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可以省下大批劳动力,那么自动化高度发达后省下的人们到底干什么去?
记得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社会的最终发展形态是什么吗?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广大共识的基础之上,商品极大丰富,人们按需分配。前些年还非常困惑于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最近这十几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达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现在芯片的存储能力几个月就能够翻一倍,在生命科学、自动化、智能制造,信息科学,仿生学、材料科学等等,所有的科技领域都在飞速的发展,科研成果爆发式出现。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程度也在飞速的提升,目前国内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只需要几百人,最先进的生产车间可以实现夜间无人值守,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同等规模的棉纺织厂需要五六千人。现在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生物和智能控制系统的衔接也成果频频,特斯拉已经研究出能够植入人脑的电脑芯片,通过芯片来控制人的行动,一些残疾人士可以借此部分的恢复他们的一些残障功能。现在日本研制的机器人已经具有了人的皮肤的感觉和体温,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而且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部分充当恋人角色。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能制造出和人体的肌肉骨骼一样的机器人,随着自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机器感知,传感器,模糊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很多工厂的操作工人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也不再是梦,已经曙光在前。 机器人只要不出故障,就不会自己偷懒,也不会操作失当,只要有能源就能够一直认真工作,如果核聚变技术和新型能源技术能够实现突破,那么能源价格将大幅下降,能源将白菜价,那么通过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等自动工厂来实现物质的大量生产制造,人类的食品也可以工厂化生产或者人工合成,由此达到物质极大丰富,实现按需供应也不是梦。这种发展趋势还真的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所以现在非常佩服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能力。
社会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的话,首先被机器人所取代的就是各种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农民、服务员,还包括一些技能性的专业人员,比如会计、翻译甚至演员等等靠劳动力和重复技术来工作的岗位。大量的人将逐渐的减少工作时间,直至不需要参加工作。不需要工作,直白点说就是失去工作机会,这些年随着技术进步而消失的产品和岗位已经很多了,比如麻袋、过去的各种农具,补锅匠、修伞匠......以后消失的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当然,这也没必要太担心,因为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日以增强,国家完全有能力向这些无业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救助,满足这些人员的生活需求。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已经能够保证无业人员比较体面的生活,有些国家的一些人宁愿失业领政府的失业金。当然,这毕竟是属于基本生活保障,和那些有着丰富的知识能够获得工作机会的高科技人员相比,肯定还是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距。真正做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社会人人平等,消除差别还是需要更长的过程,因为这不仅仅是物质丰富就可以的。所以还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安于现状,尽量争取学习更多的知识,适应这种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不然的话真的会可能变成被社会救助的对象而平庸的活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动化可以省下大批劳动力,那么自动化高度发达后省下的人们到底干什么去?
自动化省人,但不是大批省人,最主要的是一点不省成本,这一点日本企业已经在30多年前论证过了!
一条生产线导入自动化,可以省掉10个5000元工资的熟练工,但是要配备3个工资10000元的技术工人进行维护保养,另外高昂的设备投资,也会抹平省下的人工成本,让工厂赔本赚吆喝。
很多工厂为了降低设备折旧成本,把本来只能使用3年的专业设备,折旧期拉长成为20年,这样好了,这几年看似挣钱,3年之后设备淘汰,一直提取折旧,不定哪天集中摊销计提,造成亏损,这就是一个好端端的企业为什么隔几年总是业绩暴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已经将自动化普及的日本企业依然把劳动密集型的工厂迁往中国,就是这个原因,日本国内的自动化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大量的重要工序必须由人来完成,日产的无人工厂一直只能闲置,偶尔开动,只能是个摆设,供人参观,装逼用。
中国企业总是把日本走过的弯路,一个不落地再走一遍,其实损失很大,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人留住,老员工是企业的财富。
自动化可以省下大批劳动力,那么自动化高度发达后省下的人们到底干什么去?
自动化是人类又一次大解放。
自动化是人类解放的又一个新台阶,说省人工的只能说眼界太浅,盯着一亩三分地而已。人类总是一步步的在解放体力,总是在一次次的提升脑力,更是一波又一波的降低生活与享受的成本。违背了这个方向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没有生命力,这些只能在收藏与炒作市场获取利益(也就是金融化)。所以,我们要张开双臂拥抱自动化、智能化化的到来,这个将尽最大可能的解放人类的体力,同时也将带给人类更多的休闲时间享受生命。
解放出来的人将做更高尚的工作。自动化可以低成本、高效率、标准化的给社会带来所需要的生活与享受的产品,而智能化更加能在人类受不了的、做不到的、不愿意去的环境中完成作业。那么解放出来人类一定会走向提高生命的品质的奋斗中。比方通过生物、化工等手段,改善人类摄入的食物,删除人类体内病变的基因,研究利用不破坏自然的能源,甚至未来还有人会想办法修复千疮百孔的地球,有人会在宇宙中建设新的家园……这些都是不变的方向。而干这些活,一定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知识断层的人的路。当然,随着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进入工厂以及生活,那些知识断层的人有可能终将被淘汰出局。如果年龄大了没关系,退休待遇越来越好一定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但是不学无术又不愿意付出的年轻人就只能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做商人,将来的“老板”会越来越多,多到三四十年前的“农民”的地位,一直走到看天吃饭的境地。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未来的农民会越来越幸福,特别是那种用心种植(养殖)有机食品的人。
自动化可以省下大批劳动力,那么自动化高度发达后省下的人们到底干什么去?
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取决于消费,并不取决于技术,而消费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观念。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观念受社会制度(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
古代中国造枪(火枪)技术并不比当时的西方差,可后来为什么落后了呢?原因就在消费。中国古代火枪兵的待遇并不比矛兵待遇高,军队多是世袭制,募兵不多,枪匠造的枪仅供高级军官使用,甚至仅供皇室用来打猎使用,消费量是很有限的,造枪水平再高,也很难推广。当时欧洲普遍的是募兵制,火枪兵的待遇是矛兵的三倍,人们都愿意当火枪兵,火枪的需求量很大,枪匠也很多,枪匠多了竞争就激烈,他们不得不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最终让一个农民也能买得起廉价而性能优异的火枪,最终使火枪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慢慢就领先了。
要想新的技术尽快推广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关键就是政策,但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往往会涉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而他们往往在政策制定方面具备发言权,这才是最难的。
自动化可以省下大批劳动力,那么自动化高度发达后省下的人们到底干什么去?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呀!本来我们去工厂做事就是为了赚钱,赚到的钱就买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现在什么都讲自动化啦,假如真的像他们所说的,若干年之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被机器代替,不需要人手了,那么多的人都失业了,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当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机械化的,这个行业不做可以转去做一些需要人手操作的职业。不过难免有80%--90%的工种都会被机器代替,那多出来的人如果没有社会的接济怎么样生活呢?多数的工种都机械化,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最后倒闭的更快。
看一下现在的市场吧,有一段时间人们把存款都拿去玩,拿去吃的时候,国家就要求我们多把钱存到银行去。过了一段时间,很多商品都滞销了,都卖不出去,国家又让我们花钱多消费。甚至还给我们设定了黄金周。近来这几个年头,楼市非常的火爆,人们的存折里面几乎都没有存款了。国家又呼吁我们要把存款存到银行里面去。但是一旦某一天所有的岗位几乎都用的自动化。我们基本上都没有收入的来源,那我们怎样去消费呢?工厂自动化生产出来的那些商品又卖给谁呢?所以我们可以预见的到,自动化进程越快,倒闭的工厂会越多。
自动化可以省下大批劳动力,那么自动化高度发达后省下的人们到底干什么去?
记得我年少时,乡下的爷爷说:“哎,你看现在种田,收割播种打谷磨面都机械化了,不用人手来干了,看似舒服,但以后大家不就没活干了?那吃啥喝啥呀?”我当时听了好担心:自己还没读完书就面临失业,未来日子咋过呀?!后来长大后,去大城市打工,才发现每个工厂都是一排排现代化机器,几个人可以操作一条流水线,而这些工人都是农村出来的,都属于当年俺爷爷说的那种被农业机械化搞的没活可干的人。
这个世界的人口是流动的,自古至今、古今中外,每个时期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都在不断发展着,但你从来没看到、也没任何古籍记录下技术发展带来百姓大量失业的情况。原始时代的人学会把野外作物和动物圈养起来种植养殖,那些猎人并没有失业,而是变成养植者;工业革命时期,手工业者也没失业,而是进了工厂做生产,水平高的去生产和维修机器……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换了种身份重新谋生而已。
所以任何时候都别担心这个事情,永远别杞人忧天。几年前总有人骂某宝某东这些电商平台扰乱零售行业,其实聪明的人早就判断好出经济发展趋势去开网店了;现在他们骂电商让中间商没饭吃,其实2013年时就发现很多企业开始招聘电商人员开设网售渠道……当别人放弃实体店去开网店,当别人不做中间商而去网上为企业做服务,而你还在固守不变,这就不是时代的错,而是自己的眼光和胆量出了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