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为何低头不语?

难道怕张郃?

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由来已久,这在蜀营乃至整个蜀汉,都影响极其不好。大家都知道,将帅不和,是军事行动的大忌。将帅不和,就有可能出现统帅的军令难以不折不扣地执行,而贻误战机;还有可能出现将叛帅而发生士兵哗变。总之,如果统帅和大将,尤其是和主要将领如果不和,那么统帅就必须对这员大将弃之不用,否则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

诸葛亮对魏延的第一印象就很是差强人意。当关羽取了长沙,第一次带魏延来见刘备和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而要杀魏延。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玄德惊问孔明:“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忠心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孔明为什么上来就给魏延一个下马威呢?真的是因为魏延的反骨吗?当然不是,魏延反韩玄,不是因为反骨,而是因为韩玄多行不义。原著中交代:

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

最重要的是,韩玄要杀黄忠,魏延为了救黄忠才率众杀了韩玄。魏延早就有意投奔刘备,当年刘备被曹操追杀逃到襄阳,被蔡瑁和张允关在城门外,魏延打开城门,欲迎接刘备进城,结果被文聘干预,刘备没能进襄阳城避难,只好继续流亡。魏延的士兵全部被文聘的部队消灭了,魏延孤身一人投奔了长沙。

魏延这是第二次投奔刘备了。那么此时诸葛亮这一番做作,目的是什么?

第一、诸葛亮想要震慑魏延,连带着震慑关羽。以明确自己的地位。

因为魏延是关羽带来的,如果立马受到重用,就会给人留下,关羽推荐的人会提拔的很快的看法,从而关羽的权威就更大。

刘备集团,究竟关羽是二把手还是诸葛亮是二把手?这个问题一直模糊不清,诸葛亮想趁着攻取长沙的机会就此摊牌。如果他这次能够斩了魏延,就可以澄清刘备集团的模糊认识,让大家都知道,他诸葛亮是具有生杀大权的二把手。如果魏延因此得到刘备的提拔,那么毫无疑问,关羽的发言权才是仅次于刘备的存在。

但是,刘备的智慧是何等高深,他这次既不提拔奖赏魏延,以免诸葛亮难堪;也不允许杀了魏延,以免令关羽心寒。关羽和诸葛亮到底谁应该是二把手,暂时还不能明确表示。

刘备的思路是:关羽做武将之首,诸葛亮做文臣之首。两人之间采取有效平衡,使得集团的文臣武将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才有利于自己的统一领导。

另外,刘备也深知魏延对自己的忠心。因为,刘备流亡期间,几乎到了穷途末路。而魏延不是随着蔡瑁、张允、文聘等人一起去投实力雄厚的曹操。这还不足以证明魏延的忠心?也就是说,魏延反韩玄,不等于魏延会反刘备;魏延杀韩玄更不代表魏延会杀了刘备。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魏延做有罪推定,完全没有站在刘备的立场上看问题,那么诸葛亮的别有用心就显而易见了。

第二、诸葛亮在向刘备索取更大的权力。

大家都知道,为了打胜仗,刘备把军事行动的指挥权完全下放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有权调动全军,甚至连刘备本人在军事上也服从诸葛亮的安排。我们再看《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士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宴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军事行动上,刘备也服从诸葛亮的安排。刘备也亲自挥舞双股剑,单挑了夏侯惇一把。

诸葛亮有军事行动指挥权,但是仅此而已,没有更大的权力。军事行动一结束,诸葛亮就大权旁落,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参谋。

这样的话,各位大将就不一定会对诸葛亮服服帖帖,起码战斗一结束,就没有人认为诸葛亮算老几了。

为了树立权威,适当控制一些大将,就必须向刘备索取更大的权力。那么更大的权力是什么?

当然是:任免赏罚、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些权力才是实实在在的大权。诸葛亮对军队只有指挥权,却没有管理权,那么军队就永远是别人的军队,指挥权也会随时被收回。

而如果有了任免赏罚的权力,谁要升职、要降职、要撤职、要奖励、要处罚都由诸葛亮来决定,那么毫无疑问,就更有利于诸加强葛亮的指挥。

所以,诸葛亮在设计取了荆州四郡后,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对刘备进行试探。那么,魏延的到来正好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果这次斩杀魏延,刘备不横加干预,就等于默认了诸葛亮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了。刘备此时当然不能下放给诸葛亮这样大的权力。因为,如果下放了这些权力,刘备就可能被诸葛亮架空。刘备靠着自己皇叔的身份,加上九死一生拼杀建立的这支队伍,现在不可能完全交给诸葛亮领导和管理。所以,刘备立即出面阻止了诸葛亮斩杀魏延。刘备在告诉诸葛亮:你现在只能是业务经理,还不是总经理。

诸葛亮还是对魏延危言耸听,说什么我好歹取汝首级。目的就是让魏延俯首帖耳地听从指挥。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任认蜀汉丞相,并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时候,诸葛亮真正有了生杀大权了,是蜀汉名副其实的“总经理”了。诸葛亮有权力斩杀魏延,也有理由斩杀魏延,但是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放过了魏延。原因在于:魏延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蜀汉也实在是需要魏延这样的人才。最关键的是,诸葛亮能够震慑住魏延,魏延还能为他所用。

魏延有三次对诸葛亮颇有微词。

第一次,南征孟获,首战诸葛亮没有让他和赵云迎敌,而是重用张嶷和张翼两位。

赵云和魏延都颇为不满,背后发了诸葛亮的牢骚。诸葛亮予以解释后,误会消除。

第二次、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魏延表示过不满。

后来,马谡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又自降三级,魏延也无话可说。

第三次、是魏延背后大发牢骚,埋怨诸葛亮没有听取他的穿越子午谷的建议。

当时,是后主刘禅派陈式带兵前来助战。诸葛亮派魏延和陈式、张嶷、杜琼四将带兵一万取簊谷而进。一路上,陈式对诸葛亮冷嘲热讽,笑话诸葛亮用兵多疑;魏延则在旁边添油加醋,同时把他进取子午谷的建议旧事重提。

经过魏延的煽风点火,陈式一时冲动,违抗了诸葛亮的军令,私自带兵五千,移出簊谷,到祁山下寨。结果,陈式被魏兵切割包围,五千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只剩四五百人,被魏延救回。

诸葛亮带大军赶到,魏延和陈式二人相互推诿。魏延说此次大败是由于陈式不听号令造成的。陈式则狡辩说,是魏延教他这么做的。

陈式的话不假,的确有魏延撺掇的因素,他才违背了军令。但是,别人的撺掇归撺掇,你自己也不能毫无主张吧?

诸葛亮当时斩了陈式,却没有斩魏延,主要原因是:

第一、魏延虽然牢骚满腹,但是毕竟还没有明目张胆地违抗军令;第二、魏延尚且有用。魏延毕竟是蜀汉位数不多的能征惯战的大将啊!

魏延当时对陈式说的是这样一句话:

“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

那么魏延的出子午谷之计能否可行呢?我们先看看他的计策是怎样的?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驟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面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打仗不是下棋啊,不是你围住别人,别人就必须被你吃掉;也不是你圈到了一块地盘,这块地盘就属于你。那么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好计能成功吗?从理论上说能,但是操作起来太难,而且后遗症太多。魏延的计策要想取得成功竟然需要四点保证,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第一、夏侯楙不战而逃。

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夏侯楙是怀着替父报仇的心态而来的。因此他不可能见到魏延的五千兵马,就不战而逃。人家就是来找仗打得,是主动请缨来的,何况人家带着二十万大军。区区五千兵马,就想吓跑人家,魏延也太一厢情愿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夏侯楙的先锋韩德父子五人被赵云斩杀,但是夏侯楙也没有被吓退,而是快速组织反击,把赵云围困在凤鸣山。赵云的一世英名,差点就毁在夏侯楙的手里。

第二、长安城守备松懈,而不是固若金汤。

这个也几无可能,因为长安是曹魏的重镇,也曾经是汉朝的都城,一直都是军事要地,肯定是重兵防守。

第三、魏延攻打长安的时候,曹魏长安周围的武装力量见死不救。

这个也不大可能,因为夏侯楙是驸马,如果被围,周边曹魏的各路武装会竭力营救。否则,朝廷追究下来,大家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第四、魏延兵出子午谷的时候,子午谷两端都没有埋伏。

这个可能性最大。不过,一旦曹魏有兵防守,那么魏延就会陷入进退维谷之中,全军覆没是太容易了。

一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魏延即使是小概率地顺利通过子午谷,那么就孤军深入曹魏的腹地。五千兵马的结局,猪脑子也知道会是什么样的。

有人要说了,邓艾不是也是几千兵马,偷渡阴平小道,杀入蜀汉,灭了蜀汉吗?

的确如此,但是曹魏不是蜀汉。曹魏的实力比蜀汉大几倍。当时的魏主曹睿也不是刘禅。面对强大的曹魏,几千兵马,进去就会被一口吃掉。我们可以想象的到,魏延如果攻打长安,可能陷入长期攻坚战,而被陆续赶来的曹魏救援部队反包围。那么曹魏内外夹攻,魏延区区五千兵马,可以说就是蚍蜉撼树。

退一步讲,即使魏延打下长安,那么也立即会被各路赶来的魏军围困在长安,最后不是被歼灭,就是被逼无奈弃城突围而走。毕竟,五千兵马太少了。

当年关羽三万人攻打樊城,久攻不下,不就是这样被消灭的吗?关羽还打了一个漂亮的“围城打援”仗,把于禁、庞德的七军给水淹了。长安那边可没有魏延可借助的地利。

再大胆设想一下,魏延最好的结局:魏延攻下长安,面对十几万要前来增援的魏军,魏延只好放弃长安退兵而走。然后,魏延经过一番奋战,突围而出,全师而退。魏延打了胜仗,可是这样的胜仗有什么意义吗?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恢复中原,而不是去打几个胜仗。以弱小的蜀汉要打败强大的曹魏,最好的战略,毫无疑问就是采取逐步蚕食对方,一步一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耐心地经过彼消此涨的阶段,先争取达到实力均衡,再超过对方,最后形成对敌方的碾压态势,才可以一举消灭敌人。那个时候,才是兵出子午谷的最佳时机。

兵出子午谷是好计,但是要等到己方的实力远超对方,准备犁庭扫闾平定中原的时候,才可以使用此计。也就是说,等到形成如何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势时才可以用,而不是用在如何去打败敌人。邓艾的偷渡阴平,也是这样的,当时钟会的几十万大军,陈兵边境,灭掉蜀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为了早一点灭掉蜀汉,邓艾的计策的确是最事半功倍的捷径。

而蜀汉要消灭曹魏,就几乎等同于蛇吞大象,必须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啃下来才能吞下。所以,诸葛亮的策略是正确无误的。魏延的兵出子午谷,就是去送死,要么被包围灭掉;要么魏延自己把自己撑死。

就这样,魏延的战略构思和诸葛亮的战略构思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魏延的战略构思很好,但是不适用于弱小方攻打强大方。反之,如果曹魏要消灭蜀汉,那么这倒是可行的方案。

邓艾的偷渡阴平策略,类似于魏延的兵出子午谷。邓艾的成功使得曹魏不至于陷入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而迅速直插蜀汉心脏,逼得刘禅投降。而魏延的策略即使是侥幸取胜,那么蜀汉在曹魏的腹地去占领一座城市,有意义吗?能持久地占领吗?

诸葛亮当然不愿意浪费五千兵马,因此魏延一直耿耿于怀。魏延的心情我们也可以理解。就象一个年轻人,现在要投资一千万去做一个成功率极低的项目,或者说即使成功也是效益特别低,(这就好比,亏可能一千万全亏进去;而挣最多挣几十万,甚至是十几万。)而那么家长不同意,就不给他投资。他却一直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得到投资,却从不认为自己的投资是南辕北辙,浪费青春毫无意义。

这样魏延就对诸葛亮的战略构思不认可,因此执行诸葛亮的军令就非常勉为其难。

诸葛亮准备设计杀死张郃,魏延和张郃的武功不相上下,当然是迎战张郃最好的人选。但是诸葛亮却没有直接点名派将,而是等魏延主动请战。为什么呢?

因为魏延对诸葛亮的战略构思不满,这在蜀军已是公开的秘密,蜀军众将自然而然地与魏延保持了距离。张郃的曹魏第一猛将,要包围张郃并一击得手斩杀他,需要蜀将们配合作战,而且必须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的纰漏。假如派魏延担任主攻,其他将领如王平、张嶷等如果不能配合默契,那么张郃就极有可能漏网而逃,以后再想杀死他就更难了。

所以,此时需要魏延的及时表态,公开表示支持诸葛亮的战役部署。这样就营造出将帅一心,上下同德的战前气氛。其他将领一看,诸葛亮和魏延已经同心同德,就会努力配合作战,那么一战而诛杀张郃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魏延低头不语,说明他内心深处对诸葛亮的隔膜难以消除,就消极对待大战,即使是袖手旁观也在所不惜。反正就是,你玩你的,我看热闹就是,我不支持也不反对。

魏延的态度明显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魏延的这一次表态,使诸葛亮对他失望透顶并彻底死心,暗自下定了斩草除根的决心。魏延,放弃了诸葛亮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大将魏延,不可救药了。

哀哉魏延!悲哉魏延!

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为何低头不语?

诸葛亮想要魏延出战张郃,但魏延却低头不语,其实并非是魏延打不赢张郃、怕张郃,而是魏延对诸葛亮不满,不愿听从诸葛亮指挥。至于为何魏延会对诸葛亮不满,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促使诸葛亮开始着手安排,如何合理合法地除掉魏延!

魏延拒不出战

诸葛亮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这件事情,其实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期。当时司马懿被诸葛亮打怕了、不敢出战,无论蜀军这边怎么叫阵,司马懿就是不出战,搞得诸葛亮非常被动。为了吸引魏军出战,诸葛亮采用的诈败之策,不断地后撤兵马,司马懿觉得这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的计谋,但是他的手下却并不这么认为,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真的要撤退了,想要出兵追击。由于手下求战心切,司马懿只能允许大家出战,并制定了策略:魏军一分为二,张郃引兵三万在前,司马懿引兵在后,这样可以随时救援。

见魏军终于上钩了,诸葛亮便聚众升帐,开始安排作战事宜。诸葛亮的想法是派精兵埋伏在路中,切断张郃与司马懿的沟通,并挡住司马懿的进攻,等诸葛亮回头吃掉了张郃这一支魏军再一起打司马懿。张郃是三国后期一等一的猛将,要切断张郃的后路,必定是需要一员猛将出战,挡住张郃。而大家都知道,在五虎上将死后,蜀汉战力最强的人当属魏延了,而且综合魏延之前的表现来看,他属于一流猛将,完全有能力挡住张郃所以诸葛亮心中的最佳伏击人选其实是魏延。这才有诸葛亮目视魏延的故事发生。

原文: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可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也。魏兵必分为两枝,司马懿必随后而来,防吾伏兵。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从原文中来看,当时诸葛亮以目视魏延,其实就是让魏延主动报名,出战张郃。但是魏延的反应亮了,直接是低头不语,啥话都不说,就好像没看到诸葛亮的暗示一样。这一场景,其实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抽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一般不想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避免和老师的目光接触,因为一旦四目相对,那你将有很大的可能被抽起来回答问题!说白了,魏延的这个举动就是在避免回答诸葛亮,他并不想出战!而且之后诸葛亮还故意说话激魏延,魏延也是无动于衷。

原文:孔明长叹曰:“平总然智勇,只可当的一头,岂能分身两处?须再得一将,方可行之。争奈军中再无舍死当先之人,教吾大计不成矣!”

诸葛亮说“军中无舍死当先之人”这句话,简直就是在打众将的脸啊,于是众人纷纷请战,但是,魏延仍然没有说话,根本没有请战的意思。到了最后,大家细读原文,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这一场伏击张郃、司马懿的作战,大多数其他叫得上名字的大将都出战了,比如姜维、关兴、王平、张翼、廖化、马忠、张嶷、吴懿、吴班,但是蜀军中战力最高的魏延,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这一场作战,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魏延打不赢张郃,不敢出战,所以才躲避诸葛亮的眼光。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从魏延的张郃的战力来看,他俩都是一流高手,互相之间很难分出胜负。而且诸葛亮和司马懿在阵前相斗时,曾坦言:司马懿你想斗将还是斗阵还是斗兵,我孔明都奉陪!这里面的斗将自然是指双方各派出一员大将相斗了,可见诸葛亮根本不惧曹魏的张郃,他觉得魏延是能够挡住张郃的。而最终司马懿选择了斗阵而非斗将,也侧方面说明司马懿不敢让张郃上场斗将,他对张郃击败魏延这件事没啥信心。所有,说魏延打不赢张郃、不敢出战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既然魏延有抵挡张郃之能,为何他始终不愿意主动请战呢?甚至当其他将领都分配到了攻击任务,魏延始终都不愿出战,这是为何呢?实际上我们从后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魏延对诸葛亮的指挥有异议

在伏击张郃、司马懿一战上,魏延全程没有参与,存在感不高,但是在之后一战,他吐露了心声。原来自街亭之战后,魏延对诸葛亮一直是心存不满的,因为当时街亭之战,原本魏延主动请战去守卫街亭,但是诸葛亮最终却选择了马谡,导致大败。而之后诸葛亮让魏延去守武都、阴平,也没有获得什么大的功劳,以至于魏延对诸葛亮心生不满,颇有微词。

原文:魏延想起孔明向日退军之时,教他守武都、阴平全无功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

除了诸葛亮的胡乱指挥,使得魏延没有获得功劳,魏延对诸葛亮的谨慎用兵也并不看好。在魏延看来,当初如果诸葛亮听从他的建议,直接兵出子午谷,说不定都打下长安了,哪有现在这种被动的局面?说白了,魏延和诸葛亮两人的用兵方式完全不同,而魏延又是刘备亲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在军中地位很高,诸葛亮虽然是丞相,但是他的行为并不能让魏延完全信服,尤其是前几次的失败,在魏延看来,诸葛亮的用兵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不愿意配合诸葛亮!

二、魏延对诸葛亮说他有反骨之事耿耿于怀

自从魏延加入刘备集团开始,似乎诸葛亮就不怎么看好魏延,人家刚刚救下黄忠,打开长沙城门欢迎关羽进入,立下大功,诸葛亮就转头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要杀魏延,这事换作是谁都会心生不满的!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瞎说啊。而且从后续的故事来看,诸葛亮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一直对魏延是提防有加,这一点,魏延也是心知肚明的。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从诸葛亮的这番话我们可以得到三个信息,一是诸葛亮对魏延的歧视一直存在,二是魏延也知道诸葛亮对他另眼相看,所以常有不平之意,三是诸葛亮已经开始准备除掉魏延了

这其实就可以解释了,为何诸葛亮目视魏延,魏延视而不见了,因魏延知道诸葛亮这个大领导一直看不惯他,所以他不想帮诸葛亮干活,一个不小心说不定还会被诸葛亮给坑死,所以只要诸葛亮不指名道姓,魏延根本不敢、也不愿出战。

不过话说回来了,魏延这个人是真的非常倒霉了,就因为常有不平之意,对诸葛亮略有不满,就已经被视为敌人了,诸葛亮已经开始着手准备除掉他了。事实上,在老版本的《三国演义》中,在火烧上方谷时,魏延吸引司马懿进入上方谷时,谷后的道路已经被封死了,也就是说,这一次,诸葛亮是原本打算将魏延一起烧死的,只不过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也救了魏延。不过接下来的一次伏杀,魏延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最终死于马岱刀下。

结语

综合前后文来看,诸葛亮想要派兵抵挡张郃,最佳的人选确实是魏延,不过当他目视魏延,暗示魏延主动请战时,魏延却低头不语,无视了诸葛亮的暗示,这里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魏延不看好诸葛亮的用兵方略,从子午谷之谋到街亭之战,再到魏延守武都、阴平,这一系列大战中,魏延都没有捞到一点功劳,所以他对诸葛亮不满,他认为诸葛亮指挥不行,或者说故意刁难他。二是魏延对诸葛亮说他脑有反骨之事耿耿于怀,常常有不平之意,而诸葛亮虽知道这种情况,却也没有安抚好魏延,所以魏延对诸葛亮一直是颇有微词。两个原因交杂在一起,魏延便在行动中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不配合,最后引来了杀身之祸!其实整件事情看完,就会发现魏延有点可惜、可悲、可怜……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关注交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为何低头不语?

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这应该是“三国演义”里的虚构情节;

原因很简单,魏延不尊敬诸葛亮,所以罗老爷子也不待见他,借此机会贬低一下魏延的军事能力;故意让魏延在张郃面前,表现得不敢出战,以衬托“丞相英名”;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差不多被玩坏了,什么反心、反骨,都加在了魏延身上;把一个忠臣,活脱脱的变成了一个反贼;“演义”中魏延之死,简直就是奇葩结局;什么遗计锦囊,谁敢杀我?我敢杀你!胃炎,吗丁啉,我都看懵了;——这些东西都是虚构的,正史中的魏延,是刘备最忠实的信宠,忠心不二;独自镇守汉中将近十年,寸土未丢,如此真将军,临阵之际,岂能因惧怕敌将而不敢出战呢?

可以说,魏延一生,就没怕过谁;刚跟随刘备不久,刘备就把本该归属于张飞的汉中,交到了魏延的手上;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独自镇守汉中边界;

魏延提领汉中太守后,对刘备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诸葛亮兵出祁山,魏延献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又是怎么说的?——闻夏侯懋,主婿也,怯而无谋……懋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诸葛亮在蜀国,权利、威望至高无上,所有人对他都尊敬有加;唯独魏延一人,敢于指责诸葛亮的短处;“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死后,费祎去探魏延的口风,被魏延察觉后,他说的什么?——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库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勤,作断后将乎!

魏延所说的每一句话,他的任何言谈举止,都足以看出这个人内心无比的自信,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气吞天下、气冲霄汉的宏伟气概;所以魏延这种人,抛开军事能力不说,单从性格来说,他就不可能怕任何人;别说是张郃,就算曹操来了,也不足为惧;

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为何低头不语?

在历史上,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虎将。他是带领自己的部曲加入刘备阵营的。在刘备麾下,他屡建战功,在刘备选择汉中太守的人选时,越过大家公认的张飞选择了魏延。这足以看到刘备对魏延的器重。

不过,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是脑生反骨的形象。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要杀了他。谁知道岁月无情,到了诸葛亮的时代,刘备阵营经过荆州之战与夷陵之战,老一代的将领大多凋零。诸葛亮在北伐时,不得不依靠魏延的武勇。谁知道,在书中第九十九回中,发生了让诸葛亮意想不到的一幕。

一、 魏延低头不语的经过。

在这一回中,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的主要目标是武都、阴平两郡。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下,蜀军顺利地拿下了武都阴平,可也遭遇了司马懿的援军。

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大军,决定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派张郃、戴陵率领一万人马包抄偷袭蜀军。谁知道张郃、戴陵的动向被诸葛亮发觉,反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张郃临危不惧,在蜀军中来往冲杀,救出被围的魏军,收兵回营。

司马懿在见识了诸葛亮的厉害后,决心坚守不战。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取了撤退诱敌的战术。他每天向后撤退三十里,伪装为逐渐撤退的样子。司马懿本不想出战,但是无奈张郃极力请战,司马懿只得出兵追击蜀军。

在这一战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各显其能。司马懿为了防备诸葛亮的伏兵,让张郃率领一支军队在前,自己率领一支军队跟在后面。如果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司马懿就与张郃内外夹击,打破诸葛亮的埋伏。

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伎俩已经心中有数。他决定派兵对张郃进行伏击,然后再将计就计对付司马懿的伎俩。这时,诸葛亮在排兵布阵的时候,遭遇了魏延的冷眼。

诸葛亮说魏军来追击,一定会死战。诸葛亮让大家以一当十,然后派伏兵堵截魏军的后路。这支伏兵一定需要智勇双全的将领。说到这里,诸葛亮用目光看向魏延。但是,魏延却低头不语。

当时的场面一时很尴尬。多亏王平挺身而出,担当此任。可是王平不是张郃的对手,又派了张翼帮助王平。在此期间,诸葛亮又是赞扬王平、张翼,又是讥讽魏延不是舍死当先之人。可是魏延就是不为所动,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当张郃率领的军队追击的时候,被王平、张翼的伏兵从后围攻。接着司马懿率领军队赶到,将王平张翼的军队再次包围。在随后的战斗中,蜀军一度陷入危急之中。这时蜀军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奇袭司马懿的大营,才让司马懿慌忙撤军。遭到诸葛亮追击的魏军因而大败,蜀军转败为胜。

二、魏延低头不语的原因。

魏延作为刘备手下的大将,一直作战时身先士卒。他在担任汉中太守时,曾经豪迈地对刘备许诺,如果曹操率领全国之兵前来,自己为刘备拒之。如果是曹操的手下率领十万人马前来,就为刘备歼灭它。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把魏延调入自己的手下,担任自己的前部都督。魏延在诸葛亮的手下也是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魏延在诸葛亮派遣将领担任重任时,低头不语,实际上是拒绝诸葛亮的派遣。这中间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胆怯。无论诸葛亮如何暗示,如何用言语激魏延,魏延都不理会。这中间肯定是有原因的,让魏延从一个勇担重担的大将,变成一个不理睬派遣的将领。

我们看魏延态度的转变,就会发现,魏延是在闹情绪,这种情绪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这种与诸葛亮的对立情绪,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只是到了今天爆发出来。主要的原因,还是魏延不满诸葛亮对自己的态度。

魏延在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诸葛亮就下令要斩魏延。而诸葛亮斩魏延的理由十分荒诞,那就是魏延脑生反骨。这个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不错,魏延是多次背叛主公,但是他背叛主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奔刘备。仅仅从这一点来说,魏延是从内心认准了刘备当主公。如果把投奔刘备作为罪名而杀死魏延,这就根本没有天理了。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诸葛亮天生对魏延十分反感。魏延的性格是关羽的翻版,他善抚士卒,但又桀骜不驯,尤其看不起那些空有虚名的文臣。因此,诸葛亮对他的反感也是正常的。可是因为这一点就要杀毫无罪过的魏延,就有点过分了。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敲山震虎,让其他人有所警惕。

魏延在归诸葛亮指挥后,从把守蜀汉北大门的大将,变成了诸葛亮的先锋。但是,魏延的这个先锋当得实在是窝囊。我们如果看看从南征南中开始的魏延,就能够发现,魏延几乎就很少堂堂正正打过仗。诸葛亮使用魏延,大多数时候不是派他攻坚克难,而是佯输诈败。最多的一次,诸葛亮竟然让魏延连败十五阵。

即便是这样,魏延还是按照诸葛亮的派遣去做了。其实,很多的诈败,根本就不需要魏延这样的大将去做。这样做,能够让大家感觉出一丝异样。作为力吞十万敌军的魏延,这样的使用其实是对他的羞辱。长此以往,魏延难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

尤其是魏延对诸葛亮的建议,根本就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子午谷奇谋不采纳就罢了,守街亭这样的任务也不派魏延去。尤其是在这次战斗前,魏延要和王双堂堂正正交手都不可得。最后,在诸葛亮的安排下,魏延率领三十名骑兵,奇袭斩了王双。这简直如同儿戏,假如魏延失手,或者王双的部下不是惊慌失措,魏延一行人肯定凶多吉少。这样的安排,事后肯定会遭到魏延的质疑。

而这一次派遣,依然是伏击,而这一次的伏击还十分凶险。诸葛亮想要魏延率领军队,直插入两支敌军之间,抵抗敌人的夹攻。如果真的认为魏延是一员智勇之将,那么就堂堂正正的使用他,让他与张郃正面交锋。这样的派遣,魏延不但取得不了什么战果,还将自己主动陷入重围之中。这样的指挥,让魏延实在难以接受。魏延在心中对这种安排有抵触心理,因此根本不愿意承担。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魏延用沉默表示了自己的反抗。

结语:

魏延用低头不语,拒绝担任任务表示了对诸葛亮的反抗。但是,这一下他捅了马蜂窝。在这一战中,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被彻底打乱。虽然诸葛亮做了各种安排,依然差点失败。诸葛亮为此,是不会放过魏延的。

果不其然,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诸葛亮以斩杀陈式震慑了魏延。虽然魏延在此后恢复了服从的姿态,但是诸葛亮已经对他动了杀心。最终,在诸葛亮死后,无用的魏延被诸葛亮设计所杀,走完了他窝囊的一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为何低头不语?

诸葛亮派魏延抵挡张郃,魏延低头不语?

引子:魏延是这种性格吗?

罗先生的笔下不仅贬低蜀汉,东吴,包括蜀汉的五虎将排名第三的马超,仅次于五虎将的魏延,还有军事奇才(争名夺利抢功劳的)庞统都同样被毁得面貌全非。

应答:无论从正史或演义魏延的功劳不输五虎上将的任何一位,从刘备让魏延守汉中来讲,其信任程度大于张飞等,仅次于关羽,但从关羽投曹到失荆州关羽所犯的错是功不挤过。

本人不讲演义,从正史上看魏延的综合实力与张郃旗鼓相当,从用兵到个武艺谁也赢不了谁,若真正诸葛亮点魏延出征魏延不会低头不语的。

但是除非有一点,街亭之战也许魏延知道派谁去都是徒劳的,张郃三万大军压境,你带万儿八千去等同于自杀或送死,也许魏延不支持这种方案,因为魏延在军事上看不上诸葛亮,关羽亦如此,否则魏延怎会低头不语呢?

这里还有一个最大的疑点,帅也好,大将军也好只要升帐,军令如山,真正诸葛亮令魏延出战魏延敢不出战吗?违抗军令古今中外都是要杀头的,魏延没有这个胆量。

也就是说魏延有反骨,诸葛亮能算到,并撞倒了借寿用的七星灯等等都是虚拟出来的,有一点须说清楚诸葛亮并没有接排人杀魏延,魏延的死出于内扛,当时除蜀汉诸葛亮,就是魏延征西大将军权力最大了,但诸葛亮把军权交给杨仪魏延不服,杨仪根本不懂军事,说是诸葛理下的祸根一点也不过分。

结束语:魏延蜀汉名将,忠实于刘备蜀汉,金戈铁马,征战沙埸,排三国时期的名将之列,不应该在魏延脸上抹黑,若刘备活着也不会同意的!

紫气东来闲聊欢迎留评指教!.

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为何低头不语?

魏延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也爱显示自己,总想出个风头。争雒城时曾抢黄忠的打冷苞寨子的任务,结果导致失败,反被黄忠救了命。刘备宽仁,不加罪于他,让他带罪立功。张飞战马超时他也想抢功,误认马岱是马超,结果被马岱射伤。多次向诸葛亮献子午谷偷袭长安之计未采纳,也曾心生怨恨。魏延性格有点反复无常,对忠贞不二的诸葛亮来说,不得不防。后期的张郃乃魏之名将,很受诸葛亮重视。此时蜀汉帐下也是以魏延为首,诸葛亮自然也想让魏延来个自告奋勇去战张郃。但此时的魏延却不愿出战。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心里怨恨未解,想难为一下主帅,他毕竟不个忠义之士。二是也许战张郃没把握。演义中曾提到,张郃遇魏延精神倍长,看来魏延也有自知之明,不敢面对张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