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为什么会有工勤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的存在,有历史因素、历史必要。不可否认,工勤人员也在当时发挥重大作用。当然,用发展的眼光看,工勤人员发挥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作用越来越小,或者说存在越来越没用必要。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勤人员必定将会逐渐消失。目前,很多地方对工勤编制已经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在不久的将来,工勤编制这种历史遗留编制会越来越少,直至全部消化完毕

一、工勤人员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勤杂工、合同工、长期的无固定的合同工。随着,我们国家人事编制制度的不断成熟,为了给这些勤杂工、合同工一个相对的固定身份,同时也出于遵循历史现实和稳定队伍,为他们设置了工勤编制这种历史的、时代的、特殊的编制,当然也是防止各单位的勤杂人员无序增长。机关的工勤人员称为机关工勤,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称为事业工勤,企业的工勤人员称为企业工勤,无论是哪一种工勤,都是正式工,都享受单位正式编制待遇。

二、工勤人员主要从事哪些工作

工勤人员在单位主要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打字员、驾驶员、档案员、保密员、厨师、辅助执法等。

三、工勤人员的身份与发展

①工勤人员的身份问题。工勤人员的编制身份是工人身份,不是干部身份,这在个人档案中会直接体现出来。由于是工人身份,不能提拔位到副科级、正科级等干部岗位上。

②工勤人员的5个等级。工勤岗分为普通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5个等级。原则上讲,工勤人员只能在这5个等级中逐级晋升。

③部分工勤人员“以工代干”转为干部身份。在90年代,或者说2002年以前,很多地方规定可以“以工代干”,即工人身份从事干部身份的岗位,在实行公务员等级后,这部分就名正言顺地把个人工人身份转变为公务员干部身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就是通过“以工代干”方式,从当时的工人身份转变为干部身份,并逐步晋升到领导岗位。

④工勤岗可以转为管理岗和专技岗。2002年以后,“以工代干”这种转干方式被国务院人社部叫停。为了强化事业单位人员的竞争活力,绝大多数省份都出台规定,事业单位打破身份界定,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工勤岗可以转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管理岗、专业技术岗也可以转为工勤岗。工勤岗只要在管理岗、专技岗岗位上干满10年,就可以按时任岗位退休,享受时任岗位退休待遇。其实,这在本质上也相当于为工勤岗人员转了身份。

四、工勤人员的未来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的工勤岗主要用于政策性安置一些特殊人员,比如退役军人、随军家属、烈士家属等具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已经不再对外公开招聘。除此之外,实行严格的“只出不进”政策,没有严格的政策支撑,原则上不会再新进任何人员。因此,工勤岗这种历史遗留编制肯定会越来越少,直至全部消化完毕。

机关事业单位为什么会有工勤人员?

机关工勤已经在逐步取消,事业工勤出于安置等方面需要,暂时还无法取消。从长远看,工勤取消是大势所趋

工勤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还不成熟,为了解决部分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作出贡献的工人和勤杂人员(学历在高中以下)的身份问题,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置了工勤编制和岗位,机关使用行政工勤编,事业使用事业编制(2006年以后设置工勤岗位),国企使用无固定期限合同,设置工勤岗位,主要从事打字、司机、后勤保障等辅助性工作。前两者由财政全额拨款供养,档案归口人社部门备案登记,享受编制福利,后一种主要由用人单位自筹自营经费解决工资,财政不负担。

无论是行政工勤,还是事业工勤,亦或是国企工勤,有几个共性:第一,身份统一是工人,且原则上不能转干;第二,由于不是干部身份,工勤人员不能被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第三,工资待遇执行单线政策,即按照技能等级晋升工资待遇,不参照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套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干部管理制度还不是特别规范,全国还普遍存在“以工代干”工人身份转干并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现象,工勤人员在当时还是比较吃香的。但随着中组部、人事部《关于整顿“以工代干”问题的通知》的出台,特别是2000年以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工代干、聘干等行为逐步被禁止,工勤人员这种地位一去不复返。

2015年,国家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购买服务后,工勤人员更加失去了用武之地。特别是行政机关工勤人员,随着公车改革等政策的推行,大量的辅助性职责被社会化的购买服务所替代,工勤岗位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各地普遍对行政工勤进行了控制,原则上只出不进,编制随现有人员调动、退休等自然减员,直至编制核销。未来,行政工勤编制将不复存在,行政机关将只允许存在行政编制一种编制。

事业单位自2006年破除身份管理后,已经改为岗位管理。三种岗位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不受影响,工勤岗位随着事业单位辅助性岗位的社会化,以及部分符合条件的工勤人员转岗到专技或管理岗等因素影响,岗位数量会在一定程度内逐步压缩,但出于安置退役军人等实际性需要,短期内应该不会彻底取消。在这点上,事业工勤岗位设置的目的和国企大致相同。除此之外,体制内的工勤人员已经没有进入途径,目前各地已经几乎见不到招录工勤的启示或公告。

下一步,新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是否会出台相应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并影响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勤岗位的设置,最终导致工勤编制和岗位的全面推出,不得而知。

机关事业单位为什么会有工勤人员?

您好:这个问题其实就目前政策说,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了。以前干部和工人身份很明确,那时候的工勤主要是从事司机,打印,烧水,锅炉工,养路段工等等,也是有编制的,使用的是事业编制,岗位是工勤岗。待遇肯定不如事业干部和公务员。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了,工勤身份人员可以竞聘到管理岗和专技岗。就是说,明面上工作和待遇已经差别不大了。只是档案里会记录你是工勤编制,工人身份,但是请广大工勤人员不必太在意。很大一部分工勤人员已经通过考试转岗,即便是不转岗,待遇也不会差,只是听着不顺耳。再某些地方这个目前提拔还是有限制的,但是你想,当领导的就那么几个人,大多数都是员工专技人员。不必过多伤感!

工勤编制正在随减随销,以后可能不会存在工勤编制,就是公务员和政府雇员(事业编)两种体制存在!也希望国军能重视这个群体,多数都是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的退役转业士官和士兵,他们很优秀,希望国家善待!

机关事业单位为什么会有工勤人员?

看了这么多跟帖,觉得部分同志戴的是有色眼镜,一个国家的发展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缺的!我们只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去满足供给!知识是国家发展之本,但是没有那群傻大兵背景离乡风餐露宿的去奉献自己的青春(2年、5年、8年、12年不等的幸运儿们);没有这样的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传承,那来的和平与安宁(无论任何一级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安全不保,何谈发展)!没有和平与安宁我不知道哪来的知识产业结构的蓬勃发展!按照国家的政策性安置必须幸运的奉献满12年回到地方通过考试合格以后才能落得一个工人身份的编制,你们在温蓬里多学个三几年的知识就能考个岗位;到岗后就能比一个为国家奉献了十几年青春的人的待遇还高!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尽一份自己应尽的力!不能片面的的去看待问题,都应该客观公正的去看待社会的发展!

机关事业单位为什么会有工勤人员?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大部分是由公务员或事业编人员、工勤人员、临时工组成。与之相对应的是成为其中一分子有不同的门槛,公务员是国家级招考或全国性招考,工勤岗一般是本县市招考,临时工基本无门槛。

其中工勤岗还担负着一些重要使命,如安置一些部队转业士官、烈士子女就业、工益性岗位等等。主要以司机、文员见多,还有协警等等。相当于取消了一些司机等岗位的公务员身份。

临时工则无限制。

至于能否取消工勤岗?可以取消的,可以用临时工来代替,但临时工如果愿意长期干,一定时间后会转为长期合同工,这是相关劳动法规定的,干到一定时间就不能随意辞退了。

一个县三百个左右警察,分摊到十个镇,再细分到交通、禁毒、监狱、治安、刑事、经济等等工种,警力明显不足了,正式交警、警察显然忙于处理事故、案件,而平时的防范问题只能交给协警来干了。

综上所述,精减机关,充实基层才是根本之道。另外,让各单位独立工作、单独担责也是重中之中,一个单位很多人员是在应付上级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指令的文书工作中。

机关事业单位为什么会有工勤人员?

任何的存在都有他的必要,所以能取消吗?当然能,社会发展了,国家觉得没有必要存在这个编制了,那也就取消了。可是现在还会存在 。

工勤,也是有编制的。记得最早接触这个词是我们省的高速公路招聘收费员,工勤岗位。当时觉得怎么还有这个一个词。后来随着上班,单位也有两个工勤,是军队士兵退伍了以后安排的。

从以上两个我了解到的工勤,基本就是有编制的最末端了。那么为什么需要有工勤岗位呢。我岁数不大就不说什么历史原因了。

比如我们这的高速吧(因为之前一个相亲的是高速管理处的,了解过一些)。如果大家都是事业编(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你在办公室写材料和茶水,凭什么我要在收费站几班倒。那么分出一个更低的序列就可以了。你去收费也没有怨言,因为你编制不行啊。(此处感谢斋唄网友的指正,事业编分为管理、技术和工勤,所以我之前回答大家都觉得是事业编,凭什么我在收费站几班倒有不严谨之处,现已改正。)

当然还有一种是事业编制不足,但是需要人员。编制越高层次肯定越难批。一个单位行政编一年有一两个就不错了,事业编五六个吧。如果高速刚开通,需要大量人员,事业编制又下不来,只能用工勤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一下可以进来好一两千人。而且对于单位目的也达到了,岗位也补足了。

工勤的取消我觉得慢慢会的,就像现在一直在传的事业编要取消。可是对于国人固有的思维,有编制就是好的,到了真要取消的时候。有那么一部分是可能失业的,那么还会愿意取消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