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邓艾自认为是灭掉蜀汉的第一功臣。司马昭之所以最终下决心要杀邓艾是因为他怀疑邓艾要造反。邓艾在成都的所作所为,也的确是忘乎所以不识时务。

蜀汉延熙二十年即景耀元年姜维起兵伐魏。魏征西将军陈泰、安西将军邓艾率兵抵抗。魏自铁笼山一战,郭淮被姜维杀死以后,就开始以邓艾为领衔和蜀汉作战。姜维和邓艾互有胜负。姜维在邓艾的阻拦之下,北伐屡屡无功而返。可以说,邓艾的魏国西南的“万里长城”。

邓艾用反间计迫使姜维屯田避祸。司马昭又派钟会带领大军30万,和邓艾分兵两路准备灭掉蜀汉。邓艾趁姜维在剑阁跟钟会对峙,偷渡阴平小路,占领了蜀汉的门户绵竹。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双双战死,为国捐躯。邓艾率军直逼成都。

后主刘禅害怕满城流血而无心应战,就率领文武大臣投降了邓艾。一时间,邓艾名震天下,功高盖世。那么,此时邓艾应该怎么做?通过邓艾一系列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邓艾在政治上的幼稚。他在蜀汉投降以后的所作所为已经不仅仅是用失误一词所能形容的了,那简直就是背道而驰荒唐透顶。

第一、邓艾的政治才干低下,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竟然丝毫没有合理的重新定位和再次规划。邓艾跟姜维作战十几年,确保了曹魏西南的稳定和安全。曹魏的东南和中南先后有诸葛诞、文钦、毋丘俭、夏侯霸等叛乱,司马昭一直疲于应付。而西南半壁因为有邓艾在而固若金汤。由此可见,邓艾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抗蜀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邓艾对此竟然没有丝毫的认识。就连最起码的鸟尽弓藏的道理都不懂,作为一个统帅级别的人物,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请问邓艾先生:没有了蜀汉,你邓艾还有什么作用呢?

而邓艾对此浑然不觉。邓艾此时最应该做的是如何争取做到功成身退的问题。如何全身而退,才是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而邓艾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丝毫没有归隐之心,反而显得更加励精图治似乎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就犯了政治斗争的大忌了。功高震主而不考虑退路,也就是没有为自己准备活路。

第二、邓艾居功自傲,竟然大搞个人宣传。邓艾是完完全全地忘了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了。他认为灭蜀是他一人之功,完全不顾钟会挡住姜维十万大军的事实。

说一句良心话,司马昭也没有想到刘禅同学能够这么顺利地放弃抵抗,要不怎么能派钟会带领三十万大军伐蜀。邓艾的偷渡阴平不过是侥幸冒险成功,仅此而已。邓艾却飘飘欲仙了,觉得自己用兵如神了,为了淡化钟会的作用,让史书浓重地记上自己的功绩,竟然忘乎所以了,在绵竹筑高台以表彰自己的战功。至此,邓艾气数已尽已经无可救药了。

第三、邓艾在蜀地擅权自专,大搞封赏活动。其政治上的幼稚和个人野心暴露无遗。

应该说,蜀汉是邓艾打下来的不假,但是这不能够说成是邓艾一人之功。在取蜀灭吴的问题上,钟会也居功至伟。最早就是钟会提出来的取蜀灭吴的具体方略。司马昭和贾充暗中早有预谋,因此,他们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做出战略决策的。而邓艾对蜀汉开始一直都是采取守势的,直到钟会带领大军到来以后,才开始反守为攻,也作为取蜀的一路。邓艾充其量也不过是取蜀的执行者之一,仅此而已。即使,邓艾不偷渡阴平,钟会的三十万大军也可以灭掉蜀汉,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因此蜀汉的投降不是因为有邓艾,而是因为司马昭掌控下的曹魏太过强大。而邓艾却恰恰相反,邓艾的价值就是体现在抗击蜀汉。因此,邓艾是依靠蜀汉而存在的,不是蜀汉依靠邓艾。这一点,刘禅同学都能看的出来,邓艾却不明就里。他不死,谁死?

蜀汉投降,邓艾就居功自傲,在蜀地大搞封赏活动。他封师篡为益州刺史,牵弘、王欣等各领州郡。又建议司马昭封刘禅为扶风王。

司马昭封邓艾为太尉,增邑两万户,封邓艾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食户千邑。同时,司马昭又手书一封,要邓艾遇事奏报不得擅专。

邓艾此时的言行举止可以说是几近丧心病狂。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既奉诏专征,如何阻挡?”这不是扯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假,可是那是指君主对战场上军事指挥的干预,将可以不受,不是什么命都可以不受的。再说了,他奉诏专征,那么这个诏是奉的谁的?不就是司马昭的吗?看人家司马昭,你邓艾为别人讨封,我就立即封赏于你。至于,别人怎么封,就不是你邓艾应该操心的了。不是吗?其实,邓艾此时最应该操心的是自己的生死荣辱和进退。他自己已经是羝羊触藩还浑然不觉,把自己当成了蜀汉集团的救世主;把自己当成了吊民伐罪的大英雄。

第四、邓艾唾手得来的不世之功让人羡慕、嫉妒、恨。他应该想尽办法向司马昭亲密靠拢并以司马昭为“乘凉的大树”以寻求司马昭的同情和庇护。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司马昭出言不逊,使自己在劫难逃。邓艾在收到司马昭的警告信后,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写信辩驳,而且十分的出言不逊。司马超终于下定决心把邓艾定性为要造反。邓艾的信中写到:

艾衔命西征,元恶既服,当权宜行事,以安初附。若待国命,也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时机。兵法进不求名,腿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先此申状,见可施行。

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些事情,请示国家路途遥远,就耽误了,所以我就应该有所独断专行。只要对国家有利,我邓艾可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好嘛,邓艾咄咄逼人啊,对司马昭的苦口良言是听完全不进去了。退不避罪,他做到了。可是,进不求名呢?他做的不是一般的不好,他在绵竹大筑高台表彰自己的战功,这有一点进不求名的意思吗?

司马昭看了邓艾的信,大惊失色对心腹贾充说:“邓艾恃功而骄,任意行事,反形露矣。如之奈何?”于是,贾充建议司马昭封赏钟会以牵制邓艾。至此,邓艾已经彻底站到了司马昭的对立面上了。

“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之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慎亦当死。”这是《战国策》里,张仪对秦王说的话。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邓艾必死无疑。邓艾言必国家,而只字不提司马昭,也就有了和司马昭分庭抗礼的态度,这是对司马家族的不忠。邓艾言辞凿凿已经远远不是不慎了,而是十分的不逊了。

那么,邓艾为什么要忠于司马家族?因为邓艾出身贫贱,在那个必须讲究出身的时代,如果没有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人的提携。邓艾别说是封侯拜将,就是做个县令都基本不大可能。做人不能忘本,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完全可以说没有司马家族,就没有功成名就的邓艾。司马昭继承的是哥哥司马师的职务,因此他理所当然地认为邓艾应该效忠的是自己而不是邓艾所谓的曹魏国家。

第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的朴素哲理,邓艾也抛之脑后了。邓艾的一系列言行,已经遭到了许许多多人的怀疑。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也趁机向司马昭告状,一口咬定,邓艾必反。至此,司马昭下令捉拿邓艾进京定罪。

在万众瞩目的光环之下,邓艾非但不知道明哲保身,反而变本加厉地授人以柄。邓艾的行为昭然若揭;邓艾的言辞令人发指。历史事件的诡异性真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啊。

不过,邓艾倒不是司马昭杀的。是钟会的监军卫瓘杀的。当时,司马昭想要一箭双雕,派钟会捉拿邓艾。钟会就嫁祸于人,派卫瓘前去。卫瓘到了成都后用计遣散了邓艾的士兵,这才捉拿了邓艾。在押赴京城的路上,卫瓘得知钟会被手下和邓艾的部属杀死,邓艾的部属欲追回邓艾,怕邓艾报复,把邓艾就地正法了。为恢复蜀汉而敦促诱导钟会造反的始作俑者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应该说,没有司马家族就没有建功立业的邓艾;没有了蜀汉就没有邓艾存在的价值。而邓艾先灭蜀汉,后叛司马,这几乎都是主动找死的行为。请问邓艾还有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吗?

在封建社会,一个大将,如果做不到功高震主而主不疑,又做不到权倾朝野而人不嫉,那就必须归隐山野,享受田园生活。否则就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氏亲信宠臣贾充指使成济公开弑杀魏君曹髦,本想让司马氏进一步掌控朝堂,没想到此悖逆恶行却让司马氏更加失去了舆论及人心支持。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大功来洗刷污点,同时也为篡位累积资本。

经过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司马昭决定先灭蜀、后灭吴,从而一统天下。然而这个战略方针却遭到群臣的反对,尤其是邓艾数次上言伐蜀时机未到。只有钟会鼎力支持并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公元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钟会大军被姜维蜀军阻于剑门关外无法前进,由于魏军孤军深入、运粮不便,于是钟会便商议退兵。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献计: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城,姜维若从剑阁回援则剑阁势孤易破,钟会大军即可前进;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就能切断姜维后路,并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钟会接纳,并由邓艾执行。

邓艾先后攻占涪城和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11月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邓艾立下不世之功;然而此时伐蜀主力军钟会却仍然在剑阁与姜维对峙,姜维随后投降。

12月司马昭上表让魏元帝曹奂下诏书褒奖邓艾,策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其两个儿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伐蜀统帅钟会也进位司徒,封县侯,增邑万户,其子二人也都封为亭侯。

然而次年正月十五,邓艾父子就被司马昭命监军卫瓘押解进京处死,其余子也被诛杀,其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域。事情发展如此急转直下真让人瞠目咋舌,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呢?

一、家世背景不够硬

据《三国志集解》记载,邓艾的祖先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其后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然而在讲究经学的东汉中后期,邓氏逐渐衰微。邓艾幼年丧父无依无靠,依靠自己的才学和机遇得到司马懿的赏识与重用,随后才步步高升。

反观伐蜀主力军钟会,家世背景够硬够铁。钟会出身于“颍川四长”之一的颍川钟氏。钟会的祖父钟皓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朝中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钟皓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与陈寔、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为当时士大夫所倾慕。钟会的父亲钟繇更不得了,钟繇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助汉献帝东归有功而受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钟繇与华歆、王朗并列三公。钟会的哥哥钟毓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魏郡太守、侍中、御史中丞、卫尉卿,并因随平诸葛诞淮南叛乱的功劳而拜为青州刺史、后将军,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

二、政治套路不明白

邓艾以为只要自己能力够突出、成绩够优秀,就能在公平公正的政治平台上一展抱负,却从来没有想明白政治也是讲套路的。

伐蜀主力军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无法前进,而副手邓艾居然敢抢先夺取灭蜀大功;钟会进位司徒、增邑万户,邓艾却坦然进位太尉、增邑两万户。钟会怎么想?钟氏家族怎么想?甚至朝中所有老贵族怎么想?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高情商的刘邦是怎么做的。在“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以及自己先攻入关中的背景下,退守霸上、等待项羽。

以及此后的灭吴之战,王浑立功之后静待伐吴主力杜预,结果王濬(jun)不懂事进入了建康,于是王浑把王濬给告了。

三、为人处世不稳重

邓艾立下不世之功以后就飘了。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仿效东汉将军邓禹,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他还派人在绵竹把蜀魏两军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三国志》

在性格方面邓艾也有很大缺陷,邓艾为人太过刚直,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一种致命缺陷。

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西晋议郎段灼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西晋将领唐彬

无论当世还是后世,经常有人将邓艾与秦国名将白起相提并论,战功卓著却惨遭杀身之祸。然而细想之下,白起没飘啊,邓艾却不是一般的飘。

我们应该庆幸,现在不是当年那个家世背景决定一切的腐朽时代了,而是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与机会,但要切记:别飘。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邓艾,古今六十四位名将之一,在军事方面目光独到,有难得的战略头脑,是一位军事奇才。当年打到刘禅门下,仅靠着两万左右的人马,将蜀汉收服,刘禅投降,靠的就是他的战略头脑和不可小觑的气势。如此优秀的一位大将,可惜最后却死得十分窝囊。

真实历史上邓艾是一名怎样的将领?

如果你觉得历史上的那些政治手段都很残酷下流,那你就太天真了。通过明面上的手段让你牺牲的政治斗争还算正常,真正可怕的是,明明你小心翼翼没有做错事,但就是有人想要你的命。

而这些人又都躲在暗处,关键时候捅你一刀,让你做鬼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是怎么去的阎王殿。大概邓艾的人生就是这样草草收场的。

三国末期,魏国准备攻打蜀汉,邓艾率三万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进军,以牵制姜维,另一路诸葛绪率三万多人对五街,桥头等地进行堵截,保证断了姜维的退路。

钟会作为魏军主力,亲自带领大军十多万,如此完美的布局和将领让蜀汉一时间压力很大十分惶恐。然而蜀汉的姜维命令各个防守据点都不要交战,退回汉、乐二城坚守,姜维则与另外两人一起防守剑阁抵御钟会。

就这样,姜维占据天险地势死守剑阁,导致钟会大军无法攻克,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钟会左右为难,进退不能,因为军粮供应不足,甚至有退军的打算。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之地,率领自己的军队一路艰难险阻,走过七百多里的险路,偷渡阴平,打了一个出其不意,一路奔杀到绵竹。

邓艾又派自己的儿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打左翼,最终在邓艾的坚持下成功击败了诸葛瞻,逼得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邓艾靠这次以少胜多的奇袭之战,立下了不世之功。靠着一支偏师,仅有二万人马,就逼得一个国家的皇帝举手投降,打到了对方国家的中心老巢,凭借一己之力灭掉了一个大国。

毋庸置疑,历经了千辛忘苦,跋涉了七百余里的崎岖山路的邓艾,成了灭蜀之战中的第一功臣。可他并不是灭蜀之战中的主将,却意外抢走了本不属于他的风头。

这种情况下,多少双眼睛都会盯着邓艾,本是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却因此结下了不少仇恨。如果只是被盯着,那盯的人再多,邓艾其实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但这次战役实在太传奇,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此时邓艾已经被这些噱头搞得有点迷糊了。刘禅投降后,司马昭既惊讶又惊喜,立马封邓艾为魏国太尉,这个官位可以说是武将的巅峰了!

邓艾奇袭蜀汉,建立不世战功,为何最后结局惨淡?

原本保守,本分的邓艾,此刻内心有多激动,行为就有多冲动。他觉得此时的他很有发言权,他建议司马昭给刘禅封王,建议在蜀地发动灭吴,把刘禅留在蜀地维护组织秩序!

不仅如此,还恬不知耻的对蜀国的臣民们说,你们应该庆幸遇到了我,如果是别人,你们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时的邓艾已经目中无人了,像这种问题是他区区一个太尉考虑的的吗?他把司马昭放在哪里?只有司马昭命令你提供意见,你才能说这些,否则,就是越权!

但是,司马昭是一个城府很深的政治家,面对邓艾这种疯狂举动,他只是皱了皱眉头,微微一笑,还是下达了嘉奖令,对他一通猛夸,把他和历代的超级名将们相提并论。至于邓艾的建议,就当他喝多了吧。灭国之功这是一杯什么样的烈酒会把人醉成这样啊!

当然,名眼的司马昭是不会就这样放任邓艾的。钟会和姜维正在策划着造反割据蜀地,而灭蜀主将邓艾是他们要对付的首要人选。于是钟会上书,污蔑邓艾谋反。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大家都在盯着邓艾,巴不得他惹上麻烦。司马昭那边,面对这种情况,也正好顺水推舟。以钟会的地位,指控邓艾谋反,朝廷不会放置不管,于是下令让邓艾回去接受调查。钟会立刻就让人带兵来抓邓艾了!

邓艾的亲信见到十万兵将统领的钟会,自然不敢反抗。于是刚刚立下灭国之功的邓艾,就被装进了囚车,踏上了被送往长安的路。钟会要的,只是要让邓艾在蜀地消失,并不一定要杀他。

但司马昭并不这么想。钟会只是杀死邓艾的执行者,真正要邓艾死的人,是司马昭,一是因为他越权,更重要的是司马昭要整治那些站队不明确官员,特别是领兵在外,位高权重的将领,遗憾的是,邓艾名在其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昭才会派自己的心腹师纂进入邓艾的军中,显然是在监视邓艾。后来钟会告发邓艾谋反,司马昭根本没有任何怀疑,就直接降了邓艾的罪,可见司马昭在一开始就想置邓艾于死地。

就这样,一个有着灭国之功的大将不明不白的死了。邓艾死后,他的儿子也全部被诛杀,而妻子以及年后的孙子则被发配到西域,任其自生自灭。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邓艾可以说得上是三国时代一位大器晚成的良将,其前半生一直碌碌无为,直到43岁时才遇到司马懿这个大贵人,受其赏识,之后一路平步青云,凭借着卓越的才能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一生得意之作便是奇袭蜀都迫使刘阿斗投降。然而邓艾攻下蜀国没过多久,一门三父子却先后被司马昭杀害,原因为何?

一、墨守成规,不懂变通

公元255年,司马昭的大哥司马师眼睛患有瘤疾病重而死,司马昭回洛阳晋位为大将军。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望和地位,牢牢巩固大将军的实权位置,司马昭筹划讨伐蜀国。当时,大部分人都表示支持,唯独58岁高龄的邓艾等少数人站了出来。以“蜀未犯边,此行伐蜀名不正言不顺”为由进行阻止,司马昭现场很尴尬,他又不能当面去训斥邓艾这位对司马家有功的功臣,只能暗地里派人去告诉邓艾:“伐蜀事宜刻不容缓,不容更改”,并任命邓艾为伐蜀副帅。邓艾也知道司马昭的伐蜀意图,但是仍然固执地认为伐蜀师出无名。无奈军令如山,邓艾只得乖乖跟随魏军出征。

邓艾不懂变通,忤逆领导。以司马昭的腹黑心理,自然不会喜欢邓艾。若不是现在处于用人之际,司马昭早给邓艾千万只“小鞋”穿,这也为后来邓艾被处死埋下了伏笔。

二、擅自承制拜官

邓艾率偏师出奇兵偷渡阴平,纵深迂回穿插,绕开蜀军主力部队,直捣蜀都消灭蜀国的战略目的成功后。便开始居功自傲,有些飘飘然起来。他未向上级领导(司马昭)汇报,擅自以天子名义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甚至连曹魏的官员师纂也被其分封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

作为邓艾的上司,三国后期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非常讨厌这种行为:“你不向上司汇报工作算了,还私自分封投降官员,谁给你的胆子和权利,你简直反了天了,无视我的存在……”。深谙厚黑学的司马昭虽然心中一团怒火,但表面却不动声色,镇定地让监军传话给邓艾:“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这一事件也成了司马昭下定决心处死邓艾的关键。

三、抢功之人陷害

司马昭伐蜀,钟会为主帅,邓艾为副帅。同在一个部门任职,免不了因政见不一致而引发口角之争,甚至交恶。邓艾数次在攻蜀策略上都与钟会想法相左,自然引起了钟会的不快。再加上邓艾趁钟会率军与蜀军主力苦苦对峙时,率偏师突袭蜀都抢了头功,包括蜀后主刘禅命令姜维率蜀军向钟会投降,都得益邓艾的擒敌王功劳。

头功被抢,身为主帅的钟会自然脸上无光,心生怨恨之下,自然欲置邓艾于死地。

也许是上天真的要亡邓艾,恰巧邓艾给司马昭的汇报材料被钟会看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钟会修改了邓艾给司马昭的汇报材料,汇报材料中处处显示出对司马昭的傲慢无礼。

司马昭看到信后,更加生气。

接着,邓艾再次向司马昭建言,说:“魏军现在气势正盛,应抓准时机及早平定东吴。”并列举《春秋》中的话语:“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以及《孙子兵法》说道:“前进不是为了名誉,后退不怕罪责。”我邓艾虽没有古贤人的风范,但还是想不自我嫌弃以损害国家的利誉。”

司马昭看到信中的“专断以及不听指挥的苗头”后,更加怒不可遏。

钟会趁势煽风点火,乘隙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说他大肆将蜀国降臣降将收为己用,已露出造反苗头。

于是,司马昭忍无可忍,以邓艾居功自傲,失去品节为由将邓艾父子逮捕并处死。

一代良将,就此身亡。归根结底,是输在不会做人上,不会变通,不谙汇报工作,不懂低调,出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换作大部分人当其领导,轻则给其穿小鞋,重则炒鱿鱼。而在古代,则是性命不保。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只是杀死邓艾本人和他的儿子们,他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全家抄斩。邓艾是后三国时期杰出的人才,姜维的克星与死对头,他的死直接原因是由于他的过份专权,可能也与他出身寒门而不幸生在魏晋时期有关,邓艾是新野人,曹操讨伐荆州时被强迫迁往汝南,放牛为生,自己起名邓范后改艾,字士则,取“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之意,可见少有大志。

邓艾替人放牛放出屯田知识,被人推举做典农都尉学士,做了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因为口吃,不被同僚上司重视,认为有损官家体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过了二十年,机会悄悄来到,邓艾被派往洛阳汇报屯田情况,无意中被视察的司马懿发现,觉得此人有异,与他交谈后大为赏识,其时魏国的屯田制方兴未艾,东吴的军事威胁摆在眼前,曹魏也在淮南布有重兵,时守时进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算在东南地进行大规模屯田,司马懿便让邓艾前往考察巡视。巡视后邓艾向司马懿提出在淮南兴修水利用来灌溉和漕运,实行军屯积粮方便对东吴用兵的建议。

司马懿非常满意,提拔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转任南安太守,从此主要时间用在西北对蜀前线,多年对阵防备蜀汉姜维屡有战功。263年,眼见蜀汉国运衰微,后主昏庸,姜维屯田避祸,掌控曹魏大权的司马昭认为机会来了,派出钟会邓艾三路大军伐蜀,魏军攻下汉中后,被回援的姜维挡住无法前进,打算退兵,邓艾认为可以兵行险招,出奇制胜,于是率领本部偷度阴平,冒险进袭,攻取江州和绵竹,进围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为安定蜀地人心,邓艾便学习前贤故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封蜀地降将众臣,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这件事被妒忌的钟会上本参奏,司马昭发文警告要他上报情况,邓艾认为势在必行。于是司马昭下令监军卫瓘捉拿邓艾,“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征艾”。钟会等邓艾受擒后进成都,在姜维的推动下密谋造反,事败二人被杀,卫瓘由于是自己合谋捉拿邓艾怕有后患,派部将田续追上囚车斩杀邓艾父子,邓艾在洛阳的其余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子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邓艾之死是二将争功所致,其人虽军事出色,但政治偏低,崇尚古之名将,却不想古名将多少人能得善终,意外的求仁得仁。而魏晋时期最重门第,二名主帅钟会邓艾,一是名门望族之后,一是卑微寒门出身,邓艾建功,名门的二代们大多不乐意见到,一有事故,落井下石进行围剿,遂致大功成大罪,身死亡家。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在三国历史上死得最冤的人大概就是邓艾了。邓艾是魏国名将,长期驻守关西,是抵御蜀军北伐的重要将领。同时,他也是魏国灭蜀的第一功臣。然而,在蜀国灭亡后,邓艾不仅被杀,还全家遭屠,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功高震主

在灭蜀之战中,邓艾立下头功,攻下蜀都成都,擒获蜀帝刘禅。然而,正所谓“功高震主”,灭蜀反而给邓艾带来杀身之祸。

首先,是邓艾的越权行为,令司马昭深怀戒心。灭蜀之后,邓艾自作主张,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一名将领的权限范围。首先,他不经朝廷批准,私自授蜀汉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他只是一名将领,怎么有处置敌国君臣的权限呢?

其次,邓艾有拥兵自重的嫌疑。灭蜀后,邓艾上了一道奏书,主要留下两万名陇右士兵以及两万名蜀兵,为进攻东吴作准备。同时,他还提出厚待刘禅,封为扶风王,把刘禅的儿子们封为公爵、侯爵。通过优待蜀国亡国君臣来达到争取吴国投降的目的。但是,在司马昭看来,邓艾此举,实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司马昭对邓艾自行其事极为不满,指示监军卫瓘警告邓艾说:“有什么事应该及时上报,不宜马上施行。”

第二,钟会的陷害

邓艾本是伐蜀的助攻部队,钟会指挥的主力则是主攻部队。然而在灭蜀之战中,邓艾喧宾夺主,抢了钟会的风头,对此,钟会显然极其不满。同时,钟会极具野心,认为蜀地天险,自己若占据此地,也可自立为王。于是,钟会便精心设计一出陷害邓艾的阴谋。

由于司马昭对邓艾已有疑心,钟会趁热打铁,与卫瓘联名上了一道密奏,指控邓艾心怀不轨,意图谋反。由于卫瓘是朝廷派去监督邓艾、钟会的监军,其实就是司马昭的眼线与心腹。司马昭看了钟、卫两人的联名信后,对邓艾更是狐疑。

钟会善书法,于是模仿邓艾笔迹,以邓艾之名,写信给司马昭,语气出言不逊,充满狂傲之气,而且有很多居功自夸之辞。这时司马昭已经断然认为:邓艾已经失控,必定会叛变。与其坐等邓艾叛变,不如先下手为强,将其逮捕解往京师。

第三,钟会叛乱与邓艾之死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正月,司马昭的亲信卫瓘逮捕邓艾,押上囚车。

邓艾被捕后,钟会自以为大功告成,打算据蜀叛变。他把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及前蜀国官员都召集起来,在蜀皇宫内开会。在殿堂之上,钟会取出一份所谓的“太后遗诏”,这份遗诏密令他起兵废掉司马昭。

然而,在钟会发动叛乱时,监军卫瓘却逃出城去。

钟会之所以走向叛乱之路,除了自己野心膨胀之外,还深受蜀将姜维怂恿的影响。他视姜维为心腹,可是他哪里晓得,姜维的目的只是为了复蜀罢了。姜维怂恿钟会杀掉魏军将领,他的计划是:等钟会杀光魏国将领后,自己便找机会刺死钟会,召集蜀军旧部,坑杀全部魏国士卒。

不知为何,坑杀魏卒的传闻泄密了,魏兵大恐,大家自发起来反对钟会与姜维。在混战中,钟会、姜维都被杀死。

此时邓艾正被关在囚车里,押往京师洛阳。由于钟会已死,邓艾的部下快马加鞭去追赶囚车,打算把邓艾迎回成都。

当卫瓘得悉邓艾部下前去解救主帅时,心里非常害怕。因为钟会叛乱,证明所谓“邓艾谋反”就是冤假错案,是钟会一手策划的。然而,这起错案,卫瓘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初举报邓艾的人,除了钟会之外,还有卫瓘。

事到如今,卫瓘为了推卸责任,索性将错就错,派人把邓艾给杀了。

然而,悲剧还没完。

卫瓘杀了邓艾后,谎称蜀地动荡不安,恐邓艾囚车难以到京师,或因此生变,故而杀之以绝后患。司马昭对邓艾之死表现得很淡漠。邓艾活着,他反而担心,死了倒省心。既然杀了邓艾,他的儿子们就必须死,否则有后患。当时邓艾其他几个儿子都在洛阳,糊里糊涂被抓起来,一律问斩。

就这样,灭蜀第一功臣邓艾竟然惨遭全家被杀的命运,实令人唏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