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又是蜀军的最高统帅,是很有识人之明的。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人事安排确保了蜀汉集团相权的顺利过渡,三代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个个出类拔萃,撑起了蜀汉的一片天,确保了蜀汉集团的稳定和生存。
诸葛亮既然如此地知人善任,为什么还错用了马谡呢?刘备临死之前,对他专门有过提醒。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曰:“此人乃当世之英才。”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这是刘备在永安托孤时对诸葛亮所说的原话。有一句话说得好:
“一个人对你说的话,你要听好,更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刘备为什么要专门去提醒孔明不要重用马谡?为什么提醒孔明不要重用的是马谡而不是别人?不是吴班,不是马岱,不是王平,甚至不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而单单是马谡?刘备其实要说的是:你不要重用马谡。而诸葛亮理解成了:马谡不可重用。
这不一样吗?不但不一样,而且区别很大。因为,这两句话的主语完全不同了。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
不要重用马谡,这句话的主语是诸葛亮。是省略了主语,完整地说,应该说是:“丞相你不可重用马谡。”我的理解就是,要求的是诸葛亮,要求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可重用马谡这样的人。马谡言过其实也好,名副其实也罢,反正你不要重用他。其实,刘备就是想一棍子打死马谡一类的人。诸葛亮却不是这样理解的,他理解的是: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对了,马谡就暂时不可重用;如果是误会,或者是马谡有所改进,还可以重用。
而马谡不可重用,主语则是马谡。在这里,我的理解就和诸葛亮一致了,即:马谡现在或许不可重用,但是有所改变了就可以重用。
其实,这里刘备是对诸葛亮提要求,要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能重用马谡这一类的人才;而不是因人制宜,更不是因时制宜,根据马谡的表现来进行取舍。
刘备没好意思直接要求诸葛亮,而是借助马谡来变相提出自己的要求。诸葛亮却理解成了对马谡提出的看法或者是要求。
马谡算个老几,刘备会去关注他?
问题是,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刘备一死,变化最大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将要由蜀汉政府的丞相,变为蜀汉国家的“相父”;还将要由蜀汉野战部队的军师,变为蜀汉举国上下、全军的统帅。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政治上,诸葛亮在政治上由一个政府首脑变成了政府首脑+事实上的国家元首了;军事上,由一个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变成了总司令+总参谋长了。诸葛亮成了军政两界的最高领导,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军队统帅。如果评军衔,毫无疑问他应该被评为“大元帅”军衔。
诸葛亮这种角色的巨大变化,刘备在白帝城已经经过深思熟虑了;而且反复权衡利弊;做出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刘备高屋建瓴的政治视野和宽阔宏伟的政治胸怀,并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才能够做到的。刘备并没有一心为子子孙孙谋出路,而是为了伸张道义,打败曹魏,在谋长远的布局。只要能打败曹魏,不管是谁领导蜀汉,他都可以接受。因此,刘备对诸葛亮吐胆倾心,提出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同学。为了避免流血,刘备同时又给刘禅留下了人类五千年历史上一份独一无二的政治遗嘱,那就是:
“儿啊,你要做个好人!”刘备没有提出让刘禅做个好皇帝,而是要他做好诸葛亮的学生和后辈,做个好人。那么刘备对诸葛亮就没有一点要求?
当然有要求,不过就不能要求诸葛亮也做个好人了,而是要求诸葛亮要调整和适应新的定位,努力建设好蜀汉,然后进行北伐。那么这些为什么又跟马谡联系在一起了。这当然又是因为诸葛亮。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肯定是不止一次地跟刘备提起过。这才引起刘备的警惕。刘备驻扎白帝城期间肯定也对马谡的言行道断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研,得出结论:
马谡此人,才干言过其实,人品华而不实,不可重用。刘备为什么单独提出对马谡的安排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罢免马谡的职务,贬为庶人?当然也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因为诸葛亮和马谡是老乡,而且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马良是好朋友,是发小啊!他们同居襄阳,来往密切,诸葛亮很赏识马谡。
诸葛亮一旦成为蜀汉的最高领导,他必然会重用马谡。这是自然而然的政治规律,也是刘备最担心的。所以,刘备专门对诸葛亮做了提醒。
我们再看历史上诸葛亮和马谡的交往情况: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看到了没有?每次接见都彻夜长谈,恐怕即使是父子关系也没有这样亲密无间了吧?诸葛亮比马谡大9岁,不能说他们是情同父子。但是,他们的确是亲如手足了。所以,诸葛亮肯定想重用马谡,刘备也就格外担心。问题是刘备怎么就认定了马谡不可重用,难道刘备的嘴巴或者说是眼睛被佛祖开光了,怎么就看得那么透、说得那么准?
当然不是,刘备没有被开光过,佛祖当时也没有东渡。刘备之所以郑重其事地提醒孔明,完全是尊重政治规则、军事经验和事物发展规律。刘备总结出了一套班子建设和用人之道,那就是:任何一个组织或者是一支军队的领导班子或者说是领导团队的人才结构应该是,也必须是:
智能叠加、气质协调、性格互补、理念相似、目标一致。我们看刘备的团队:
刘备忠厚朴实,诸葛亮风度翩翩,法正狠辣老练,关羽高傲自负,张飞直率坦荡,赵云谦虚谨慎,庞统奇计百出,马超勇猛精进……
这些人是不是有的能文,有的会武?有的敢于担当,有的小心谨慎?有的性情高傲,有的谦卑虚心?是不是高矮胖瘦不一,黑白丑俊分明?他们的形象、才干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维护汉室正统,打击曹魏篡权。所以,刘备能够建设一个优秀的团队,取得了开国建朝的巨大成就。
这些跟马谡能扯上关系吗?当然能间接扯上关系。因为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班子”的“班长“。刘备最担心的是:诸葛亮会把马谡选进班子;尤其担心的是:诸葛亮让马谡担任“军体委员”。
“军体委员”是70年代,学生班级的一个领导职务。负责全班学生的队列、体操、体育运动、军训和学生放学时的解散口令。如果假设说班级是一个国家,班长是皇帝,“学习委员”是宰相,那么军体委员就相当于大将军了。
应该说,马谡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委员”,但不是很好的“军体委员”。也就是说,蜀汉当时缺乏的是将才,而不是参谋人才。马谡理论知识丰富,熟练掌握兵法不假,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将才,因为他缺乏一个将才最起码的要素,就是:
军事实践活动的锤炼。从马谡的从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马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却一点军队的经历没有。既然如此,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怎么可能让他担任将军带兵打仗呢?这就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关键就是:
诸葛亮一定会重用马谡。一则他跟马谡的关系太好,他太赏识马谡了;二则马谡的很多地方跟诸葛亮十分相似。马谡的博览群书,马谡的能言善辩,马谡的深谋远虑,这些都和诸葛亮高度吻合。这既是诸葛亮肯定要用马谡的原因之一,又是马谡不可重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会以己度人,认为马谡也会成为像自己一样能够安邦定国的全面型人才。所以,诸葛亮会重用、会培养马谡。然而,诸葛亮忽视了一点,那就是:
马谡的才能再高,蜀汉却并不需要。因为蜀汉已经有了诸葛亮了,并不再急需和诸葛亮如出一辙的人才,而是需要和诸葛亮互补型的人才。那么,和诸葛亮互补型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当然是能够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的大将之才。蜀汉自刘备、关羽、张飞、黄忠、冯习、张南等大将去世之后,严重缺乏能够带兵的将才。这一点任何人都不会否定。马谡是一个好军师,但不是合格的大将。刘备最担心的是诸葛亮饥不择食,把马谡当做将才去使用。结果,刘备一语成谶,诸葛亮还真的这么做了。
诸葛亮难道不如刘备吗?这个只能说是有可能。治国理政,运筹帷幄,刘备都明显不如诸葛亮。但是知人善任方面,他们似乎也没有明显的差距。
那么在使用马谡的问题上,他们为什么产生了这么大的分歧?这就应了那句话: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诸葛亮长期和马谡打成一片,所以已经深陷局中,看不清马谡的本来面目和自己与马谡的区别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因此,他难以摆正和马谡的关系。这也是诸葛亮痛斩马谡的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首次以三军统帅的身份指挥整个战役的。以前都是刘备为统帅,诸葛亮为参谋长或后勤部长。所以,诸葛亮对战争的残酷性体验不深;对偶然出现的因素预料不足。
马谡因为两次帮助诸葛亮策划成功:一次是南征孟获,一次是以离间计搞掉司马懿。诸葛亮就认为马谡是可造之材,觉得只要遵守军令,无论是派谁去,按照他的部署就可以守住街亭,所以准备让马谡去捡个现成的功劳。他没有想到的是,马谡竟然自作聪明,违抗了他的军令。
由此可见,诸葛亮应该把马谡定位是一个参谋长,而不应该是一支部队的司令官。刘备临终之际,无法明确表示诸葛亮的统帅地位,因此也就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害得诸葛亮没能准确领会。
诸葛亮当时,仍然把自己仅仅定位是总参谋长,把马谡定位是方面军司令官。所以说,第一次北伐暴露出来的是诸葛亮还不成熟的统帅作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磨炼,诸葛亮越来越成熟,北伐也胜多败少,使得蜀汉在夹缝中谋取了生存空间。街亭之战,实际就是:
一位不成熟的统帅,使用了一名不成熟的将领,焉能不败?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马谡其人,书生意气,文人作派。虽有韬略,但惯于纸上谈兵,生搬硬套。且好大喜功,言过其实。他跟随刘备多年,只是在军中参赞军机,做个参谋而已。从未独挡一面,指挥过什么像样的大型战斗。
这一点,做为先主刘备是深知的。因此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才支走马谡,告诫诸葛亮说其人不堪大用,以免日后贻误战机。
诸葛亮当年也不是不知道马谡的能耐,但作为参赞,在诸葛亮平孟获,收两川时,也曾采纳过马谡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从总体上看,诸葛亮还是看好马谡的,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须知北伐之战中,诸葛亮遇到的强敌可是司马懿,此人常常弄得蜀军首尾不能相顾,煞是厉害。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敢造次,而在此时,却鬼使神差地派只会纸上谈兵,不堪大用的马谡去守咽喉要道一一街亭,无异于赌博。尽管他作了许多后续安排,但依然无济于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街亭失守,是诸葛亮用兵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主要是用人不当,又加之当时的蜀中已现颓势,已无文武全才之人可用。而马谡好大喜功,独断专行,也算罪有应得!
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刘备实战经验丰富,大小战役无数,对将领带兵打仗的才能观看察觉,对亮说,马谡不可大用,言过其实,这话有带考证。马谡,马良之弟,马良乃诸葛亮荆州好友,在刘备蜀汉政权又是同聊,关系非同一般,马谡称诸葛亮为相父,如同父子,关系亲蜜,是后起之秀。在亮平南中时跟随左右,出谋划则,露出一定的军事理论。受诸葛亮培养或重用。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做足了功课,一切尽在预料之中,北伐进展顺利,攻下天水、南安、安定,兵锋直指陈仓,战略第一步拿下凉州,第二步进入关中,有风暴席卷之势,大手笔,大战略,初出惊人。
兵也在演变之中,曹魏能有今天,打过的大仗、恶仗、攻击战、守城战,不尽其数,积累经验丰富,气势如虹,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北伐在兵势面前,怕也是纸上谈兵了,久攻陈仑不下,不是诸葛亮没有谋划到,实乃没有兵势啊,攻坚不烈,失掉战机,由进攻转为防御,派马谡守街亭,若在大道扎营,怕也挡不住久经战场驰骋骁勇名将张郃的突破,屯于山上打伏击都无经于事,可想此战的重要,是势气的比拼。非马谡之过也,杀了那么多胆怯的士兵还转不过气势,望末能助,兵势没有破斧沉舟,背水一战之气概。怎能不败。诸葛亮的北伐是给曹魏添点乱、制造麻烦呢?还是另有它图?
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但凡当帝王的,都具备两个能力,一是会识人,二是会用人。刘备作为帝王,是两能兼备的。他在世时,特别注重考察下属,谁有什么能力,谁适合担任什么职务,用在朝中还是用在地方,他都能安排得妥妥贴贴。本来,刘备在临终前交代了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事实证明刘备识人是有一套的,是有先见之明的。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军惨败的事实,就准确地验证了刘备的遗言。
诸葛亮作为军师和丞相,他只长于作战谋略和治国方略,在识人用人方面是比不上刘备的。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会任用马谡守街亭,究其原因大约有三个: 一是他忘记了刘备的遗言,仅凭他对马谡的印象派遣马谡去守街亭的;二是当时司马懿数万精兵压境,直取街亭,形势十分险恶,诸葛亮来不及作过多考虑,便仓促派遣马谡去守街亭的;三是当时老将凋零,新将不继,在无人可派遣的情况下,派遣马谡去守街亭的。
总之,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是失策的。尽管他请命立军令状,也不应该派遣他去,因为他缺乏实战经验。失街亭马谡有责任,其实他自己也有责任。
(图片源于网络)
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在马谡的使用上,诸葛亮原先并没有错,在蜀汉政权中,高学历的人材并不多,诸葛亮能重视马良五兄弟,都是正常的,合理的。
但只是在街亭中,用人使用不当,马是参谋人才,不宜当主將使用,才使马犯了主将布阵不当之错误,遭致街亭失利。
马良五兄弟,马谡原本不是最优秀的,但马良等死后,仅余他一人了。在诸葛亮征西南蛮中,马谡做为诸葛亮的参谋长,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最有名的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重用马良,但最后兵败如山倒,是失在一意孤行。当时五虎将最后一人赵云力谏,诸葛亮也是不支持伐吴。刘备将诸葛亮和赵云都按在了后方。
缺少诸葛亮和赵云的蜀军,就肯定不是最强的阵容。当时🐴良要刘备请诸葛亮来排兵布阵,可刘备说"朕也知兵法,何必问丞相。"而马良连夜赶回去告之诸葛亮蜀兵阵势图。诸葛亮大惊:"何人所置,汉业完矣!"当马良说是"主公而定"。诸葛亮惊呼“险了"。忙去布置"八卦阻击阵"。
东吴火烧连营。幸有"八卦阵",拦截东吴,救回刘备。
白帝城托孤,刘备一眼扫见了马谡,就想起马良,就一手抹泪,一手握着诸葛手,轻语:"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而诸葛亮出征途中,马谡做为刘禅信使,送酒慰问,被诸葛亮留下。就在西南征伐中,成了诸葛亮参谋长。
在北伐曹魏中,诸葛亮重用了马谡。在街亭中,用王平辅助马谡,但想不到马参军当了主帅,却不会听从副将的合理建议,另在山下扎一营,成为犄角之势。这才造成水源阻断,士兵饥渴难耐,士气低落,一败涂地。
诸葛亮因此深疚,自降三级,而马谡不听忠告,酿成大败,当挥泪斩之。
马谡是个参座之才,给他提拔主将,实是用人不当,诸葛亮深为内疚。假如使用廖化或赵云为主将,马谡继续做参座,或许既不会主将犯错,又能发挥马参座的才干,才会万无一失。
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马谡的确有一定才能,曾经提出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策,谈起兵法来一套一套的,和前辈赵括差不多。但他的才能主要是当参谋的才能,并不是实战带兵打仗的才能。
二是诸葛亮和马谡的私人关系非同一般,想重点培养他,其实也有点不大放心,所以派王平做他的副手。
战争的结果是丢掉了街亭,主要责任人当然是马谡和诸葛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