当时,北方先后崛起的游牧民族非常多,而且速度太快,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这很常见,而且也非常好理解。
我们先看最先发难的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汉国攻克了洛阳,俘虏了晋朝皇帝,汉国虽然攻克了洛阳,但是洛阳附近还存在大量的反抗势力,汉国需要慢慢清理,这些反抗势力汉国还没来得及完全清理完毕,之前一直属于匈奴附庸的羯人部落迅速强壮起来并且崛起,对着曾经的故主匈奴挥起了屠刀,屠刀落下,一个由做过奴隶的皇帝建立起来的赵国站起来了——踩着汉国的尸骨。
再拿奴隶皇帝石勒建立的这个赵国来说,他之后又被子侄石虎祸害得不成样子,几乎杀尽了石勒的子嗣,石虎死后他的养子闵冉又篡了赵国的位,以至于五胡乱华期间北朝的王朝更新换代极快,而且往往带着极重的血腥味,每次改朝换代都是往往是一个部族对另一个部族进行残酷的屠杀。
在这种极大内耗下,五胡十六国无暇,更无力对南用兵,最多也就是在河南等地打一些过于平淡无奇的拉锯战而已,因此东晋得以安稳于东南。
第三方面分析:正统性的讨论很多人都觉得正统性这种东西非常的扯淡,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能是东晋得以偏安的原因?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这是东晋得以偏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东晋来说,中华正统无疑在自己这边,当年让胡人入侵成功完全是因为八王之乱勾结了胡人,在中原元气大伤之后,胡人趁虚而入,这一点甚至连胡人内部也非常认可。所以,东晋从来不认为自己正统被别人夺走了。
举个例子,虽然东晋一度被干到了江东东吴故地,但是东晋却能凭借着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正统性轻轻松松号召多次北伐,而且每次北伐都成果惊人,例如五次还于旧都,数次尽占黄河以南之地。 这还没完,对于五胡十六国,他们的先辈们受到汉人的奴役,他们对于汉人往往极为愤恨才对,那么五胡十六国有称帝的直接与东晋朝廷对立的吗?答案是令人惊讶的,寥寥可数(著名的只有那个所谓颁布杀胡令的闵冉称帝和日后苻坚作大后称过帝),不但几乎没有多少人称帝,而且他们甚至还一度接受东晋朝廷的册封。
一旦有那个不接受东晋朝廷的册封还要贸然称帝,那么就给了其他胡人国家绝佳的进攻借口——当年那个闵冉就是这么死掉的,后世还有人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东晋见死不救——当然不会救,你老人家都称帝了,那正统性难道在你那边吗?把东晋朝廷的正统性放到哪里了?
后来到了北方出了个苻坚大帝,几乎一统北方之后,秦军赫赫,觉得自己现在可以不惧怕东晋的正统性了,把当年谋士王猛的建议抛之脑后,非要称帝,还要进攻东晋朝廷,他的亲弟弟听说之后是这种反应——“大哥你疯了吧!那可是正统,上天庇佑的那种,打他我们肯定死光光啊!”(原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穷兵极武,未有不亡。且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
连大帝苻坚的亲弟弟都这么说,可想而知,这个正统性的重要性,当然了,苻坚的结局我们大家都看见了,正好被他弟弟猜中了。
夏目说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东晋能够得以偏安一隅,是因为胡人受到地理因素的局限;加上运气也还不错,胡人内部一直有矛盾;最后一个则是一直身居正统。
而总的来说,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东晋能够偏安,主要原因并不是东晋实力多么的强大(当然自身力量也还是有的,这里并不否认),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它的对手之上,胡人受制于地理不太想打,接着因内部矛盾不能够打,最后又因为东晋头顶正统性光环不太敢打。因此,即便东晋内部并不太平,依旧能够稳定下来。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八王之乱,二世而亡, 316年匈奴人刘渊灭亡西晋,中原的士族和人民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420年被刘裕所建的刘宋取代,享国103年。东晋初年,司马皇帝没有实权,而由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四大豪门大族轮流把持朝政,既相互争权,又相互制约,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同时在北方与东晋并存的政权为“五胡十六国”,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他们自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汉国(后改为赵)开始,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建立的十六个主要政权。可以概括为:一汉(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梁、南凉、北凉、西凉)和胡夏,这些政权有些是同时存在,有些则为此生彼亡,互相替代。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西晋灭亡,“衣冠南渡”,胡族人将争夺重点放在天下中心、帝王基础的关陇地区和河北地区,而对于当时经济远不如北方的江南并未当作重点,东晋得以残喘。
二、东晋凭借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有利于防御,当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之间狼烟四起,战乱不休,内耗极大,无暇南顾。
自304年,北方一直征战不休,仅前秦苻坚曾短暂统一,秦苻不顾名相王猛生前建议,出动北朝全部军队,结果被名将谢石、谢玄带领的东晋八万人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又四分五裂,根本没有实力灭掉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比如祖逖、庾亮、殷浩等三次讨伐后赵,虽因粮草、选将等原因失败,桓温三次北伐,灭了成汉,刘裕两次北伐,灭了南燕后秦等。
三、东晋虽皇帝并无实权,由四大家族共同执政,平时内部矛盾重重点,但在国家危亡时刻,还能齐心协力、共同对外,并且东晋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如谢安、桓温、刘裕及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等。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首先要说明的是,东晋不偏安,也不是龟缩在长江天险以南。它的地盘远远超过北朝,相对于北朝的五胡乱华,东晋整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一般都是内部世家大族之间权力的转换。
一、东晋叫板的资本东晋各方面人才济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正统。北方的世家衣冠南渡,与南方世家联合,成立了以司马家为皇室的朝廷。说起东晋,政治上更像是君主立宪制,司马皇帝没有实权,任由世家大族遍布。朝堂之上,都是世家大族的优秀子弟。
东晋的军事实力强大,对于北朝胡人部队,依旧有着顽强的战斗力。尤其以后期的北府兵最为出名,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在名将谢石、谢玄的带领下,以八万之众重创前秦数十万之师,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东晋实行门阀家族政治,不需要凭借军功来累积声望和政治资本。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系统,其实也就是熬资历,各种人才是不确缺的。对外战争,并不是很热崇。东晋内,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对于谈玄论道、诗歌书画无所不及。
东晋外,已经开启了中国大航海时代,对外进行贸易,与朝鲜半岛、东南亚都有所交集。虽然说,南宋时中国经济中心彻底南移,南方超过了北方。但在东晋那个时代,安定的国内环境,加上海上贸易,日子过得比北朝好上太多。可以说,东晋经济文化全面领先于北朝。
对于北朝一般都是主动收复失地为主。北伐有胜利有失败,但北朝胡人部队长期不敢南下。唯一一次统一北方的前秦王朝出动北朝全部军队,结果被东晋八万人打得落花流水,王朝没过多久就分崩离析。
二、东晋与北朝的战争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城登基称帝,标志着东晋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相对与北方的战火连天,南方整体比较安宁,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东晋朝廷里主要分两派,一派是北伐派,一派是主和派。北伐派并不讨巧,从皇帝到世家都不大支持。中间经历过几次战争,在北伐进程上建树不多,一直到刘宋王朝才成为朝廷的主流。关于北伐,从祖逖开始算起,一共进行轮。
1、第一次北伐:东晋VS后赵
失败原因:孤掌难鸣,朝廷钳制
317年,祖逖率领宗族部曲正式北伐,在淮北之地兼并群雄,进军中原。319年,击败石虎五万大军。随后三年里,祖逖招抚河南地区割据群雄,不断削弱后赵对这里的控制与影响。随后的战略便是与后赵修好,屯兵对峙,双方进入一个和平的安定期。祖逖死后,后赵进攻河南,祖约不能抵挡,丢失了大片收复的河南之地,第一次北伐失败。
2、第二次北伐:东晋VS后赵
失败原因:选将不当
祖逖的北伐是个人行为,得不到官方的大力支持。而庾亮作为第二轮北伐的主将,依旧遭到了朝众大臣的反对。
339年,庾亮率领十万大军坐镇石城准备北伐事宜。随后,后赵与东晋在邾城大战,由于庾亮没有出兵救援,邾城失守,守将毛宝及一万名将士罹难。庾亮上表请罪,北伐告终,第二年郁郁而终。
3、第三次北伐:东晋VS后赵
失败原因:选将不当
这轮北伐是殷浩,目的是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数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大量的战备物资。
352年,殷浩率领大军进攻许昌、洛阳,但一直处于降将内讧,到了253年冬天正式北上。到了山桑,姚襄又叛乱,殷浩败退至谯郡,军械粮食损失殆尽。这次北伐历时两年,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与前秦直接对抗。反倒是殷浩领导才能短缺,不能控制手下的降将,从而因内讧、人心问题而失败。
也因为这次北伐,谢尚打了败仗,谢氏家族败落,不得不请出谢安来东山再起。
4、第四轮北伐:东晋VS前秦、姚襄、前燕失败原因:缺粮
桓温是东晋中期著名的权臣,也是走军国主义的坚定者。他率军三次进攻北朝,打击了氐族(前秦)、羌族(姚襄)、鲜卑族(前燕)的统治者残暴统治,用实际行动支援北方汉地人民的斗争,多次将北方百姓迁移到南方。但三次都因为缺粮而功亏一篑。
347年,率军攻灭成汉,平定巴蜀,扩大了东晋的版图。
354年,桓温率先拿前秦开刀,从襄阳起兵,经过数次血战,进入关中,随后战至灞上,前秦皇帝收军龟缩于长安城内。由于前秦坚壁清野,桓温军中缺粮,随后带着关中百姓撤退,败退而归。
356年,桓温盯上了羌族首领姚襄,从江陵出兵,直取许昌、洛阳,并在伊水大败姚襄,收复洛阳。
369年,桓温领兵五万从合肥出发,攻打前燕。一战生擒慕容忠,与前燕名将慕容垂的八万大军在枋头对峙,此时淮水以北地区落入晋军手里,桓温的军队打到了前燕首都邺城200多里处。由于晋军缺粮,再次大败,折损三万兵人。
370年,东晋豫州刺史袁谨叛变,桓温率军平叛,击败前燕、前秦联军。第二年,攻破寿春,再败前燕、前秦联军,洗刷了之前北伐的耻辱。
5、第五轮北伐:淝水之战
378年,前秦先锋军17万兵分三路进攻襄阳,东晋守将朱序死守一年后被俘。379年,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玄率领五万北府兵四战四胜,全歼敌军。
383年11月,东晋将领刘牢之率五千北府精兵取得洛涧大捷,此战斩杀前秦10员大将,全歼敌军5万。随后,在淮河渡口再歼灭1.5万人,抓获秦将王显。
383年12月,东晋将领谢玄、谢琰、桓伊率领7万晋军在淝水战胜苻坚的15万先锋军,并阵斩前秦第二号人物苻融。随后,击溃了苻坚70余万大军,苻坚逃回北方。两年后被杀,前秦王朝解体。
这轮战斗,持续五年,以汉民族为主的北府兵击败了汇集五胡的全部优质兵力,尤其是在以少胜多的情况下获得了成功,可以说振兴了整个汉民族的信心。随后,东晋趁机北伐,占据黄河以南地区,使北朝胡人不敢南下数十年。
6、第六轮北伐:东晋VS前秦、后燕
这轮北伐是借着淝水之战大胜的情况下进行的,主将是淝水之战一战成名的刘牢之。
384年,刘牢之率军北伐,先后攻占谯郡、甄城,黄河南岸诸地望风而降。随后救援苻丕,遇上了后燕名将慕容垂,中了埋伏导致全军覆没,随后被召回。随后,戍守彭城、淮阴一带,与后燕、前秦战争不断,总体上胜多败少。
7、第七轮北伐:东晋VS南燕、北魏、后秦
这轮北伐主要是刘宋王朝建立者刘裕,他在国内平定了各大割据势力,又亲自率军北伐。经过两次北伐,相继收复了淮北、山东、河南、汉中、关中等地区,收复了长安、洛阳二京。以却月阵破北魏,灭亡了南燕、后秦两个国家。是东晋北伐以来成就最大的。
407年,刘裕率军从建康出发,直接将战场推到山东。临朐一战,南燕主将段晖及大军被歼。随后,围困南燕广固两年,最终攻破广固,俘虏皇帝慕容超,南燕鲜卑族王公贵族被屠灭三千人,南燕灭亡。
413年,刘裕派军攻灭西蜀,随后又击败仇池国,收复汉中。
416年,刘裕亲率四路大军意图攻灭后秦,但遇到北魏阻拦,被迫两线作战。7月,击败北魏,收复河南。9月,突破潼关防线,攻入长安,后秦灭亡。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因为北方没整明白。还有闻鸡起舞两兄弟。
说起闻鸡起舞的哥俩,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祖逖刘琨是一对好哥们,俩人都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所以每天同榻而眠,一听到鸡鸣就起床锻炼身体,练剑打拳。后来天下大乱,朝廷南渡,刘琨坐镇晋阳,在北方跟异族打得难解难分,;好兄弟在北方大展拳脚,祖逖在南方也没闲着,组织了军队不断北伐。
这哥俩一南一北,搅得北方不得一刻安宁,客观上保证了东晋的安全。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谢邀。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无非是三个原因:当时的北方正处于群雄混战时代,无暇南顾;东晋由于占据着长江天险,有利于防御;东晋本身并不是弱鸡一个。
先说第一点。与东晋并存的北方政权,被称为"五胡十六国"。这个概念是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北方诸多割据政权的统称。这些政权有些是同时存在,有些之间则为替代关系(即一个灭掉另一个),总而言之,北方非常混乱。这些政权之间相互攻伐,有时虽然也牵扯到东晋(比如后赵的石勒),但总体而言,北方政权的主要战略利益还是在北方,因此,东晋很少与北方政权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
然而,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北方有过短暂的统一,那就是前秦的苻坚扫清北方其余政权,实现了前秦的统一。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因,东晋有这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并且国内不乏能人。东晋依靠着长江天险,加上谢玄的出色指挥,大败前秦苻坚军队,解除了东晋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当时,由于造船技术普遍不高,且北方人不习水战,长江可谓是一道真正的天然防线,只要扼住长江,那么江南政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灭。
在人才方面,东晋也并不缺乏。从前期的祖逖,桓温;再到后来的谢玄,刘裕,都是能征善战之才,正是这些人,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天时 北方同样也处于混乱之中
地理 偏安于江南长江天然屏障
人和 门阀大族虽然对北伐意见不一,但守住最 后的家底还是比较一致的。
武悼大帝冉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