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知雄守雌,对诸葛亮总是退避三舍,显得十分害怕。其实我觉得这完全是司马懿的造作。那么,司马懿为什么非要装模作样地表现对诸葛亮的恐惧症呢?

司马懿恐惧的当然不是诸葛亮,而是曹睿。因为曹睿对他有清洗之心。何以见得?诸葛亮在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就先下手为强要除掉司马懿。当时是曹丕驾崩,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等拥立曹睿为皇帝。曹睿封钟繇为太傅,曹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请求镇守西凉,曹睿遂封司马懿提督雍凉等处兵马。

情报传到蜀汉。诸葛亮大惊失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司马懿实实在在地掌握了兵权。《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这样描写的:

早有细作飞报入川。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者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参军马谡曰:“今丞相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远征?谋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孔明问是何计。

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孔明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

看到了吗?孔明深知司马懿富有谋略,但是对于一个参谋,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是现在司马懿从一个参谋摇身一变,成了一方统帅,诸葛亮就变得忧心忡忡了。一个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人担任了三军统帅,这意味着什么?诸葛亮对于曹魏的其他人事任命都不屑一顾,唯独对于司马懿牵肠挂肚,这又意味着什么?

当然意味深长啊!这意味着诸葛亮北伐的道路上多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诸葛亮的判断完全准确。

于是诸葛派出间谍,散布流言,说司马懿要造反。司马懿要造反的谣言在曹魏甚嚣尘上,曹睿自然而然地就上当了。曹睿以前线视察为借口,当场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司马懿当时一直都是很忠于职守啊,突然遭到免职,简直就是一头雾水目瞪口呆。大家一定觉得奇怪,曹睿聪明睿智,怎么那么容易就上当呢?

总有些这样的时候:纵然你问心无愧,那些疯长的流言蜚语又怎能不令人齿冷心寒?纵然是你无意折绿挽红,可飘在身上的柳絮也足以让传说浪漫、谣言斑斓。

对于拥兵数万的大将,如果有传说要造反。那么皇帝陛下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即使是大将不造反,长期固定地掌握兵权也会令皇帝寝食难安的。

司马懿有造反的谋略,有造反的实力,这已经足够。至于有没有造反的事实就不重要了,再说等有了造反之实以后再动手解决就晚了。所以,曹睿这个“当”是无论如何都要上的。更何况,还有身边的曹休、华歆等人的撺掇。

好了,曹魏把诸葛亮的绊脚石给拿下了。诸葛亮就开始了史不绝书的北伐战争。仗也是打得顺风顺水。诸葛亮接连拿下来安定、南安、天水三城;消灭了夏侯楙的二十万大军;又把前来迎战的曹真和郭淮打得一败涂地;还收降了一代良将文武双全的姜维。

曹魏的名将曹休和张辽在东南防守东吴。西南一带实在无人能够抵挡诸葛亮的攻势了,只好再次启用司马懿。当曹真在病榻上把兵符交给司马懿的时候,司马家族一统天下的尘埃落定了。

司马懿一鸣惊人,先是千里奔袭擒杀了要投降诸葛亮的孟达。又一招致命占领了蜀汉的咽喉要道街亭,诸葛亮被迫战略撤退。

在西城,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大顶级谋略家联袂出演了《空城计》。诸葛亮一琴一首曲,“玉琴换得知音泪,从此不为他人弹”。从此以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较量总是以司马懿处于下风;诸葛亮后勤保障不上而告一段落。

诸葛亮退回汉中,修养生息些时日后就再次北伐。司马懿就在战术上不疼不痒地败给诸葛亮,然后又总是有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发生,诸葛亮必须再撤回去。司马懿也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予追赶,让诸葛亮全师而退。

就这样诸葛亮和司马懿,你进我拒、你退我纵,拉拉扯扯十几年。司马懿把诸葛亮塑造成了神机妙算的战场神话;诸葛亮把司马懿也塑造成了一个而且是曹魏绝无仅有的一个“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

于是普天之下,人人皆知:蜀汉的江山有诸葛亮能一木独支;曹魏的天下无司马懿则存亡绝续。

因此有诸葛亮在,司马懿的政治生命就安然无恙。诸葛亮去世以后,曹魏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又一次剥夺了兵权打入“冷宫”。司马懿靠自己的三千死士,破釜沉舟,发动“高平陵”政变,才彻底夺取了曹魏的政权。

诸葛亮当然不想和司马懿形成拉锯战。但是司马懿却深知:以蜀汉的弱小,进攻强大的曹魏,曹魏只要采取守势,蜀汉最后就会因巨大的消耗不战而退。所以司马懿就必须留给诸葛亮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为了保证诸葛亮能够卷土重来,司马懿在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就暗中配合,绝对不能给蜀汉致命一击。

司马懿一再放弃追击诸葛亮的最好时机,理由就是:诸葛亮用兵如神,为了安全起见,不能追赶。

死诸葛吓退活司马是《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里的故事:

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军中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

看,司马懿故态复萌,只要一看到诸葛亮(无论死活)就不战而败。司马懿就这么不堪一击?还是司马懿就是要做曹魏尸位素餐的不舞之鹤?都不是。

司马懿的谋略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证据如下:

第一、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曹操被打得惊慌失措。关键时刻,司马懿运筹帷幄,提出曹魏放下身段联合东吴,最后一举消灭了关羽的荆州水军。

第二、得知孟达造反,司马懿先斩后奏,千里奔袭,擒杀孟达。

第三、司马懿第一次正式领军,就夺取街亭要道,切断蜀汉的后勤供应线,迫使诸葛退兵。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第四、司马懿扫平辽东公孙渊更是干净利落,以少胜多、摧枯拉朽,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

这几场大的战役,司马懿的表现超凡脱俗。可是一到了面对诸葛亮的时候,司马懿就畏畏缩缩、判若两人,这当然是他的政治智慧。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曹魏宗族。

《智谋大全》有云:

英雄欺人,盗亦有道。智日以深,奸日以老。象物为备,禹鼎再茲。

意思就是:英雄可以欺骗人,当强盗也有自己的讲究。聪明的智慧可以一天比一天深沉;奸诈和狡猾也一天比一天老练。这样的人可以凭借狡黠而有吃有喝;也可以凭着狡黠而窃取整个国家。

这段话,我怎么越看越像是说的就是司马懿老先生。司马懿要完全掌控曹魏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完成布局,诸葛亮源源不断地北伐帮他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这就是司马懿尊重诸葛亮又“害怕”诸葛亮的主要原因。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睿建立东晋,使得汉文化得以幸存。司马睿追封诸葛亮为王,在东晋举国上下一致推崇诸葛亮的精神,更足以证明司马懿所做的一切。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冤家,算得上当世一流的谋略家,郭嘉和周瑜死后,他们二人成为当世最旗鼓相当的对手。二人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交手很多次,互有胜负。
  • 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都十分精于算计,尤其是诸葛亮更是精于算计。司马懿没少吃诸葛亮的亏,而诸葛亮似乎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 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司马懿没什么怕诸葛亮的,要说怕也是怕诸葛亮死得太早、死的太不是时候,因为诸葛亮好好活着司马懿他自己就能好好活着。
  • 对周瑜而言,是“既生瑜,何生亮”;而对司马懿而言,“既生懿,必生亮;既生亮,必生懿”,作为两个一等一的高手,只有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能保住他自己,要说当世二人的知音有谁恐怕只有对方,了解司马懿的莫过诸葛亮,了解诸葛亮的也莫过司马懿。两人之间不仅了解对方,还是对手,充满一种无奈和滑稽的味道。诸葛亮想千方百计弄死司马懿,可惜曹魏皇帝不是昏君知道只有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对手;而司马懿则千方百计不能让诸葛亮死,否则他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关键的是诸葛亮也明白司马懿的这层想法。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消灭曹魏,统一全国续写汉朝历史。而司马懿则不同,司马懿甚至魏国实力远胜于蜀国,只有守住即可不需要图谋进取或者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图谋进取也没用,不管是司马懿还是曹魏有的是时间,他完全可以耗时间,而时间对于诸葛亮却是最宝贵的。
  • 从曹操。曹丕父子处处提防司马懿来看,以他的深沉绝对是早就想好了将来的夺位,只是时机不到,他必须熬死所有可能成为隐患的对手,不管是曹操、曹丕父子还是诸葛亮或者是张郃,一时一地的得失对他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等待时机以待时变。所以司马懿根本不怕诸葛亮,之所以表现的很怕是做给其他人看的,从而让他们不要尝试挑战诸葛亮,以免最后有可能误伤诸葛亮性命从而害了自己。
  • 大历史,大格局,喜欢请关注经纬历史。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死诸葛走生仲达”一说史书确有记载,《晋书》宣帝纪里就有,而《晋书》的记载来源于《汉晋春秋》,内容如下: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关中西部的五丈原,由于事发突然,蜀军又秘而不发,所以曹魏那边一开始浑然不知。

首先发现蜀军有异样的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们看到大批蜀军离开军营撤走(整军而出),赶紧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这才下令追击。

蜀军早有准备,负责断后的姜维命令蜀军突然反过头来,挥舞旗帜,鸣响战鼓,做出进攻的架式。司马懿吃不准,担心这是诸葛亮施的计,于是退回,不敢再追。

于是百姓中流传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但司马懿听了并不生气,自我解嘲道:“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过了一天,魏军才占领了蜀汉丢弃的营垒,司马懿亲自过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军留下来的营垒以及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看完,司马懿不禁叹道:“天下奇才也!”

在蜀军营寨里还发现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的文书档案,以及大量粮食。当时大家都认为诸葛亮已死,辛毗认为不一定,也许是诸葛亮的一计,司马懿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军事家所看中的是军事文书、兵马粮草,现在这些都不要了,哪里有人肯把五脏拿出来以求生的道理?”

根据《晋书》的记载,司马懿随后下令追击,褒斜道不好走,关中生长着很多蒺藜,司马懿命2000人穿着软木平底的木屐背着蒺藜在前面开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铺上,人马再前行。

魏军一直追到赤岸,再往前就要到褒口了,这时传来蜀军内讧的消息,司马懿想乘隙进攻汉中,但魏明帝的诏书传来,让他撤军。

魏明帝为什么要撤军呢?因为他还没有做好全面攻击汉中的准备,当时辽东的公孙渊势力不断坐大,魏明帝派人前去清剿,但吃了败仗,相对于蜀汉,北面的问题也很严重。

快追出褒斜道的司马懿也担心中埋伏,蜀军虽然撤退,但并没有大败,他们的拿手好戏是设伏,其弓弩兵的厉害魏军早就尝过,司马懿不想当第二个张郃,所以就回师了。

对于《晋书》的上述记载,有人认为不太可信,因为《晋书》处处回护司马氏,把司马懿几乎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一向畏战,有人认为他这是出于自身政治上的考虑,司马懿不希望诸葛亮和蜀汉早早就被消灭掉。

司马懿是曹操的大将军、太尉,是魏军的一号人物,但魏明帝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对司马懿来说,蜀汉的继续存在显然对进一步巩固自身势力更为有利。

不过这样去看司马懿有些偏颇,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不主动出战,并非完全出于一已之私,而是从战略战术层面的慎重考虑,因为这种做法更稳妥。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是后勤补给,最头疼的是运粮,几次北伐失利都出在这个问题上,所以诸葛亮的战略是求速战速决,司马懿看出了这一点,用拖的办法将蜀军拖垮,这是不是怯战,也不是完全出于心机,而是一位成熟统帅的正确选择。

在确认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看到这是一次机会,果断下令追击,但曹魏的辽东方向此时出了问题,魏明帝正指望司马懿去平辽东之乱,所以命他不要再追,《晋书》的相关记载并没有问题。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诸葛亮就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对手司马懿。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手中,留下过一个故事,那就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评判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水平高下。那么,这个事件是怎么回事呢?

一、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这个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在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中,付出了他最大的努力。在这次战役前,为了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诸葛亮专门积攒了三年的粮草,并将这些粮草运往汉中。为了解决运输补给问题,他使用木牛流马进行运输,借助机械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在军事上,诸葛亮投入了蜀汉的最大兵力。蜀军全部的兵力有十二万人左右,在过去北伐中,诸葛亮一般只带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守国内以防万一。但是这一次,诸葛亮带了十万人出兵,可以说达到了蜀军的极限。同时,诸葛亮邀请东吴一起出兵,对曹魏形成了东西并进的形势。

在作战指挥上,诸葛亮一改往日的沉稳持重的风格,采取了机动多变的战术。他不断寻找魏军防守的漏洞,主动出击,搞得魏军手忙脚乱,疲于奔命。这一切,引发了曹魏内部的忧虑,也引起了司马懿的思考。

司马懿一方面故意口出大言,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指挥。一方面千方百计的稳定战局,阻止诸葛亮进展。终于通过司马懿的努力,诸葛亮终究没有能够形成战役突破,只得和司马懿对峙起来。诸葛亮为了和司马懿决战,多次向司马懿挑战,但是司马懿守着战前与曹睿制订的战略。也就是坚守不战,等待诸葛亮粮草不济退走的时候,再加以追击。所以,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在多次挑战不成的情况下,使出了激将法。他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穿戴的衣服首饰,嘲笑司马懿如同女人一样胆怯。但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却对此不予理睬,而是为了寻找自己谜团的答案,款待了蜀军的使者。

当司马懿得知了诸葛亮食少事烦的状况后,明白了诸葛亮身体的处境。诸葛亮千方百计寻求与魏军的决战,是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问题。为此,司马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请求曹睿派监军前来帮助自己压制部下,继续与诸葛亮对峙下去。

诸葛亮看破了司马懿的企图,他将计就计,率领军队就地屯田。这一场战争,变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意志的较量。这中间的关键就是时间,看诸葛亮的身体与曹魏军队的坚守,哪个能够坚持得更持久。最终,诸葛亮的身体没能坚持到底,他带着满心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的蜀军军营。

当司马懿接到当地百姓的报告,得知诸葛亮已经撤军的时候,他按照既定的战略,出兵追击蜀军。可是,当司马懿追上蜀军的时候,蜀军却没有露出慌乱的情况。相反,蜀军展开了严整的阵型,向魏军摆出了进攻的姿态。司马懿一见,马上将军队撤退,回到营中坚守。蜀军吓退司马懿,从容的整军而去。

当司马懿发现蜀军已去,并且到蜀军留下的军营进行巡查后,才确定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可是这个时候司马懿再出兵追击蜀军,已经追不上了。就这样,留下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司马懿得知这个故事后,也并不生气,他自嘲的说,我可以料生,可是不能料死啊。

二、司马懿为何惧怕诸葛亮。

大家认为司马懿对诸葛亮惧怕,并不是起自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在诸葛亮发动的第四次北伐中,司马懿就因为他对付诸葛亮的战术,遭到了部下的非议。这些部下中,反应最激烈的人就是张郃。

在司马懿率领魏军与诸葛亮蜀军交战中,采取的战术是尾随诸葛亮的蜀军,远远牵制。一旦诸葛亮要寻求与司马懿交战,司马懿就固守军营,不予应战。经过多次这样的较量,司马懿的手下忍耐不住,纷纷要求出战。他们甚至说出了司马懿畏诸葛亮如虎,让天下人耻笑的话。司马懿在无奈之下,只得出战,却遭受了卤城之战的惨败。

最终,诸葛亮因为粮草耗尽,只得撤军。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却一改坚守不战的策略。他派出不愿意出战的张郃去追击诸葛亮。结果张郃在木门道遭到了诸葛亮的伏击,中箭身亡。这件事给了司马懿以深深的教训,留下了心理阴影。

其实,诸葛亮的许多战术都是蜀军特有的战术。这些战术从刘备时期流传下来,经过了战争的检验,行之有效。比如说这种在撤退中,给敌人以反击的战术,在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刘备在博望坡就给诸葛亮展示过。当时曹操派夏侯惇率军攻打刘备,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于是刘备烧掉营垒,佯装撤退。在夏侯惇率军追击刘备的时候,遭到了刘备的突然袭击,吃了败仗。

这一切,肯定给当时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以很深的印象。在他的北伐期间,也应用了这一战术,结果屡试不爽。在他的第二次北伐中,围攻陈仓不下,因为粮食耗尽,敌人的援军即将赶到,诸葛亮率军撤退。魏军的悍将王双率军追击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打败,斩杀了王双。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他又用这种战术击杀了名将张郃。

我们可以想见,诸葛亮的这种战术使用得可谓炉火纯青。张郃作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久经战阵,对战场地形观察得十分仔细。要想让这样一位老将上当中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见,诸葛亮在这场伏击战中用的巧思妙想。正是对诸葛亮的撤退反击战术不摸底,才是司马懿心里最害怕的地方。

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真相。

其实,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期间,是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司马懿对诸葛亮摸底的时期。诸葛亮虽然自比为管仲乐毅,文武全才。可是刘备的手下军事人才很多,缺少的是治国理政的人才。因此,刘备时期,他更倚重诸葛亮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让他治理地方,保证自己足食足兵。

直到刘备去世前,由于遭受了多次惨败,蜀汉的两支北伐主力丧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司隶校尉,开始执掌军权。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也不负众望,编练了新的蜀军。诸葛亮率领这支军队,南征南中,北伐曹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虽然诸葛亮拥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但是理论还是需要实践的。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前三次,遭受了多次挫败,也提高了实战的能力。从第四次北伐开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开始日渐成熟。而司马懿正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诸葛亮。

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也是在对诸葛亮的军事风格进行观察,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战略。他经过了卤城之战,领教了诸葛亮军队的战斗力,决定了不与诸葛亮硬拼的战略。他在诸葛亮因为缺粮撤军后,决定了针对诸葛亮的后勤困难,与诸葛亮进行物资的消耗战的战略。在诸葛亮撤军时,司马懿坚持张郃率军追击,也是要验证他最后一个战略,就是趁诸葛亮撤军而追击的战略。

这样,经过与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的对抗,司马懿形成了他对抗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战略,那就是“但坚壁据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久停则粮尽,掳掠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忠实的执行了这个战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坚守不出,一直熬死了诸葛亮,逼退了蜀军。

但是,在这个战略中,司马懿对其他的部分都有十足的把握,唯一没有把握的就是最后的那一点,走而追之。这就是因为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所特有的撤退反击的战术,让他难以把握。即便是付出了张郃战死的代价,司马懿也只是得到了追击蜀军很可能上当的信息,其他一无所获。这样一来,司马懿所谓的全胜,是难以取得了。

这就是司马懿在追击蜀军的时候,心中一直十分忐忑不安的原因。由于他出兵仓促,没有能去蜀军留下的营垒先进行侦察。这使得他对于蜀军的撤退行动,有着各种猜疑。如果真的是诸葛亮已经病逝自然是很好,可是如果是诸葛亮故技重施,那么自己就有重蹈夏侯惇、王双、张郃后尘的可能。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当司马懿追上蜀军的时候,他看到蜀军严整的阵势,根本就没有诸葛亮去世的慌乱情况。司马懿心中第一个判断就是自己上了诸葛亮的当。为了防止自己遭受意想不到的损失,司马懿马上撤军,回到了安全的营垒之中。

结语: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中,他和司马懿进行了长期的较量。双方不但在战场上较量,还在意志上进行着搏杀。最终由于诸葛亮天不假年,病逝于五丈原,蜀军被迫撤军,使得司马懿获得了胜利。

不过,司马懿却没有达成追击蜀军的任务,更没有达成全胜。这是因为他惧怕蜀军的撤退反击战术,生怕遭到袭击。不过,他最大对手诸葛亮的去世,也让他如释重负。蜀军最大的一次进攻就此结束,以后曹魏也摆脱了最大的威胁。在这种心情下,司马懿对于他人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讥讽,也能够泰然处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公元234年9月,司马懿在经历了一番反复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亲自带兵追赶失去了诸葛亮的蜀军。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死是由准备的。先前双方在五丈原对峙了数月,互相派使者,司马懿“问其寝事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临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注魏氏春秋》)所以,魏军对诸葛亮的死做了准备,关键追还是不追,这才是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最尴尬的人却是司马懿,因为他有选择,但是无论怎么选都像选了一瓶毒药:追击蜀军吧?在魏军看来这就是送死,前头王双、张郃坟头上的草还没长齐呢!谁还愿意去?不追击蜀军吧?面子上面实在过不去,当我大魏是公共厕所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关键是还挥一挥衣袖带走不少人口!老子兵力国力都是你几倍,被逼得穿女装都不敢作战,人死了都不敢追,怎么咽得下这口恶气。追,老子兵多,一定要追。

看着远处掩杀过来的虎豹骑。本该快逃的姜维发布一个惊人的命令:全军调转旗帜、排开战阵,虎步军以长矛、连弩组成战阵与敌骑对战!步兵阵型在一瞬之间由后退转为前进,全军号令一致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三国时代以步兵阵对抗骑兵首先是需要锤炼步兵们的勇气的,面对冲上来的敌人不被吓到,把阵型组织好彼此照应,按照统一的号令前进后退,在得到命令后从容的发射手中的弓弩,姜维麾下的虎步军做到了。司马懿第一波冲上来的骑兵一个冷不防,在长矛手、连弩和弓箭的联合攻击下几乎全灭。

原本准备补刀的司马懿没想到碰到了一个硬茬,思想激烈斗争诸葛亮是不是还活着?他假装死了框我的?好怕怕!于是调转马头就跑了。

姜维还有点不过瘾。啥意思,来了就这样打就走啊?有种你再冲我阵啊!(其实魏军不冲蜀军军阵,蜀军步兵拿魏军骑兵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司马懿那个脸皮有城墙厚,立马回馈:不来不来就不来,捞好处我上……背锅别人去(张郃表示我已经背锅了,下面轮到谁?)但回头一看没一个人愿意上,目光扫到哪位将军那位将军就低头。张虎!你爹张辽当年在合肥800破十万,现在是你立功的时候了,你上啊!乐琳!武皇帝说你爹乐进“奋强突固,无坚不陷”(《三国志·乐进传》),你上啊!大都督您儿子司马师在,他厉害(敢废皇帝)你让他上。爹,我还没生儿子呢!

既然这样,撤吧!当然司马懿给自己找了个好理由“帝以穷寇之不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晋书·宣帝纪》)带着在曹操手下无敌的虎豹骑回了大营。“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晋书·宣帝纪》)过了一天,来到蜀军驻扎过的营垒查看,发现自己着了道,赶忙又带着兵去追。“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宣帝纪》)司马懿的表现可谓丑态毕现,而且看《晋书·宣帝纪》会发现这人是个话痨,干什么都喜欢找理由说一堆话,婆婆妈妈的,也怪不得诸葛亮要送女装给他。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确有其事!

据《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单独从这段文字看,司马懿确实害怕诸葛亮,如果结合史料看,不能说是司马懿害怕诸葛亮,恰好是表现司马懿韬光养晦的谋略!

为什么这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回答:

一,司马懿为什么要这样做?

司马懿在追歼姜维途中,遇到姜维掉头进攻,反而后撤,并不是害怕诸葛亮,而是不想消灭蜀汉军队。

司马懿不想趁机消灭蜀汉军队,不是同情蜀汉,也不是宽恕蜀汉,而是为了他司马懿自己,留着蜀汉牵制曹魏,以图自保。

司马懿是谋略家,深谋远虑。

司马懿预测,一旦曹魏消灭蜀汉。曹魏在外部没有了威胁,就会对内部动刀子。

到时司马懿就有可能被曹魏当做功臣,因功高震主而惨遭灭门之祸。

先汉刘邦坐稳江山后,对异姓王大开杀戒,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说司马懿遇到姜维的反进攻,主动撤退,不是害怕诸葛亮,而是为了自保。

司马懿很高明,先是追击,后遇到姜维的掉头进攻而撤退。

司马懿这里处理得很巧妙,并没有给曹魏皇帝留下任何把柄。

二,司马懿真的不是害怕诸葛亮吗?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死期早有预料。

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的使者来到司马懿这里刺探军情,司马懿并不介意,而是装作关心的样子,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以及日常事务。

诸葛亮的使者告诉司马懿,诸葛亮每天吃得很少,而事情做得很多,而且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并且很劳累。

诸葛亮使者离开后,司马懿对身边的人说,诸葛亮死期不远了!

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会劳累而死,而且死期不远。

由此,司马懿有必要害怕诸葛亮吗?

三,有什么证据证明司马懿是韬光养晦。

我们可以看看司马懿是如何忽悠曹操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司马懿韬光养晦谋略的高深莫测。

曹睿临死之前,指定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

曹爽倚仗家族权势,权倾魏国,司马懿担心自己的安危,装病告假回家。

曹爽怀疑司马懿是装病,就派遣即将去河南上任的李胜前去刺探真假。

李胜与司马懿见面,司马懿装痴卖傻,糊弄李胜。

李胜信以为真,回来对曹爽说:“司马大人成了一具僵尸,神志不清,不值得忧虑了!”

曹爽自此之后,就放弃了对司马懿的提防。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奉郭太后之令在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歼灭了曹爽家族势力,然后又利用郭太后,控制了整个曹魏。

综上所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并不是司马懿害怕诸葛亮,而是司马懿利用这一事件,韬光养晦,欺骗曹魏,以图自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