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成为刘备谋士后,屡次立下奇功,让曹操很是忌惮,于是程昱献策把徐庶母亲软禁起来,定能让徐庶来投,徐庶得知母亲被抓,于是孤身离开刘备前往曹操处。

在正史中记载,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荆州已失,于是刘备领着徐庶、诸葛亮一起南逃,由于逃亡时带上了很多普通老百姓,走的很慢,在长坂坡时被曹操的虎豹骑给追上了,徐庶母亲是其中逃亡一个,就此落入了曹操之手。其实当时刘备与他手下很多人的家眷都在当时落入了曹操之手,比如刘备的两个女儿,要不是有赵云,本来连阿斗和甘夫人都得被俘。由于母亲被抓,徐庶不久就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虽然演义、正史记载有所不同,但没有争议的是徐庶确实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抓才离开刘备的。

有人会觉得好奇,自古虽忠孝不能两全,但很多人往往会选择尽忠,因为忠是“大家”,孝是“小家”,为何徐庶会选择孝道,而不尽忠呢?

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汉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当时为官的一种就是举孝廉,孝是当时立足的根本,不孝又有何脸面再见人呢?这对于身为名士的徐庶来说就更加了,他是不可能抛弃自己老母亲的。

当时孝顺的除了徐庶,还有“怀橘遗亲”的陆绩,陆绩能在东吴那么出名、那么说的上话,与他特别孝顺有关。反观当时的朱灵,公孙瓒将其舅舅拉上城头,来要挟他,他不为所动,导致舅舅被杀。因为他不重视孝,这也使得他后来在曹操手里没有在袁绍手下受重用。

曹操也是特别重视孝的,这也是他为什么父亲死了,要屠徐州来泄愤。曹操选继承人时,本想选曹植,但曹植放荡不羁,没有礼数,看起来不太孝顺,于是选择了看起来特别孝顺的曹丕。

曹丕称帝后,曾问过大臣们一个很奇特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如今我们常说的当老婆与母亲掉到水里先救谁无异。

这个问题就是“若君主和父亲都得了重病,只有一粒药丸可以救一个人,你们是先救君主呢还是先救父亲?”当时的长史邴原表示自己会先救父亲,听到这个回答,曹丕也没感到不满意,因为在当时来说这是人之常情。

孝道在三国很重要,徐庶因孝道离开无可厚非,刘备也没任何理由去强留。

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徐庶投奔曹操,《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得知刘备获得了徐庶的辅佐,担心刘备将来威胁到自己,于是派人擒获了徐庶的母亲,然后仿照徐母的字迹写下了一封信,最终徐庶迫于无奈离开了刘备,并且在离开之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徐庶离开刘备,真是因为他的母亲吗?其实是他发现了个秘密

徐庶远去,刘备目送,没多久,徐庶又骑马回来了,他对刘备说:刚才我的心太乱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忘了跟你说,襄阳城西隆中有一个卧龙先生,叫做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的才能远胜于我,你只要请他出山,大业可成,这个就是徐庶走马荐卧龙。

徐庶到了曹营之后没有当什么大官,只是一个小官。并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样,曹操很重视徐庶。而为什么没有重视徐庶呢?徐庶的才能可能有限,曹操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人才,若徐庶能力没有曹操麾下的其他人才好,那么也不会得到重用。

徐庶离开刘备,真是因为他的母亲吗?其实是他发现了个秘密

历史上的徐庶确实和诸葛亮等人十分交好,也确实很有学问,但是徐庶破八门金锁阵,手把手教刘备怎么打仗的事是肯定不存在的。刘备一个主帅,军事战斗需要别人来指挥?就算是后期的火烧博望坡什么也都是他亲自领导的,可能听听徐庶的建议啥的。

徐庶客居荆襄之地,刘表多次请他出仕,即没有成功。可见,徐庶在择主时,是很谨慎的,刘备来荆州,徐庶是在司马徽的推荐之下,才效力于刘备的账下的,出仕之后,他未必对刘备满意。如果不满意,以徐庶的名声,如果无缘无故离开,必定被世人嘲笑,所以曹操囚禁其母亲,给了他一个机会。

徐庶离开刘备,真是因为他的母亲吗?其实是他发现了个秘密

因此,当时投靠曹操是主流,而跟随刘备是小众。所以徐庶的行为很正常,不应该遭到非议!只是徐庶找的理由很漂亮,那就是我去救我的母亲。明眼人都看出来,曹操如果真的视徐庶为上宾,那么徐庶就不会只做到御史中丞。当时曹操对于著名人物来投降的,基本都是封侯。例如关羽投降,直接封的就是汉寿亭候。

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徐庶本名叫徐福,本身只是一个寒门子弟,年少时性格方面比较冲动,所以为了兄弟间的义气替人出头,但是却不小心被捉了,当时的情况相当的危急,如果不是徐庶的朋友全力相救,可能我们就不知道徐庶是个谁了。

也正是这一次的事情让徐庶开始明白了自己人生的路线走错了,于是弃武从文,从一个游侠转职为儒士,苦学多年后,感觉自己的水平已经可以出来装一波了,所以就跑到了刘备的身边,但是在某一天徐庶听说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捉了,所以只能向刘备告辞,并且还在自己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可是问题出现了,徐庶真得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所以捉的原因才非要离开刘备吗?

当时的刘备为了对抗曹操,一路流浪终于在某一天被刘表所接纳,于是刘备领着刘表所给予的兵力驻扎在新野抵御曹操的进攻,当时也算是徐庶的第一次出山,毕竟自己整整学习了五年左右的时候,虽然不敢自称为大器晚成,但是怎么也算是天下间少有的能人了。当然了这句话是徐庶自己所说的,有没有根据就不太好说了。

当时的徐庶刚刚从书院中走了出来,虽说以前的游侠经验相当丰富,但是这个武将跟文官方面不是一个体系,所以这会的徐庶相当的迷惑,很可能正处于满世界投简历的阶段。但是大家一听这个徐庶是半路出家学习的,表示有一点点的怀疑,再一打听以前还干过游侠之类的职业,可以说在古代的时候,为了听起来好听一些,其实所谓的游侠跟地痞没有多大的区别,这样一来更加没有人想要用他了。

而当时在荆州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刘备,可以说这会的刘备正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但是刘备有一张好嘴,把刚刚出道的徐庶给说愣了,再加上刘备还有一层身份就是汉室中山靖王的后代,这让人一听就是皇室家族,相当的高大上,于是徐庶就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投奔了刘备。

本来徐庶是真心想要跟刘备一起打天下,成就自己一世功名的,但是等徐庶了解了刘备的情况后,瞬间自己的内心有点不可意义,别人开局都是简单难度,偶尔来个普通难度也无所谓,但是你刘备现在直接开局就是地狱级别的难度,这个时候徐庶就开始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但是在三国的时候大家都很重视名声,徐庶刚刚才给刘备表了忠心,马上就不想干了,不论是哪个君主都不可能会容不下他,徐庶很纠结,所以一直不是很想给刘备出力,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备正是最为缺人的时候。

刘备也是很无奈,所以只能天天来烦徐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庶打算给刘备重新找一个军师,也算是减少自己的压力,于是卧龙诸葛亮就这样出现在刘备的面前。

当时去请诸葛亮的时候,徐庶表示这是一个人才,所以让刘备把态度放低一点,说实话以当时诸葛亮的脾气,并不是很想给刘备打工,但是谁会想到刘备居然还可以做到三顾茅庐这样的事情,直接让诸葛亮没了脾气,于是只能出山来帮助刘备一起打天了。

但是徐庶的内心不平衡了,自己当时可是被刘备一阵忽悠就立马投奔了他,而到了诸葛亮这里却成了著名的三顾茅庐,这让徐庶面子放在哪里,于是在诸葛亮成为刘备的军师后,徐庶更是学会的出工不出力。

当时曹操的大军已经把刘备打得只能往南跑了,毕竟刘备所投靠的刘表已经病死了,所以这一次刘备开始拉着百姓一起向南方逃亡,而徐庶跟他的家人也在这一次的逃亡中。

本来徐庶就不是很想跟着刘备一起去逃亡,说实话这样的情况下,谁知道刘备能不能翻身,万一要是失败了,自己到时候就是一个败军之将,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再去投降,可能曹操就会看不起自己。

所以徐庶每天都很纠结,也正在此时有消息传了过来,徐庶的母亲在此次逃亡中不小心被曹操的大军所捉,瞬间徐庶有了好办法,于是徐庶直接找到了刘备,表示自己真心想跟刘备一起打天下,但是自己的母亲却不小心落到了曹操的大军手上,为了自己的孝道,只能前往曹军大营去救自己的母亲。

刘备当时很是舍不得徐庶,毕竟自己手下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但是人家已经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了,不让他回去就是逼他当一个不孝之人,而刘备现在唯一优势就是名声好,所以只能放徐庶离去。

于是徐庶就这样离开了刘备,来到了曹营之中,说实话在这一段时间里来投奔曹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徐庶这样一个打着为救母亲旗号的人也不是没有,所以曹操并没有很关注徐庶,只是认为这样的一个人多少还算是有点实力,所以就给徐庶安排了一个普通的官职,然后这件事就直接扔到了脑后。

说实话曹操比较喜欢武力值高还有脑子的人,但是徐庶来到曹营中是以文官的形势来的,所以就让曹操产生了误会,而且自己手下谋士已经相当多了,也不差这么一个,所以没有引起曹操的注意,如果徐庶一上来就表示自己身手不凡,很有可能会让曹操高看一眼,可惜徐庶自认为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寒门子弟,所以就要表现出自己高贵的一面,但是这些在曹操的眼中是最没有用的,所以结果很遗憾,徐庶一直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

其实徐庶从一个用武力吃饭的人转型为了一个文人,为得就是让自己出人头地,但是刚刚走到社会上就被刘备给忽悠了,所以自认为投错了,虽然不想为刘备卖力,但是又不是想让别人说自己的闲话,所以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并且在曹军捉到自己的母亲时果断表示为了孝道要投敌,可以说能说投敌说得这么光明正大的人也只有徐庶这么一个人才,如果说这样的情况到了刘备已经成立蜀国的时候,我敢肯定徐庶一定不会这么轻易的离开刘备,可是很多事情是经不起试探的,人生没有如果。

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演义中,为了证明徐庶离开刘备,只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所俘,所以就把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说成是在诸葛亮出山前。

换句话说,当时的刘备还没有丝毫穷途末路的迹像,而且徐庶临走之前又推荐了诸葛亮。这种做法,不仅能体现出徐庶的忠孝仁义,也更加印证了徐庶离开只是为了保全母亲。

但事实上,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正处于他这一生中的最低谷,如果不知道后来的故事,谁都不敢保证刘备能否度过这个坎。因为,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正是刘备当阳惨败之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一般。

当时的荆州七个郡,曹操已控制了六个半。只有江夏郡,因为紧邻江东,还暂时存在一些敢于对抗曹操的人;其它地方,已看不到抗曹的大旗。而刘备当阳惨败,对荆州主战派的士气影响,更是惊人。 

因为,这似乎已经证明,曹操席卷荆州已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再抵抗的风险实在太高,而投降了,却能够得到曹操的继续重用。在这种背景下,荆州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投降潮。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文聘主动来投降曹操。文聘作为荆州实权派人物,最开始刘琮叫文聘一块投降时,他直接置之不理,现在他却主动来投降,足以说明大家已经普遍不再看好继续抵抗曹操。

类似文聘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有两个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也在这个时候投降了曹操,他们一个叫黄忠、一个叫魏延。还有几个,后来名气比较大,在《三国志》中都有传的人,也都投降了曹操。他们是和洽、裴潜、石韬。

事实上,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要说别人,就是刘备,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惶恐。所以当徐庶听说自己的母亲让让曹操俘虏后,心中也不免开始动摇起来。因为,此时刘备的前途,实在已看不到出路。如果再不趁机归降曹操,恐怕以后很难再有好前程。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看出来徐庶有离开他的意思,就直接对徐庶说,你如果想离开我,我不会阻拦你。徐庶也算是光明磊落,他没有选择遮遮掩掩,而是大方的承认了这件事情。

“我本想与将军一起谋划王霸大业,是凭着这颗心。现在失去了老母,这颗心乱糟糟的,对将军的大事不再会有什么帮助,请您允许我即此告别。”于是,徐庶就离开刘备投靠了曹操。

也正因为此,刘备与徐庶的故事,也算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因为,不管徐庶因为什么原因离开刘备,他那种光明磊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赞扬。



换句话说,徐庶如果对刘备没有绝对的信心和信任,他是绝不是敢那样做事。因为,大哥风光时,你跟在后面吃香喝辣,现在大哥危难了,你就想要背叛大哥,还准备跳槽到对手哪里?你真当大哥好欺负么?如果大家都这样玩,大哥还混不混?

如果徐庶对刘备没有充分的信任,他难免会认为刘备是在试探自己。总而言之,如果我说要归降曹操,刘备肯定会趁机杀了我的。

想当年曹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兖州之乱时,毕湛的母亲让张邈俘虏,曹操看出毕湛有离开自己的意思,就主动告诉毕湛,你如果想离开我,我不会阻拦你。如果毕湛也象徐庶一样大方承认,他即使离开曹操,也算一段历史佳话。

但问题是,曹操显然无法做到让毕湛完全相信,所以他告诉曹操自己永远不会离开,把曹操都感动的热泪盈眶。但是结果呢?毕湛掉头就跑到了张邈那里,狠狠的给了曹操一个大耳光。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徐庶敢坦然的告诉刘备,他就是要走了。这种事看起来是背叛刘备,但实际上也是对刘备最大的肯定,因为这等于告诉天下人,刘备是最重情义的大哥,因为他遇事总为小弟着想;宁可自己死,也绝不会强迫小弟干事。

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极力的尊刘贬曹,因此和刘备沾边的一些人物都得到了很大美化,这其中就包括徐庶。下面咱们就还原一个真实的徐庶,聊一聊徐庶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

徐庶本名徐福,寒门出身。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很多人说寒门是贫苦百姓,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寒门是指的那些政治资源较少,家族势力较低的富裕地主阶级,简单来说就是土豪。

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刘备帐下糜竺是徐州的首富,家产过亿,但由于家族中没有人在朝廷为官,所以依然是寒门。反观诸葛亮出身琅琊诸葛氏,家族中大部分人都靠着出仕为官讨生活,所以即便诸葛亮在南阳躬耕陇亩,他也是士族。

所谓穷学文、富学武,徐庶早年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所以以学武为主。在学武的过程中,徐庶结识了一些“重义气”的好朋友。有一次好朋友被人欺负,血气方刚的徐庶便为朋友出头杀了人,结果自然是被官府逮捕。

在行刑的时候,徐庶的党羽劫法场,将徐庶救了出来。经历了生死之后,徐庶褪去了血气方刚,为了安安稳稳的生活,他选择弃武从文。

公元191年,董卓进京之后导致中原一带战火纷飞,于是徐庶为了避难和好友石韬来到了荆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士族出身的诸葛亮。

等到刘备来到荆州地区后,徐庶第一个出山辅佐刘备,当然刚到荆州的刘备由于根基尚浅,对徐庶也非常器重。但两人的亲密关系很快被打破,原因就在于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前文中说了,诸葛亮为士族出身。但凡士族出身的人,他们所掌握的人脉资源要远远超过寒门出身的人。当时荆州以庞、黄、蒯、蔡为首的几大家族把持,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蒯良的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另外,诸葛亮通过名士司马徽娶到了黄家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的身份非常了不起,是士族圈中的枢纽,他的小姨子是蔡瑁的姐姐,嫁给了刘表,他的岳父是蔡讽,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这等于诸葛亮通过两个姐姐和荆州士族庞家和蒯家搭上了关系,然后又通过自己的婚姻和黄家、蔡家搭上了关系。

诸葛亮以此等身份进入刘备集团,虽寸功未立,却得到了刘备深深的器重。刘备得到诸葛亮后,通过诸葛亮网罗了很大一批荆州士族的支持。在这期间,刘备和徐庶的关系自然慢慢疏远。如此一来,徐庶从首席军师的位置滑落到了次席甚至更低,心里必不可免的产生了落差感。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此时荆州刘表已死,继位的刘琮自知不敌,所以选择投降。由于刘琮投降之后刘备才得到了消息,所以刘备的逃跑时间非常紧迫,也因此刘备迎来了一生最危险的时候。

终于,曹操派曹纯率虎豹骑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此战刘备损失惨重,两个女儿都被曹纯给俘虏了。面对危难的局势,刘备的势力面临土崩瓦解的境地,很多人都选择了背叛刘备而投曹操,就连赵云回头去救阿斗时,身边的人都说赵云向北投降了曹操,以此可见刘备当时的处境。

慌乱之中,徐庶和母亲走失,这件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徐庶经过反复的考虑,认为刘备的势力已经瓦解,自己没有必要再追随他,于是决定背叛刘备而投曹操。

为什么说徐庶是背叛刘备呢?原因在于徐庶和自己的母亲只是走失,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否被曹军擒获。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三国志》

徐庶说的很清楚,我和母亲走失,现如今方寸大乱,对你也没有帮助了,咱俩就此别过吧。

按理说,慌乱之中和母亲走散,如果徐庶真的是至孝之人,应该抛弃一切礼节回头寻找母亲。如果寻回母亲,那就带着母亲返回刘备处,如果确定母亲被曹军擒获,再通知刘备自己为救母亲投靠了曹操也不迟。但令人不解的是,徐庶和母亲走散后竟然还会有时间去辞别刘备,并且不说自己是为孝道而辞别,而是说自己方寸大乱,对你刘老板也没有帮助了,咱们就此别过吧。

徐庶种种的说辞,实际上是在向刘备抱怨不公。曾经我对你刘备掏心掏肺,如今你得到诸葛亮后,竟然将我弃之如敝履,看来以后我对你也没用了,我在你这儿也不会有大的发展了,咱俩还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

由此看来,徐庶投降曹操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刘备对徐庶的冷落,导致徐庶对刘备产生不满。第二是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的势力已经濒临瓦解,徐庶再也看不到希望了,最终投降了曹操。

当然徐庶投降曹操时,为了增加自己在曹营的地位,他还从刘备处挖了一次墙角,把自己的好友石韬也一并带走了。至于他是否在曹营一言不发,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却记载了他在曹丕时代做到了曹魏的御史中丞,这个官职的主要责任就是纠察弹劾文武百官,换句话说,这个官职是朝廷话最多的人。

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从古至今,一人侍奉二主都会被人诟病为不忠不义,吕布就因为先后侍奉丁原、董卓和王允而被耻笑为“三姓家奴”。三国时还有一人先后认刘备曹操为主,却备受赞誉,此人便是徐庶。他本是刘备谋士,因其母被曹操挟持不得不转侍曹操,但不少人疑惑,徐庶背叛旧主,真的是因为其母吗?

徐母确实是徐庶归降曹操最重要的原因。徐夫人被曹操俘虏后,关在许昌,曹操以此来威胁徐庶臣服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徐庶无奈只能从命,但老夫人得知后,竟然自缢身亡。徐夫人本人如此深明大义,并非寻常妇人,在其教养下长大的徐庶,必然讲求孝道。古代人本就重孝道,而徐母又是此等女中豪杰之辈,为忠义甘愿自杀。她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必然是极高的,徐庶确实是为她而离开刘备的。

有不少人猜测,当时曹操如日中天,徐庶是为其前程而转侍曹操,笔者认为此言差矣。徐庶进曹营后,一言不发,以至于未立功勋,只做过右中郎将这类小官。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徐庶处境,曾感叹:“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徐庶本人聪慧过人,否则曹操不会以如此下作手段逼其投降,他一直难当大任,就是因为他并不看重前程。

徐庶离开刘备,还有一点原因不得不说,那就是刘备已得孔明为谋士。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建安十三年(208)徐庶才被迫进曹营。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来看是没有所谓“走马荐诸葛”的。诸葛亮号称卧龙,为人谨慎而有谋略,足以辅佐刘备夺得天下。对于刘备徐庶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他留下来可能用途也不大。由于母亲被俘虏他已是方寸大乱,心中有所牵挂就难成大事,他不想留下来做无用之人。

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此事妇孺皆知。手下部将的母亲被俘虏,刘备却死不放人,即使是徐庶自愿留下,人们也会将徐庶不孝的罪过归到刘备身上,认为刘备只重江山爱权势而有失仁义。徐庶自幼便喜欢行侠仗义,他甚至曾因为替别人报仇而被官府所抓捕,可见徐庶的忠义。如此人物是绝不会让刘备替他担此骂名的,他一走只能成全刘备仁义之名,突出曹操小人之心。这样一来反而会有更多义士投靠刘备。

徐庶此举也是为刘备留有退路,是安插在曹操那里的一颗棋子。曹操要攻打刘备之时,曾派徐庶前去劝降,徐庶不仅没有如此做,反而告诉旧主曹操大军将至,给了刘备足够的时间做军事准备。可见徐庶虽然没有跟随刘备鞍前马后,但在他心中真正的主公还是刘备。他在曹操处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反而亲近刘备,说到底也是为刘备留有后手。

身处乱世之中本就难以做到不被时局影响,只是以徐庶的才华,投降曹操后,再无用武之地。对于一介谋士而言,实在是太过可惜,不过其为人忠义,确实值得后人敬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